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块垒

 tuzididie 2015-06-14

在佛教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情绪块垒”、“镣铐”或者“结”。

在有感官输入时,我们心里可能因此就会打上一个结,这取决于接收这种感官输入时我们自己的态度。

比方说,某人对你出言不逊,如果你理解对方这样说话的原因而不把他的话放在心里,你就不会被激怒,心结也就无从产生。相反,如果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而心生愤怒,心结也就此形成。

如果做到完全觉知,我们将能够在情绪块垒形成的刹那识别它们,然后再寻求途径转化它们。比如,当一位妻子听见丈夫在聚会上自我吹嘘时,她可能会觉得丈夫的行为有失体统。这时候妻子如果能够和丈夫好好谈谈,双方可能就会实现良好的沟通,心结也就能轻松的被解开。情绪块垒刚刚显现时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因为这时候它们还很弱,完成对它们的转换也要容易得多。

而这时候如果我们置心结于不顾,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紧,越来越强。我们自觉与理性的意识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和懊悔并不能完全为自我或者社会所容,于是自我和社会就会设法压制它们,将这些负面情绪推入意识中一个边远的角落好让自己忘记它们的存在。就这样,我们利用自己创设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否认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让自己错以为心态是平和的。

然而情绪块垒可以被压制,却无法被消灭,它们总是寻找出口来显现自身,而一旦它们不管是以想象、情绪、思想、言语还是行为表现出来时,都将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解决无意识情绪块垒的第一步是要觉知它的存在。通过修习观呼吸,我们或许能够触碰到自身的一些心结。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的想象、情绪、思想、言语和行为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听到他说那样的话我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我为什么对他说那些话?为什么我看见那个女人就会想起我的母亲?为什么我讨厌电影里的那个角色?过去我记恨的貌似她的人究竟是谁?这样贴身观察自我,我们就能够逐渐将那些早已埋于冰山之下的情绪块垒重又带回意识的领域。

坐禅时,我们关闭了感官输入的门窗,埋于心底的情绪块垒有时候也会以想象、情绪或思想的形式显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会觉察到焦虑、恐惧或不悦的情绪,却对当初导致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以正念之光去照耀它,作好充分的准备毫无保留的去审视这些想象、情绪和思想。

当情绪块垒开始浮现心头时,它会慢慢积聚力量并变得越来越强烈,有时候甚至可能掠夺我们内心的平和、喜悦和安逸,使我们心生怯意,不愿再次面对它们。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转变禅修对象或干脆停止修禅,自我欺骗说已经睡意朦胧了或者说下次再继续,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阻抗。我们害怕自己痛苦的情绪,因为一旦我们将过去这些已被埋没的情绪拉入意识层面时,旧日的心灵创伤将被再次揭开。但是,如果我们已经修习观呼吸和微笑一段时间,我们的心灵就会形成坦然面对自我的能力,能够稳如磐石心如止水的观察我们的恐惧,我们可以一边感受呼吸和微笑,一边说:“好啊,恐惧,别来无恙吧!”

然而有的人一天花上好几个小时修习坐禅,却从不真正直面他们的情绪。有的人认为情绪不重要,而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形而上的对象上。在此,我并不是说这些禅修对象无关紧要,而是要说明这些纯哲学的思考如果脱离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禅修就失却了真正的价值或本该发挥的作用。

觉醒的过好每一分钟,我们将能够觉知到当下一刻我们情绪和感知的变化,并防止心结在意识中的形成或变得更紧;而如果能够观察我们的情绪,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顽固的情绪块垒的形成根源并转化它们,即使它们已经相当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