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尴尬处境

 乔良 2014-02-23

                                       

                                                    古中医学的属性数理逻辑体系

                            


                                  古中医学的数学原理(三)

  

  “直观”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 康德哲学 中,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有两种特殊的涵义:①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所引起的知觉和印象,康德称之为“印 象”或“经验的直观”,他认为这是后天得来的感性认识。②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之前就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纯粹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康德称之为“纯粹直观”,或“先天 的直观”,他认为这是不依赖于经验,并使“经验的直观”成为可能的基础或前提。在 辩证唯物主义 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 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 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尽管西方哲学范畴内对直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究其思想根源,均是来源于西方数学的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认识。

  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就是从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角度认识直观的。即,凭借几何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 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以期充分展现客观存在的本质,帮助人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中国古代数学认为,“万物皆形,万物皆性,万物皆数”。即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皆有其存在形式与属性。存在的形式皆有其属性,存在的属性亦有其形式。存在的形式与属性,以及存 在形式的属性,都是可以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悟感知能力,获得对属性的存在形式(即属性现象)的认得,继而对其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形性的数字一体化的认识,形成对世界 、宇宙、自然的形性数一体化知识和方法。并且,应用这个形性数一体化的知识和方法,再去重新认识和发现世界、宇宙、自然的无穷奥秘。所以,又有“万形皆物,万性皆物,万数皆物” 之说。然而,形性数是物亦非物,是理亦非理,实为沟通主客观之间的方法学。

  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的形式与属性,有直观存在也有直观不存在。直观不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存在,而是人类的感官认识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如白天太阳可以直观看到,而到了 夜晚则直观不到。星星在白天直观不到,而在夜晚则直观可见。因此,我们把这种在直观范畴内观不到的存在,称为不直观存在。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之间,存在着相对、相反、相通、相 变的阴阳辩证关系。

  直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存在的形式与属性的直接感悟、感知,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不直观存在,也同样是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不直观存在的形式与属性的间接感悟、感知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大自然的存在有直观有不直观,人类的认识也就有直观与不直观的途径和方法。

  但是,人类感性认识获得的仅仅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感性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感悟、感知,而不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属性现象”的认得。属性现象,是需要按照属性分类的原则(分析 )才能获得的属性存在形式。而对属性现象(即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以后,采用形性数一体化(归纳)的认识方法,才能获得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整体知识。

  显然,在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认识过程中,也必将产生直观思维与不直思维、直观判断与不直判断的两个相对认识逻辑体系。三个体系之间,存在着直观与不直观 的“存在→思维→判断”的程序可操作性。见下表所示:

view full artical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属性逻辑体系,是由五个体系构成的一个六逻辑合一体系。我们称这个逻辑体系,为属性逻辑体系。如果把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称为横,把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 断体系称为竖,则可以看到,每一个逻辑,都是横竖两个体系交叉的产物。六个横竖的交叉,是由二横三竖(五)分别组合而成。这种两横行、三竖行构成六横竖的逻辑体系形式,称为五行 六合属性逻辑体系。

  显然,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是在表达阴阳(直观与不直观)和三焦(存在、思维、判断)构成的五个不同结构体系。即:直观体系、不直观体系、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中国传 统的六合理论,则是表达由五行体系构成的一个阴阳合三焦的六逻辑合一体系。即: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

  如,向、相、象的三维结构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构成的一种象结构。上下、东西、南北,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象结构定式,是一种直观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后,是人类主观形成 的一种象结构定式,也是一种直观存在。但是,这种直观存在,是以人的意识存在而存在的。即,人只要活着,这种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消失了,那么,这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的直 观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对于上下、东西、南北而言,这个系统是一个思维逻辑的存在;而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究竟是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相互对应,则是通常所说的判断逻辑 应用。

  如果把东南西北定义为直观的存在体系,把前后左右定义为不直观的存在体系。那么,直观存在体系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而不直观存在体系是人类意识中的主观存在。客观存在具有不变 化性,即静;而主观存在则具有可变化性,即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一个动静认识层面(定巳动己)上来研究客观与主观。即,客观是稳定的静,主观是变化的动。因此,就产生了主动而 客静的新直观存在逻辑。由于新的直观存在逻辑产生的原因,通过定己动巳,同样又会产生一个新的不直观存在逻辑:即主观静,客观动。新产生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内容,又产 生了新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逻辑体系。所以,直观存在逻辑与不直存在逻辑的体系结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互为标本阴阳,随着属性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

  属性的变化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两横三竖的五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六合结构框架是不变的。即,变化的仅仅是具体的属性内容,不变的是结构的框架。

  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的结构框架,分为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见下表所示:

view full artical

  其中,直观体系中的三个横竖逻辑(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经过三迭代之后,恰恰就是三维坐标的结构原形。相对上下、东西、南北直观存在属性结构体系而言, 它存在一个对之相对的上下、左右、前后动态不直观存在属性结构变化体系。因为,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不仅仅只有一个三维结构坐标框架,而且,还可以把三维结构坐标框架一分为二, 一个是表达直观逻辑,一个是表达不直逻辑。所以,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属性逻辑框架上进行表达与分析。

  而西方数学的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则没有这个相对的变化与运动的逻辑体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达象的运动。其对相对性表达能力的欠缺,促使 它无法进入对属性问题与随机性、离散性问题的研究领域。所以,这部分只能分离出来分门别类的建立新的学科。

