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快速入门黄帝内针速查工具,是三位内针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以《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黄帝内针讲义》两本书中的四总则、理法方针、经络循行和案例内容开发完成。如果人不舒服,有症状,内针人可以从部位的『症状』来查看已有案例,供您参考。 如果案例不足,您还可以查询症状部位相应的『经络循行』,选择对应的经络,查看提示的6321。人体各部位经络循行都已包括在内,内针人不需要查书,小程序上即时查询就行。 传讲黄帝内针 我这里跟大家介绍的措施传授的《黄帝内针》,当然如果是医生你们可以如法用针,很多问题是能够针到病除或针到病减的。倘若是普通百姓,也没有关系,就用手指也能派上用场。根据我从各个媒体所了解到的信息,新型肺炎的典型症状及非典型症状,乃至非新型肺炎性群体的相应不适,大家都不妨试试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 现将方法的原则简要介绍如下: 其一,首先分清身体不适区域的左右特征,如有多处不适,则以能明确区分左右特性的症状为准。如患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等,全身酸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等症都不具备左右的特点,若头痛以左侧为主,那么就依左侧头痛(为主)定位病在左。余者以此类推。一旦身体不适的左右定位确立,那么处理的原则一律为病在左(即不适在左),治在右;病在右,治在左。这亦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制定的金原则! 其二,若所有的身体不适都不具备左右的特性,那么一律按照男治左,女治右。 关键点总结: ?找病症最明显的一处,确定病处在左还是右。 ?若全身不适,男左女右。 其三,左右的定位清楚后,总的处理原则就如上述,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而接下来的处理细则,则要根据不适所在的具体区域而定,若所在区域为阳明经所过,那么处理(治疗)细则也要放在阳明经所过区域,这叫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关键点总结: ?病症处在左,到右边手或者肘所过经络找酸麻胀痛点。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普通百姓 具体操作 具体处理方法 1、执业中医师及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朋友希望能够严格按照《黄帝内针》的原则进行; 2、普通百姓上手的方法 (1)头痛,颈项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痒,咳嗽,胸闷,发热,乏力,呼吸困难 凡有头痛,颈项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痒,咳嗽,胸闷,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不适,在上述左右原则的基础上,在左或右(注意:只取一侧)手腕的上下区域(包括整个手掌、手背、手侧)内用拇指细细按压,尽量发现特别或相对比较酸胀(痛)的地方(一一用笔画圈记录),这些地方便是我们施治的下手处。 关键点总结: 手部(手掌、手背、手侧)细细按压,找酸麻胀痛的点。 做记录标记。 接下来用手指逐个按压上述区域,每处每次按压三到五分钟,可以反复轮换,以能承受为度。按压的同时,细心感受不适的变化,如胸闷的,就做几次深呼吸,体会胸闷程度的变化;如头痛的,就去感受头部的变化;如咽痒咳嗽的,就去感受咽部和气管,往往就在这个感受的过程中,诸多不适就得到缓解甚至消除。这是中医的不可思议之处,大家尝试就知道了。若是发热的朋友,按压的力度可适当增加,同时体会全身的变化,如全身的酸痛(困)是否舒缓,乏力是否减轻,背心是否微微汗出,体温往往也会随着这个过程慢慢下降。 关键点总结: ?按压酸麻胀痛的点,3~5分钟。 ?按压的同时,去细心感受患处的变化。(备注,是患处,不是按压处,重要!) (2)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胃脘或整个腹部不适,二便异常,神疲乏力,发热,全身酸痛(困),腰痛,两胁不适 凡有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胃脘或整个腹部不适,二便异常,神疲乏力,发热,全身酸痛(困),腰痛,两胁不适等,在上述左右原则的基础上,在左或右(只取一侧)肘及肘的附近区域内细细用指按压,发现酸胀(痛)之处并作记录,具体操作如上。按压时的关键点是,注意力不要放在按压处,而是自然地放在不适处,用心去感受不适处的变化,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会有惊喜呈现,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关键点总结: 肘部附近细细按压,找到酸麻胀痛的点,记录标注。 