一、方笔与圆笔-
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方笔与圆笔的问题,先在概念上廓清方笔与圆笔的真实存在。初学者对方笔与圆笔的认识,大都解释为指笔画起笔的方与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看到许多历史上的大书家往往在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上费尽笔墨(主要指清人论汉碑),不由让人产生许多疑惑,难道这个外观形体的问题会苦恼了那些巨匠?-
线条的外在形态,曲与直、宽与窄,以及把笔画作为一个面来对待时,其边缘的方圆和诸多的曲线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无须抽象分析。而线条的内在构成,直观的看,即在我们视觉中呈现的立体效果,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而对于线条质感构成的追求,是中国书法的终极目标。反映到线条的微观世界,应该以物质的眼光,分析其客观存在。我们把一个线条截取一段,用素描的方法微观分析一下,寻找结论。-
我们知道,素描是用交叉的碳素线,构成状物的面,此一面的光的变化(也即明暗)效果,是利用构成面的各个线的浓与淡、粗与细的不同去表现的,最终形成立体的形象质感。从素描的基本表现技法上,我们清楚的看到,质感是通过一定技术方法去营造的,素描中的光的变化,是依靠碳条写画成的浓淡与粗细的不同线条变化而获得的。-
中国书法的线条质感,也同样需要这种技术上的营造,毛笔的每一根笔毛,实际上等同于素描中的每一根单纯的线,这样众多的线(即每个笔毛所完成的线)构成了具有丰富变化的书法线条。素描中有五大调子的变化,中国书法在众多笔毛所完成的线的作用下,也同样存在着“调子”的变化。线条最终的立体的效果,依附于其内部构成的每个线的变化组合。-
因而我们有能力用毛笔写出有立体变化的书法线条。我们把线条切开,看它的横断面,在宣纸的水平线以上,一定呈现不同的断面形态,我们仅取其两种,即方与圆,也即梯形和半圆形。之所以取这两种,是因为它们是线条断面状态的两极,当然还会有许多不规则的形态,但它们都会不同程度的向这两种基本形态靠拢。实际上,线条断面总的原则,是呈现中间最高而向两边降低的断面形态。-
二、笔、墨、纸对书法线条立体构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
1、墨与纸墨本身是固体的,用水调和成为液体的墨汁,在毛笔的吸附之下,从砚台中挪移到宣纸上,经挥发,水份蒸发到空气中去,留下固体的墨在宣纸的表面和纤维中。中国书法之所以选择宣纸,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其次在于其晕化的效果。-
墨在宣纸的作用下,依靠纸的吸附特性,完成了固体的墨在纸纤维中的客观存在。必然会有这样的立体构成——纸纤维表面的固体墨较多,越深入纸纤维内部,则越少。“力透纸背”,是书家在追求线条客观立体构成上的形象化阐述。而在进行实际书写时,固体的墨在纸纤维中的渗透沉淀的多与少,固体的墨在线条内部的分布情况,都直接形成书法线条的不同质感效果。所谓笔力雄强也包含了墨在毛笔的作用下,在纸纤维中的沉淀程度。-
2、毛笔的特性 “唯笔软而奇怪生焉”。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就如此的艺术高度,全赖此“软”笔。(案:有学者认为,“唯笔软而奇怪生焉”具否定意味,解释为若不能使笔硬——健起来,则会写出离奇怪异的笔画,暂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本文仅就笔而言,软与硬都具有一定弹性,都会影响笔的效果,本质是没有差别的。)笔有四德,曰“尖齐圆健”,除却“健”这个软硬的问题——或者“使之软”、“使之硬”的问题而外,其余的三德,均属毛笔外在形态范畴。此三德在书写过程中,会直观的为我们所看到,我们发现笔毛呈现不同的态势在纸面移动,配合墨与纸,自然会造就不同的线条立体构成。-
我们先来分析这三德。尖与齐。因毛笔在摄墨舔拭之后,呈现圆锥状,这是笔毛的基本状态,但一接触纸面,此锥体自尖部开始会被不同程度的打散,呈现时尖、时平齐的状态,在极端情况下,细至针尖,齐至板刷。圆。是指笔毫从尖部至根部呈现圆锥状。但一经触纸,此状态即会被改变,随着笔的提按,呈现时扁时更扁的状态。在书写过程中,呈现触纸或深或浅、自笔根向笔尖逐渐变薄变尖的状态。我们再来讨论另几个具体问题。-
墨的特性。毛笔所吸附的液体的墨,在引力的作用下,有顺着笔毛向下流的特性,而从笔毛侧面(不是笔尖)下流的要较弱一些。因而,通过笔毫流至笔尖,再注入宣纸的墨最多,而笔毫在铺倒时由笔毫侧面渗出进入宣纸的墨相对要少得多,在这两种情况下,宣纸对墨的吸附存在着多与少、厚与薄、浓与淡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控制笔尖的开放,使之与笔毫侧面的注墨轨迹形成宽与窄的对比,使毛笔经过宣纸后,注墨量的多少不同,待水份挥发后,固体的墨在纸纤维及表面厚度不同,线条实质上呈现立体的构成。具体从笔毛的不同组合状态来看。-
为说明的方便,我们把由笔尖(有时笔尖会散开)大量向宣纸注墨的部分称为主毫,把其他先行在纸面通过的部分称为辅毫,并且把主毫下注的墨称为墨髓,把辅毫下注的墨称为墨基。首先我们发现,无论主毫呈现何种态势,辅毫均平铺在纸上,形成墨基。在中锋时,其墨基各部分墨的厚度相同;在侧锋状态下,墨基由笔尖方向向相反方向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