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种主要铸造缺陷的成因与消除

 月未圆书斋 2015-06-14

几种主要铸造缺陷的成因与消除

2015-06-12 百铸联盟

    任何铸造缺陷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惜的是,未有一个铸造厂是没有铸造缺陷的。现列出几种主要(常见)的铸造缺陷,如气孔,缩孔,夹渣及球化不良等来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措施,与诸君共议。

一 气孔(Gas hole)

1、产生原因


金属液中的气体未彻底释放出来和铸型内的气体侵入进金属液中,从而滞留在凝固后的铸件之内(图1)。

(1)金属液中的气体来源 g 劣质炉料含泥沙、油垢、锈蚀及湿气等,熔炼中生成大量的O、H、N等气体和渣釉;炉温低;精练不够;浇注温度低,浇注时间长及浇注速度慢、浇包潮湿等。上述因素,都促使金属液表面过早形成氧化膜而凝固,气体虽然挣扎着向外逃逸但却无实现。反映在铸件上则成为向上的“梨形”气泡,梨把朝内。气孔表面光滑。通常称这种气孔为“析出性气孔”(图2)。在薄壁件的表皮下或外观形成密集的小圆孔或针孔(图3)。


2)型腔内气体来源

砂型水分≥4.5%,死灰>12%,透气性差;水玻璃砂未干透(仅吹C O2是不够的);树脂砂的树脂量>1.8%,固化剂量也多;消失模厚大,比重大又未干透,涂料层>2㎜且未干透;粗大砂芯樁的过实,未中空,气体未引出型外;合箱后等待浇注时间8h,或过夜等,使铸型和砂芯返潮。

3)工艺设计不合理

直浇道粗大,金属液不能很快充满或断流而将气体卷入;内浇口喷射,金属液紊乱;冒口处低位,排气孔少;底注,温度场为上低下高,导致金属液迅速形成氧化膜而快速凝固。

上述(2)、(3)所产生的气体在排气不畅且型内压力大的情况下,气体被卷入或钻入未凝固的金属液内。通称这种气孔为“侵入性气孔”(图4)。气孔也似梨状而梨把朝外。


2 消除方法

消除金属液中可能产生气体的一切因素;提供气体从金属液内和铸型(砂芯)中容易逸出的机会或条件。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彻底排出金属液中的气体是第一位的!

具体做法:


选用优质、干净干燥的炉料,提高熔炼温度(灰铁1520℃,铸钢1650℃,不锈钢1680℃),充分精炼脱气与静置,高温且快速浇注,消失模浇注温度比砂铸高50℃,因为泡沫燃烧是一个吸热过程,充型前沿的金属液温降比随后之金属液的温降大得多。铸型与砂芯尽量减少有机物含量且彻底干透(包括白模);正确的工艺设计:直浇道呈锥体状让金属液快速注满,上箱横浇道的高度大于底宽,内浇口多而分散、喇叭状,径向进入,惟有对侧冒口才允许切向进入(图5)。随形压边冒口(或浇口)的缝宽为6~12㎜,压边长为该处的60~70%。顶注及内浇口设在上部,这会冲破金属液上表面的氧化膜,延缓上表面的凝固的时间,从而把金属液内部的气体排出去;在铸型上箱多设排气通道把型内气体顺利引出型外,对于大型铸件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消除气孔,更是为安全生产所必需!浇注时及时引气,浇包预热500℃和孕育剂预热等也很重要。

三 缩孔、缩松(Shrinkage hole)

1 产生原因:热不平衡


缩孔的孔洞较长大,不规则,孔内呈树枝状,表面粗糙,颜色黑暗。缩松则是密集的小细孔或表面疏松。它们多位于铸件的热节处。


(1)在铸件结构形成的热节处最后凝固得不到补缩(图6)。铸型只设一个内浇口又在厚壁处形成人为热节,内浇口周围产生缩孔、缩松(图7)。底注,造成温度场的上下温差大。上面温度低先凝固,下面温度高后凝固。无论先凝固的还是后凝固的都得不到有效

