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經部五經總義類書目

 博书润雅 2015-06-15
【四庫全書_ 經部_五經總義類
○五經總義類
漢代經師如韓嬰治《詩》兼治《易》者,其訓故皆各自為書。宣帝時,始有《石渠五經雜義》十八篇。《漢志》無類可隸,遂雜置之《孝經》中。《隋志》錄許慎《五經異義》以下諸家,亦附《論語》之末。《舊唐書志》始別名“經解”,諸家著錄因之,然不見兼括諸經之義。朱彝尊作《經義考》,別目曰“群經”。蓋覺其未安而采劉勰《正緯》之語以改之,又不見為訓詁之文。徐乾學刻《九經解》,顧湄兼采總集經解之義,名曰《總經解》,何焯複斥其不通(語見沈廷芳所刻何焯《點校經解目錄》中),蓋正名若是之難也。考《隋志》於統說諸經者雖不別為部分,然《論語類》末稱《孔叢》、《家語》、《爾雅》諸書,並“五經總義”附於此篇,則固稱“五經總義”矣。今准以立名,庶猶近古,《論語》、《孝經》、《孟子》雖自為書,實均《五經》之流別,亦足以統該之矣。其校正文字及傳經諸圖並約略附焉,從其類也。
書名 / 目錄 / 選單提要
駁五經異義△ 《駁五經異義》?一卷、《補遺》?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漢鄭玄所駁許慎《五經異義》之文也。考《後漢書?許慎傳》,稱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傳於世。《鄭玄傳》載玄所著百餘萬言,亦有《駁許慎五經異義》之名。《隋書?經籍志》有《五經異義》十卷,後漢太尉祭酒許慎撰,而不及鄭玄之《駁議》。《舊唐書?經籍志》:“《五經異義》十卷,許慎撰,鄭玄駁”。《新唐書?藝文志》並同。蓋鄭氏所駁之文,即附見於許氏原本之內,非別為一書,故史志所載亦互有詳略。至《宋史?藝文志》,遂無此書之名,則自唐以來失傳久矣。......

鄭志△《鄭志》?三卷、《補遺》?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案《隋書?經籍志》,《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撰。《鄭記》六卷,鄭玄弟子撰。《後漢書》鄭玄本傳則稱:“門生相與撰玄答弟子,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劉知幾《史通》亦稱:“鄭弟子追論師說及應答,謂之《鄭志》。分授門徒,各述師言,更不問答,謂之《鄭記》(案《通典》及《初學記》所引《鄭記》,均有王贊答詞,與知幾所雲更不問答者不合。考《孝經疏》引此文作“各述師言,更為問答”,知“不”字乃“為”字之訛。王應麟《玉海》、朱彝尊《經義考》並沿用誤本,殊失訂正。......

經典釋文△《經典釋文》?三十卷(內府藏本)
唐陸元朗撰。元朗字德明,以字行,吳人。貞觀中官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事蹟具《唐書》本傳。此書前有《自序》雲:“癸卯之歲,承乏上庠,因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古今並錄,經注畢詳,訓義兼辯,示傳一家之學。”考癸卯為陳後主至德元年,豈德明年甫弱冠即能如是淹博耶?或積久成書之後,追紀其草創之始也。首為《序錄》一卷,次《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六卷......

七經小傳△《七經小傳》?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劉敞撰。敞有《春秋傳》,已著錄。是編乃其雜論經義之語。其曰“七經”者,一《尚書》,二《毛詩》,三《周禮》,四《儀禮》,五《禮記》,六《公羊傳》,七《論語》也。然《公羊傳》僅一條,又皆校正《傳》文衍字,於《傳》義無所辨正,後又有《左傳》一條、《國語》一條,亦不應獨以《公羊》標目。蓋敞本欲作《七經傳》,惟《春秋》先成。凡所劄記,已編入《春秋傳》、《意林》、《權衡》、《文權》、《說例》五書中。此三條一校衍字,一論都城百雉,一論禘郊祖宗報,於經文無所附麗......