按压该点。 按压的同时,去细心感受患处的变化。(备注,是患处,不是按压处,重要!) 以上是大致的方法和原则,同有三和团队会陆续给出更详细、更容易让大家领会的系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身处疫区的朋友们度过难关! 学针札记:三焦同气三焦在躯干的定位,《黄帝内针》书上这样明确:上焦是前为鸠尾穴、后为至阳穴以上的区域;中焦是前为鸠尾穴至神阙穴、后为至阳穴至命门穴之间的区域;下焦是前为神阙穴、后为命门穴以下的区域。三焦同气,或者说三才同气, 说的是上、中、下三部,上部与上部为同气,中部与中部为同气,下部与下部为同气。 黄帝内针对四肢的上中下三部也同样做了明确:四肢的腕踝区域作为上部,肘膝区域作为中部,肩胯区域作为下部。 把躯干的上中下三部与四肢的上中下三部逐一对应,就是找相应的同气。 上与上对应,躯干上焦与腕踝区域同气;中与中对应,躯干中焦与肘膝区域同气;下与下对应,躯干下焦与肩胯区域同气。这就是三焦同气、三才同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明白了三焦同气,黄帝内针用针取穴就有了下手处。 比如,患者颈肩不适,颈肩是上焦,就到同样是上部的腕踝区域来求同气。 比如,患者胸腹中脘不适,中脘在中焦,就到同样是中部的肘膝区域来求同气。 再比如,下腹有不适,下腹是下焦,就到同样是下部的肩胯区域求同气。 那么,上中下三部的界限如何来划分呢?躯干三部的划分比较明确,对于手足三部的划分,可以用两分法来类推。 从手部来看,分别以腕、肘、肩为参照点,腕关节以下包括手掌部分为上焦;腕关节到肘关节的二分之一处,可以视作上焦与中焦的分界线;肘关节到肩关节的二分之一处,可以视作中焦与下焦的分界线。 从足部来看,分别以踝、膝、胯为参照点,踝关节以下包括脚掌部分为上焦;在踝关节到膝关节的二分之一处,可以视作上焦与中焦的分界线;膝关节到胯关节的二分之一处,可以视作中焦与下焦的分界线。 有一点要注意,黄帝内针出于安全考虑,肘膝以上禁针,所以肩胯的问题,也就是下焦的问题,倒换到上焦腕踝区域来解决。 倒换,也就是阴阳倒换,黄帝内针的第四条总则。倒换在这里可理解为上症下取、下症上取。 比如,某个患者左肩前侧疼痛,识证为下焦,经络为太阴经、阳明经,按照法则,应该在患者右边胯部的太阴经、阳明经求同气。但是因为膝盖以上禁针,所以就下症(胯)上取(踝),在同为右侧的踝部太阴经、阳明经用针取穴。 有一种情况,如果患处正好在上焦与中焦,或者是中焦与下焦的交界处,怎样来区分属于哪一部呢? 比如患者腹痛,不适区域正好是在神阙穴周围,也就是正好在中焦与下焦的交界处,到底是中焦还是下焦? 像这样的情况,用针时可以定位中焦,也可以定位下焦。如果患处不适在中焦,那么选中焦理所当然是中焦同气。如果患处不适在中焦,定下焦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中(上)症下取。 那这样来看,三焦定位的划分是不是有些随意?《黄帝内针》如是说,“三焦定位只是一个大致的区分,实际情况是三才一体,分之不可分,合又不胜合,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即使同在一个上焦区域(中焦区域、下焦区域),还是能够分上中下,“针法的灵活,针法的造诣,针法的千变万化,往往就从这些里面体现”。 同气是黄帝内针的根,求同气一般从“三”开始,所以理解三焦同气十分重要。 身体任何地方的不适,求同气首先要找出是属于“三”里面的上部、中部,还是下部。 比如某患者头部右侧不适,头部是上部,那对应的同气点在上部,用针范围可以迅速锁定手足腕踝区域。 然后再在这“三”里面确定的一部找经络同气,同时分清上下左右,这就是“二”,辨明阴阳。 像上述头痛在右侧,那么此处循行的经络主要是少阳经,可以按照右病左治、上病下治的法则用针取穴。 最后一个就是“一”,找阿是穴或同气点。像此例头痛,可在手部的少阳经中渚穴或者足部的足临泣穴附近下针。 这就是黄帝内针的“三二一”流程,如果把经络(三阴三阳)的辨证放到前面,就是常说的“六三二一”规范。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董氏奇穴:三种特效的实用针法谈谈三种特效的实用针法 针刺手法,补泻为极重要部份,此为大多数医师所公认,但是也有一些医师在治病时不用补泻手法,而用一些独特的针法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值得探讨及研究的课题。 在此,笔者拟就个人最常应用的几种特殊针法,提出来与各位同道谈谈,期能抛砖引玉,对针灸之学术及临床能有所帮助。 这是我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临床数十万人次,曾写于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其内容有董老师常用之「动气」、「倒马」及我个人创用的「牵引针法」。 o 动气针法 关于动气针法,笔者早年曾拜晤过不少针灸医师,不曾见他人使用。