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都故事-明朝南京的点点滴滴

 文化龙乡 2015-06-15

一个伟大的人物常常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兴衰。而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南京,故称金陵,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深深地影响了之后数百年间南京的命运。时至今日,我们在南京还能看到很多朱元璋留下的烙印,例如我们今天使用的南京这个城名就是自朱元璋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曾经的流浪僧淮右人朱元璋也趁势起兵。元至正十六年,一直在江淮之间转战的朱元璋从采石矶渡江南下,攻下当时称集庆路的南京,改称应天府。之后以此为根据地,四出征伐,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往西消灭了武汉的陈友谅,往东消灭了苏州的张士诚。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也就是非正式的确定了南京的首都地位。同年徐达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塞外。朱元璋改大都路为北平行省下辖的北平府(相当于今日之河北省省会)。南京在与北京的首都之争中获得了暂时的胜利,成功的使对方降级。相似的历史在五百多年后曾重演过一次:民国十七年,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将张作霖赶出关外,占领北洋政府所在地北京,并改为北平。

 

朱元璋虽然暂时定都在应天,但认为过往以金陵为都的各朝都“折数不久”,而且应天偏居江左,对于控制天下不利。所以一直没有正式确定应天的首都地位,并积极寻找更合适的定都之所。

汴梁是旧宋故都,又处中原腹地,对控制天下颇为有利。洪武元年,明军攻下汴梁后不久,朱元璋便亲自去实地考察。只是河南一马平川,开封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不宜作为都城。但朱元璋还是下诏以应天为南京,而以汴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这就是南京之名的由来。实际上,汴梁的北京之梦只是昙花一现,此后,朱元璋再也没“往来巡守”过。

朱元璋的老家在今天安徽的凤阳,当时叫临濠。朱元璋当年穷到被迫出家当和尚,现在当了皇帝,想着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以临濠为中都,也就是在南北两京之外再加一个都城。朱元璋一度真的想迁都临濠,甚至已经在中都仿造南京修建宫殿,如果最终完工并保存到今日,说不定又是一处故宫。只是后来朱元璋出于多重考虑,最终“罢中都役作”。之后直至明亡,凤阳都被称为中都,但只是作为龙兴之地的虚称而已。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这才正式确立了南京作为明王朝的正式首都。

但此后,朱元璋又兴起迁都关中的念头,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标巡抚关中。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的地形,并献上陕西地图。此时的朱元璋颇有定都西安的想法。只可惜朱标回到南京后便一病不起,第二年去世。此时的朱元璋已经65岁了,太子之死对他打击甚大,老年丧子的他颇感悲凉和疲倦,从此放弃了迁都的打算。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一个人的生死就彻底改变了南京、西安、北京三座城市的命运。

太子之死在当时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是皇位继承人的空缺。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子寄予厚望,没想到朱标却无福消受。不得已,朱元璋只得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自己的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枭雄朱元璋病逝,葬于南京东郊的孝陵。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建文元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奉天靖难”,从自己的封地北平起兵,至建文四年攻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篡位后,仍然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藩邸在北平,“奉天靖难”期间也一直以北平作为后方基地。加上金陵百姓和建文旧臣多怀念朱允炆的德政,尤其是左佥都御史景清对朱棣的未遂行刺,使得朱棣下定决心将京师迁往北京。

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对应。之后朱棣北巡,期间将大批中央官员带在身边,在北京建立“行部”,也就是说南京保持五院、六部等一整套中央政府的同时,北京作为“行在”,也具有五院、六部等中央政府机关,只是名字前面加上“行在”二字。例如北京的吏部行文时署名“行在吏部”,而南京的衙门直称“吏部”。

永乐十九年,朱棣诏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京为京师,诸衙门不再称行在,而留在南京的对应衙门则在名称前加“南京”二字。此时,南北两京的地位便调了各个:北京的吏部行文时直称“吏部”,而南京的衙门要称“南京吏部”。

永乐二十二年,一代强人朱棣死于北征途中,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与其父朱棣不同,朱高炽幼年和监国期间在南京生活多年,对南京具有深厚的感情。朱高炽一上台就放出当初反对成祖北迁的夏原吉,并下令,北京中央机构均加“行在”,而南京衙门去掉“南京”二字,来年春天返都南京。也就是说,三年后,南北两京的地位又换了回来,南京又一次成为大明帝国的正式首都,而北京则降为陪都。