程氏經說△《程氏經說》?七卷(通行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伊川程子解經語也。《書錄解題》謂之《河南經說》,稱《系辭》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又稱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餘經具此。其門目卷帙,與此本皆合,則猶宋人舊本也。其中若《詩書解》、《論語說》,本出一時雜論,非專著之書。《春秋傳》則專著而未成,觀崇寧二年《自序》可見。至《系辭說》一卷,《文獻通考》並於《易傳》,共為十卷。《宋志》則於《易傳》九卷之外,別著錄一卷。然程子《易傳》實無《系辭》,故呂......

六經圖△ 《六經圖》?六卷(通行本)
宋楊甲撰,毛邦翰補,甲字鼎卿,昌州人。乾道二年進士。《成都文類》載其數詩,而不詳其仕履。其書成於紹興中。邦翰不知何許人,嘗官撫州教援。其書成於乾道中。據王象之《輿地記勝碑目》,甲圖嘗勒碑昌州郡學。今未見拓本,無由考其原目。陳振孫《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載邦翰所補之本,《易》七十圖,《書》五十有五圖,《詩》四十有七圖,《周禮》六十有五圖,《禮記》四十有三圖,《春秋》二十有九圖,合為三百有九圖,此本惟《易》、《書》二經圖與《館閣書目》數相合。《詩》則......

六經正誤△ 《六經正誤》?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毛居正撰。居正字誼父,或曰義甫。義、誼,父、甫,古字通也。衢州人。免解進士晃之子,晃嘗著《增注禮部韻略》及《禹貢指南》。居正承其家學,研究六書。嘉定十六年,詔國子監刊正經籍,當事者聘居正司校讎。已釐定四經,會居正目疾罷歸,其《禮記》及《春秋三傳》遂未就。然所校四經,亦以工人憚煩,詭竄墨本以紿有司,版之誤字未改者猶十之二三。居正乃裒所校正之字,補成此編。楊萬里為作《序》,述其始末甚詳。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唯講偏旁之疑似。今觀是書,校勘異同,訂正訛謬......

九經三傳沿革例△《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嶽珂撰。珂字肅之,號倦翁,湯陰人,居於嘉興。鄂忠武王飛之孫、敷文閣待制霖之子也。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宋時《九經》刊版,以建安餘氏、興國於氏二本為善。廖剛又釐訂重刻,當時稱為精審。珂複取廖本《九經》,增以《公》、《穀》二傳及《春秋年表》、《春秋名號歸一圖》二書,校刊於相台書塾。並述校刊之意,作《總例》一卷。余仁仲《左傳字辨》嘗論其誤,以杜《注》“不皆與今說《詩》者同”倒寫為“皆不與今說《詩》者同”,則尚見原刻。今則諸經印本,率已罕傳。僅王弼......

融堂四書管見△ 《融堂四書管見》?十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錢時撰。時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編凡《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即嘉熙二年喬行簡奏下嚴州取時所著書之一也。俱先列《經》文,略加音訓,而詮釋其大旨於後。《孝經》用古文。《大學》但析為六章,不分《經》、《傳》。蓋時之學出於楊簡,簡之學出於陸九淵,門戶迥殊,故不用程朱之本。其解《論語》“崇德辨惑”章,謂“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二句乃證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齊景公有馬千駟”節,合上文為一章,謂“其斯之謂與”句乃指夷齊,......

四如講稿△ 《四如講稿》?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黃仲元撰。仲元字善甫,號四如,莆田人。咸淳七年進士。授國子監簿,不赴。宋亡,更名淵,字天叟,號韻鄉老人。教授鄉里以終。考《福建通志》暨《莆田縣誌》,皆載仲元有《四書講稿》。今觀是書所講,實兼及諸經,不止《四書》。其說多述朱子之緒論,然亦時出新義,發前儒所未發。如“行夏之時”,則據《禮運》“孔子得夏時於杞”《注》,謂夏四時之書而不取三正之說。《周官》井田,則謂周時皆用井田而不取鄭氏畿內用貢、都鄙用助之說。伯魚為《周南》、《召南》,則據《詩?鼓鐘》及......