此一针法甚为当时针灸名医董景昌博士常用及善用,董师之董氏奇穴施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等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 由于不拘泥于补泻,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北方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吕景山著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著效。 例如个人用“束骨”治后头痛,用“公孙”治前头痛,用“陷骨”治太阳穴偏头痛,用“中渚”治腰痛,“支沟”治腿痛,取穴均只一穴,立即止痛,动气针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决定针刺穴道。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起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积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即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 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若针后不活动患处,则作用可能向各处放散而不能集中。 古人很强调治神,在活动患处时,个人神志专注集中于患处,所谓「动引其气」,穴位之治疗作用向患处集中,当然效果甚佳。 o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下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此种针法尤其适合久病久痛。 此种针刺方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的。 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一条经脉上连用数穴,即相连腧穴的排刺,一则可较正确掌握穴位,所谓「宁失其穴,莫失其经」;二则使局部治疗范围扩大,而且接连的刺激反应较强,而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效果自然不错。 倒马针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针并列,则也还有上针治上、中针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二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 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脾肾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论,中间一针为中焦,则其上针为上焦,下针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变时,三针不可缺一。 董师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列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呼应的结果。 全身有很多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内庭、陷骨合用对肠胃病有很大效用;针内关、间使治心脏病有特效;支沟、外关治胁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手三里、曲池治头晕、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间倒马针,复溜、太溪倒马,申脉、金门之倒马……等不胜枚举,可以推广使用。 o 牵引针法 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这种针法对于痛痒麻症,疗效尤佳。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对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仍然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于「通则不痛」,立即可以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病人,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穴位也有牵引的作用) (5)收效后按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时,中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 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风市刺一针,再在左侧合谷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丰隆取穴,再针右侧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盖痛,可取右侧内关,再取左侧太冲,可立止膝痛。 