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学的数学原理

 循天园 2015-06-16

古中医学的数学原理(一)
        前言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与发展,都应该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成功运用与开拓。
  现存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是商周文化断代以后依据易理而构建的,与商周前的古医学理论和方法相比,遗失了许多不可缺失的东西。即,缺失了产生于钟鼎文化时代的古医学对(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属性结构的连续连贯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的知识体系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只剩下了阴阳五行这个残缺不全(俗称“二五眼”)的理论和方法的医学,怎么能是健全的整体医学呢?
  就中医学的现状而言,在现代分科科学“大爆炸”式的知识“汪洋”中,它变成了一座知识的“孤岛”。如果在不知道都遗失了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把目前流传下来的中医学理论与方法看成是一个有残缺的理论体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和延伸到钟鼎文化时代,对那个时代产生的人类古医学的原貌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对产生它的基础框架进行再认识,结果也许会与当前的认识大相径庭。

  中医的发展出路,就在于属性数学的基础理论完善,因为,当前的中医基础教材,说不清楚阴阳五行具体的形理、性理与数理的关联关系。而把五行与阴阳都具体物质化、器官化、组织化。其实,阴阳就是生命运动的景象,五行就是生命运动规律产生的八十一种变化景象的综合控制体系。任何运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随机的,它必需在一个控制体系内有规律的进行。而任何运动规律的产生,都决定控制它的体系存在。自然数为什么是十进制?就是因为一元控制论的极限就是九宫。而阴阳九宫八十一变的最低控制体系,就是五行。中医治病,就是利用五行控制规律对九九八十一变化体系进行控制与调解。而现在的中医学理论则走进了物质相生、相克的片面认识论,失去了运动控制论的本色。目前,中医在吃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验老本。而没有对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数的认识理论、认识方法和实用医术的一体一理化上的综合认识,就根本没有办法继承与创新。所以,发展中医,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发展上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现代人又对产生中医学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知识(如古数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等)了解多少呢?
  包括西医学在内,西方现代科学系统中的所有分科理论(当然也包括现代系统科学),均是建立在创建之初就有严重逻辑缺陷和认知障碍的西方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其数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着悬殊的认知差距,二者之间尚且需要沟通与对话。因此,建立在各自母科学基础之上的中西医学之间,就更缺乏沟通和融合的基础。所以说,用西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用西方数学理论或者是产生于其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的各种分科理论来认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也是走不通的一条路。西学东渐的一百多年历史足以证明。

  所以,对古中医学的深入挖掘、重新探索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对产生它的中国远古科学理论体系的重新挖掘和重新认识。
  如果,连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属性数理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也肯定没有办法走进产生中医学的整体科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之中。也只能用西方现代科学中的边沿学科的不完善或是有缺陷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中医学,无助于对中西医壁垒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整体医学。
  当前,中医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走什么样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的问题,而是寻根朔源找到产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问题,是“顺藤摸瓜”还是“顺藤摸根”的两个医学发展方向问题。
  “顺藤摸瓜”之后,接着就是把中国传统科学体系这个“藤”上结的“瓜”(中医学),非要嫁接在西方现代科学这根“藤”上。那么,中医学这个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瓜”,被“转基因”之后,还是中国传统科学体系之“瓜”吗?还能够有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吗?

  我看不能!因为,“杂交”必竟只是人工干预下的自然选择,而“转基因”则纯粹是人工控制下的人工选择。“转基因”的东西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钱学森生前,曾以一个大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意味深长地指出:人类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西医而是中医,西医最终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重新认识与改造或者说是篡改中医,而是要重新探索和认识产生中医学的远古整体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是要挖掘古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挖掘古中医学中的属性、形貌的数理、数法、数术科学理论的来源。
  因为,古中医学理论所展示的数学内容,是一个西方数学没有涉及的内容。是西方数学三维坐标系之外的一种数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自然,表达着自然,揭示着自然的奥秘。在这个数学理论的体系中,没有人为意识构建的三维坐标系统,只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事物之间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在相互变化过程中,形成阴阳八卦与五行循环不息的永恒运动关系。古老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个数学结构框架中的一个实用技术应用体系。

  因此,运用这个数学结构框架中的基础理论,把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具体数学公式化、定理化,恢复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源头的科学性与数学本来面目,使中医药学跻身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整合人类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成果,创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医学。
  现代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仍旧无法走出绝对时空观的物质科学垄断的阴影,受现代科学的理念影响,把自然与生命都视为物质堆栈的结构性。其实,是在用产生西医的西方科学理论体系来曲解和歪批中医学。这样的研究方法,从西学东渐研究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在理论的研究上,丝毫没有进展。相反,甚至却把中医推向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大树参天必有根,江河万里必有源!找不到大树的根本,就不会知道大树是如何参天。找不到江河的渊源,就不会知道江河为什么会流长。中医基础理论,找不到产生它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同样也不会知道中医学科学性的有无、是非、真伪,也不会进入中医基础理论所表达的有无、虚实、隐显的境界,更无法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科学理念。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不同点,一个是在物质与精神二元论的绝对时空分立认识理论体系中诞生的,而一个是在天地人三焦一体一理的属性时空一体化认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的。西医是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物;中医是中国古代属性科学的分支。用西方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时空,直到现在,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在空间运动的数学理论体系之内,而找不到在空间坐标系上加入一个时间轴的办法。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设想经过一百多年的科学大爆炸式的发展仍然没有办法来完成。

