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客户经理手记-6

 theola 2015-06-15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专业化的优势:
  第一是成本低。专业化生产,采购成本低,运营成本也低。有一个做油管贸易的客户,他服务着几十家做机械加工的小厂。我问他,他给乙厂供货没有,他说人家的量太大,甚至比我的量还大,直接从厂家进货了。由于采购量大,直接从厂家发货,这比零星生产的企业采购成本要低很多。再一个就是工人的成本低。到他车间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二十几岁刚工作的工人,因为全是用的数控机床,操作比较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了,企业的产品太简单,只有一种产品,工人不需要很多技能。如果不是专业化的公司就不行了,工人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能生产这个,也能生产那个。现在技术工人的成本这么高,会十八般武艺的当然工资不能低了。而且,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企业,工人的可替代性强了,谁走了都无所谓,不用怕技术工人流失,因为工作实在太简单。

  第二,产品质量高,合格率高。进行专业化生产,工厂每天只干一道工序,出错的机率就少了。有的工人十八般武艺都会,但在这一道工序上,未必比得过这个小工人。
  第三,产品规格全,市场大。小产品也有大市场,尽管这家公司只生产接箍,但是他的种类太全了,各种口径、各种材质的都有。也是听一个客户说的,有一个天津的企业接到一批出品订单,寻找一种规格的接箍,找遍了全国好多工厂也没找到,最后,还是通过他,在这家工厂里找到了。
  这就是专业化的魅力。
不从财务角度分析,只从战略角度来看的话,甲乙两个公司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一个是以大客户为中心,围绕大客户的需求生产,可谓是与核心企业荣辱与共了;一个是以产品为中心,产品质优价廉,到哪里也吃得开。一个是多元化公司,什么都生产,核心企业要什么,我就给他生产什么;一个是专业化公司,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把一种产品做到极致。
  贷款按期结清了,打电话给甲厂老板的时候,听着他的语气很沉闷,也就没有多聊。但是这兄弟两个一荣一衰,还是能带给人很多启示。
  上一届政府把刺激经济的手段都用尽了,可这些都是一些短期措施,对于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有时反而是负作用。
  1、房地产泡沫经济膨胀;
  2、人民币汇率升值,刺激出口;
  3、天量货币投放,刺激投资;
  4、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刺激消费。
  这些刺激手段都是短期效应,就像春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同行对话录
  在我行客户中,很多是成功的商人,做实业己经做到相当的好了,然后开始做资金生意,他们的房产很多,每个人都有上千万的房产,拿出一两套抵押,当然贷出款来不是用到主业上了。他们都是四十到五十之间,实业做到一定程度,尤其是零售业,己经到了天花板了,然后就用手头闲置的资金放贷。和他们打交道,他们也不避讳自己所从事的经营项目,有时经营交流哪个企业怎么怎么样,互通信息。