六經奧論△《六經奧論》?六卷(浙閩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鄭樵撰”。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曰:“成化中旴江危邦輔藏本,黎溫序而行之,雲是鄭漁仲所著。荊川唐氏輯《稗編》從之。”今觀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樵嘗上書自述其著作,臚列名目甚悉,而是書曾未之及,非樵所著審矣。後昆山徐氏刻《九經解》,仍題樵名。今檢書中論《詩》,皆主毛、鄭,已與所著《詩辨妄》相反。又“天文辨”一條引及樵說稱夾漈先生,足證不出樵手。又論《詩》一條引晦菴說《詩》。考《宋史》樵本傳,卒於紹興三十二年。朱子《詩傳》之......

明本排字九經直音△《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春秋傳》“素王”二字下引真宗《宣聖贊》,但標真宗,不稱宋,又稱御制,則為宋人所著可知。卷首題曰“明本”者,宋時刊版多舉其地之首一字,如建本、杭本之類。此蓋明州所刊本,即今寧波府也。末題“歲次丁亥梅隱書堂新刊”,不著年號。考丁亥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是元初刊本矣。其書不用反切而用直音,頗染鄉塾陋習,然所音俱根據《經典釋文》,猶為近古。《釋文》一字數音者皆並存之。如《金縢》“辟”字下雲:“孔音辟,法也。《說文》音必。鄭音辟。”《大誥......
經說△ 《五經說》?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熊朋來撰。朋來字與可,南昌人。登宋咸淳十年進士,仕元為福清縣判官。事蹟具《元史?儒學傳》。朋來之學恪守宋人,故《易》亦言《先天》、《後天》、《河圖》、《洛書》,《書》亦言《洪范》錯簡,《詩》亦不主《小序》,《春秋》亦不主三《傳》。蓋當時老師宿儒,相傳如是,門戶所限,弗敢尺寸逾也。惠棟《九經古義》詆其論《大學》“親民”一條不知親新通用本馬鄭之解《金縢》為夏蟲之見;又詆其論“言乃讙”一條不考《史記?魯世家》所引《無逸》及裴駰《集解》所引鄭《注》,論《周禮?樂師》“皋”字與《大祝》“皋”字不考皋、告、皞三字相同,乃謂鄭氏先後異讀,均為妄下雌黃。蓋於古義、古音亦多所出入。然其書發明義理,論頗醇正,於《禮經》尤疏......

十一經問對△《十一經問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何異孫撰”,不著時代。考其第二卷中論《孟子》徹法、助法,稱大元官制承宋職田,則當為元人。第一卷中論《論語》“暮春者”,稱王稼村先生於杭州府學講此一章。稼村為王義山之號。義山,宋景定中進士,入元官江西儒學提舉。異孫及見其講經,則當在元初。故論《孟子》“恒心”、“恆產”一條,謂老儒猶讀“恒”為“常”,避宋真宗諱,今當讀“胡登反”。是宋亡未久之證也。所說凡《論語》、《孝經》、《孟子》、《大學》、《中庸》、《詩》、《書》、《周禮》、《儀禮》、《春秋......

五經蠡測△ 《五經蠡測》?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蔣悌生撰。悌生字叔仁,福寧州人。洪武初,以明經官訓導。是書乃其元季避兵藍田穀中所作。嘉靖戊戌(案原《序》不題年號,但稱“戊戌”,以《序》中“一百六十餘年”語推之,知為嘉靖十七年),浮梁閔文振纂修州志,始得稿於其裔孫宗雨,序而刻之。前有洪武庚戌悌生《自序》。凡《易》一卷、《書》一卷、《詩》三卷、《春秋》一卷。後有文振附記,曰“右五經,《詩》說獨多,《易》、《書》次之,《春秋》為少,《禮記》亡闕。今猶題曰《五經蠡測》,仍其舊也”云云。今觀其書,或載經......