  所以,没有一个时空二合而一的数学坐标系统,根本无法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属性科学是如何解决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认识的,也无法知道时空一体化认识的方法。
  中医学的研究,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时空一体化的属性数学结构框架体系认识世界的方法,来重新认识目前保留下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弥补,以期重新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类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要想救活中医学这棵参天大树,“移花接木”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把现代科学知识“大爆炸”之“花”,嫁接在中医学这棵古老的“大树”上,不仅仅不会让这个枯木逢春,硕果累累。相反,更会使中医这棵本来就已经枯萎的古老大树的枝叶更加凋零,加速枯萎。

  要想救活中医学这棵参天大树,“借尸还魂”的方法肯定也不行!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理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没有根本,树木就不会生长壮大;没有源泉,江河就会断流干涸。中医学也是一样,找不到中医学的根系,就会像一颗树一样,因为没有根系提供的水分和营养而枯萎;找不到中医学的源泉,中医学就会如一条河,逐渐因为没有源头活水的滋润而干涸。所以,要拯救和发展中医,必需要从正本清源开始,找到中医学是从一个什么样的科学知识体系下产生、起源和发展的。
  这样,就存在一个用什么样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来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被确定的问题。而这个基础内容的确定,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涉及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目前,现代西方科学对时空的认识和表达,仍然无法摆脱具体物质的线性运动性;对物质运动的数学表达,只是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而无法进入一个时空一体化的数学认识框架。虽然,爱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已经认识到了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上加上一个时间轴”的设想,因为受线性认识的束缚,根本无法实现。这说明,现代科学对空间的认识,还在虚无飘渺的笛卡尔三维坐标系的储空认识之中;而对时间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线性轮回认识层面之中。时间与空间仍然是一分为二的两个分立体系。还无法在现行分科的知识层面上,对时空的结构性进行二合而一的理论化、结构化。尽管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现代科学对物质的量与性的认识还算明晰,但是,一旦涉及更广或更深甚至是无限的空间范畴,现有科学理论无能为力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对空间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质在空间的存在具有通过长、宽、高可计量的量值认识层面上;而对时间的认识,还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具有钟表可计量的简单线性轮回属性层面上。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认识,仅仅停留在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是通过单位时间所走过的空间距离的量值计算层面。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对时空的认识,只是解决了可计量层面上的度量衡问题,还没有找到通过空间计算时间,通过时间计算空间,或者说是建立一个空间与时间二合而一知识体系。

  那么,中国传统科学与中医学的产生之初,有这样一个时空二合而一知识体系存在吗?中医学是在这样一个知识体系上发展起来的证据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就需要一个有无关系的辩证观认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以前有的,而现在没有了。因为现在没有了,就可以说它不存在吗?例如,恐龙,现在人们一个也找不到了,甚至可以说,现代世界上已经根本没有了。那么,就可以说恐龙根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吗?当然不会!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虽然现在看不到恐龙了,但是,依然可以恐龙的化石,恐龙蛋的化石来证明恐龙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那么,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文化体系,因为商周文化断代,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化垄断、摧残、避讳、……等多诸原因,现在也没有了流传,那么,就可以说它根本没有过吗?现在能看到《易经》,就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源头是《易经》吗?

  同样,我们仍然也可以找到钟鼎文化科学理论的“活化石”和“活化石蛋”。它们就是产生在《周易》之前的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的干支历法和中医学。如果说中国的干支历法是一个活的“化石”,那么,中医学就是它的活的“化石蛋”。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认识这些“活化石”?
  干支历法,俗称黄历或农历。它用四分法,确定了春夏秋冬;又用六气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其精准程度仍然被当代人赞叹不已。甚至与现代科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公历推出两千年之后,仍然没有人提出废弃黄历,改革阴历,更没能提出用现代科学重新认识黄历,重新解释黄历的要求和舆论。也没有人依据公历设置的理论,提出重新设计黄历、发展黄历的要求与希望。大家还在用,而且习以为常,尽管当代人还不能依据阴阳五行的轮回理论来说清楚其中的道理,可是,没有人指责它不科学,更没有人指责它是伪科学。

  1993年,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科研通讯说,美国天文学和海军气象部门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用超级计算机做传统历法的模拟实验,观察太阳系星球运动对地球的物理影响。他们发现,中国传统历法不但能足够准确地记录和预测10/12/60为单位的周期性天象变化,而且还记录了并能预测到千年一遇的“七星会政”,即日月木火土金水七星在凌晨同一时刻,列队出现在同一星座领域。由此可以断定,在今天看也是很高明的中国传统历法,至少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通讯说,西方天文学界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感兴趣,是缘于一个历史比较:在西方,紧跟着公元1345年出现“七星会政”天象之后,欧洲突然出现“黑死病”而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使欧洲居民对该天象充满了恐惧感;而在中国,公元前10年左右就有了“七星会政”的记录,并把那种天象看作是新千年周期的吉祥开端。当代天文物理学研究表明,太阳系星球的运动位置对地球生态系统确有规律性的影响。可是,中国古代居民如何发明了那种中长期观测预测的原理方法、那是个偶然发现还是有意识的科研活动的结果,都还是个谜。

