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五回)

 慕莲 2009-12-21
一、问:有人说倒马的「倒」同「导」,有牵引作用,是这样吗?
答:这个说法很奇怪,如果把倒马当导马,那么这个「导」怕是会变成误导的导吧!倒马的倒应是倒,而非导。倒马没有guiding的意思,否则我写的牵引针法不就变成画蛇添足了吗,倒马在老师原书之本字为「回」,即回转之意,而非导引之意。在一针之旁加一针能有什么导引作用呢?其意义主要是在加强针感及倍数作用,绝非导引。只因针法有导转回转之意,始称之微回马倒马。

会这样想,是因为未曾跟董老师亲自学习,未曾见过董老师第一本原著,也或许太天才,才会如此想,有想象力很好,但要根据历史及临床实际。当年我写《针灸经纬》将倒马针法公诸于世,同时公开我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时,老师仍健在,甚为称讃,足见老认为倒马与牵引是不同的两种针法观念。

若真要说倒马有牵引作用,那么『扎针时,每下一针、甚至一个意念或动作本身不都有牵引的作用吗?又岂止是倒马才有牵引作用呢?现在教授倒马及写倒马的很多,错误的真不少,读书及学习真要十分小心。
二、问:进针分天地人(浅中深)三部有何意义?
答:《灵枢经?官针篇》说:「所谓三刺,….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灵枢经?终始篇》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这种三刺法可以说是三才刺,即是分天地人,实际上就是浅中深三部,也就是说一个穴可分为浅中深三部,或称之为天地人三部,例如一个穴位深一寸半。那么五分为天部浅部;一寸为人部中部;一寸半为地部深部。一次浅刺至皮,皮为卫气所行,刺之可出阳气之邪;二刺刺至皮与分肉之间为营气之所行,刺之可出阴邪;三刺以入分肉(分肉与筋有关,详见体应针法说明)之间为谷气所行,刺之可调谷气及正气。归纳之即: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中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深部扶谷气正气。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针刺至浅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所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篇》)」。即以足三里为例:足三里可以治疗全身许多的疾病,针多深治什么病并未见数据记载,一般而言,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在董氏奇穴原书之经穴篇的第一个穴「大间」穴「手术」部份就写着「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在第二穴「小间」穴也提出「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又如地宗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都叙说浅刺治近部病远处治远部病。这些虽只列举一部份,但其它的董氏奇穴也都有着这样的含义与内容。
三、问:所谓高明的医生不针患处,这是什么意思,能解说一下吗?
答:所谓「善用针者不针患处」,就是说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是不针患处的,事实上一般的针灸医生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理解与技术,否则与护士打针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把注射针改成针灸针罢了。远处扎针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早已多次提及,《灵枢终始篇》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针灸第一赋《标幽赋》也说:「交经谬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左有病取右侧,同理右有病取左侧,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就是一种平衡。头有病而针脚上,同理脚有病针头部针上部,这也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是一种疏导。

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工商社会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虽然有时也有些疾病,应用病患附近穴位针刺,但终究是少数,绝不应被当作正规或正统。
四、问: 〈灵枢·经脉》篇载 ,足太阳主 " 筋 " 所生病 , 足少阳经主 " 骨 " 所生病,在临床有何意义?

答: 「是主所生病」是有别于脏像病的另一种治疗系统,扩大了治疗的视野。即以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论。足太阳经行身之后 ,所经部位筋肉分布最广 ,从项、背、腰、尻至下肢 ,其筋肉皆极为突出,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也是以筋病为主。如 "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腨如裂 " 等。

临床应用,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缓筋急的远道作用。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疗邻近筋肉的作用。杨上善及张景岳都用水生木来解释太阳主骨,但经络所过部位特点即是,着眼于此即可。

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也应当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足少阳经循行人身侧面 ,所循经部位之骨节较为显著。从头角而下、以至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本经可用表示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概括其所主病症。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隐庵注说:"主骨所生病者, 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 ,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痛也。杨上善注 :" 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景岳注说:"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 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灵枢·根结〉说:"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根据这一理论,对于坐骨神经痛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病症,可采用少阳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悬钟为「骨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风市(九里)穴能治疗全身骨痛,而维杰最常用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五、问:学好针灸必须读哪些经典书?