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该经之荥俞穴为主,所谓「荥俞治外经」。尤其是痛症,则多以「俞」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 例如肩痛除在对侧远处施针治疗外,如属阳明部位,则以同侧三间取穴牵引;如属侧肩痛(少阳部位),则在中渚牵引;如后肩痛(太阳部位),则在后溪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患者肢端俞穴为牵引穴,健侧远程为治疗穴,以上都是很好的实例,也正符合了内径「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 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捻左侧内关穴针,活动右膝,捻右侧内关针,活动左膝,其作用仍然是对侧交互影响的。 有时牵引针也不必绝对针在肢端远处,例如脸面部的病都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这种例子不多,可以说是牵引针法的一种变化。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实寓有「交济」之意,善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程,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侧坐骨神经痛,可针右侧奇穴大白、灵骨,再针左侧申脉一针。灵骨、大白相互构成倒马,但它们与申脉却形成牵引。 o 小结 特殊针法类别很多,绝不仅有本文所述的三种,但这几种针法是个人经验所常用的有效的几种特殊针法。 这些针法不但收效快,更大的优点是可以用于一些虚实难断,或虚实夹杂的病症,尤其对于一些不知补泻的针灸医生,更是方便,所以特此介绍出来,以供大家研究应用。 《黄帝内针》内针规范一、识证(症)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 证——病证、病因、病治(三合一)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唐·许胤宗 二、总则(1)上病下取,下病上治 (2)左病右取,右病左治 (3)同气相求(三才同气【天地人、上中下、三阴三阳】、三焦同气) (4)阴阳倒换求(例如:髋胯等下焦地部→上焦天部腕踝) 注: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黄帝内针》 杨真海师父传讲 刘力红老师整理 经络同气1. 手足三阳经(同气)(1)手足阳明经
(2)手足少阳经
(3)手足太阳经
2. 手足三阴经(同气)(1)手足太阴经
(2)手足少阴经
说明: 手足少阴的第三个对应中,足少阴肾经在相应的循行部位没有正穴。之所以取长强穴旁开0.5寸为对应,是因为足少阴肾经从长强穴旁开0.5寸处进入腹内,是我们能于体表找到的与极泉同气的最佳点! (3)手足厥阴经
说明: 手足厥阴的第三个对应,与上述的少阴类似,手厥阴于肩的下焦地部与阴廉相应处,也没有正穴,腋前大筋的选取亦是依据于同气。 关于腋前大筋,我要多说两句,这个地方对于急症,尤其是心血管的急症,比如急性心绞痛发作,是很管用的一个地方。 心绞痛一般都发在左胸(异位心的除外),此时用力以拇食中指提捏大筋,往往很快就能缓解。腋前大筋的运用虽有经验的成分,但还是不出同气,大家务要用心! 3. 手头足经络(同气)
4. 手(掌)头同气 中指指尖——头顶部——厥阴 食指侧面——面颊部——阳明 手背——头侧部——少阳 拇指(背侧【大骨空】)——鼻部——太阴 5. 颈项经络(同气)
6. 肩部经络(同气)
说明: 这里我们虽说是肩部经络同气,但实际上包括了整个背部的上焦区域,也就是从膈俞或至阳穴水平线至大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其中,肩贞穴、天宗穴周围及整个肩胛,包括胸椎1至胸椎7的背部,都属于太阳经分布区域。 比如一位右肩疼痛的患者,如果右臂上举障碍,右手不能摸到左耳,那么问题多半在哪呢?在太阳!在太阳就要求太阳同气,上肢可以选支正穴,下肢可选跗阳穴。肩周炎不算什么大病,但引起的疼痛和肩臂功能障碍却是不易承受,时间长的往往困扰数年。 肩周炎的病证除了问清疼痛的具体位置,如肩前疼痛的很多,这个部位属太阴,在上肢可选经渠穴,在下肢可选三阴交穴。 另外,尚需根据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碍来区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属于厥阴,一般表现为上肢向后障碍,或者上抬外展受限,若属此类肩臂功能障碍,那么应考虑厥阴同气,于上肢可选内关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 肩部的疼痛在少阴经的区域比较少见,不过有的心脏病患者的不适可向腋窝牵扯,这时就需考虑少阴的同气,于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 7. 腰部经络(同气)
