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博园汉口里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

 武汉人文 2015-06-15



汉口里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

   随着园博园汉口里今年9月开街运营临近,即日起,汉口里委托本报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

    凡1871-1971年间的老武汉里弄、老武汉民谣、老武汉市井、老武汉民俗、老武汉娱乐、老武汉小吃、老武汉风情、老武汉习俗、老武汉商铺、老武汉街巷、老武汉行当、老武汉老房子、老武汉方言谚语等相关故事及图片,均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cbxy2015@163.com。

    所讲故事最好与老照片发生关联,以一个个精彩、鲜活的故事片断,呈现千姿百态老武汉表情,凝聚成别具特色的汉口里味道。  

    本报将开辟专栏,刊发征集到的老武汉故事、图片,专栏将持续至园博会开幕。



去“汉口里”找回老汉口记忆

  山陕会馆

    沿袭原山陕会馆建筑风格,改造形成两进院落的基本格局。入口以徽派马头墙为背景,设计多重檐抱厦,枋昂斗拱层层叠叠,增添了建筑的底蕴和厚重。

    花楼街

    花楼街西风东渐,以欧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贯穿设计理念。靠近广场处设置钟楼,形成全区制高点,可俯瞰汉口里全貌。

    花楼街北侧设计的教堂立面,以及连续采用“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布局,让整体建筑与汉口里南部的山陕会馆遥相呼应,成为整个街区重要的西、中文化节点。

    占地66800平方米的“汉口里”,以老汉口历史文化为核心,复原清末民国初年汉水沿岸商业最繁盛时期的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和汉口里分的代表性建筑、商业、文化和生活形态。

    从里分建筑过渡到西洋建筑

    复原老汉口商铺、码头、广场、会馆建筑

    “汉口里”景观设计师李健昨日告诉记者,作为园博会服务区,汉口里首先要满足批量游客餐饮、休闲、购票入场等基本需求,最初考虑做一组汉口明清仿古街,后来发现汉口明清建筑留下资料少,而开埠后的汉口到民国初年的汉口繁盛期最能体现汉口文化个性,最终把“汉口里”建筑和街区蓝本定位在清末民国初年最有代表性的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这4条街道是老汉口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街道,是老汉口的缩影与集体记忆。

    “汉口里”尽管选取的是一个时间段的汉口建筑为参照,因这些建筑的建成时间不一,靠近租界有远近之别,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是有变化的。简单来说,汉正街是“长袍马褂”,花楼街是“西装革履”。反映汉口早期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会馆建筑集中在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西端,然后是汉口典型的里分建筑,到钟楼附近,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到花楼街片区,则以西洋建筑为主。

    这一风格变化也客观反映了大汉口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即中式的、西式的,传统的、现代的元素,都能在大汉口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健介绍,“汉口里”的建筑,聘请了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聘请陈凯歌、姜文御用舞美设计团队田晓希工作室进行外立面炫彩。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秉承汉派文化“兼容并蓄”、“杂糅南北”等特点,努力在建筑的空间布局、高度体重、比例尺度、色彩面等环节,提炼历史文化价值,保持与历史特征协调一致。

    “汉口里”复原有商铺、码头、广场、会馆等汉口代表性建筑。

    会馆是汉口里最为典型的建筑。作为旧时同乡旅外集合或寄往之处,汉口长堤街、汉正街一带分布有百余座会馆。汉口里以汉正街最具典型代表的老会馆为蓝本,复建山陕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

    汉口山陕会馆又称“西关帝庙”,曾经是山西商人在全国修建的最大、最豪华的会馆。山陕会馆天井、厢房、客厅、戏台等建筑雕梁画栋,描金绘彩。檐牙高啄之间,尽展古建魅力。

    码头是汉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一座码头就是武汉特色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了重现汉口码头风情,汉口里在主入口东侧仿照汉水码头风貌,复建有“汉口里”码头。游客踏着悠悠青石台阶而上,伫立四柱三开间牌坊样式的码头前,汉口码头熙熙攘攘的繁华热闹景象仿佛出现在眼前。

