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针灸研讨

 bauerdick 2015-06-14

讨论题刊出一年来,深获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至为感激。自余首先著述发挥及教授董氏奇穴以来,经三十多年之努力,董氏奇穴已传遍韩国、美国、欧洲、中国等数十国家,但也因为其它不少人,或非董氏嫡传,或仅学三五年经验不足,认识体会不清,亦在推动教授董氏奇穴,出现了许多分歧,其中有不少是错误的,混淆了正确视听,对奇穴以至针灸的发展并非好事,余虽在本网站提出许多纠错及正误,但因为篇幅有限,难以悉数纠正。

又因拙著之针灸经穴学及针灸五输穴已进入修订增补编辑日程(两书皆已出版二十多年,发行近二十版之多,迄未修订),必须克日完成(读者若看过《针灸宝典》即知对当年《针灸经纬》修订之工程艰巨)。因此决定自本月起讨论题暂时停止一段时间,一挨书籍编写完竣,将以专书全面对当今所见之偏误,提出探讨及纠偏与正误。并继续在本网站进行其它讨论,或另辟新版面刊出。
(总八十)、请问董氏掌诊与一般掌诊有何不同?
:董氏掌诊之见于文字公开,首刊于1978年之《中医研究》第一期。系由余之学生
颜戊邨
医师根据我所教所写,内容与现时外面网站流传之资料不尽相符,系余根据

老师所授内容,经过验证修正后之实用数据,我近年来在几所大学博士班教课,也应学生要求,教授一些掌诊。

董氏掌诊与经络关系密切,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学习及理解董氏掌诊。可以参看1999年第一届董氏奇穴大会
蔡明宗
医师发表的《董氏掌(请点击),其中对经络与掌诊关系论述甚详)。董氏掌诊与其它掌诊之不同大致如下:
1定位不同:一般之定位有根据八卦者,有根据纹路者,有另定区域者,董氏掌诊之脏腑定位基本上与目前一般流行之掌诊不同,董氏除脏腑八卦定位外,更重视三焦定位,有综三焦及横三焦。董氏掌诊尤其重视经络订位,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理解董氏掌诊。
2、诊法不同:一般掌诊较注重纹路,包括大纹如天纹(感情线)、人纹(智慧线).小纹如直纹、横纹、岛纹、障碍纹等。董师虽也兼看色泽变化及斑点,但最注重者为各区域之青筋与暗影,其次掌色及各区之温度厚薄凹凸亦极重视。例如艮位,金星丘所围之范围及其饱满低陷,可看体质魄力及肾气之强弱,后溪掌缘肌肉弹性不足或凹陷,亦断为肾气不足,小指太短亦为肾气不足等。
3、作用不同:董师常以青筋暗影决定下针,例如在鱼际掌缘看青筋浮出,视其在上中下之位置,断为系肩痛或颈背之疼痛,而在该处下针治疗,由是而发现重子重仙穴。又如青筋甚多浮出于中下焦部位,掌温较低,可断为脾肾阳虚,即可针灵骨肾关。掌温高青筋多,断为肝肾阴虚火旺,则针肾关人黄火硬等穴。

(总八十一)、怎样掌握及学好董师之刺血?
:董师之治疗最大特色是刺血针法,学生皆知。未学刺血不会刺血,不算学过董氏奇穴。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看刺血手法,就知是否董门学生,是否得到真传。

一是手法之掌握:要点在于针具及刺血部位之掌握,针粗较易持针,较易使力,董师称放血为点刺,所谓点刺,即用三棱对准血管快速直刺,只要轻轻在血管上点压一下,就能出血。点刺最适于青筋外浮,触之亦觉突出于外者。刺小腿部位董师一般以卧位为主,有些腿部血管站立时浮现,躺着即不现,或较隐入,表示血管较深,站立刺血就较躺着刺血为佳,否则躺着刺血就要稍深一些。不然不出血反而较痛。