说明:一般来说,腰部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大抵从胸7到腰5,或从膈俞穴(肩胛下角)以下都是腰的范围。当然,细分起来,还有骶部。腰部主要分布的是足太阳经,当于太阳经中求同气。但是胸12至腰1段的不适,往往求太阳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少阳同气,前肋的不适可以求少阳,后肋不适照样可以求少阳。8. 三焦经络(同气) 下方表格标红色字体的穴位为精简版36穴; 标*的是未归于十四经脉的穴位。
注:以上内容均整理自《黄帝内针》 我的针灸探索之路缘起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约上小学三四年级吧,有一次我肚子疼的很厉害,那个年代的小孩肚子疼时一般都是捂着肚子忍一忍,忍过去就算了。再不行就用旧鞋底在火上烤热了捂捂肚子。不像现在的小孩一样要急着上医院。当时我捂着肚子伏在床上不敢动。这时我父亲进来,问了问情况,然后点了一支烟抽了抽。在我腿上熏着,接着又点了一支烟抽了抽,在我脚上熏着。一会儿我就觉得有一股热气从腿上向上走,慢慢走到肚子,肚子里咕咕的响了一阵,疼痛竟然好了。看到我的症状好了,我父亲得意的说了一句:“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因为有了这一特殊经历,也因为切实感受到针灸的神奇。我开始对针灸产生了兴趣。当时家里有很多中医书,有些书现在还在,其中有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有关《伤寒论》的系列书等等。还有很多带有毛主席语录的中医速成书、简明手册等(主要是针对赤脚医生写的)。 凡是书中带有的针灸内容的我都翻来看看。于是,我很小的时候便记了很多穴位。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做到如歌诀中所讲的那样,有浑如汤泼雪的神奇效果。 迷茫 随着年龄的增长,针灸方面的书看了很多,也从不同的地方学了很多所谓的特效穴,奇穴。当然,我最喜欢看的是一些书名带有秘验、真诠、名家经验、群众献方之类的书与资料。一开始感觉很好。当碰到某病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看的书中那些穴位可以治这种病特效,然后下针,如无效则再试不同的穴位。有时也会偶尔取效。虽然立杆见影者少,但终归自己会用针灸治病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然而再后来自己已不可能满足于偶尔有效了。疑问与困惑也慢慢随之而来。那就是从古至今的针灸书籍每讲到穴位时,同一穴位可以治很多不同的疾病,而反过来每一病又有很多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每一针家因其传承与经验的不同,对每一病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经验穴或组方,这样我们碰到某病时,有那么多特效穴,特效方,该从那家,何者为是,真有掉进局方之感。 为了提高疗效,我想尽了办法。有人讲针灸谁都会扎,但针灸的疗效不同主要区别于施术者手上的功力。为了提高手上的功力,拈小木棍,推米口袋,一练就是数年。我周边的人都知道,为了提高指力,光米口袋我就推烂了有五六个。虽然下了苦功,但针灸起来疗效仍未有本质地提高。 又有人讲疗效的关键在于取穴的准确。我就又开始用心起来。有一次我在地摊上买了一本不知名的中专学校编写的针灸书,书中对每一穴位如何揣取,揣取后向何方按压,会出现何种感觉方为取准都有祥尽的描述。真是让我如获至宝。于是,我开始按图索骥,努力去做。每施针时先认真揣穴,揣着后按法点压,患者曰是,然后在该处下针。取穴不可谓不准,然而疗效仍未明显提高。 凡此种种,穷尽了办法,终无法提高。想起当我学伤科时,摸到筋出槽骨错缝后,将其复位,当手下有复位感时,大概即可判断出患者症状是否会减轻,心中有底。而对于针灸,主要是心里没底,扎时又不知道该扎那些穴, 扎下去后不知是否会有效。 有人讲针灸一天就可以学会,排除一些禁忌症与危险部位,记住一些主要穴位。该经穴治该经病,远端取治该经离该穴远端病,所谓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近端穴治该经病也治该处病。然后掌握如鱼钩感扎出酸麻胀来即可。我想,我所学的针法难道不就是这些吗?真的是一天就可以学会啊。而心里又不服,我从小认为神奇的针灸真这么简单吗?看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针灸失传论》,再对比一下自己所学与内经所述。不由兴叹,针灸真如徐氏所讲的失传了吗?那么真正的针灸倒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之道毕矣。既然《内经》讲针道毕也,那说明气至是针灸取效的关键了。那么气至是什么呢。元明以降,针灸界都以针下产生如鱼吞钩感为得气,得气后患者针下会产生酸麻胀等针感。如果这种麻窜感传至患处时刚称之为气至病所。