  西方气象学大师肖伯纳曾主张西方国家采用中国传统历法。如今,在美国,作为人类和自然相处的基本知识的一部分,中国农历已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内容,公共电视台为普及农历知识而编制播放了近百个左右的各种教育节目。此外,美国宇航局也着实认真研究了中国传统历法,将其作为天文学和气象观测的重要参考科技手段之一。美国政府花费了12年发行农历生肖纪念邮票,标志着中国传统历法已经成为美国科技文化的一部分。
  而中医的命运则与黄历的命运截然不同,那么,中医与黄历,同是诞生于中国古文化基石上的两门科学。为什么会在西方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代,产生如此不同的命运呢?不能不让我们从沉醉在中华民族古文化博大精深的骄傲中,重新思索自己的文化、重新审视认知古老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没有一个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绝不会产生如此应用数千年还依然精准的历法。那么,对于这个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的内容和方法的挖掘研究和认识,在流传下来的词汇、语言、语境、文字、数字、……等多方面,肯定也会留下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与逻辑认识。现代考古学能通过一块恐龙的骨骼化石还原成一条巨大的恐龙原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这些过流传至今的中国远古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重新认识产生了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远古数学时空观呢?

古中医学的数学原理(二)生命的九宫三命论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是,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的简单堆砌,无法形成生命特征。所以,生命,不是物质的简单堆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世了,它身上的物质一件也没有少,其理化成分一样也没少,但是,命确没有了!

  那么,命是什么呢?它去哪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命的语境解释有五个内容:

  1、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性命,命脉,活命。

  2、指生死过程之间的存在过程,称为命相;或者指发展变化的趋向,称为命运;或指生命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称为寿命。

  3、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使命,奉命,遵命,命令。

  4、给予(名称等):命名,命题,命意。

  5、指派,使用:命官,命器。

  现代的很多字典中,把对“命相”和“命运”的解释,标注为迷信。其实,主要原因是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当然,封建迷信文化中,也用“命相”来表达天命,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和一切遭遇,都是上天注定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语境。但是,显然,这些内容与对生命的科学探索问题距离太远了。所以,它不属于本文所涉及的探索范畴。

  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的产生来源应该是物质的,还是产生于生命世界自然的时空属性体系的运动和变化的?

  对一个植物或者一个动物来说,它需要物质的吐故纳新,也需要自身物质的新陈代谢。但关键的问题是,生命具有周期性。即,任何生命都有它的生成,成长,成熟,繁衍,衰老,死亡的过程。可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由物质的简单堆栈与组合就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在生命成长期需要的物质,并不能决定衰老期生命新陈代谢的属性。如婴儿需要吃奶才能长大,但是,到了六至八个月以后以,光靠吃奶,则不会健康成长;而到了成年,仅仅吃奶,就会严重营养不良;到了老年,过多吃奶则会造成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导致“三高症”,加速生命的结束。

  那么,同样的一种物质,为什么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呢?

  这在现代科学所有分科科学“大爆炸”的知识体系中是寻找不到答案的!

  命运与寿命,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命运是生命发展变化的趋向,有好、有坏,有顺利、有挫折。但是,命运必需是一个生存着、活着的范围。所以,它的发展变化只能局限在生克范畴之间。而寿命则不同,它是一个生死的界线。即,有寿则有命,无寿则无命。因此,命运必然在生克范围之内,而寿命则是生与死的界限之中。

  中华古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不同的角度:

  1、自然与人之间的物质摄生关联关系,称为摄生,或称生命;

  2、生命属性与自然属性构成的关联关系,称为性命;

  3、人的生命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称为寿命。

  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是唯一角度认识产生的一个定式结果。而是以天地化生万物为主线,汇聚了多视角的共同认识,形成了一个形、性、数综合表达体系。

  从时间角度来认识生命,任何生命都是先有诞命,而后一直发展到没命。因此,寿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时间特征。与大自然中物质不灭的天长地久来比,物质的存在状态是长期的、永恒的,而生命则是短期的、短暂的。所以,寿命表达的生命含意,是天地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状态的长期稳定性,与生命躯体中的物质存在状态的短期不稳定性。寿命的时限一到,寿终正寝,身体中的物质,就再也不具有生命属性特征了。

  从空间角度来认识生命,生命躯体具有自己的形、性、数的属性结构形式。躯体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种产生模式。但是,这种固定的产生模式,仍然可以对其物质化认识。因为,生命终结之后,躯体中的物质仍然存在。而随着生命消失的只有意识与反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生命的躯体在生命存在期间是一个心物合一的体系。而在生命停止后,躯体中的物质还在,与大自然中的物质理化成分没有什么两样,组成生命的密码DNA的结构还在。但是,生命确停止了。所以,躯体中的物质,不是生命的关键因素。

  因此,物质既然不是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那么,就应该从其它角度对生命来进行再认识。