  对于这种放贷的人,我觉得还是比较安全的。首先他们是房屋抵押,第二是资产流动性好,别人是买卖商品,他们的商品就是钱;第三他们都是成功的商人,对看人、看企业还是有比较老到的经验;第四他们的钱大部分是自己积攒的,创业发家不容易,干到这个程度更不容易,很冒险的事情不会做。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甲:放贷款,就是放给房地产开发商
  他是一家小贷公司的股东,负责公司的贷款审核。问他们主要的贷款投向是哪里,他说,就是放给开发商。我问,为什么不放给生产类企业,他说,生产企业有几个赚钱的?这些年来,房地产开发商是最赚钱的。都说房地产不行,但你听说哪个开发商跑了?我掐指一算,跑路名单中果然没有开发商(到目前为止)。
  其实他搞房地产还是有一套的,虽然自己没有开发公司,但经常和别人合伙开发小规模的房地产,具体其中的运作套路有很多,但我理解地还不是很透彻。但是通过他的这番话,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绝版的商业地产,老板都是放贷的人。既可以是借贷,也可以是入股合作,也可以是以物抵债,看来方法还是有很多。
  乙:千万不能和客户做朋友
  和他的对话是最精彩的,也是我最长见识的。他平时话不多,到办公室时,我们之间经常半分种分一句话都没有,类似卡住的感觉。但是当两杯红酒下肚,他开始敞开心扉和我交谈了。脸色微红,眼镜己滑到鼻子尖,带着强烈的语气,推心至腹地交谈。他遇到了企业比较多了,见识的人也很多,对于放贷者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做事,也谈了很多。在此,我不便说。他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能和客户做朋友。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担保公司说起的。这个担保公司的老板我们都认识,这两年他为别人代偿了几千万,经营有些吃力。说到他的教训,就是交友不慎,给“好朋友”担保,或者说和客户做成了“好朋友”,最终还是被朋友坑了。这个老板有一次和他说:“***比你强多了,比你实在。”他所说的这个人,是通过他担保贷款的企业老板,最终是出问题了。“他的周围,就那么几个好朋友,这些人都是企业快倒闭的,和你交往,就是因为能通过你获得资金。整天和他们在一起玩,早晚会让他们拖下水。”“千万不能和客户做朋友,商业关系就是商业关系,一旦成了朋友关系,对于风险就失去了客观判断。他们求你办贷款的时候和你称兄道弟,这种兄弟可千万别当真。”
从他的话引申开来,所有出问题的贷款,就是因为动了感情。尽管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有时也会感情用事。有时想,一个八零后的创业,非常不容易,帮他一把吧,结果出事了。所以我觉得放贷款,最重要的是客观、理性,要对每一个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千万不能掺杂进任何感情性的东西,一旦感情进去了,可能判断就失误了。
  丙:打死不给**的放贷

  和丙交流的是最多的,他有时给我打电话:“有时间过来喝碗凉面,咱聊聊”,我说:“怎么得再加下碗豆腐脑吧”。说到放贷的客户上,他最重要的观点是,一定要看金融环境,比如某个县的风气不好,或者说某个乡镇的风气不好,那就一笔也不能放。
  地方政府谈的金融环境,我觉得就是信用环境和经营氛围。我们这里的几个县,金融环境各不相同。A县的金融环境最好,首先是经济环境好,企业多,圈子广,亲戚朋友都有工厂,找担保或者周转个资金比较容易;大企业多,起步早,底子厚,抗风险能力强。最关键的是金融信用环境,哪里都有倒闭的,但是A县的担保人都咬着牙把钱还上,绝不会给银行耽误一天。信用环境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但是能听到,能从一个个企业老板口中听出他们银行贷款的认识、对担保的认识。B县的金融环境次之,就是有一个毛病,担保人从来没有还款这个意识,即使起诉执行也不还钱,资产上千万的老板,为了躲避十万元贷款的执行,把房子、车全部过了户,十年过去了也不还。C县的金融环境最差,历史上逃废债的最多,企业借了钱不还,政府借了钱也不还,政府逼着银行贷款,行长不批马上找检察院的来谈话。

  所以,有些企业总想逃离较差的信用环境,把工厂从这里搬出去,不在这个环境中生长。以信用环境分析,不免有点打倒一片,哪里都有好人,都有好企业,但是这种判断是十分必须的。前几天B县的贷款有不还的,我说,担保人连找也不用找,他是绝对不可能还的,想别的办法的。果然,担保人明确表态,关我毛事,就是不还。
八零后的创业者
  看这篇帖子的,估计有很多是八零后的人,正走在创业的路上。从我所接触的八零后的借款人来看,创业艰辛。商二代守业不容易,穷二代创业更难。
  两个月之前,正好收到三笔贷款申请,让他们找担保,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有的拖了很长时间了。正好三个人的工厂都在一个镇上,之前都互不认识。我说,我组织一个饭局,大家都是同龄人,企业也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共同语言很多,互相交流一下。如果信得过,可以联系一下担保,但是我不是拉郎配,自愿组合,自担风险。
  他们三个都提前到了,看到烟灰缸里的烟头,看来聊了一段时间了,同龄人在一起,几句话就可以拉近距离。
  做东的是甲,81年的。在80后的群体里面,我觉得他是十分成功的,可以称得上高富帅。他从2001年毕业开始卖手机,2003年成立公司,先做零售,后做批发,借着手机最火爆的几年,也凭着自己的聪明财智,很快挖到第一桶金。26岁那年,买一一幢双拼别墅,在那个高档小区里面,也算是最年轻的;28岁买下几间写字楼。创业不到十年,积累下的资产达到500万,不能不说是经营有方。最近几年,手机市场利润下滑,没有那么火爆了。他又尝试着转型,在前年的时候考察了一个化工项目,通过买地、建设。化工厂投产了,公司的周转资金超出了前期预算,流动资金不足。