刺血部位应先充血再刺血,这样不必挤血,刺之自然出血则血量亦较大。怎样先充血?例如刺针井穴,可夹紧手指让指尖部分充血,如此既易出血亦不痛,在背部刺血易宜先按压(背部看不见血管,用此法,有些出针即见血,但有些则需略加挤捏或拔罐辅助出血),太阳刺血可抓紧衣领,使头面部充血,三棱针稍稍刺入即血如泉涌;肘弯腿弯(委中、尺泽、曲泽穴)虽较易出血,若能于血管上稍施按压,然后施针,疼痛较少,又易出血。

二是穴位之掌握:刺血取穴要能放能收,所谓「放」系指扩大,在小腿刺血既然刺血则常连四花中、下、外穴一起刺血,可以达到整体彻底治疗的目的;能「收」是指在许多穴位中找出最重要之一点,董氏背部刺血一般亦为多穴一组,有些人嫌穴位太多,应用时如能找出最重要的穴点,一则达到精简的作用,一则掌控治疗之真正主要穴位,治疗可以更有信心更准确。例如背部三金穴治疗膝痛,三金穴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考察老师治疗膝痛最常用之穴位,为位于中指之心膝穴或胆穴,主要与心包经有关,此三穴亦以位于厥阴俞旁之膏肓穴为主,其它上下之魄户、神堂穴则同倒马针之加强作用相同。我个人从此悟出厥阴经内关治疗膝痛特效(内关为络穴且位在两筋间,亦为有效之因)

又如下腰之双河穴治疗手臂痛肩背痛。其位置为自第十四椎旁开三寸起,每下一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两侧合计十二穴,其位置分布与膀胱经之符合,也可找出最重要的穴位及次要的穴位。

(总八十二)、放血时有那些事项要注意?
:放血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天气的好坏:天气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天气好则病人流的血比较多,效果就好;如果是雨天阴天血管收缩,效果就比较差,因为出血量可能会少一点。夏天之晴天,阳气外浮血管上显,是刺血治疗杂症难症久症最好的时节,尤其是委中、尺泽等处都较冬天容易出血,背部出血亦较快。除了急性病以外,对于慢性病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天气好的时候来放血比较好。

2.病患的饮食状况:太饱时或太饿时都不适合放血,因为太饿时可能血液浓度增加会影响泻血的量。不要在距离吃饭已经很久才放血。而且肚子太饿也容易晕针。

3. 刺血之针具及针刺技术:现代用的三棱针几乎都是使用『一次性』的三棱针,一次性使用的三棱针有一些缺点就是针尖不够尖锐,针的三刃也很粗糙。因为它是镀过的关系,必须稍微磨过,也就是开锋,才较锐利。如果三棱针的针尖很尖锐,旁边三刃也很锋利,那么,只要轻轻的在皮肤上点刺一下就会出血。在刺血前要检查一下针尖及三刃。

刺血时只要对准青筋刺上去就会出血,出了血反而不会觉得痛。如果不出血就会感到疼痛,这时就在近旁的青筋再刺一次,血就应该会流出来了。这种情况就像以前打牛奶罐头的原理一样,在牛奶罐的一边打一个洞,牛奶没出来再在另一边打一个洞,就能倒出牛奶。刺血也是这样跟空气的原理很相近。

4.穴位宜先充血:参见前题手法之掌握。

5. 掌握时间更好:刺血如果能掌握时间,出血量会比较多,效果会更好。譬如说太阳穴刺血在天气好的午前十一时来放血效果最好,尤其是接近中午的时候,阳气在上青筋比较容易显现,较易出血。其它如腰痛、脊椎长骨刺的人要刺血,则是在下午最好。十二经在未时流注到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基本上是走人身后面的,所以对坐骨神经痛、痔疮的患者在此时放血可以说是最为有效。至于刺少商等井穴,则跟时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地方没有青筋的关系,而且急救也常用这些穴,所以随时能放血。