  古老的中医学认为,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是精、气、神,是属于人类未知的范畴。但是,这个未知范畴在人类的知识相对论圆圈中,是可以通过已知圆圈的扩大而变成已知的。要想把未知变成已知,则必需建立一个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相对关联关系体系。通过已知与未知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认识程序与方法,把它转换为已知的结构。也就是说,现在未知的东西,可以通过定己动巳、定巳动己的动定、定变、变通的属性认识方法与属性认识程序,在知识圆圈的扩大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它变成已知。所以,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具体的定义、没有具体的概念的。因为,它完全属于未知。

  现代对生命的研究存在着多种假设。如超能力、超自然力、或者灵力等诸多的说法。但是,它们都是有具体定义和具体概念的。而且,在具体的理论中,都是起到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这种假设,是假设了一个主导因素的存在。而对这个主导因素,因为存在无法认识性,所以,往往最后归结为神或者上帝。

  相反,古中医学把构成生命关键因素的精、气、神,只是作为生命起始的一个标志、生命初始中的一个状态、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原始结构形式,称为元精、元气、元神。

  元者,首也,始也;元又通玄,混沌也,未知也。所以,元精、元气、元神,为原始混沌未知的生命构成的关键因素。而且,只有通过相对论的知识圆圈扩大,才能把它变成已知。所以,没有具体定义、没有具体概念的元精、元气、元神,只是未知事物的符号,仅仅是为了相对知识圆圈扩大过程中的顺畅表达而已。它与现代科学中的假设经过逻辑推理之后如果成立的话,就必然成为规律或者真理的结果并不相同。精、气、神,为古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生命三焦论。两性相动谓之气,两性相变谓之精,两性相通谓之神。气动乃有运,精变乃有化,神通乃有达。

  因此,古老的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则是:

  (一)、生命运动过程中有明显的形规律变化性。

  生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壮到老,无一不是形变化的一个过程。生命的全过程,是一个形变化的全息过程。这种形变化不仅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之中,而且,在生命的存在状态之中,这种形变化无处不在。

  尽管每个人的组织、器官的结构都是相似的,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既存在彼此的相同,也存在彼此的千差万别、形态不同。

  生命之形的属性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自主意识行为引发的形变化。如呼吸、心搏、血液循环、消化系统蠕动等。

  2、病理行为引发的形变化。如抽筋、被动体位、角弓反张等。

  3、条件反射引起的形变化。如强光闭眼、吃东西张嘴等。

  4、自主意识支配发生的形变化。如走路、跑步、写字、弹琴等。

  当生命结束后,这些形变化的现象也随之而结束或者停止。所以,可以说形变化是属于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有从无形到有形,由小形到大形,由简单的形变化到复杂的形变化,……;可以通过从胚胎到婴儿,从幼儿到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具体形态清晰可辨;而且,喜怒哀乐皆需要通过形的变化来作出表达。

  (二)、生命具有性别的特征,即性命。

  生命躯体的雌雄性别的标志,虽然不能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是,雌雄交合而繁衍生息,则是生命的主要属性特征之一。没有雌雄的交合,就没有生命的繁衍。所以,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不能是雌雄的躯体。而是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形成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了雌雄两分的性存在特征,以及成熟后的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

  不仅如此,生命对声、色、味属性的分辨能力,对明暗、虚实、内外、冷热等属性现象的博物辨识能力,都来源于生命体对属性客观存在的感觉、感悟和感知。并且,人体还有能将这些属性现象形成的感性认识,通过意识能力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殊能力。而且,这种觉、悟、知,与生命的全部过程有其同步性。当生命结束的时候,这种属性功能也随之消失了。

  (三)、生命具有其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即寿命。

  寿命,在中国语言的语境表达中,是有清晰的过程性与类别性。中国语言是符合组合学二项式定理原则的,具有数学的严格分类性与分步性。也就是说,在产生这些语言的时候,应该肯定已经产生了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属性逻辑知识体系。没有这样一个数学逻辑体系的存在,这样的语境是很难如此博大精深的!

  因此,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一个存在时间周期过程与变化过程的具体空间活体形貌(这个活体一定是一个具有生克属性变化)的事物。生命是一个变化的具体空间,同时与时间的过程变化规律的周期是一致的。生命,是时空一体化共同谐调变化的一个特殊体系。

  时间是空间的收敛,空间是时间的发散;时间是空间的发散,空间是时间的收敛。当空间与时间的收敛与发散二合而一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时候,生命就诞生了。时间与空间,收敛与发散,二合而一与一分为二。这种三焦变化过程在不超越限定的范畴的时候,时间与空间的相对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变化的全程结构,就是中华古医学对生命的最基础认识。

  而时间与空间的收敛与发散,超越了这个限定的范围时候,无论你是二合而一还是一分为二,它都会促使生命现象走向衰弱甚至死亡。

  这样,就可以把生命表达成一个四象过程:

  空间收敛,时间亦收敛;

  空间发散,时间亦发散;

  空间发散,时间收敛;

  空间收敛,时间发散。

  生命四象具有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的两种变化关系。但是,它们却都在一个体系内随机进行着。如果用属性符号模式来表达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时空八卦系统;如果用几何形貌来表达它,就是三焦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因此,生命的认识,从属性时空观来认识它,可以划分为时空八卦;用属性几何形貌观来认识它,则是三焦的生克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

