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岳"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Cdrich 2015-06-15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多为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有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卧佛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尊23米长的卧佛,横卧于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释迦牟尼与诸弟子和天龙八部传授遗嘱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观音普门行愿的33化身和32应身造像。还有维摩诘,药师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千佛寨有"雕刻艺术陈列馆"之称。造像分布在寨子的南北两岩,周长约1000米,有佛龛105处,造像3061尊,多数为佛的讲法图。与千佛寨遥遥相对的这座圆觉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时期造像,共1993尊。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这儿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圣"石像,"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萨、观音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毗卢洞离安岳县城47公里,由观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卢道场、莲花台等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观音堂的紫竹观音和毗卢道场的石刻最为精湛。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谓北宋时期的杰作。华严洞内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十二诸天神,上层为十弟子。安岳石刻造像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岳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

保护折叠编辑本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参观安岳石刻造像后将其特点概括为"古、今、多、美"。所谓"古"一是指安岳石刻始创于南朝梁普通二年(521);二是指历史跨度大,自南朝梁至民国,已逾一千四百年。所谓"多",是指安岳石刻分布点多(217处)和造像数量多(达十万余躯)。所谓"精",是指石刻造像艺术美特征以及赋予观赏者的艺术美感。

安岳岳石刻现有国家级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保护单位42处。造像题材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佛道融合、三教会同等。佛教题材主要有释迦说法图、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在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维摩诘菩萨、西方三圣、华严三圣、涅盘图、观经图等等。道教题材主要有元始天尊、老君、三清、四御、二天尊、救苦天尊乘九龙等。内容极为丰富,地方化和俗化也很显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综观安岳石刻艺术的特点,造型以写实为主,兼有适度的夸张变形。雕刻手法多样,既有圆雕、半圆雕、也有浅浮雕、透雕、线刻等。龛窟造像的构成,既讲求对称、均衡、和谐,又注意在整一中见出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总之,在四川石刻造像艺术中,安岳石刻上承广元、巴中石刻,下启大足石刻,不愧为四川石刻造像艺术的代表,即使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也堪称晚期石窟的佼佼者。

1978年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已贯彻落实,县政府设立了宗教事务办公室。1985年全县有僧人18名登记并参加佛事活动。1995年9月县政府批准普安寺(奎星阁)为佛教临时活动场所,佛教徒上千人。

普安寺的来历2004年12月以古县城名"普州"和现实名"安岳"的第一字定名为"普安寺"。安岳是中国石刻之乡,经济大发展带来佛文化的需求,县委、政府决定,奎星阁普安寺位于县城规划区内,它是县城标志姓建筑之一,是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

开发建设普安寺奎星阁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是发展安岳石刻名城的需要,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休闲、生活的需要,是建设好旅游城市的需要;发展佛文化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普安寺(奎星阁)的开发建设。

二00六年六月民族宗教局批复仁义法师为安岳县普安寺住持。他古计总投资上千万元。计划在两个五年左右修建好观音殿、大雄宝殿、天王殿。二00六年十二月开工修建观音殿以来,各界群众纷纷解囊,捐资建庙、塑佛像,为开发普安寺佛文化旅游景区,打造安岳"佛海洞天"多作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