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墨水”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智者1111 2015-06-15

“喝墨水”古今意义大相径庭“喝墨水”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 李学东 - 幸福像花儿一样

 

现在人们常用“喝墨水”这个俗语来比喻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例如,形容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会说:“这个人有一肚子墨水。”文化水平低会说:“这个人胸无点墨。”形容一个人有国外读书的经历会说:“这个人喝过洋墨水。”当然,这只是一种诙谐的比喻,并不真喝,但在古代,“喝墨水”确有其事,不过,古人受罚时才喝墨水,喝墨水越多说明文化水平越低。

“喝墨水”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意思是,士人应试时,字写得不好,要喝下一升墨水以示惩罚!

这个规定与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关。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隋朝,但在南北朝时期也存在各种类别的考试,如选拔秀才、孝廉或贤良等。由于最初重德行,而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很多没什么文化的士人也去报考,做出来的试卷经常惨不忍睹,字迹潦草,用词“孟浪”。北齐时期,一次皇帝御览下面送上来的试卷,不由得大皱眉头。于是,对“字有脱误者”,处以在座位后面罚站;对“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对“文理孟浪(即文法不通、语言轻率不当)无可取者”,罚“夺刀容及席”,即收缴佩刀(佩刀是当时威仪装饰品),撤出席位。

据说李世民当初也有应试当官的念头,可是自己书法不好,生怕被罚喝墨水才放弃了。因此,李世民登基后,不仅一纸诏书废除了这项荒唐的规定,而且还虚心向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学习书法。“喝墨水”虽然被废止了,可是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衡量读书人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准。

从此以后,古代文人在其作品中也多有引用。宋初参知政事李肪,在其监修的《太平广记》一书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武夫叫陈继达,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一天夜里梦见有人端了一升墨水让他喝,喝过之后便认字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监试呈诸试官》诗中有“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苏轼的学生、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也有“睥睨纨绔儿,可饮三斗墨”的诗句。刘静修写诗有名,但在诗中竟有“老觉胸中无墨汁”之句。

“喝墨水”本为劣文滥书的处罚措施,但几经传衍,含义扩展迥异,现在人们已把“喝墨水”变成读书多、文化水平高的同义词,从而失去其罚则的原意了。

——摘自《寿光日报》2014212B8版,作者:张书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