簡端錄△《簡端錄》?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邵寶撰。寶有《左觿》,已著錄。是編皆其讀書有得即題釋簡端,積久漸多,其門人天臺王宗元鈔合成帙,因以“簡端”為名。凡《易》三卷,《書》二卷,《春秋》三卷,《禮記》一卷,《大學》、《中庸》合一卷,《論語》、《孟子》合一卷。前有寶《自序》。又有雍正壬子華希閔《重刊序》,稱“格物一義,頓悟者方欲掃除一切。先生則曰:格物猶言窮理也,理即物之所以為物也。不曰窮理而曰物者,要之於其實也”云云。蓋時方趨向良知,以為聖人秘鑰。儒者日就玄虛,寶所學獨篤實不支,故其言如此......

五經稽疑△ 《五經稽疑》?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睦撰。睦有《易學識遺》,已著錄。據《明史?睦傳》,稱其萬曆五年舉周藩宗正,領宗學。約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講《易》、《詩》、《書》,午後講《春秋》、《禮記》,雖盛寒暑不輟。所撰有《五經稽疑》六卷。《藝文志》載睦《五經稽疑》六卷外,又載睦《春秋經傳辨疑》四卷。其《春秋稽疑》又有別行之本,析為四卷,乃與《明史》所稱《春秋經傳辨疑》合,考睦《自序》,稱“少靡所好,遊心《六經》,嘗作《春秋稽疑》,餘未及為也。癸未四月(案《明史》稱睦以萬曆五年舉宗正,......

經典稽疑△ 《經典稽疑》?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確山人。萬曆庚戌進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此書取漢、唐以來說經之異於宋儒者,分條輯載。上卷為《四書》,下卷為《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先儒專門之學,各有師承,非同臆說。耀文欲存諸經古訓,但當采鄭、王、賈、孔遺言,不應雜以明人議論。又如“宰予晝寢”,但取《七經小傳》寢為內寢之說,而不引《資暇集》所載梁武帝繪畫寢室一條。“竊比老彭”,但取《經典釋文》所引鄭雲“老,老聃。彭,彭祖”之說,而不引《禮記疏》、......

欽定翻譯五經四書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 《欽定繙譯五經》?五十八卷、《四書》?二十九卷
乾隆二十年初,欽定繙譯《四書》,續繙譯《易》、《書》、《詩》三經,續又繙譯《春秋》、《禮記》二經。至乾隆四十七年,而聖賢典籍釋以國書者,燦然備焉。案鄭樵《通志?七音略》曰:“宣尼之書,自中國而東則朝鮮,西則涼夏,南則交阯,北則朔易,皆吾故封也。故封之外,其書不通。何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有障礙耳。”其說良是,然文字之聲音,越數郡而或不同;文字之義理,則縱而引之,千古上下無所異;橫而推之,四海內外無所異;苟能宣其意旨,......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原本題“西條掌書記山井鼎撰,東都講官物觀校勘”。詳其《序》文,蓋鼎先為《考文》,而觀補其遺也。二人皆不知何許人。驗其版式紙色,蓋日本國所刊。凡為《易》十卷、《書》二十卷、附《古文考》一卷、《詩》二十卷、《左傳》六十卷、《禮記》六十三卷、《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孟子》十四卷。別《孟子》於《七經》之外者,考日本自唐始通中國,殆猶用唐制歟?前有《凡例》,稱其國足利學有宋版《五經正義》一通,又有《古文周易》三通、《略例》一通、《毛詩》二通、皇侃......

九經誤字△九經誤字》?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錄。是書以明國子監所刊諸經字多訛脫,而坊刻之誤又甚於監本,乃考石經及諸舊刻作為此書。其中所摘監本、坊本之誤,諸經尚不過一二字,惟《儀禮》脫誤比諸經尤甚。如《士昏禮》“視諸衿鞶”下脫“?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十四字;《鄉射禮》“各以其物獲”下脫“士鹿中翿旌以獲”七字;《燕禮》“享於門外東方”下脫“其牲狗也”四字;《特牲饋食禮》“長皆答拜”下脫“舉觶者祭,卒觶,拜,長皆答拜”十一字;《少牢饋食禮》......

