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者】培育电力技能人才的“双元制”教学特色

 新能源A 2015-06-15

      创办于1958年的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省级重点普通中专、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广东省‘八五’高教战线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原电力工业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风雨兼程走过55年的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电力技术人才。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电力系统各单位的生产和管理骨干,不少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电力生产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校长柏吉宽所言:我们就是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企业的发展,服务社会的进步。

目前,学校的在校生只有800人左右,按照“精英”模式培养。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展“2+1”、“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双元”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名校速递》: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如何引进学校,并如何与本校实际相结合?

柏吉宽: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教”轻“学”,这种“在教室里学开机器,在黑板上学种田”的职教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实用、耐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教育社会也不会认可。而我们看到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也是“德国制造”的法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技工荒”,大批社会人员没有工作,企业里却招不到人,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广东省电力学校是广东电网公司的直属单位,培养的学生只是针对系统内部。那么作为技术密集型、安全可靠性要求极其严格的电力企业,其生产技能人员数量性缺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高技能生产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明确要求电力学校教育要转向一线班组,转向实用技能和操作,转向表单,转向企业所需。所以,学校本着对“广东电网公司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主动求变,找准着力点,大胆探索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双元制职教模式。

学校既然属于企业办学,那么我们是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和运作,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合作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个人培养模式,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于是,我们开展了“2+1”、“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它主要是将教学时段划分成“学校2或1年”和“企业1年”两段。“学校2或1年”为学校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模式板块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1年”为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式的实操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实践。

源头保生源质量,模块式一体化保教学质量

《名校速递》:学校在对“双元制”教改的策略与实践探索中,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柏吉宽:多年来,电力学校是为广东电网系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保证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企业,是个有用的人,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开创了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和“生产实训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种技能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令性定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实用、耐用”技能人才,我们和企业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为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为保证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招生模式改革,从源头把关,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招生,共同进行基本知识能力测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身体和性格测试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公开招生,学生毕业时企业择优录用;二是由企业自主招生,学校配合完成招录手续,学生毕业时学生随即转化为企业“准员工”,经过1年见习期时间锻炼、考核合格后录用。这两种方式都让企业参与其中,为后续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接下来就是教学,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前我也提到过“模块式一体化”,现在我详细谈谈。专业型人才,重点就是在“专”上,因此,我们的教材是针对供电企业的技术特点,根据不同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需求,紧贴实际,将相对独立且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进行模块设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修编教学大纲,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同时融入电网新设备、新技术等最前沿的知识。一本化教材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是一本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最佳组合式教材。为了配合模块式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我们将传统的理论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合为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将知识与实验、实操联系起来教学。学生可以先体验、再学习,后操作,充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先感性,后理性,最后实践。

我们从2011年开始,在学生毕业实习时,采用先到电网公司各供电单位实训基地,由企业内训师按照生产作业表单进行工种项目实训,检验学校操作技能的培养水平,同时进行生产技能的再提高,通过企业考核合格后,再去生产一线班组跟班学习,进行职业实践、培养技能,同时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培养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而实施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它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熟悉实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指导者。对于教师队伍培养,我们也有一个培养流程,从传统型到“双师”型,最后达到“三师”型的复合人才。比如“双”导师,就是讲师和实训师,要分别有教师资格证和职称证,还要有技能等级证、职称证,等教师达到“三师”型,就是企业培训师,可以说是一个行业专家了。

“双元制”教学改革在我们学校才刚刚起步,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寻求“双元制”教改的最佳实践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进行的最优结合,是职教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专业与文化并重,树立校园感恩文化

《名校速递》:培养“专业型”人才是学校的强项,但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倾向于“综合型”:专业与文化。那么在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学校是怎样做的?

柏吉宽:社会对于人才的考量是综合的,一个人只有专业,没有文化道德,那这种人没有企业会用,我们经常说做事先做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我们深知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其实,在我们发展改革中,我们一直都在试图打造一个文化校园,可以说是一种追求。近些年来,我们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有文化、有追求、有理想的团队,面向教师与学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团结和谐、奋进发展、健康幸福;培育“感恩”文化,感恩组织、感恩公司、学生感恩教师;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材、人人都可以作贡献”,“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价值导向;提倡三个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三不:“不推诿、不扯皮、不搅事”;三个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

在学校里,提出“感恩文化”有其深层意义。对年轻人来说,在当今相对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学生感恩老师,老师感恩企业,企业感恩社会。在感恩中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感恩中培育员工的责任意识。“责任比能力重要,”我认为这一理念是对感恩文化的延伸。责任,强调的是一种对事业的忠诚,强调的是一种不打折扣的执行力。感恩和责任之花,开出的是事业之果,送教上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去偏远的教学点授课,这让很多学员非常感动。

这两年,我们努力改造学校和周边的环境,给教职工一个美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可以身心愉悦地工作和学习,这也是感恩的方式。在我们学校里,做到了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的融合,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有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员工队伍,我们相信会越做越好,辉煌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