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民间为什么把读书叫“喝墨水”?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5-14

民间把读书叫“喝墨水”,用“喝墨水”多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水平很高。但其实在古代是喝的墨水越多,知识水平越低。这源于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如《隋书·仪礼志》载:“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中国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隋朝,但在南北朝时期也存在各种类别的考试,如选拨秀才、孝廉或贤良等。

由于最初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很多没什么文化的士人也去报考。做出来的试卷经常“惨不忍睹”,字迹潦草,用词孟浪。

北齐时期,一次皇帝御览下面送上来的试卷,不由得大皱眉头。于是下诏:在考试时“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

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判断的依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字迹工整与否,如果字迹潦草,让人难以识别,状如鬼画桃符者多半要喝墨水。

这种制度本来是很荒谬的,却被南北朝和以后的几个朝代沿用。它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惩戒,而不是像现在人认为的那样:肚子里墨水越多就是文化水平就越高。

虽然词义发生了变化,但“喝墨水”的说法却流传了下来。现在通常用来表示知识多,文化水平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