补缩;
冷冒口位于热节上,尺寸偏小,球铁的冒口颈偏大(图8),都为缩孔提供了条件。

(2)浇注温度偏高,浇注时间过长,按顺序凝固时最后凝固的地方得不到补缩。

(3)球铁铸型的表面硬度<90,砂箱刚度弱,球铁的共晶团数多,凝固膨胀力大,推动铸型向外移动。

(4)化学成分不当。碳当量低,即碳低硅低,硫磷含量又偏高形成低熔点的硫化物与磷化物,凝固后产生孔洞。孕育过度,大剂量或多次孕育,也会产生缩松;孕育衰退也然。

2 消除方法:热平衡 + 激冷



(1)促进几何热节处快速率先凝固:采用冷铁,包括在热节处敷锆英砂、铬铁矿砂及刷同质涂料(图9);在消失模的厚大处插钉子(图10)。

(2)内浇口

设在薄壁处,例如衬板(图11)

提高薄壁处的温度,在弧形的使用面上放外冷铁,使整体的温度基本一致而同时凝固。如果件大壁厚均匀,则在内浇口处采取激冷措施。


(3)改变内浇口位置。


图12是山西某厂的箱体铸件,要求底面硬度HB180~220。原工艺为底注,硬度<170,不合格率>70%。后将内浇口提高到中间位置,则问题就解决了。须知,凡是硬度低的地方,就说明该处组织疏松,称为“准缩松”(图13),将该处由凝固变为凝固,其硬度值就提高了。



为了便于在薄壁处设内浇口,可以增加一个砂芯,让厚壁处先凝固(图14)。所有铸件的上表面都应多设出气孔,圆形直径<6㎜;楔形与铸件接触处窄(≤6㎜)且长(≥40㎜)。否则,在出气孔根部就会产生缩孔。

(4)球铁的冒口要靠近热节又离开热节(图15),冒口颈要小。若冒口设在热节上,势必增大热节圆,若冷冒口,反而增加缩孔危险且工艺出品率低。


(5)厚大铸件采用热冒口加冷铁:外冷铁的三维尺寸是被冷却处尺寸的0.6~0.7倍;内冷铁的重量是被冷却部分重量的5%,焊成网状,铸件凝固时内冷铁被焊化掉(图16)。

(6)提高铸型的高温强度。强度越高,金属液的流动阻力越小,则缩孔越少。压箱铁一定压在铸型上,而不是压在箱把和箱邦上。

(7)提高碳当量(CE≥4.3%),共晶成分缩孔最小。适当合金化,减少S、P、AL等有害杂质元素。

(8)低温快浇是消除缩孔缩松的有力手段。

三 夹渣夹砂(Slag and Sand Inclusion)

1 产生原因:金属液内外不纯净


金属液表面有渣釉未除净,在铸件表面形成明显的黄色、绿色、白色和黑色的渣孔与砂孔,这属于一次夹渣与夹砂(图17);如果在金属液内部产生二次氧化物等化合物,于铸件内成为若干微细纹或点状缺陷,这属于二次夹渣,它类似缩松但不是缩松。


(1)劣质炉料所致。

(2)金属液的性质与炉衬、包衬、铸型材料、砂芯材料及涂料的性质相反,于是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这不仅造成夹渣,还往往造成严重的化学粘砂。

(3)直浇道粗大将气体卷入金属液;消失模方形直浇道涂料层破损将干砂带入型内。

(4)内浇口为倒喇叭状,金属液喷射入型,破坏了金属液的表面张力,内层金属液与空气中的O、H、N等形成各自微小的化合物滞留在铸件内,形成孤立的或多个细小纹状氧化物或点状缺陷(图18)。


(5)铸型强度低或耐火度低。

(6)人为因素:型腔内浮砂未清理干净及浇注时渣不好等。

2 消除方法:金属液内外纯净化及强化工艺措施。

(1)优质炉料,提高炉温,精练、静置及彻底除渣。

(2)炉衬、浇包、型砂及涂料的性质与金属液的性质相一致。

(3)浇注系统为半开放半封闭式,即直浇道要适当细小呈锥体,横浇道高大,利于杂物上浮,内浇口喇叭状使金属液快速平稳注入铸型。内浇口避开对铸件质量要求高的部分,不直接冲击砂芯或芯撑。进入铸型之金属液的流速小于“临界流速”(≤0.5M/S),旨在不破坏金属液的表面张力。高大铸件为阶梯式浇注系统(图19),但不底注,使各层浇注系统成为各自独立的连通器,实现由下而上地逐层凝固。