  坐副陪的是乙,80年的,化工行业的资深人士,一参加工作,是在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做销售,后来做主管,2009年辞职开公司。靠着在原来公司积累下的业务关系,先是从是贸易,后来是贸易、物流一体,2011年又上了生产设备,固定资产投了400多万;2012年成立物流公司,自己的车队达到了12辆。可以说,他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坐主宾,坐副宾是丙,先是在一家工程公司做项目经理,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自己成立了一家工程公司。去年有一家工厂对外出售,他又买下了,上了两个小型加工项止。连买厂房到上新项目,占用了一些资金,流动资金不足。

  那晚的饭局,确实有些沉闷,大家都面临资金上的问题,有些愁眉苦脸。但是当着银行的面,又不好说自己很困难。可是在交谈中,还是表现出自己的压力。甲说,自从投上这个厂之后,家里就持反对意见,现在真有些后悔了。做生产实在是太难了,买地、建厂、跑手续,这是第一个环节,请工程师、买设备、安装调试,这是第二个环节;产品不断试验,一直到化验合格,这是第三个环节;跑销售、回款,这是第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由于长时间焦虑,前些日子得了胃病。他也感叹,早知道不上上个厂,这么累,要是还卖我的手机,轻轻松松地,一年赚个几十万,整天玩。我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走到现在这个程度,就要一直走下去,有点小困难马上就能克服过去。

  乙在里面算是过来人了,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己经过去,现在从走步阶段进入到了上升阶段,心情显得稍微有些放松,也说了几句宽慰的话。
  丙有些憋不住了,性情有些直率,说我们三个难兄难弟碰在了一起。我说大家不是难兄难弟,是走在成功路上的人。
再说80后创业
  我所碰到的贷款客户,年龄段主要分布是35-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很少,企业还没做起来,想贷款也不具备条件。50岁以上的,基本也不考虑贷款了,担不起那个风险。我所遇到的80后贷款的,基本是商二代,是接班接过来的,白手起家的很少,所以我对上面提到了三位80位老板也是十分敬重,创业不容易啊。80后基本是在2000年以后工作的,积累一下工作经验,积累一点创业资本,怎么也得5-10年,所以创业的时候,基本都处于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环境本身就不好,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我所见到的创业,基本还是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原始资本之后的创业,而不是光着屁股创业。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了就大谈创业,搞一间工作室就是创业基地,认为只要是电子商务就能颠覆一切传统,这种创业,既是毁了家人的钱,也是毁了自己的青春。就如同一个人没摸过枪就上战场,是相当危险的,光凭满腔热情是不行的。
  看看这么多企业倒闭,有很多年轻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们不死,新生力量怎么活?可是新生力量凭什么比老的强?

  80后的优势:第一,胆子大,具有冒险精神,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第二,知识结构新。第一代创业者,不乏很多高智商的,但企业成功也有机遇的成分。80后,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技能,可能要比年龄大的强。

  80后本身的资本积累少,经过的风浪也少,创业也没赶上好时候,交往圈子也小,遇到困难时能相救的不一定有几个人。所以,这个群体我觉得相应地贷款风险要大些。我对80后老板最看重的有两点,一是学习能力,二是人格魅力。80后老板要想超过80前的老板,凭关系也许不行,但是学习能力是一定要强的。有的老板讲专业技术,讲企业管理,讲起来一套一套,连我也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就是后天学习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如果老板在这一点上没有过人之处,还像前辈一样,凭着傻大胆去拼,我感觉风险是相当大的。人