只可惜,没等到“来年春天”,明仁宗就在当年的五月驾崩。在遗诏中,仁宗仍强调:“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只是继位的宣宗朱瞻基自幼跟随就藩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生活,虽不愿违背父皇的遗愿,却也不愿再回銮南京,使得北京名为“行在”,实为京师;南京名为“京师”,却实为陪都。宣宗朝的十年期间,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正统六年,宣宗之子英宗再一次下诏北京诸司去“行在”,南京诸司加“南京”。 在这祖孙四代在位期间,南京北京到底谁是京师,谁是陪都,如同文字游戏一样,反反复复。经过这一番折腾,北京最终被确定为首都,而南京为留都或陪都。

不过,与其他朝代的如隋唐的两京制或金朝的五京制不同,明朝的南北两京理论上有着相同的地位。虽然远离权力中枢,南京却保留着一整套中央机构,包括六部、六科、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等,甚至连太医院都有。所以说朱棣及其子孙算对南京不错了,至少没把它降格成江苏省会。

虽然大体来讲,南京的中央机构与北京是相对应的,级别也相同,但毕竟皇帝与内阁俱在北京,所以南京各机构的职权大大小于北京相应机构。其权限一般仅限于南京和南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与上海市),当然言官除外。所以南京各部的清闲职位常常成为打发不受欢迎官员的地方。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了。海瑞为官清正,刚正不阿,被称为“海青天”。但也有人认为此人为人过于严苛,不近人情。万历器重海瑞,多次打算召用海瑞,内阁官员便将他安置在南京,历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一直做到正二品的南京右都御史,备受尊崇却无实权。(有明一代,正二品基本上已经是人臣的最高品轶。要想再上一步做到一品大员,对不起,死后再说。)

南京再一次成为拥有实权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在两百多年后南明的弘光朝。此时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于景山,之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弥留状态。北京陷贼,南京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万方咸仰的首善之地。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皇帝位,时人都以为又将出现一个南北朝局面。只可惜这位福王却没什么福气,难成康王故事。在满朝的纸醉金迷中,不到一年,半壁江山也成了昨夜黄花。随着清军南下,响当当的南京应天府被贬为隶属江南行省的江宁府。直到两百多年后的革命党人驱逐鞑虏,建立民国,江宁才又改回南京,以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可以说,明代是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今日之南京还有很多明朝遗迹可以追寻,最著名的便是明孝陵、明故宫遗址,以及明城墙。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位于中山门外紫金山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壮观宏伟,其规制和模式规范了其后五百多年的明清帝王陵寝的建筑格局。明孝陵与位于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辽宁抚顺和沈阳的清关外三陵,以及北京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只是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明孝陵的大部分木质结构已经荡然无存,今天我们在陵区内还能看到的是基本完好的陵寝格局以及大部分石质结构。目前明孝陵的地宫尚未被挖掘,据推测应该保存完好。

明故宫兴建于洪武年间,规模宏大。北京故宫既是仿造南京明故宫所建。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和管理。由于年久失修,到明末时南京故宫已经残破不堪。至南明弘光朝时,甚至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殿)都已荡然无存,朱由嵩的登基大典只能屈身于侧殿武英殿。清代时,明皇城被作为满城供八旗驻防。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摧毁了剩下的宫殿与宫墙。到民国时期,空旷的宫城遗址被用来建造明故宫机场。今天,曾经壮丽巍峨的明朝宫城只剩下午朝门遗址一处可追忆它曾经的辉煌。

明代南京的城墙实际上包括由内到外的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四座城墙。通常所说的南京城墙实际是指京城墙。南京城墙全长33.7公里,城基宽约14米,城高1421米不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的21.4公里,是现存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城墙的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这其中的“十三”就是指明代南京京城墙有十三座城门,而“十八”是指外郭土城头的十八座城门。南京城墙的一大特点就是每座城门都建有复杂的瓮城以增强防卫。尤其内瓮城的设计,是为首创。例如保存最完好的中华门,规模巨大,雄伟壮观,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整个中华门由三道瓮城和四道拱门贯通组成,有藏兵洞27个,战时可以藏兵三千余人。南京城墙的另一特点是大多数城砖都有铭文。原来,修建城墙时,使用了数量巨大的城砖。为了保证城砖的烧造质量,每块城砖上都要有府、州、县、里、甲以及窑匠的名字,以便验收不合格时追究制砖人的责任。这一制度保证了南京城墙建造的高质量。同时城砖上的铭文,也为后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