(4)铸型倾斜 + 溢流,把首流金属液排放出型外(图20)。倾斜对轮形及大型平板类铸件尤为可取。高处的冒口实为热冒口。


(5)对大型铸件需设外浇口桶,中小件则在直浇道上设陶瓷过滤片和内浇口上面放过滤网片(图21)。

(6)提高白模的表面质量,提高涂料层的强度且无破损,直浇道与外浇口杯接触严密。

(7)合箱前清理干净型腔内与浇道中的浮砂,合箱后盖严直浇道与冒口孔,浇注时有专人挡渣,或采用茶壶包等。严格地说,铸造生产的全过程是一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要分工明确,各伺其职,不走样地执行高标准的每一项要求,使每一道工序都确保“零失误”和“零废品”,从而争取这场战斗的完全胜利。

四 球化不良(Poor nodularity )


石墨变化:片状→蠕虫状→球状→开花状→碎块状(图22)。在球状两边的状态都叫球化不良(过与不及)。这里的球化不良指的是“过球化或球化衰退与孕育衰退”。

1、产生的原因:技术标准低

(1)炉料不合格,回炉料多,化学成分与牌号要求不符,杂质与反球化元素多。

(2)球化剂选用不当,质量低或过期或氧化,粒度小或粉化,用量不当。

(3)孕育剂选用不当,质量差且品种单一;孕育方法不当,孕育量不足或过多。

(4)球化处理温度 <1420℃ 或 >1520℃。球化温度>1510℃,则球化剂烧损严重而失效,有效石墨核心少石墨球少;C、Si烧损大,Si少则降低孕育效果,增加白口化,使碳化物增多。球化温度<1420℃,则球化不充分,缩短了凝固时间,就缩短了石墨球生长的时间,从而减少了球状石墨的数量,增加了团絮状或团块状石墨,球化率及石墨球等级降低。最适宜的球化温度在1460℃上下。

(5)浇包结构不当,其有效高度小于包内径的1.3倍。

(6)球化处理后,等待或浇注时间>10分钟,导致球化衰退和孕育衰退。

2、消除方法:防未病与治已病

A 防未病

所谓“防未病”就是采取高标准和正确的工艺方法,保证球化处理完好与防止衰退。

(1)选用优质专用的高纯生铁:高碳低硅、低硫低磷及干扰球化元素少。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对要辩证地对待:即S在球铁中的含量不可<0.01%,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球化效果。因为此时,球化剂中稀土元素没有有害杂质可清除,而它本身则成为有害元素起到反作用;灰铸铁中的硫更不可少,应在0.1%左右。它除了提高流动性外,还改善机械加工性能。

(2)控制回炉料的加入量 <30%,以防止“遗传性”。所谓“遗传性”,就是原始炉料在重熔过程中,炉料的某种结构、成分及物性方面的信息(或基因)被保存并传递给后来重新结晶的晶体。这种“遗传性”往往使新的晶体之物性变坏(这也与人类近亲结婚相似)。改善不良遗传性的途径就是更换炉料、多种炉料搭配使用,进行针对性处理,提高炉温让熔液过热等。

(3)选用优质正确的球化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轻稀土或重稀土球化剂,或两者搭配使用,原则是在优质生铁的前提下稀土含量低者为优。

(4)选用优质且多品种高效复合孕育剂。在具体操作中,多品种高效复合孕育剂的孕育效果优于单一品种孕育剂的孕育效果,多次孕育优于一次孕育,尤其注重瞬时孕育。


(5)采用预处理和盖包处理(图23)。预处理剂为SiBa、SiC、小苏打等,用量在0.3%±。预处理反应后生成高熔点化合物,其密度与金属液的密度相当,质点尺寸在3μm±,成核能力强抗衰退。

B 治已病

所谓“治已病”就是对已经球化不良的金属液采取挽救措施。

(1)用事先已预备好的浇包去接高温金属液,占包容量的1/2,将第一次已做过球化处理的浇包内之金属液倒入备用包内,同时补加球化剂和孕育剂。

(2)向第一个浇包内添加适量的球化剂和孕育剂,再去接炉内的高温金属液。这时,两个浇包可以去快速浇注,短时间内浇完。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次浇包里的金属液温度不得低于1380℃;第二次补加的球化剂与孕育剂的粒度在5㎜左右。

(3)观察三角试片和火苗来判断球化优劣,火苗以蜡烛似的为好。

※ ※ ※ ※ ※ ※ ※ ※

解决铸造缺陷问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不同的铸件应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因为影响铸造缺陷的因素多,现场情况复杂,故必须仔细辨别,全面分析,区别对待。……除上面叙述的情况外,还有裂纹、壁厚不均、粘砂、塌箱、缩沉、硬点、色变、增碳、石墨飘浮、浇不足,皱皮、断芯、飞翅等等缺陷,因篇幅所限,不再细述,感兴趣者另与切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