答: 作为一个针灸医师首先要熟读与针灸有关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的,若只想当个针灸师或技术员而已,也就罢了。但若要做为一个针灸医师,未曾读过这几本针灸典籍,纵然读过其他不少针灸书籍,也只能说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更上层楼的。

一、《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灵枢经》最要熟读,明代名医孙一奎说:“灵枢一经,于脏腑经络盈虚顺逆,针法疾徐靡不周悉”。清代名医徐大椿说: “灵枢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等,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

二、《难经》:对针刺补泻及五输穴有极为精要的发挥,其它有些地方还补充了内经之所不及。后人常《内》《难》并称,是颇值研究的。

三、《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所撰,此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本于《内经》但若纲在网,批寻既易,足以辅翼内经

四、《针灸大成》:为明朝杨继洲所著。本书虽为集成之作,其中也包含了杨继洲自己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收集的诗赋歌诀比较全面,这些都是各家经验精华之作,尤其要熟背,就如熟读汤头临症不愁一样。对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许多地区及国家教授针灸,发现一些针灸水平很高的中医师,都是对于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书,下过一番功夫的医师。当然若还要更上层楼,那么《易经》则是不能不读的。
六、问:为甚么说不知刺血不会刺血,只算是半个针灸医师?
答: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针灸治疗经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事实上刺血极为简单,因所刺部位较毫针为浅,反而安全。此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不可思议之神效。

临床上许多久病,经针灸中药治疗虽能减轻症状,但并不能痊愈,经过点刺出血去其瘀阻,却能迅速治愈。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怪病,经各种治法罔效失望之余,运用刺血疗法竟能收到起病愈疾,起死回生之意外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刺血之效果亦多半高于毫针。有人说:「不懂刺血疗法,不敢刺血,只能算是半个针灸医生。」此说确有几分道理。因此针灸医师于刺血之法尤当深刻攒研,用之临床,以起痼疾以愈难病。
七、问:能谈谈你治疗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的特效经验吗?
答: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常用的特效穴很多,有:三间(大白)、肾关、尺泽、下巨虚、上巨虚 、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手三里、攒竹、天宗、条口、臑俞、中平、阳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阳陵泉、足千金等,这些穴都有一针见效的作用(详见杨维杰著作《一针疗法》)。

我曾治疗肩周炎数百例,前述各穴虽皆有应用经验,但仍以远处取穴为主,针刺时让病患痛处能活动以引针气,疗效较佳。若肩部痛点明确,先在对侧脚部穴位刺针,然后循痛点所在经络,根据「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或荥穴,既可作为牵引针,也可作为治疗针,疗效更为迅速。例如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的,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

我个人治疗肩臂不能上举最常取肾关,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论上举困难或左右后抬困难,尺泽尤为特效常用要穴。这里介绍个人应用这些穴位的机理。
1、肾关

【位置】: 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胫骨之内侧。

【针法】: 直刺,针深一半寸至二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与经验】: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肾双补(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作用。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均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亦有效,.透过脾与小肠通(小肠经脉 "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又天皇(阴陵泉)穴在全息对应于头,则肾关穴对应于肩颈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余曾以肾关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肩关节炎),一次而愈。病程短者疗效甚速,病程长者针此更宜。

2、足千金
【位置】: 在腓骨前缘,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法】: 针深一寸至二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后嘱病患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 穴名为「金」,与气有关,能调肺气,可治肩背痛。穴名为千金,善治沉重如负戴千金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五十肩有相当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举,而且也不能后伸,针刺本穴有较好之效果。上臂疼痛不能上举 ,多属阳明经筋病变 , 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有关,本穴位于少阳经取刺本穴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 ,针刺疗效极佳。

3、尺泽

【位置】: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当肘横纹,靠肱二头肌健之外侧凹陷处。

【针法】: 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深一寸。采用呼吸补泻法进针时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
【解析】:本穴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金生水,为肺经子穴。就五行关系言,肺实则金克木,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本穴,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况且肝经支脉注于肺中,经脉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又本穴紧贴筋旁下针还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疗五十肩当然效果绝佳。由于肺主气,与呼吸关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施针,疗效显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举过头,甚至一次即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