  当代科学家霍金在研究了中西方人体图之后说道:“中、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结果,画在人体结构图上,中医人体图上只有经络而无肌肉;西医人体图上只有肌肉而无经络,这两个认识结果都是对的”。但是,他没有发现,中西医在对内脏的静态形貌图形认识上,并无大的差别。而从脏腑的动态关联关系认识上,差别就巨大了。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时空观认识上的知识系统本原不同。即,是用心物两分的绝对理念所产生的时空绝对分立的物质简单堆砌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生命,还是用心物合一而产生的属性分合运动变化的时空统一观的形、性、数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生命,则是中、西医理论的分水岭。

  在中医学的生命理论中,生命属性的基础原则,是属性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生命属性的最高法则,是对生命属性的崇尚。也就是对个人来说,是生命;对世界来说,是自然。生命就是有始有终的自然,自然就是无始无终的生命。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所以,万物皆有命。

  宇为无边无际,宙为无始无终;世为有始有终,界为有边有际。生命为:一生一世,一命一界。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世一界。而生命世界,则是由每个生命都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构成的自然数全息。

  中国的自然数,是从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四象之数开始的。它展示出来的数字可数性,是活生生的生命集合,而不是孤物独识的万物。自然数是用来描述自然的,它描述的内容则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所以,与自然对应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首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生观(生克、生死、生灭)与三世观(世界、宇宙、自然),而后则是三焦三命论,九命一界的九宫之数:九九归一。

  显然,中国的古数学,是建立在一个描述自然为己任的主导思想上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体系。它与西方数学有着本原上的起始不同、结构不同、认识方法与认识程序上的诸多不同。所以,中国的数学,并没有正数、负数的变异,更不需要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等改革;也不需要笛卡尔坐标系来表达数字的结构性。它只需要来源于自然,描述自然与表达自然的一致性。

  所以,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自然数字一,在由孤物独识进入格物致知的时候,就是一生二。即,两个一生一世的生命,在二命一界的家庭中,第一个遇到的急需表达的问题就是性。性的雌雄,是中国自然数中的二。所以,两个一生一世的结合为二,为一个家庭的诞生。二为性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易经》后老子对自然数的认识。其实,它的本原表达应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代(世)。生命谱系的诞生,就是由三开始的。所以,雌雄之合为其宗,乃太极阴阳的原始之理。

  自然数,是数字表达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自然数表达的内容是整个自然界中无穷无尽、多种多样的概全整体总存在。自然数,与宇宙、世界等词汇,具有等范畴的同义与不等范畴的差异。在对人类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连续、持续的表达中,从雌雄性关联关系的起始,逐渐进入多人生人世、多命一界构成的人类社会性。所以,自然数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结构性来研究人生人世哲学的数学工具。

  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范畴扩大,自然数的应用从生命世界,扩展应用到非生命世界,即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物质世界。而在中国远古时候,则称为:天地人体系,天地人物体系。一个是三焦论,一个是四象论。

  通常,命属于动植物生存、生活现象的特指:生命、性命、命运。从属性认识上,命则有生、有性、有运。所以,它既是大自然规律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定数,又是属性发展变化的趋向。因此,任何生命都是大自然整体属性命运的一部分;任何生命与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向都不能超越大自然中属性运行的规律与规则。所以,命有三个内容,一是生,二是性,三是运。有生、有性、有运谓之命。也即,生象、性象、运象之合乃谓命。生命,应该由六个部分构成:大自然赋予的生命环境,自身构成的生命现象,大自然赋予的天性,自身具有的个性,大自然赋予的天数,自身变化的命数。

  生命现象,在生命环境中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天性与个性、天数与命数之间,则具有整体的不可分割性。

  对于生命现象与生命环境,虽然可以通过物质与物质的结构关系进行物理或化学的量化描述。但是,生命中的属性与属性的类属变化关系,则必需要属性数字来进行表达。数与形的属性结构关系,形成了内五行、外四象的属性一体性。数的形体,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数的属性是一体结构性的。

  生命属性的一体结构性,分可为形、性、数三个不同的层面,合则是形、性、数的一体结构、运动和变化。生命的三个内容“生命、性命、寿命”,同样具有结构性、运动性、变化性。即,生是生命运动的一种结构形式,而命则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运动变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它起始于诞命,而结束于没命。生命在这个阶段的运动过程所展示出来的属性内容,简称为命运。在这个命运过程中,它仍然存在着形、性、数的一体变化结构性。

  生的属性范畴表达,则比命的简单过程性表达更具有属性的状态性与结构性。它不仅仅包括了摄生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还包括“本生”、“禀生”、“厝生”等多种不同的形、性、数一体化理论的表达。生命,只是形、性、数整体理论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具有诞命的起始与没命的结束。所以,中医学对生命的诞生认识,并不简单的是出生或者产生,而同时也包括诞辰、诞序、诞性、诞质等多个属性表达过程。所以,在生命存活期间,也称“度命"。生命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数学的形、性、数一体化,理、法、术一理化作出体系性的解释与说明的。而说明它的理论,则为九宫三命论。