經問

經問補

△《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說經之詞,其門人錄之成編。皆一問一答,故題曰“經問”。其後三卷,則其子遠宗所補錄也。其中如論褚師聲子不解襪;論肅容、肅揖、肅拜三者之分;論婦人不稱斂衽;論稽首、頓首之誤用;論杜預注丘甲之非;論《儀禮》出二戴,《禮記》不出二戴;論甘盤不遯於荒野;論姓分為氏,氏分為族;論以字為氏,不必定用王父;論兄弟不相為後,破汪琬以弟後兄之說;以《史記?諸侯年表》正《趙世家》記屠岸賈之訛;謂衛宣公無烝夷薑事;謂《孟子》記齊楚伐宋時,宋猶未滅滕;謂《春秋》......

十三經義疑△《十三經義疑》?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浩撰。浩字養齋,華亭人。是書取諸經箋注,標其疑義,考訂之力頗勤。如季本《讀禮疑圖》以萬人為一軍,浩襲其說。於《詩》“公車千乘,公徒三萬”,不主鄭《箋》舉成數之解,而引《司馬法》“又以一乘總三十人”定千乘當三萬人,而疑賈《疏》附會此法為畿內之制。今考《大司馬》:“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天子諸侯同制。《小司徒疏》謂《司馬法》“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九經古義△九經古義》?十六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國朝惠棟撰,棟有《周易述》,已著錄。是編所解,凡《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論語》十經。其《左傳》六卷,後更名曰《補注》,刊版別行,故惟存其九。曰“古義”者,漢儒專門訓詁之學,得以考見於今者也。古者漆書竹簡,傳寫為艱,師弟相傳,多由口授,往往同音異字,輾轉多岐。又六體孳生,形聲漸備,毫釐辨別,後世乃詳。古人字數無多,多相假借。沿流承襲,遂開通用一門。談經者不考其源,每以近代之形聲究古書......

經稗△ 《經稗》?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方坤撰。方坤字則厚,號荔鄉,建安人。雍正癸卯進士,官至兗州府知府。是編雜采前人說經之文,凡《易》、《書》、《詩》、《春秋》各一卷,三《禮》共一卷,《四書》共一卷。以多摭諸說部之中,故名曰“稗言”,猶正史之外別有稗官耳。漢代傳經,專門授受,自師承以外,罕肯旁徵。故治此經者,不通諸別經。即一經之中,此師之訓故,亦不通諸別師之訓故。專而不雜,故得精通。自鄭玄淹貫六藝,參互鉤稽,旁及緯書,亦多采摭。言考證之學者自是始。宋代諸儒,惟朱子窮究典籍,其餘......

十三經注疏正字△ 《十三經注疏正字》?八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園,仁和人。乾隆丙辰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山東按察使。是編校正《十三經注疏》,以監本、重修監本、陸氏閩本、毛氏汲古閣本參互考證,而音義《釋文》則以徐氏通志堂本為准。凡《周易》三卷、《尚書》五卷、《詩》十四卷、《周禮》十卷、《儀禮》十一卷、《禮記》十五卷、《左傳》十卷、《公羊傳》四卷、《穀梁傳》二卷、《孝經》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一卷、《爾雅》三卷。考諸經《正義》,宋端拱、咸平、景德,遞有校正,而版本久湮。明以......

朱子五經語類△ 《朱子五經語類》?八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程川編。川字鄜渠,號春曇,錢塘人。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是書成於雍正乙巳,乃川肄業敷文書院時所刊。取《朱子語錄》之說《五經》者,州分部居,各以類從,以便參考。凡《易》四十卷、《書》九卷、《詩》七卷、《春秋》三卷、《禮》二十一卷。昔朱子之孫鑒,嘗緝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又緝《詩傳遺說》六卷。國朝李光地又有《朱子禮纂》五卷。而《書》與《春秋》卒無專書。特諸家援引遺文,據以折衷眾說而已。且其間各以意為去取,不能盡睹其全。又不著為某氏某年所錄,亦無以......

群經補義△ 《群經補義》?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江永撰。永有《周禮疑義舉要》,已著錄。是書取《易》、《書》、《詩》、《春秋》、《儀禮》、《禮記》、《中庸》、《論語》、《孟子》九經,隨筆詮釋,末附雜說,多能補注疏所未及。惟有過矯鄭義者,如《禮記補義》雲:“主常在室,朝事雖延屍出戶,而主不動。故雲:‘詔祝於室,坐屍於堂。’堂上有屍無主也。《大司樂職》雲:‘屍出入則令奏《肆夏》。’而《司巫》無奉主出入之文也。”今考《郊特牲注》曰:“朝事延屍於戶西,南面。布主席,東面。取牲膟膋燎於爐炭,洗肝於鬱鬯......