(总八十三)、口腔刺血有说以健侧为主,有说以患侧为主,以何处为准?
: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在健侧或患侧口腔刺血皆可。肝经绕口内一周,不论在健侧或患侧刺血,距离都很近,作用很快,但以患侧为佳。就是在病变一侧的口腔里面刺血。一般来讲口腔没有青筋也是可以照样点刺出血,在口腔内刺血不需要找青筋,把嘴巴张开在口腔两侧粘膜放血,放血位置相当于上下嘴唇闭合的地方,约在口唇内侧的中央,点刺或鈯刺刺血,大概流个七、八滴的程度就可以了,刺完后用盐水漱口,消毒并加强肌肉拉力,疗效更佳,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

(总八十四)、能谈谈心开窍于耳的理由,及其与刺血及针治关系?
:心开窍于耳之说,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注释:「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张景岳说:「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彼等皆认同心与耳窍之关系。


因阴经大部分不上头,五脏开窍于面,实际系藉表里经之阳经而达到窍开于面之关系,肾开窍于耳,系因膀胱经开窍于耳,心经亦因小肠经却入耳中,而与耳有关。


有不少耳病与心有关,例如常可从耳部冠心沟看出冠心病,常见的耳鸣、耳聋、很多时候也与心有关,如失眠、高血压、贫血多伴有耳鸣症状,有时从心入治,效果反而比较好。


《伤寒论》有云「为持脉时,病人插手自冒心,师因试令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此可以桂枝甘草汤温心阳有效。余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耳病,一则因胆经环耳入耳,一则系基于「心与胆通」而治之。余常以风市穴治疗心阳虚之耳聋、耳鸣及失眠均甚效,即系基于「心与胆通」之理论而有效。


又常以耳尖刺血治疗多汗症甚效,盖心主汗也;点刺治疗失眠甚效,盖心主神也;点刺治疗皮肤病亦甚效,虽说太阳经至耳,太阳主表;或说少阳胆经环耳,少阳主风;但何尝不是「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之作用呢?
(总八十五)、请问董景昌大师之刺血与王秀珍医师之刺血有何不同?
:董师的治疗最大特色就是刺血针法,二十多年前我曾赴安徽观摩大陆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之刺血临床一周,综合海峡两岸刺血第一高手之手法各有千秋:

1.董师最擅于在小腿及背后刺血,王秀珍则最擅于太阳穴刺血。虽然两位医师在全身皆能选穴刺血。
2.董老师所用之三棱针针头较粗,以点刺为主,反较不痛,出血量亦较多。王秀珍用苏州华陀制针厂作的针(我曾去过该厂参观),针身较细,针头不够粗,必须用钻刺进入较深方能出血。
3.两者在全身都有穴位能刺血,王医师较顷向于一般传统之刺血,董师则较注重古法泻络远针,例如治膝痛在背部刺血,手肘痛在下腰或腿上刺血。
4.董师虽善于刺血,但大部分病人系先刺毫针为主,病重或毫针效果略差才使用刺血,王医师则全部用刺血治疗。至于疗效则都非常好,非毫针所可比拟。


《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箴石,」又曰:「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里的东山即指现在的山东。《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贬石者亦从东方来,」刺血应系源于山东,已经几千年了,前些年在山东微山县出土的石碑图象经考古为《扁鹊针灸行医图》,也证明针灸在山东的悠久。放血是董师的精髓,老师治重病久病,都以刺血为主,家父精于伤科,亦通刺血。当年我回山东老家也看过老辈人帮人放血治病。大陆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医师亦为山东人,六零年代随先生迁往安徽。可以说不论台湾大陆之当代刺血泰斗皆为山东人士。董老师既然常用刺血,善于刺血,这就应证了董师之针灸确实渊源于山东。

(总八十六)、奇穴之「解剖」是否有指导作用而可作为研究中心?
:这个问题一再的被提出,先是三十多年前老师的书出版时我就曾提出过,后来师兄弟们二十多年前聚会时也被提出来过,二十多年来一些学生拜师也提出过,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答案。