  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看老板能有什么样的团队,团队的战斗力怎么样。有时候我觉得,人力资源的事不是学出来的,是老板的人格特质里带出来的,有的人就是天生的领导者,有亲和力,能清晰的目标,有坚韧不拔的斗志,能承受压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有时候学是学不会的。老板有人格魅力,才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批人才竭尽全力,为老板创造最大的价值。如果80后的老板还是一个人在战斗,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钱荒和程度比我想像地要厉害的多。到了年底,都是企业收账的时候,可是今年问了问,好像货款回收的很少,账比往来都难要,回收比例很低。到了年底都如此,平时就可想而知了。不赊欠行不行?不赊账就没生意,竞争太激烈,别人都赊欠,你不赊账就没人买你的。现金交易的,利润率都压得很低。我家附近一个小区门口,有五家便利店,每家都要投个几十万,可是一天利润只有百十元,大家都在硬撑。大企业拖欠,有一家炼油厂开工,送过一船油去欠着,一欠就是几个月,那可是上亿的资金啊。小企业也有外欠,有的客户说,要是把账都要回来,就不用找你们贷款了。有的账成了死账,起诉也不一定能要回来,还有倒闭跑路的。小本生意,也挣不出的劳力钱,一天一百多元的利润,还有那么大的本钱。唉,今年钱实在不好挣。从大到小的企业,都面临债务危机,这么发展要去,会是什么结局?楼上说中央会放水,要是真放水要好了,形势不至于这么悲观。今年国务院治理影子银行,很多银行的表表外业务都停了,这是在抽水啊。

  二次跌倒
  地震的时候,有个猪坚强,这个老板,可以称为“牛坚强”,就算他姓牛吧。几乎所有人都在传他不行了,银行里也传,企业里也传,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近两年,最近才渐渐地放弃挣扎。老板的这种性格,可谓坚强。不得不赞!
  这位牛老板,原来一直是个小心谨慎的本分人,开工厂十几年,小有积蓄,贷款不多。2009年,受货币政策的感染,开始出来大量融资。他是和一个大企业互保的,当时看着他的担保人规模还是很大的,没想到这个小企业还能找到大企业做担保。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大企业在2011年的风暴潮中应声倒下,债务好个个亿。牛老板作为担保单位,少不了替人还钱,那一年大概替别人还了1500万。

  他的企业的主业是农副产品加工,按他自己的话说,农口的项目,哪有赚钱的?也不知是为了走出低利润的农业,还是为了弥补替人代偿的亏空,企业继续执行融资、扩张的路子。就在2011年底,又新上了一个化工项目。企业的贷款两年来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800万,到2011年的3000万,再到2012年的7000万,到了今年,己经到了一个亿了。可是农产品加工的生产规模并不见扩大,车间还是那个车间,厂房还是那个厂房。至于那个化工公司,压根就没开起来!设备闲置,估计上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这样的泡沫游戏终有一天会破的,到了下半年,贷款到期无力归还,由他的担保人代偿。即使了了这个时候,牛总还是那么坚强,他说:“咱真没想着不干了。我又考察了一个好项目,再生**,投资少,成本低,我和县里都考察了,县领导很支持,发改局己经立项了。还有,我想把化工项目再搞起来,今年的**产品销路很好,供不应求,拉货的车排队等着。你们再支持我一把,用不了一年半载就翻身。”也许,他和银行说起来,永远都是这么充满希望、充满自信。
企业遇到困境的时候怎么办?尤其是在一些微利行业、夕阳产业内经营的企业,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比如,纺织行业不景气,产业又无法升级,我所见到了企业,大部分是转产做新项目。有的项目选对了,企业一鼓作气,发展起来了,成功走出困境。有一家企业原来也是加工农产品的,债务缠身。后来贷款上了食用菌项目,正赶上行业大发展,企业没用三五年的时间,就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现在己经属于大企业规模了,进入了安全区。这种策略我不知是对还是错,但是却实看到好几个这样的企业这样走出了困境,另起炉灶,脱胎换骨。也许,其中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比如银行信贷政策比较密宽松,比如所选行业处地上升期,等等。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方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中不可确定因素、偶然因素太多,不一定每个企业都适合。