如《标幽赋》所讲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浮气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学入门》讲,针下沉胀满者为气至,轻浮虚者气未至。现代《针灸学》教材认为得气的标准为患者针下有酸麻胀的感觉,医者手下有沉紧涩滞的感觉为得气。有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这种得气气至病所的感觉,并坚定的认为如果将这种酸麻胀感从远端穴位传导至患处即气至,气至就会病除,即使传导不到远方至少也应针下应该有酸麻胀感才对。不仅是我这样认为,从古至今大家都这样认为。至少是从元明至今是如此。 如在某针灸名家的经验集中曾提到一次该名家与其父出诊,患者患头疼,针合谷,该名家针时麻窜感只能传到肩臂,故不效,而其父功力甚高,麻窜感直达患处,故取效。 又一名家针灸经验集中记述某名家为一患者针灸甚效,隔日该名家有事不能施治,由其弟子亦为针灸名家施治。针灸后患者讲该弟子针灸时针下也出现酸麻胀重感,但远不若其师强烈。 由此可见针下产生酸麻胀感并将其向远方传导是针灸界一直以来所公认的取效的关键。甚至部分患者也如此认为。 为了取效,我极力追求这种针感。我发现如果扎穴位时有时候会觉得针下空空。这样患者也会觉得针下无任何感觉。真如前人所讲的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当揣到穴时,仔细在穴位中找其中的较硬的阳性反应点,当扎到这种阳性反应点时则会出现较强的针感。如果轻轻的刺入阳性反应点,缓缓进针,在进至某一层次会出现很强的酸胀感时,守着针下感觉勿丢,做很小范围的拈转提插,当针下有沉紧感时再守着这种沉紧感做小范围的提插拈转,酸胀感有些患者会向远端扩散,甚至是可控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种气至的认识产生了怀疑,那就是有很大一部份患者明明酸胀感传达患处,但症状并未减轻或消失。但有部份患者明明扎下去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针感,但取针后却效果极好。《内经》不是讲气至则有效吗?为什么有的人气至了却无效而有的患者气未至却反而有效呢? 有一次一位落枕患者找我治疗,该患者清晨起来抱了一下孩子,颈部觉得扯了一下,随即觉得胸锁乳突肌前有一根筋抽着,颈部僵硬疼痛不敢稍动。当我切诊时诊得颈前有一根筋翻转出槽一直穿过锁骨连到枕骨上,抚着该筋嘱患者内转。当在感到手下的筋叭的一下翻转回槽的同时,一股温和之气从手下通过。患者同时喊了一声松了。当时我忽然想,这难道就是内经中所讲的气至则有效。因为过去归筋时手下只有归槽感从来没有碰到气过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特例,以后可能碰不到了。但是这种感觉并没有丢失而是在以后的治疗中越来越强。我甚至能摸出正气邪气,气的升降趋势。每当我治疗觉得这种和缓之气过来时或感到手下气和时患者症状就会减轻,即使很少一部分当下不减但隔天也会减轻。但总是心里怀疑,这种感觉是自己的心里作用还是真实的? 我比较喜欢武术,确有功夫的老拳师也认识一些,其中有几位曾讲,下功练十年,身上就会产生气的感觉,即就会练出气来。所以叫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再十年就会驾御这种气。武术所追求的是人体神气的蓄养,不是简单的技击。所谓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所以讲技击道之末也。我曾专门问过一位老先生生所谓的气倒底是什么东西。老先生讲气就是气,功夫到了就能体会到,如果功夫不到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并用手指在我肉厚处点了一下,一股穿透骨髓的劲气唰的一下穿进来。可见这种气还是真实存在的。惭愧的是对武术自己属于叶公好龙之辈,并未下过大功夫,所以到现在也没有体会到这种气感。 但我想,十多年每天认真的揣筋摸骨是否也是因为工夫到了,可以摸到气了。慢慢的由说服自己到渐渐确信。最后来我确信我可以感知到气了。 再看《内经》,过去很多不明白的渐渐明白了。如《内经》中讲的,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在上者引而越之。上气不足,举而扬之等等。这难道不是针下感到气后调气的方法和针下感觉吗? 将现在体会到这种气的针法再与前面如鱼吞钩的针法比较,二者明显不同。因为我觉得这种调气的针法似乎合乎《内经》,所以我管它叫内经针法。而如鱼吞钩的针法源于元明针家书籍,所以我管它叫元明针法。 一,首先是补泻的拈转提插不同。内经中讲徐而疾为补,疾而徐为泄。而在徐疾中,徐为调针的关键,疾为调针的转换过程。当随着气轻轻将其推入则为补,而随着气轻轻将其引出为泄。如果手法稍快稍重,便会丢掉气。此即汉代郭玉所讲的随气用巧。当运针尽时疾速将其调回以便做下一次调气,如果针慢刚丢不开原来针下的气,会影响到已补入或将调出之气。当然补法要远比泄法难掌握得多,我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在患者身上练、在自己身上练才初步掌握。当我用内经针法下针调气感到针下气实或气虚时则基本可以判断患者症状是否减轻。而元明针法扎如鱼吞钩时守着的是沉紧感,并不是气感。