董氏竒穴书中之解剖,其所述多系指实际作用所在,主要是指穴位作用所及之脏腑及经络。董氏奇穴明确标出解剖(作用)所在者,便能治疗该脏腑或经络病,可以将其(解剖)当为研究重点之一,作为中心则无必要,这有几个理由,从原书看:
1.作用与解剖混淆:例如大间穴之解剖写为:「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从这里可以看出:「桡骨神经之皮下枝」是实际解剖;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与解剖不符)指的应是作用。又如木穴之解剖写为:「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这里的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是实际解剖;肝神经指的是作用于肝。
2.有些穴根本没有列出解剖(作用),重要性可议:例如:三眼穴之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完全指现代解剖,既然功同足三里穴,似应与四花上穴类近,却只字未提。显然这些解剖及作用不是最重要的。又如制污穴之解剖应与肺相关,但写的却是;桡神经浅枝,并无肺字。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应与肺或脾有关,写的解剖(作用)却是桡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这些事实上讲的是西医解剖,与现代的解剖名词相符,如果要从这样的解剖推想其扩大作用,必然差异极大,这是在研究作用时一定要明鉴的。

3.解剖(作用)是定穴后的归类,而非演绎在前的原则:书中穴位写出作用,是写书的通则,董师于1973年中文版后之英文版,其书中对解剖系以Reaction area of
表示,意思就是指反应于(或作用于)…某某部位。将其当做作用部位,有助于方便归类。在没有解剖及作用的状况下,自己也可根据其主治归类其作用,例如制污穴根据其治皮肤病,则解剖应与肺相关,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则解剖应与肺或脾有关。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先有作用再指导主治,也可以说先有主治再归类作用。这点我曾问过老师,老师未置可否,但也未曾反对我的看法。那么解剖与作用就不必然绝对谁先谁后。当然也不必然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年也曾与几位师兄作过探讨,而决定不在这方面多花费时间。

4.解剖(作用)对临床无绝对指导性,无法从解剖中对应功用:董师书中部位不同而穴位作用相同者,比比皆是,仅就一一部位简单举例,如:解剖写有肝神经者有:木穴、木炎穴、复原穴,如何能从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所治病有何不同;解剖写有肝副神经、肾副神经者有还巢穴、指三重穴、指肾穴,又如何能从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
所治病有何不同;


重要的是经络,其次是节段部位空间,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类,例如董氏奇穴之木穴及心门穴扩展发挥能治十几种病,并不是从解剖(作用)来的,而是从辨主证、抓病机、明经络、识五行、知部位等几个方面着手。十四经穴与奇穴一样,都是如此,才能做最大的发挥。这个在20086(第三回)的讨论题(十六题)已经说得很明白,可以参考。


当然如果能舍却辨主证、抓病机、明经络、识五行、知部位等几个思考点,光只从解剖(作用)就能演绎出更多功用,那么我们乐观其成。

(总八十七)、有人主张董氏奇穴应该读未加批注之版本你认为如何?
:这未尝不是好事,这样可以还归董氏奇穴本来面目,也可让更多人知道董氏奇穴原无任何理论,进而认识本人发扬董氏奇穴之努力过程,这个可以参看林正隆医师1999年撰写之谈杨医师对董氏奇穴的承先后》(请点击)


三十年前因市面并无董氏奇穴之书籍。在我写书之前,很多人认为董氏奇穴同其它奇穴一样,当时董氏奇穴尚未流行。为了方便大家对奇穴的理解及学习,我写了第一本董氏奇穴的发挥,加上穴位图解,并做了许多说明,对作用也补充了许多,让大家能更快的找到穴位,也知道为何如此运用。而更重要的是运用中医包括《内经》《难经》《易经》的一些理论解说奇穴,为其建立理论系统,使其成为有体系的一家之学。这些重要的理论并非董氏奇穴所独有,同样可用于十四经穴,只因我先用在董氏奇穴的解说上,而被误认为仅属董氏奇穴所有,这些理论包括:

1.脏腑别通脏腑别通在1975年拙著《针灸经纬》出版前未见他人使用,本人将五脏别通理论首先应用于针灸中(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并根据研究伤寒论之基础,从开阖枢理论中,找出胃与包络通,使五脏别通成为六脏六腑之脏腑别通,脏腑别通是开启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第一把钥匙。十四经穴也可用脏腑别通解说及发挥:早在针灸经纬中我就用于解说十四经穴。

2.体应针法: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之对应,及体与脏(即: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肉治脾,以脉治心,以皮治肺)之对应,也是开启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重要钥匙,早在《黄帝内经》之《刺齐论》及《官针篇》中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渊源。我在体体相应、体脏相应之基础上,再扩大了体象相应,使此一针法发挥得更灵活。

3.太极全息(含对应针法):易学的太极元气论认为人身为一小宇宙,而人体的任一局部又为一小人身,即整体包含局部,而局部亦有整体的信息,这种思想用之于中医诊断及临床,即成为中医特有的全息医疗方法。但从「一物一太极,一处一太极」之全息观来看,全身又有许多的太极。

大太极即手足各有一太极,即各以肘膝为太极〈肘为手臂之太极,膝为大小腿之太极〉,对应于肚脐,这亦可称为一级全息,因有顺对及逆对,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中太极即系以腕踝为中心点〈太极〉,上至手指脚趾,下至前臂及小腿中段。另外还有小太极及局部太极。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区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疗全身疾病,人体任一肢节,包括头部,都是整体的缩影,都有与整体相应的穴位。全息对应也是开启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重要钥匙。


初学伤寒论若未读任何批注而能了解伤寒论,那么就是天才,若未曾跟董老师学过而能读通奇穴白本,并应用得很好那也是天才,这类的天才似乎不在少数。本来我还有一些东西要发挥但还没有写出来,也许留一点空间让读者想象或许更好。

(总八十八)、请问哪里能看到完整的董氏验案?你有写验案的打算吗?

:当然应该写奇穴验案,一是整理

老师的验案,一是自己的验案。自己的验案已经累积了很多,在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中可说已写了一些,只是略显零星,有待专书出版。

老师的验案因年烟代远,遗失甚多,老师去世较早,自己未写验案,学生帮其整理目前实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写一些,标志着一段历史进程,随时代的不同病种亦有所不同,不能仅固守于数十年前的医案。因此主要的是写自己的验案,这也表示后世临床实际的应用与发挥,学生的成绩正在突出老师奇穴的实用。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将董氏奇穴作那么多的补充,一方面是有所发挥,一方面也有不少是把老师临床的实际经验反应出来,其实我对董氏奇穴穴位的应用发挥,所谓能治疗哪些病,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根据老师的验案而来的,验案已在其中,才会这样实用。写验案还要与十四经做比较,如此才能知道哪个病用奇穴更好,或者各有所胜。


至于现有之奇穴医案,台湾大陆尚无奇穴医案专书,反而韩国美国有一些。韩国董氏奇穴发展很早,我的著作三十多年前即已传入且畅销韩国,韩国有几本奇穴验案收集汇编了全国针灸医师之临床治验,可以找来看看;美国最早推动董氏奇穴的李传真(Marian Lee)写的奇穴书中也附了不少医案(:李医师1973年曾在董老师处白日观摩一周,晚间由我代老师讲授奇穴一周,之后1986年我在美国针灸学会隔周讲授奇穴半年,李医师亦全程听讲)。至于也有其它一些人在别的书中附录一些验案的也不少,但皆非奇穴专集,就不介绍了。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会在本网站增辟奇穴医案专栏。

