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戴官帽的住持和观主

 诗意秋天珍藏馆 2015-06-16

庙里的住持、道观里的观主戴官帽,不是说他们将道冠换成官帽戴,而是指其拥有官方身份。

明清时期,德州设僧正司和道正司。僧正司长官为僧正,最初设立在州治的北面,后迁到永庆寺;道正司长官为道正,原在州治的西北,后迁到位于城西北参将府后身的东岳庙内。这些机构均为政府专门管理佛教、道教事务的部门。

明清时期戴官帽的住持和观主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州南门,其上有三义庙和小关帝庙。其中小关帝庙仅半间房子,一座塑像,容纳一人拜祭。

德州城内遍布大大小小的庙观,如二郎庙、龙王庙、财神庙、药王庙、雷神庙、关帝庙、观音寺、三元宫等等。据 《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民国初年,德县境内有寺庙160处。道正和僧正的产生,通常先由和尚、道士公推,再由官府任命。实际上,在 “公推”前,人选已经由官府圈定,所谓 “任命”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道正和僧正吃官饷,负责迎官接诏,在地方上拥有一定权势,不单和尚道士对其敬畏三分,就连普通百姓也不敢不尊称其 “老爷”。

僧正司、道正司的主要工作是官祭,如祭祷神灵、祈福禳灾、祈晴祷雨等。大运河每年冬季停漕、春季开漕前,都要举行大规模祭拜活动。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成灾,僧正司、道正司的官差会随之而来,设坛念经祈雨,或到西门外的大王庙举行“接大王”的仪式,若祈雨成功,还要酬神唱戏。

此外,每逢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如日食或月食,基于迷信心理,官府就下令僧正司和道正司召集全城和尚道士,到县衙门前擂响堂鼓,同时敲响法器,直到日、月复圆为止。此时,大街小巷的大人小孩儿也一起出动,有的敲打铜锣,有的敲打脸盆,意在吓跑吞吃日、月的天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