  但是我也推断出,如果老板上新项目,而原来的主业又是一个传统行业,那么几乎可以断定,主业是不赚钱的。如果赚钱的话,还用担那么多风险去转行?这种两头不靠的企业,也尽量的不要碰。

  今年还出现了一个现象,银根紧缩,银行资金价格紧张,贷款利率相应提高,高得我都觉得有些不太合理。可是,企业明明是利润率在降低,或者处于亏损的状态啊。这是什么节奏?是高利贷的节奏吧。
  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政府一般是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鼓励企业借贷,目前台湾的贷款利率好像在2%-3%之间,日本则更低。面对这样的困局,不知经济学家们是怎么想的。不放水,只有硬着陆。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啊。
击鼓传花
  这个月又一个客户欠息了。行里问是怎么回事,我说他不是给甲担保吗,甲不是给乙担保吗,乙不是给丙担保吗。其实这甲乙丙行里也都认识,在行里都有业务,贷款是还完了,最后都跑路了。关键是其他客户经理都解放了,最后击鼓传花,把这一棒交到了我手里。可能这也是最后一棒,那几个借款人还不上,担保人还能从社会上借着钱,现在己经基本从外面借不到钱了。
  这个游戏,既像击鼓传花,又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拖跨一个。
  现在催收,不能催得太紧,得多鼓励借款人,让他充满希望,鼓励他战胜困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明天活着,希望明天过得更好。银行也要承担这个社会责任。真把他逼急了,一跑了之,找谁要去?

  现是最恐怖的是,不光是借款人不行了,而且担保人也不行了,出现集体违约,要了命了。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强的一般不愿意找弱的。有的是联保体,三户或五户中,有一大半都快完了,只有一户硕果仅存,但是他也承担不起这么多人的还款责任。唉,瞎子害眼,没治了。

  今天下午和三个客户谈了,其中一个按我行建议去做了,三个月了,基本从财务危机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第二户逾期的自己拿出了还款方案,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基本年后能把贷款还清。第三户还在自己资产清理保全当中,不过己经看到希望了,不至于倒下。现在企业日子不好过,我们也不能把企业一诉了之,即使还不上,走诉讼路子时间也很漫长,如果不是病入膏肓的话,还是治病救人吧。
先说第一户。
  听说他出现情况的时候是在10月份,当时有一家银行贷款收回后,明确表示不再放了,而且放出话来,***马上就完了。贷款还款后的第二天,接着他的同行传话来,说***不行了,而且第二天又有人说,我觉得非同小可,马上到了他公司。
  首先,我和他审视的一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他是做食品批发的,八零后,人很能干,代理了几个一线品牌,这些品牌都是每家超市不可少的大牌子,业务规模在同行中己经不小了,但负债比例也是很高,在四五家银行有贷款,总金额到达千万。他这几年投资房产不少,增值幅度很大,房产是大赚一笔了。我和他说,你现在的资产是比负债多的,但是问题不是这里,现在倒闭的企业很多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现金流断了。房产再多,库存再多,变不了现,还不了贷款,支付不了工资,一旦出现危机,企业就面临灭顶之灾。而且高负债经营,贷款银行多了,危若累卵,一家银行抽回,如果其他银行跟进,企业就完了,房产到时候可能是别人的。

  然后,我对他提出了建议。第一,清理无效资产。他有两房住宅,一套160多平米的普通住宅,一套300多平的别墅。那套别墅是三年前按揭买的,一直没去住,由于距离公司远,也没打算搬。我说,现在这套房子就是无效资产,贷着这么多款,还着这么高的利息,房价涨幅赶不上贷款利息,抓紧把这套别墅处理了。第二,梳理现在手里的品牌。他今年又接了两个一线品牌,手里的品牌,连食品带酒水到了8个,单品更是上百个,一个品牌少说占用几十万流动资金。我说这些品牌不一定都盈利,把不盈利的甩了,保留盈利能力强的。第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抓紧到各家银行汇报自己的情况,不能让不好的传言散布开来,尽快消除不良影响。