(总八十九)、五输穴同气相求疗法之内容是什么?
:五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在我的《五输穴应用》中列出了相生、相克、真五行、相应、相交五大类针法,在我的《针灸宝典》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中皆有详细介绍,这里仅略作提要:

一、    1.相生:这是就五行相生关系发展的一种疗法,例如太渊为金()之土()穴,故能补土生金治肺气虚症,商丘为土之金穴也能补气治中气不足之病;这方面的用例很多,因为与母子补泻法有交集重复之处,所以不做多赘。
2.相克:
是就五行制化关系应用的一种疗法,例如:二间为大肠经之水穴治大肠经火热病如牙痛等极效;内庭善治牙痛亦是此里;液门为三焦经水穴,善治三焦火热之病。尺泽为腑经之水()穴,所以能治肺经火病,因此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
 

3.真五行:
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足三里为土中真土,调理脾胃作用极强;大敦亦为木()经木穴,治疗阳萎、疝气及血崩均极特效,劳宫亦为火(心包)经火穴,泻火之效极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热,导火下行,所以对小儿口疮(金鉴)及心闷疮痍(玉龙赋)有效。
4.相应:
是同气相求疗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本经病为主经,旁及他经病变则在本经找与相应之穴即可,换言之以本经病为主,寓有他脏病机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陷谷为土经木穴,笔者常用之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对于泻泄腹痛,偏正头痛,月经疼痛均极有效;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后溪穴为太阳经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例如颈项强硬、弯腰不便、腿弯难伸等皆有疗效;涌泉亦为水()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厥阴头痛也)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
5.相通:
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经水穴,复溜为水()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个人即常以此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为火()经水穴,然谷为水()经火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火水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经,心悸健忘,炫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

十一(九十)、听说新版《五输穴发挥》即将完成,同气相求疗法内容是否有新的增补?
:就如同《针灸经纬》增补成《针灸宝典》,内容增加了一倍之多一样,新版《五输穴发挥》也增加了甚多内容。关于同气相求疗法之用法,在新书中,又增列了几种,书中有详细的说明与释例,即:通根、透干、同气、通关、互合、扶调等法,其中有些需要对五行之属性及刑冲合会有基本了解,才能灵活应用。
1.通根:一般来说,两穴穴性相同,合用效果尤强。如在上部先针一针治疗针,然后在下部取穴配穴,此配穴若与先前之治疗针为同一五行,称「通根」,表示其气在下部得以生根。这样的针法蕴有同气相求及上下交济的作用。
2.透干:若先在下部针一针治疗针,然后在上部取穴配穴,此配穴若与先前之治疗针为同一五行,
「透干」,表示其气在上部得以透出;这样的针法蕴有同气相求及上下交济的作用。
3.同气:如在上中下三部之同一五行属性的穴位同时进针,谓之三部「同气」,能收到整体调整之作用,效果更强。
4.通关:邻的穴位互相相生,不会有相克问题,若隔一则可能相克,例如劳宫(属火)、间使(属金)彼此相克,.则必须在中间加一针大陵(属土),此中间一针能使三针连成一气相生(火生土生金),这个中间一针即是「通关」
 

5.互合:有时在不同之两经同时刺针,有相克之顾忌,但若在两经选交互同气之穴位并针,不但不相克反而合成同气,例如肝经及胃经并针,有木克土之虑,但若太冲与陷骨同时并用,一为木经土穴,一为土经木穴,则两经非但不相克,反而调和木土之作用更大,由于两者并用此谓之「互合」
6.扶调:系调候及扶抑的合称,系针对先天体质五行及后天运气平衡取用的一种方法,例如一人之出生时辰为丁巳年丁未月乙未日壬午时,此造生于夏日午时,火旺成局木火炎燥,体热至极,克伤肺金,少年及青年二十年亦行火运,自小气喘并有异位性皮炎,最喜金水调候,用神在壬水,这种情形治肺金不如治膀胱壬水,首取膀胱经穴,在背后及委中刺血取得大效,盖膀胱与肺通,治膀胱亦治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