  因此,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只能称为是一个孤系独识的直观存在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内所产生的精确计算结果,肯定不能对不直观逻辑体系的离散问题与随机问题进行精准的数学表达,也 肯定不能直接用于量变引起质变的属性确定,更不能用于人类思维的直接判断。只能部分进入思维逻辑体系。所以,学习西方数学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虽然越高,但随机判断的能力却越差 ,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则越差,则会出现高数低能的现象。而属性数学却恰恰相反。属性数学学的越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强,公理的规范逻辑越淡泊,全息思维、全息判断的能力越强, 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西方数学中解出一道难题,有很多时候,找不到具体的应用场合。因为它受公理条件的约束,必需先找到适用它的已知条件与公理条件的严格符合。所以,西方数学的公式,都必需经过物理 学或化学具体定义之后,才能成为定理与定律而在具体分科中使用。

  而属性数学则不同,只要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属性解之后,就可以应用于所有不同学科的同等层面条件下的属性问题。并且,成为属性逻辑结构框架中的定律,广泛的应用在所有同 类属性问题中的具体思维和具体判断之中。如单盲定律,就是一个万有阴阳逻辑体系中的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即,只要是在三级属性迭代问题中就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

  客观存在范畴中的有无、正反、异同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领域中的是与非、正与谬、规律与随机属性三迭代,就构成了客观存在逻辑体系与主观思维逻辑体系之间的阴阳逻辑体系关系。 研究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之间的阴阳理论,就是在寻找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的全息对应的关系。客观存在的逻辑全息与主观思维的逻辑全息,形成了一个阴阳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可以 作为分析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与认识论是一个体系结构的整体,是一个属性三迭代构成的体系。只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的属性三迭 代之间的内容不同,形成了同构(属性三迭代)、异性(阴阳)的两个客体而已。主客观二合而一,形成的综合判断结果,才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古老的中医学,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得到的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中的阴阳,是一对属性变化的逻辑符号。在客观存在领域,表达的是有无、异同、正反的 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在思维领域,表达的是是与非、正与谬、规律与随机的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两个体系二合而一产生的判断结果体系,就是中医学的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而失去了这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中医学也只能是一种经验医学,只能是对古代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照搬照用。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研究,不仅仅依赖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而且,还依据不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应用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属性数理 迭代定律:五行定律、六合定律。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把人体生命看成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体。在这个生命结构体中,各种体制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所以,中医学的振兴与发展,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属性数理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方法论与认识论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差异与差距,从数学、逻辑学两个基本学科来完备自己。 只有这样,中医学的发展才可以畅通无阻,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生命科学的本质研究。

  古老的中医学,是不问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从直观逻辑(眼前和当下)为研究问题的原点,用阴阳、有无、是非属性三迭代为生命研究的起始。使用属性更替法与 属性轮回法,创建了直观逻辑与不直逻辑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多层面逻辑结构框架体系,分别来分辨“垒石结绳”中的“石头”与“绳子”的关系。重点在于研究“绳子”而不是“ 石头”。中医学把人体中可系的“石头”按其形貌属性结构等级分成向、相、象三个不同认识层面。然后,用脏腑、经络、气血六大类“绳子”,把它们系在一个直观与不直观相对的逻辑体 系中,形成生命象理逻辑结构体系。再相:把这些系在物与物之间的“绳子”,再用虚实、表里、寒热六根绳子把它们系在一起,又建立了一个属性逻辑的新体系。就这样,采用属性更替法 则,属性轮回法则,再创建一个正邪、生克、乘悔属性逻辑层面;在这个层面之上,再建立进退、缓急、强弱(太过、不及,轻重)属性逻辑层面;……使阴阳、有无、是非在单盲判断层 面,可以自由通用于所有层面的逻辑思维与逻辑判断之中。然后,通过相术相略,对生命现象的标象、本象得到最准确的属性本质认识。最后通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属性逻辑框架体系,采取 扶祛、通塞、敛散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古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在一个严格属性数理逻辑结构的框架中,非常有秩序产生的。

  中医学,就是研究生命与自然之间、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关联关系的学问,就是研究这种关联关系形成的运动形式(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关联关系的学问,是研究自然体系、生命体系 之间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谁主宰谁、谁被谁主宰的问题。简单来说,中医学研究的就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属性结构关系主体----“三主”问题。即,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被主宰 的“三主”属性迭代问题。它所展示的内容,正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阴阳)相术关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三主”属性问题体系体制上的人类医学。所以,它重点研究的问题是自然与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即,大自然中风湿燥暑寒的外因,与人体意识之喜怒哀思悲恐 惊的内因之间的“三主”辩证关系。把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作为研究内因为外因变化规律的标本。所以,中医学更强调人的生活环境,更强调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在研究疾 病的同时,兼顾研究客观的环境变化,同时照顾人体主观内在的因素变化;兼顾研究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规律的认识探索;兼顾主宰与不宰之间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修身养性、饮食调理、导 引健身、……等多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与经验。中医学的理念根本,是在寻求与自然协调的养性与防御疾病内容上,就是在寻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主动与被动的顺应、主宰与不宰的辩证 统一。

  而研究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之间的体系体制控制理论,则是中医学的基本方向。

  所以,它形成了虚实、表里、寒热的阴阳辩证体系,脏腑、经络、气血的营卫生理结构体系,正邪、生克、乘侮的健康与疾病的辩证逻辑,盈亏、缓急、强弱的阴阳辩证方法,扶祛、通塞、 敛散的治则体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法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基础理念,是建立在阴阳、有无、是非属性三迭代体系基础上的生命属性结构体系体制大系。所以,它可以在每个体系体制控制过程中,使用相术的相略来进行它的单盲 判断与推理研究。古老的中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属性理论结构的楷模,是中国传统属性文化的杰作。只是由于封建文化的垄断与阻隔,使中国人自己对这个体系的认识已经残缺不全了。 尤其是基础属性逻辑理论的残缺,使中医学陷入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尴尬处境之中。

                                          作者:周青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