  我对我的观点十分认同,没提什么意见,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打电话的时候,说别墅己经处理了,年后办完过户,将近200万的现金到手。年过把几个牌子清理一下,不好卖的不做了。另一家银行500贷款到期后,很快续下来了,基本没拖。我总算松了口气。
  听人劝,吃饱饭。前年的时候,我发现他主要做商超渠道,不做流通渠道。问他为什么不做,他说他代理的都是一线品牌,比较贵,怕到了社区便利店不好卖。我说商超现在的账期越来越长,逼着商品涨价,越涨越不好卖。做便利店配送虽然辛苦,但是是现金交易,没有赊欠,企业的现金流有保障。前几天到我们小区便利店的时候,发现他代理的品牌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我们问老板卖的怎么样,老板说卖的很好。
第二户就是上面说的卖家电的那户,今天他的贷款己经还了一小部分了,剩下的自己拿出了方案。
  第一个就是关闭零售店,只保留批发业务。他原来主要做批发的,后来厂家要求上了零售店,做品牌形象。再加上看到零售商前两年做家电下乡,套取补贴发了财,于是也上了零售店。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专长。他的零售店用的自己的房子,位于市场的黄金地段,卖家电有些浪费,面积也显小。他自己算了算,门店是不赚钱的。销量不高,还有销售员,整天乱七八糟的事,卖多少台冰箱能挣出房租来。我看到门店上己经贴出了转让的广告,争取年后正月里租出去,这样,大约二十万的租金可以到手,好的话,还有一块转让费。

  第二个是砍去小品牌,保留大品牌。他做着两个牌子,一个是海尔,一个是小天鹅。小天鹅在区域市场做的还是不错的,上游厂家也比较认可,但是基于现在的经营状况,还是打算甩出去,转让费用可能有100万,还贷款是足够的。我说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是收缩的时候,为了保命,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其实他的总共贷款并不多,收一下账款,清理一下库存,再收一部分房租,还贷款是够了。但是我说,如果没有这件事,可能也没有冷静地检讨自己经营的不足,现在己经发现问题了,如果解决好,企业马上就可以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三户是为他人代偿的,两人互保,结果那户跑了,他为对方还了将近200万,把自己快拖得不行了。现在,我和他一道清理跑路那户的资产、债权。债权己经保全了,但是法院处理还有一段时间。至于对方留下的资产,还有好几个债权人在看着,等着分配,必要时我还要出现和几个债权人商量。不管怎样,通过什么方式,要让借款人生存下去,要度过难关。年轻人创业很不容易,一旦跌倒再爬起来就难了,所以现在一定要挺住,打起精神来处理这些难事。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挫折,能够很快变得成熟。

企业出现现金流危机时怎么办?有两种选择,一是再融资,不管利息高低,企图强挺过去;二是处置资产,开源节流。选择第一种的,大概就是借高利贷的人,有人说高利贷利息那么高,企业的利润不可能覆盖过来,其实这哪里能用利润来权衡,己经顾不上利润了,保住现金流量要紧。选择第二种的人少之又少,跑路的人都是留下资产跑路的,如果没有高利贷的盘剥,资产一般是大于负债的,处置点资产是够还债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肯断臂求生?开KTV的客户,一出事我就告诉他,马上把KTV卖出去,哪怕价格低一点,他没有听,四处融资,染上高利贷,最后跑路。为什么不肯退一步?我一直搞不清楚。是舍不得吗?

  对于财务出现问题的企业,最终发现,问题不光是出在财务上,可能是公司整个经营都出现了问题,是经营思路出现问题,而不是融资难的问题。比如投资失误,老板压根不该上这个项目,这是决策错误;比如产品线过长,库存太大,占用资金太多,这是管理的问题;比如账期太长,说明客户质量较差,这是销售的问题;再如企业亏损,不断吞噬现金流,这就要从公司整体来反思了。
  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不能寄希望于融资,资金到手,只能解一时之渴,解决不了长久的问题。所以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一定是其他方面也出了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