    “汉口里”恢复的商铺建筑,继承了汉派商铺传统建筑风格,重建了沿河而立的吊脚楼、廊道相连的骑楼和庭院石库门等式样的铺面,再现了铺铺朝街的盛景。商铺建筑的山花、山墙以及门脸、招牌、幌子等物件伴随老字号如影随形,韵味十足。

    4条街道皆仿原街风格

    处处有老汉口生活方式展示

    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街区,“汉口里”通过定位汉味休闲产业突出特色。商业业态重点放在老字号商铺、传统食品、街居小作坊、民间工艺品、酒店、茶楼上,业态结构突出“老、古、小、杂、吃、俗、潮”7 个字。

    老汉口文化展示在汉口里几乎无处不在。在山陕会馆中设立武汉城市故事馆,设计有生活馆、文化书店、杂货铺、新安书院、民众乐园五大展示,复原老汉口人的学习、游乐、购物等生活场景,展示武汉文化名人优秀作品。

    “汉口里”非遗技艺传习所,将吸引游客现场参与,以自助形式传承剪纸、泥塑、面塑等武汉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到汉味茶馆喝茶、看戏、咵天,享受老汉口的慢生活; 而在固定时间段及节假日以露天演出、游街等形式,表现汉口特有的小贩叫卖,街头杂耍、玩花灯,玩龙灯、采莲船等民俗,唤醒老百姓浸润心田的尘封记忆。

    汉口里街区文化顾问潘长胜说,“汉口里”也是弘扬“汉口里精神”场所。他总结“汉口里精神”是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历史源头之一,可概括为八个字:“兼容天下,艰苦卓绝”。

    他解释,“兼容天下”是讲不论本土还是外乡的,中国还是外国的,都能在武汉找到它的位置,享有它的发展空间,武汉文化“汇聚南北,兼容中西”,决不排他,素来就有开放的眼光和大度。“艰苦卓绝”是讲,武汉倚靠两江,从码头起家,靠“扁担”积累,武汉人包括踏入这个城市门槛的外地人,在这块土地上求生存、求发展,特别能打拼,特别能吃苦,每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家老字号,无不拥有一部奋斗史。

    著名艺术家何祚欢认为,历史上武汉有过辉煌有过屈辱也有过奋斗,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地致力于武汉的崛起和复兴的时候,借助汉口里,武汉的文脉或将再一次地聚起武汉的人心。(万建辉 徐志刚)

    具体到各条街道,汉正街早年有寺、庙、庵、堂、会馆、公所,清末民国则商铺林立。基于汉正街历史特点,“汉口里”的汉正街南段建有山陕会馆,内设武汉城市故事馆和关帝庙,展示近代武汉历史,售卖武汉地方特色商品,传达商业文化内涵和汉口地域民俗文化的质朴特质。

    大夹街清代中期形成街道,以平行于汉正街与长堤街之间,得名夹街。“汉口里”大夹街沿袭汉口传统商业特色,恢复“间间沿街铺,户户招牌店”的景象。

    大夹街还聚集汉派特色小吃、传统糕点、地方菜肴于一体。

    近代长堤街遍布茶馆、饭馆、行栈,后与汉正街发展成为汉口重要的商业市场。“汉口里”长堤街次第设计有汉口沿河吊脚楼风格、明清中式民居风格、民国欧式风格建筑。街口北侧使用玻璃作为外墙,简约设计中夹杂着现代元素,寓意向未来延伸。

    花楼街是汉口开埠前后形成街道,晚清以后,花楼街一直是繁荣的商业中心,茶肆、酒楼、杂货铺、金号银楼如林。“汉口里”花楼街片区由两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组成,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汉派文化为基调,将汉口特有的石库门里分与西式风格建筑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商业街区。





复活百年前的汉味

“汉口里”主体工程完工


   城市

    因故事

    而出彩

    杨于泽

    武汉园博会佳期将至,建在园博会会址内的汉口里定于今年9月开街运营,汉口里现在面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趁着众多国内国际友人走进武汉的机会,发掘、整理老武汉故事,深得城市营销的三昧。

    听故事,是人的一种文化天性。儿童时代,我们爱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讲故事,从古传承到如今,不曾过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本”。汉民族除了史诗,还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是关于历史和人物的故事,它们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源流与民族认同的精神符号。