  三命论的内容是:性命,生命,寿命。性命是生命的属性结构形式与存在状态的表达,称为人性;生命是生命变化形态形成的向、相、象属性运动几何的表达,称为人生几何;而寿命则是一种性数的表达,它表达了生命的或然率与概率之间的综合变化规律性。

  这样,生命的属性过程程序性,就是一个可以用形分析方法、性分析方法、数分析方法来共同认识的一个结构。三法一序的一体结构性,是生命可认识的具体方法与程序。

  所以,古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是在应用中国古数学三焦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命学说。而它的整体理论基础框架,则是形、性、数一体化的属性九宫之学。并且,用这个整体属性认识框架,探索生命的形理、性理、数理,生理、生法、生术,命理,命法,命术。这样,就形成了在生命的形、性、数与理、法、术六气理论下,来研究生命范畴内的形、性、数变化与运动关联关系的特殊内容。古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是一个天地化生万物之后的具体生命认识。生命存在的形、性、数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必需在生命的理、法、术整体框架内。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数的存在前提。脱离这个前提,形、性、数的理论探索就会进入一个更大的范畴--------天地造化生命的未知领域。所以,中医学不研究生命世界的本源问题,只研究生命存在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生命存在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八卦整体辩证分析法;生命存在状态的属性结构表达是九宫,六气为八卦与九宫之通尔。

  在这个认识层面上,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结构性应该是基础原则,而生命属性运动的规律与随机的变化性则是最高法则。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是属性的。而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则是物质的。

  其实,物质与属性是很难绝对划分得开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主观虚在),属性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虚在、主观实在)。物质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反映对它的存在进行认识(主观虚在),属性同样也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反映对它的存在进行认识(主观实在)。属性是物质的特性与性质,物质具有属性的结构性。

  在常规范畴中,物质通常是可见的,但离开其属性是不可感知的;而属性通常是不可见的,但却是可感知的。

  属性也是物质与物质产生的关联关系的客观存在。关联关系再产生的关联关系仍然还是属性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即不方便感悟,又不方便思维与定义。于是,远古时代的中国人发明了垒石结绳记事之法,把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绳子的结系关系,来作出表达。物,就变化成可系的石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属性),就变成了链接两个石头中间的绳子。这样,无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它都可以用一条绳子来表达两端所系的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客观关系存在。也就是说,中国远古的垒石结绳记事之法中的结绳记事,记的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属性(关系)的存在,记的就是一种属性相关关联关系(关联关系的再关联关系)的存在。

  这种关联关系的后继相关性,具有可迭代性、可更替性、可轮回性。它的逻辑结构体系的最原始的结构形式,就是直观逻辑体系、不直逻辑体系与存在逻辑体系、思维逻辑体系、判断逻辑体系五个体系之间的六合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就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逻辑的最基础逻辑单元。而人体生命,则是更多属性更替轮回产生的迭代组合结构整体。形成了虚实、表里、寒热逻辑体系,脏腑、经络、气血逻辑体系,生克、乘侮、累及逻辑体系,标本、轻重、缓急逻辑体系,扶祛、通塞、敛散相术相略控制体系等等。

  中医学的生命属性体系结构论,是建立在属性数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属性逻辑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只认识到它是一个整体论,却无法从属性数学的形、性、数一体化的综合内容来认识它,无法从生命属性体系结构论的角度来认识它,无法从属性逻辑的角度来认识它,则是不可能正确认识人体生命,更不可能振兴和发展中医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属性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也包括认识生命、认识人社会)的普适规律,表达的是认识方法的通用性,而不是内容的具体性。

  天、地、人的形、性、数一体与理、法、术一理中,理有三部九宫:理有理形、理性、理数,法有法形、法性、法数,术有术形、术性、术数;而体也同样有三部九宫:形有形理、形法、形术,性有性理、性法、性术,数有数理、数法、数术。

  这是一个阴阳九宫(阴阳中有九宫)与九宫阴阳(九宫中有阴阳)的大系统。每个具体的门类中,都有自己的具体属性定动、动变、变通法则与原理。而且,这些原理在层面与层面之间,具有沟通与链接的具体后继性与连续性。用,可周而复始;定,而有向、相、象之态;动,而有变、通之势;方,有标、本、轻、重、缓、急、通、塞八策;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则。

  古老的中医学,是唯一应用中国远古属性数学部分原理而流传至今的具体实用科学。但是,由于漫长的历史文化阻隔,已经与产生它的母科学------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一条认识上的巨大鸿沟。

