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维多利亚时代

 xywyds 2015-06-16
正在东伦敦Geffrye Museum(由17世纪养老院改建的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展览《流浪者之家: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避难所》(Homes of the Homeless: Seeking Shelter in Victorian London),以维多利亚时代(19-20世纪)伦敦的流浪者为主题,通过绘画、摄影、以及当时留存的小物件等多种呈现形式,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腐国”。贫困的日子 Thomas Benjamin Kennington, 1891
 
 
当如今的旅行者坐在伦敦泰晤士河边长椅上“劈情操”的时候,也许难以想象,一个世纪前的1903年,同样的长椅,铺上些废纸就是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栖身过夜的场所。睡在长凳上的人,1903
 
 
这个展览提醒世人:在福尔摩斯、唐顿庄园,伦敦眼、塔桥、白金汉宫外,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伦敦——这是一个“雾都孤儿”眼中的伦敦,是工业革命后流浪者眼中的伦敦。伦敦桥上的休息,Augustus Edwin Mulready, 1879
 
 
对于历史,任何经历过的物件都弥足珍贵。比如,一些印有救济院名称的玻璃瓶和玩偶,它们的身上带有着那个时代流浪者的印记。带有白教堂标志的玻璃药瓶,19世纪末
 
 
Thursford济贫院里的木制娃娃 19世纪
 
 
如果你是老人病弱,或是孩子,通常是没有选择地进入一个机构。你困在其中,可能情况会是非常严峻的。但有些有能力的人会很适应那个系统,在庇护所里面出入自如,游刃有余。他们也能够学会如何经营自己,设法让自己脱离贫穷。这些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无家可归者有着很不同寻常的经验。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人,Luke Fildes镂雕 186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张照片令人毛骨悚然:流浪者躺在排列整齐的、成排的且刚够容纳一个人的“棺床”内。但在当时,相比睡在潮湿寒冷的街道,享有一夜干燥而洁净的“床”已经是一种馈赠了。正如1894年一个在汉伯里街(Hanbury Street)“白教堂”接受救助的女性所说:我曾经认为如果自己能住进这里就很幸运了,但现在我还得到了简易的床铺,这一切让人感到安全。等待入住白立方收容所的人,1903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就餐时间,数百名男子坐满一个偌大的空间里。照片传递出一种沉默、冷峻的气氛。但在汉伯里街的一份报告里说,这里总是备有开水,以便给半夜到来的流浪者一杯热茶。圣马里波恩济贫院的晚宴,1900
 
 
白教堂维多利亚屋的厨房,1902-03
 
 
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期待着穷人温顺地感激他们的慈善事业,但事实上,他们没有从穷人那得到自己所向往的赞美。英国的研究者在复原这些声音,以便观察这一时期的社会改良。在这次展览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的住客所留下的涂鸦。切尔西济贫院:读圣经。 James Charles, 1877
 
 
 1865年,一个流浪者在切斯特(Chester)济贫院的墙上留下“这个血迹斑斑的破地方“(this bloody hole is lousey)的语句。在这里,犯人可以留宿一到两个晚上,但入住前必须洗澡,且他们提供的洗澡水需要3个人轮流使用。如果流浪者有所抱怨,那么会得到各种讽刺。伦敦出租屋分布
 
 
在当时,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避难所之一的罗顿旅店(Rowton House hostels)是由慈善家罗顿(Lord Rowton)修筑的,他希望提供比其他避难所更好的病房和收容场所。但事与愿违。杂乱无章的菲尔德·莱恩救济院,Hector Gavin, 1884
 
 
1899年,一位名叫默维尔(WA Somerville)的记者暗访此处,他曾这样描述:这里可以读书、写信,这些是这里人唯一的伴侣。但另一位名叫杰克史密瑟斯却形容在这里无法入睡,周遭是鼾声、咳嗽声和各种胡言乱语的噪音,在这里的每晚都经受着噩梦般的精神折磨。贫穷的妇女宿舍,1858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英国的大中城市依然面临着与一个世纪前相似的问题,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状况日趋严重。Geffrye Museum以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提醒着世人寻找积极的方式去改善城市流浪汉的现象。展览中播放的当代居无定所的人的生存状态
 
 
当然,这些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当时代的车轮日以继夜不停向前的时候,请停下来,关注一下那些走得比较慢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