經咫△ 《經咫》?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祖範撰。祖范字亦韓,亦字見複,常熟人。雍正癸卯會試中式舉人,未及殿試。乾隆辛未薦舉經學,特賜國子監司業銜。是書皆其說經之文。名“經咫”者,用《國語》晉文公“咫聞”語也。祖范膺薦時,曾錄呈御覽。此其門人歸宣光等所刊。凡《易》七條、《書》十二條、《詩》七條、《春秋》十三條、《禮》六條、《論語》十三條、《中庸》二條、《孟子》十條,而以雜文之有關《禮》義者八篇列於《禮》後。其論《書》不取梅賾,論《詩》不廢《小序》,論《春秋》不取義例,論《禮》不以......

九經辨字瀆蒙△ 《九經辨字瀆蒙》?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炳震撰。炳震,歸安人。是書校正《九經》文字。第一卷為《經典重文》,如翩翩、坎坎之類。第二卷為《經無重文》。如褫字、豶字之類。第三卷為《經典傳訛》。如《文言傳》“重剛而不中”,“重”字《本義》疑衍;《象傳》“履霜堅冰”,《魏志》作“初六履霜”之類。第四卷、第五卷為《經典傳異》。以注疏本列於上,以石經不同者列於下。其諸書援引異文,亦並附著。第六卷為《經典通借》。如“君子以順德”,“順”王肅本作“慎”;“磐桓,利居貞”,“磐”《釋文》“一本作盤”......

古經解鉤沉△ 《古經解鉤沉》?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余蕭客撰。蕭客字仲林,長洲人。是編採錄唐以前諸儒訓詁。首為《敘錄》一卷,次《周易》一卷、《尚書》三卷、《毛詩》二卷、《周禮》一卷、《儀禮》二卷、《禮記》四卷、《左傳》七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孟子》二卷、《爾雅》三卷,共三十卷。而《敘錄》、《周易》、《左傳》均各分一子卷,實三十三卷也。自宋學大行,唐以前訓詁之傳,率遭掊擊,其書亦日就散亡。沿及明人,說經者遂憑臆空談,或蕩軼於規矩之外。國朝儒術昌明,士......

古微書○附錄
△《古微書》?三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孫?編。?字子雙,華容人。考劉向《七略》,不著緯書。然民間私相傳習,則自秦以來有之。非惟盧生所上見《史記?秦本紀》,即呂不韋《十二月紀》稱某令失則某災至,伏生《洪範五行傳》稱某事失則某徵見,皆讖緯之說也。《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尤其明證。荀爽謂起自哀、平,據其盛行之日言之耳。《隋志》著錄八十一篇。燔燒之後,湮滅者多。至今僅有傳本者,朱彝尊《經義考》稱《易乾鑿度》、《乾坤鑿度》、《禮含文嘉》猶存,顧炎武《日知錄》又稱見《孝經......

 

──右“五經總義類”三十一部,六百七十五卷,附錄一部、三十六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漢儒《五經》之學,惟《易》先變且盡變,惟《書》與《禮》不變,《詩》與《春秋》則屢變而不能盡變。蓋《易》包萬匯,隨舉一義,皆有說可通。數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說,故一變再變而不已。《書》紀政事,《禮》具器數,具有實徵,非空談所能眩亂,故雖欲變之而不能。《詩》則其美其刺,可以意解,其名物訓詁,則不可意解也;《春秋》則其褒其貶,可以詞奪,其事蹟始末,則不可以詞奪也:故二經雖屢變而不盡變。劉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詞徵實而難巧。”此雖論文,可例之於說經矣。今所甄錄,徵實者多,不欲以浮談無根啟天下之捷徑也。蓋自王柏諸人以下,逞小辨而汨聖籍者,其覆轍可一一數矣。)

五經總義類典籍全部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