古中医学的数学原理(三)古中医学的属性数理逻辑体系
 
       “直观”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①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所引起的知觉和印象,康德称之为“印象”或“经验的直观”,他认为这是后天得来的感性认识。
       ②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之前就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纯粹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康德称之为“纯粹直观”,或“先天的直观”。他认为这是不依赖于经验,并使“经验的直观”成为可能的基础或前提。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尽管西方哲学范畴内对直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究其思想根源,均是来源于西方数学的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认识。
        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就是从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角度认识直观的。即,凭借几何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以期充分展现客观存在的本质,帮助人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中国古代数学认为,“万物皆形,万物皆性,万物皆数”。即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皆有其存在形式与属性。存在的形式皆有其属性,存在的属性亦有其形式。存在的形式与属性,以及存在形式的属性,都是可以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悟与感知能力,获得对属性的存在形式(即属性现象)的认得,继而对其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形性的数字一体化的认识,形成对世界、宇宙、自然的形性数一体化知识和方法。并且,应用这个形性数一体化的知识和方法,再去重新认识和发现世界、宇宙、自然的无穷奥秘。所以,又有“万形皆物,万性皆物,万数皆物”之说。然而,形、性、数是物亦非物,是理亦非理,实为沟通主客观之间的方法学。
        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的形式与属性,有直观存在也有直观不存在。直观不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存在,而是人类的感官认识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如白天太阳可以直观看到,而到了夜晚则直观不到。星星在白天直观不到,而在夜晚则直观可见。因此,我们把这种在直观范畴内观察不到的存在,称为不直观存在。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之间,存在着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阴阳辩证关系。
        直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存在的形式与属性的直接感悟、感知,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不直观存在,可以通过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之间存在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阴阳辩证关系而间接感悟、感知,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大自然的存在有直观有不直观,人类的认识也就有直观与不直观的途径和方法。
        但是,人类感性认识获得的仅仅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感性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感悟、感知,而不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属性现象”的认得。属性现象,是需要按照属性分类的原则(分析)才能获得的属性存在形式。而对属性现象(即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以后,采用形、性、数一体化(归纳)的认识方法,才能获得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整体知识。
        显然,在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认识过程中,也必将产生直观思维与不直思维、直观判断与不直判断的两个相对认识逻辑体系。三个体系之间,存在着直观与不直观的“存在→思维→判断”的程序可操作性。
        中国传统的属性逻辑体系,是由五个体系构成的一个六逻辑合一体系。我们称这个逻辑体系,为属性逻辑体系。如果把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称为横,把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称为竖,则可以看到,每一个逻辑,都是横竖两个体系交叉的产物。六个横竖的交叉,是由二横三竖(五)分别组合而成。这种两横行、三竖行构成六横竖的逻辑体系形式,称为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
        显然,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是在表达阴阳(直观与不直观)和三焦(存在、思维、判断)构成的五个不同结构体系。即:直观体系、不直观体系、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中国传统的六合理论,则是表达由五行体系构成的一个阴阳合三焦的六逻辑合一体系。即: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
         如,向、相、象的三维结构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构成的一种象结构。上下、东西、南北,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象结构定式,是一种直观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后,是人类主观形成的一种象结构定式,也是一种直观存在。但是,这种直观存在,是以人的意识存在而存在的。即,人只要活着,这种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消失了,那么,这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的直观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对于上下、东西、南北而言,这个系统是一个思维逻辑的存在;而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究竟是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相互对应,则是通常所说的判断逻辑应用。
        如果把东南西北定义为直观的存在体系,把前后左右定义为不直观的存在体系。那么,直观存在体系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而不直观存在体系是人类意识中的主观存在。客观存在具有不变化性,即静;而主观存在则具有可变化性,即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一个动静认识层面(定巳动己)上来研究客观与主观。即,客观是稳定的静,主观是变化的动。因此,就产生了主动而客静的新直观存在逻辑。由于新的直观存在逻辑产生的原因,通过定己动巳,同样又会产生一个新的不直观存在逻辑:即主观静,客观动。新产生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内容,又产生了新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逻辑体系。所以,直观存在逻辑与不直存在逻辑的体系结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互为标本阴阳,随着属性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
        属性的变化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两横三竖的五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六合结构框架是不变的。即,变化的仅仅是具体的属性内容,不变的是结构的框架。
        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的结构框架,分为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其中,直观体系中的三个横竖逻辑(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经过三迭代之后,恰恰就是三维坐标的结构原型。相对上下、东西、南北直观存在属性结构体系而言,它存在一个对之相对的上下、左右、前后动态不直观存在属性结构变化体系。因为,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不仅仅只有一个三维结构坐标框架,而且,还可以把三维结构坐标框架一分为二,一个是表达直观逻辑,一个是表达不直逻辑。所以,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属性逻辑框架上进行表达与分析。
        而西方数学的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则没有这个相对的变化与运动的逻辑体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达象的运动。其对相对性表达能力的欠缺,促使它无法进入对属性问题与随机性、离散性问题的研究领域。所以,这部分只能分离出来分门别类的建立新的学科。