调针时一般来说强调提插拈转的一致性。并将此作为一种功力来训练。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酸麻胀感的传导。至于补泻虽然看了前代针家的很多书,所讲的顺逆,提插,进退,呼吸,左右,男女,阴阳有的引自《内经》、《难经》,看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施针时则真不知道是否真的做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了没有。有人告我,按《难经》所讲,不用管他那么多,当施针时感到针下虚空时,则为泻,气已调虚。如果针下觉沉实了,则虚已补实。有时也确实偶尔碰到针下这种感觉,但如何能有目的的,可复制的将针下调实,将针下调虚。却做不到。下针得沉实感然后按《难经》所讲从营卫置气出入调针,却又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即很难使针下变沉实与空虚。只是无目的的调提插拈转过程中手下能扑捉到这种感觉。有人对我讲,不必管那么多,按烧山火,透天凉重插急按为补,反之为泻去做即可。后来我一直按这一原则去做。但施针后是否做到了补虚泄实,心里还是不知。只能看患者的反应。明白掌握了调气后我才明白,原来用的不管什么方法,因为不知何谓气,就如同隔着一层帐子想当然去做。所以是否有确实有效肯定心里不会有底。 二,另外当按内经针法扎针得气时医者针下必须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即《内经》中讲的如针游巷中,即针扎到四处是实中间是空的地方。也即如《标幽赋》中所讲的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而元明针法扎如鱼吞钩时针下必须有物后调针才会产生沉紧感。如果针下是空的,很难施针找到沉紧感,只有重新调针感到针下有物时才可调针进而得如鱼吞钩感。 三,更重要的是内经针法扎气时患者针下绝大多数无任何感觉,只是患处有融化、发热、气动、清凉等舒适感。只有极少数患者针下会有酸胀感的传导,而随着传导症状必会随之减轻。而元明针法扎如鱼吞钩时患者针下会产生酸胀感或产生酸胀感的传导才算扎得对,但传导后症状并不一定会减轻。 在我用内经针法所治的患者中,在各种感觉中至少有一半患者随着调针会讲自己患处会有融化感。当初我并不清楚这种感觉是什么感觉。有一次自己肋间痛,切循得是脾经的问题,于是取阴陵泉调针,觉肋处有一种很舒服的融化感,随之痛症消失。这使我猛然想起一件事来。有一次我得了严重的感昌,浑身疼痛沉重,身体如同穿着重甲一般,恶寒、恶心、鼻塞。躺在床上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我爱人看了看说这是个小青龙证,中午下班回家带回两副小青龙汤来煎了喝。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感觉,当我举起碗来喝药时,有一股暖暖的热气随着药的下咽一直下到心口,然后向周身扩散,身体暖暖的如同融化了一般,浑身沉重感随之消失。随着便是很舒服的出汗。这一切都是瞬间完成的。当药还没有喝完时身体已经好了。这就是古人说的覆杯则愈。我可能比覆杯还快。想不到经方的神奇竟被我体会到了。虽然下午症状有些反弹,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自然是古人的药物药量与今人不同所致。正好再喝一副试一下,但喝第二副时虽然喝完后晚上病愈。但再没有体会到第一副时的感觉。 想到这里,再结合针灸的感觉,我确认这才是内经中所讲的气至。而不是酸麻胀感的传导。 并且还有几方面可以证实,如烧山火,透天凉。根据明人的方法,要转阴阳之数,补要急插,泄要急提。要分天地人三部。但能寒热者十不其一。《内经》中讲补则气实,气实则热。气虚则寒。如果追而济之,将气补实,除少数气虚患者外皆可发热。如果用的好热还可调到患处,如足心寒,补之气实则感足心热。行针时根本不必转阴阳之数,也不必分天地人三层。而提插快慢正好反之。可见明人的针法之所以补用重插原是不知气为何物,而急插中无意识的将气补实。 另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针下手下是否气至,可知患者症状是否减轻。再不似从前扎针一般心中无底。甚至可以预后。如所谓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的呼天呛地。切得肝经,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针下总觉正邪交争,邪气不能尽出,针下不和。对患者讲虽轻但晚上会加重。果然晚上前半夜正气内敛时正邪相争痛了一次,后半夜正气外伸时又痛一次。次曰再针,觉针下邪气尽,气和。告患者今晚不会痛,患者因昨晚痛得厉害,心有余悸,似不信任。但当晚果如斯。凡此种种。 此后凡遇病时则切循患处,看其与何经相连,气实气虚。然后按内经天气时节以及五俞所主之病取五俞穴,迎随补泄。这样过去遇病不知该取何穴心中纷乱,取穴后不知是否有效心中无底之病终得消解。徐大椿所讲的内经治病取其经而今人治病取其穴大概如此吧。所以施针取穴在知病属何经何脏,知其虚实,而取五俞以调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调虚实之关键在针法而不在穴性。