    每座城市也有自己的老故事,城市历史越悠久,老故事也越多。有没有故事,实际上是一座城市有没有历史深度的一把标尺。城市老故事可以由建筑唤起,也可以由地名提示,还可能载于书册,或者在民间口耳相传。武汉三镇还有很多老建筑、老地名、名胜古迹,比如鹦鹉洲、黄鹤楼,都是老故事的富集区。

    有故事是一码事,懂不懂得讲故事的妙用,却是另一码事。现在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讲故事的重要性:卖矿泉水的在讲故事,创业者在讲故事,申请读世界名校的高中生在讲故事。脱口秀明星周立波、王自健靠讲故事吃饭。善讲故事的结果,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了,吃香喝辣,不在话下。

    讲故事,也可以成为一种城市叙事法,说穿了就是城市营销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在做城市形象广告。历史、产业优势、时尚元素,都可以成为城市叙事的一部分。但不要忘了,老故事也是我们城市的精神遗产。汉口的老街、老房子,如果配上一些历史与人物故事,肯定别有风味与诗意。

    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套用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城市,只有建筑、从古至今居住在城中的人及其故事。武汉需要下一番苦功,把各种老故事搜集整理出来,并讲述出去,让海内外人士对武汉发生兴趣,对我们城市心向往之。

    作为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最大的服务区和浓缩百年前大汉口历史文化风貌的仿古街区,“汉口里”的建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昨日,笔者探访位于三环线汉口北段和江汉经济开发区之间的“汉口里”工地,见到“汉口里”主体建筑均已成型,不少青砖木楼已透出汉口老街的韵味。

    负责“汉口里”项目的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汉口里位于武汉园林博览园东入口,占地面积66800,以“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三街及花楼街一片”为蓝本复建,主体建筑16栋,另建有汉口码头牌坊和一座西式钟楼,7号地铁线一座地铁站建在钟楼广场前。

    笔者看到,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的钟楼位于“汉口里”中心位置。钟楼西,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平行向西展开。钟楼东,有南花楼街、北花楼街组成花楼街片区,南花楼街有一座教堂建筑。

    在大夹街,工人们忙于回填街面土方;一栋中式民居建筑里,来自江西上饶的工匠正在雕刻茶花图案的木门。

    复建的山陕会馆位于大夹街西端,戏台前是广场,正对着园区检票入口。山陕会馆内有两个天井,构成两进院落。工作人员介绍,会馆二楼将建城市故事馆,将有图片、音像展示区和游客体验区。

    接近街区中心钟楼,开始有了西式建筑,钟楼以北的花楼街区,则以西式建筑为主,墙体立面极富层次感。仿建的大汉口旅馆,就位于花楼街口。与钟楼相连的西式建筑,门廊红砖上可看到万字符,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砖来自汉口黄石路两栋拆迁的老建筑。“汉口里”建筑中,共有十几万块砖和一些条石、木料,来自汉口老建筑。

    “汉口里”项目建设部土建工程师肖勤武告诉记者,“汉口里”意在复原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等代表性建筑和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多重元素,使之成为“武汉人常来,外地人想来”的城市名片。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就是为“汉口里”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基因,并用适当方式进行呈现。

    肖勤武说,预计到7月底,整个项目园建工程将完工。目前室内装修中,部分商户装修已开始。(记者万建辉)

    青石板街道

    广东会馆和钟楼广场

    广东会馆沿袭中式会馆小圈子的理念,以院落为主,融汇岭南建筑风格。飞檐走兽,起翘高挑,顶部绿色琉璃瓦面,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为主,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主体建筑戏楼设置在会馆的前部,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线条流畅,具有岭南建筑精致、自由、开放空间的特点。

    江西会馆

    亦称汉口万寿宫,建于清康熙末年。是当时武汉首屈一指的宫殿式建筑。

    凡1871-1971年间的老武汉里弄、老武汉民谣、老武汉市井、老武汉民俗、老武汉娱乐、老武汉小吃、老武汉风情、老武汉习俗、老武汉商铺、老武汉街巷、老武汉行当、老武汉老房子、老武汉方言谚语等相关故事及图片,均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cbxy2015@163.com。  

    汉口大旅馆

    复建精品酒店,现代建筑风格与欧式阳台结合,营造雅致、悠闲的生活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