        因此,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只能称为是一个孤系独识的直观存在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内所产生的精确计算结果,肯定不能对不直观逻辑体系的离散问题与随机问题进行精准的数学表达,也肯定不能直接用于量变引起质变的属性确定,更不能用于人类思维的直接判断,只能部分进入思维逻辑体系。所以,学习西方数学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虽然越高,但随机判断的能力却越差,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则越差,则会出现高数低能的现象。而恰恰相反,属性数学学的越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强,公理的规范逻辑越淡泊,全息思维、全息判断的能力越强,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西方数学中解出一道难题,有很多时候,找不到具体的应用场合。因为它受公理条件的约束,必需先找到适用它的已知条件与公理条件的严格符合。所以,西方数学的公式,都必需经过物理学或化学具体定义之后,才能成为定理与定律而在具体分科中使用。
        而属性数学则不同,只要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属性解之后,就可以应用于所有不同学科的同等层面条件下的属性问题。并且,成为属性逻辑结构框架中的定律,广泛的应用在所有同类属性问题中的具体思维和具体判断之中。如单盲定律,就是一个万有阴阳逻辑体系中的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即,只要是在三级属性迭代问题中就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
        客观存在范畴中的有无、正反、异同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领域中的肯定与否定、正确与错误、规律与随机属性三迭代,就构成了客观存在逻辑体系与主观思维逻辑体系之间的阴阳逻辑体系关系。研究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之间的阴阳理论,就是在寻找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的全息对应的关系。客观存在的逻辑全息与主观思维的逻辑全息,形成了一个阴阳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作为分析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与认识论是一个体系结构的整体,是一个属性三迭代构成的体系。只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的属性三迭代之间的内容不同,形成了同构(属性三迭代)、异性(一阴一阳)的两个客体而已。主客观二合而一形成的综合判断结果,才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古老的中医学,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得到的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中的阴阳,是一对属性变化的逻辑符号。在客观存在的生命体范畴,表达的是虚实、表里、寒热的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在辩证思维领域,表达的是的正邪、标本、缓急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两个体系二合而一产生的判断结果体系,就是中医学的八纲整体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而失去了这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中医学也只能是一种经验医学,只能是对古代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照搬照用。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研究,不仅仅依赖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而且,还依据不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并应用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属性数理迭代定律:五行定律、六合定律。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把人体生命看成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体。在这个生命结构体中,各种体制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所以,中医学的振兴与发展,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属性数理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方法论与认识论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差异与差距,从数学、逻辑学两个基本学科来完备自己。只有这样,中医学的发展才可以畅通无阻,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生命科学的本质研究。
        古老的中医学,是不问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从直观逻辑(眼前和当下)为研究问题的原点,用虚实、表里、寒热属性三迭代为生命研究的起始。使用属性更替法与属性轮回法,创建了直观逻辑与不直逻辑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多层面逻辑结构框架体系,分别来分辨人生命体的形貌与属性的关系。重点在于研究生命形貌的属性结构形式而不是具体形貌本身(因为形貌千变万化却不离属性其中)。中医学把人体中具有关联关系的形貌按其属性结构等级分成向、相、象三个不同认识层面。然后,用脏腑、经络、气血六大类关联关系,把它们系在一个直观与不直观相对的逻辑体系中,形成生命象理逻辑结构体系。然后,用虚实、表里、寒热六大关联关系,把这些系在象与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再相,系在一起,又建立了一个属性辩证逻辑的新体系。并且,采用属性更替法则、属性轮回法则,再创建一个生克、累及、乘悔属性逻辑层面;在这个层面之上,再建立正邪、标本、缓急属性逻辑层面;……。使阴阳、有无、是非在单盲判断层面,可以自由通用于所有层面的逻辑思维与逻辑判断之中。然后,通过相术相略,对生命现象的标象、本象得到最准确的属性本质认识。最后通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属性逻辑框架体系,采取扶祛、通塞、敛散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古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在一个严格属性数理逻辑结构的框架中,非常有秩序产生的。
           中医学,就是研究生命与自然之间、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关联关系的学问,就是研究这种关联关系形成的运动形式(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关联关系的学问,是研究自然体系、生命体系之间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谁主宰谁、谁被谁主宰的问题。简单来说,中医学研究的就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属性结构关系主体----“三主”问题。即,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被主宰的“三主”属性迭代问题。它所展示的内容,正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阴阳)相术关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三主”属性问题体系体制上的人类医学。所以,它重点研究的问题是自然与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即,大自然中风湿燥暑寒的外因,与人体意识之喜怒哀思悲恐惊的内因之间的“三主”辩证关系。把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作为研究内因为外因变化规律的标本。所以,中医学更强调人的生活环境,更强调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在研究疾病的同时,兼顾研究客观的环境变化,同时照顾人体主观内在的因素变化;兼顾研究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规律的认识探索;兼顾主宰与不宰之间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修身养性、饮食调理、导引健身、……等多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与经验。中医学的理念根本,是在寻求与自然协调的养性与防御疾病内容上,就是在寻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主动与被动的顺应、主宰与不宰的辩证统一。
        而研究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之间的体系体制控制理论,则是中医学的基本方向。
        所以,它形成了虚实、表里、寒热的阴阳辩证体系,脏腑、经络、气血的营卫生理结构体系,正邪、生克、乘侮的健康与疾病的辩证逻辑,盈亏、缓急、强弱的阴阳辩证方法,扶祛、通塞、敛散的治则体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法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基础理念,是建立在阴阳、有无、是非属性三迭代体系基础上的生命属性结构体系体制大系。所以,它可以在每个体系体制控制过程中,使用相术的相略来进行它的单盲判断与推理研究。古老的中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属性理论结构的楷模,是中国传统属性文化的杰作。只是由于封建文化的垄断与阻隔,使中国人自己对这个体系的认识已经残缺不全了。尤其是基础属性逻辑理论的残缺,使中医学陷入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尴尬处境之中。

                                                                                                               作者:周青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