中脘,关元的穴性就是补的吗?曾见壮汉被某名家中脘一针数年气短,身寒,惊悸。有关元浅刺本欲补而引起气虚腹泄。有好多年我一直是按切循法诊病施针,今年偶尔看到王居易教授也用切循法施针诊断,甚感欣喜。买来书读受益良多。但我与王老的切循法还是有很大差别。我是先切患处,然后切何经与患处相连。王老是循四肢稍端切何经异常。 脉诊 渐渐的,我的这种切循遍诊法的缺点显露出来,那就这种是第一太耗功夫精力,第二,有很多病明明切循的很对,但取经下针后效果却不明显。问题在何处,如何解决。我想那应该是脉法。晋以前的针灸书从《内经》到《难经》到《脉经》,都特别强调脉法,切脉诊病而后取经。有是脉则针是经。我们知道当今的脉法是晋王叔和宗《难经》寸口三部九侯脉法以腕后高骨定关位发展来的。而《内经》中的脉法究竟为何呢?我过去很喜欢读《史记》,《史记》至少通读过十来遍。其中《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的医术真使人高山仰止。《针灸甲乙经》中讲仓公所传皆出于《内经》。于是找来《史记》反复翻读仓公诊籍。又找来《内经》、马王堆、张家山汉墓考古医简资料。《伤寒论》、《难经》、《脉经》等,反复对比揣摩,尤其是仓公诊籍对比《内经》反复研读。 我们常讲,独取寸口的理论出自《难经》,《内经》讲的是三部九侯遍诊法。这种观点是错的。《内经》中的脉法大部分是讲寸口脉,只不过是与我们现在的脉法不同而已。《难经》十六难讲,脉有三部九侯,有阴阳,有重轻,有六十首,有一脉变四时,离圣久远,各是其法。那么说明《难经》作者时代至少存在五种不同的寸口脉法。我们知道《内经》是前人医学不同学术的合集或杂集。《内经》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脉法分散于各篇中。有四时、人迎寸口、六十首、阴阳、三部九候遍诊、尺寸等各种不同的脉法。 那么《内经》中的寸口脉法为什么样的脉法呢?我们知道,中医讲天人合一,人气随天气的卷放而卷放出入。脉亦然。而随着天气的卷放而浮沉,随着浮沉脉会表现出不同的脉象。比春弦冬石等等。当将脉合四时时,则为四时脉。当脉合六经时,则六十日一变,三百六十曰六变。以应六经,则为六十首脉。 内经方盛衰篇中讲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所以我一直在奇恒即四时脉,六十首脉上反复揣摩实践,大概有两三年。开始有验有不验,渐至验者多,渐至心中满意。因为觉得这种脉法很像《脉经》中扁鹊阴阳脉法中的脉法。我权且管它叫阴阳脉法。真难啊。 我们知道,根据难经三部九候及后来王叔脉法。人身各脏腑已有定位。心肝肾,肺脾命三指各部仔细切其有何异常感即可。而阴阳脉法要根据浮沉脉象来确定病在何脏。而中间又会有很多类似脉,如《内经》中所讲的脾虚浮是肺,肝急沉散似肾。这样很难有标准,很难切入。非常难把握。对初学者来说要远比三部九候寸口脉难的多。这也是渐渐失传的原因。可能我有十多年的伤科切循功底,手感很好所以能管窥其一二。 《难经》八十一难曰,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虚实耶?其损益奈何?然,是病非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难经》中设此问而答曰非寸口脉也。但我们再往深推则可知当时应该充在着通过寸口脉来判断虚实补泄的针法。或当时有不同流派的认识才有此问。而阴阳脉法恰恰是这种脉法,不仅虚实会变,脉象也会变。如有一支气管哮喘喘者,诊得浮短而滑的阳明脉。针足阳明,病缓。再切脉,得沉细之脾脉,针脾经大解。再切脉得沉短而敦之肾脉。时值冬令,得王脉,故知病解。 渐渐的我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切脉比循切要诊断准确得多,当然二者相参更好。如一满手麻患者,循切得心包经有异。且患者活动时确实在臂正中有牵扯感。于是针心包经,只中指略减。切脉得浮涩之脉,针肺经,症立消。 《难经》八十一难讲虚实非脉而是病自有虚实。并提出补南泻北的治法。那么这种阴阳脉法与三部九候脉法有何区別呢。我觉得阴阳脉法更能直接反应病在何经以及针后脉变化较为明显。而三部九候脉法更容易对致病之脏腑间整体关系做整体判断。所以《难经》中讲是病自有虚实从而治疗时补南泄北。脉法指导治疗方法,如有一患者生孩子坐月子后起了满脸痤疮,找我爱人治疗,当时我也在。我切得右手为浮短而滑之胃脉,左手切得沉弦急也为胃脉。且胃经过面。故诊得胃实。当补脾泄胃。我爱人切得在手肝脉弦,右手胃滑实。当为肝气犯胃。当舒肝和胃,逍遥散加减。十数副后病得痊愈。但我想如果我针脾胃或许也会痊愈。我们知道三部九候脉法也根据脉变诊断和预后病情。如根据某部脉起,脉减来得知症状是否缓解。但终不若阴阳脉变化来的明显,好判断。 二者各有优点,都可诊断病情所以《难经》十六难设问何以別之。答曰,内外证别之。可见诊断的功夫还是辩证。 《三国志方技》讲华佗,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拨针,病也行差。华佗的神奇针法我不知道为何,但其所言当引某许绝不会是现在人理解的酸麻胀感传到某处。另外我觉得病差与否不必患者言,医者自会知晓。一为气至,一为脉变。 如此则有是脉则知病在是经,针是经气至而知病去脉变。其效也,如鼓之应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