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扩散】严重肝病患者有救星了!医疗创新技术可起死回生!

 医学草屋 2015-06-17


【他们,拯救了无数生命...严重肝病患者的救星!】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兰娟,她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能将8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抢救过来。遇到乙肝患者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或者肝癌时,她的丈夫郑树森会接诊,他做得活体肝移植手术存活率高达85%,国际领先!


【郑树森提出“杭州标准” 病人每年能节省20万元!】郑树森院士发现,肝脏是否能够移植,不能单以肿瘤的大小来判定,要看肿瘤的恶性程度。他提出了“杭州标准”,把能接受肝脏移植的人群扩大了52%,成为国际三大标准之一。对移植后患者用低剂量的高价免疫球蛋白,病人每年节省20多万元,复发率很低!

【向不断创新的医者致敬!】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为中国重症乙肝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康复和治愈两大选择。他们是医生,也是创新者!如您需要联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拨打以下电话:0571—87236484,0571—87236473,转给需要的人!


  乙肝患者出现肝衰竭后起死回生!医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每周一,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个诊室外,都会聚集大批患者,他们大多是慕名而来,等着这位女医生给他们看病。


  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医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兰娟,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这么多患者慕名而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兰娟可以让很多乙肝患者出现肝衰竭后起死回生。


  李兰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都会经过李兰娟之手治愈,一旦遇到乙肝患者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严重肝硬化或者肝癌时,李兰娟则会把病人介绍到旁边的一个诊室,这个诊室的医生名叫郑树森,是李兰娟的丈夫,与李兰娟一样,他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国内肝移植领域最著名的外科专家之一。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从内科到外科,经过两位院士接诊治疗,那是不幸中的万幸。郑树森院士同时也是这所三甲医院的院长,虽然肩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仍然照常出门诊、查房、做手术。


  郑树森,是李兰娟的丈夫,与李兰娟一样,他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国内肝移植领域最著名的外科专家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通过临床一线的医疗工作,如看门诊,做手术等,我会了解到医院里哪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的,对我的医院管理也很有帮助。


  “李氏人工肝系统”妙手回春!接受治疗后患者痛苦立刻减轻


  在中国,每年新增乙肝患者高达10万人,每年,有800多万晚期肝病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因乙肝死亡人数高达30多万。而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像这样生命垂危的病人每天都能见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兰娟:李兰娟:这黄疸很深,这个是肝衰竭,黄疸400多。


  眼前这位病人的黄疸指数高达400微摩尔每升,是正常人的20多倍,以往像这样的重症乙肝患者,死亡的概率高达80%。但现在,李兰娟院士指挥医护人员给这位病人用上了人工肝系统后,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亲眼所见,不一会的功夫,病人的疼痛慢慢减轻,并停止了呻吟。


  李兰娟:(人工肝)能够把病人的黄疸毒素都能清除掉,还能补充病人需要的凝血因子,还有白蛋白,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治疗前后,黄疸能够下降50%。


  人工肝系统能够对重症乙肝患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名乙肝严重肝衰竭,并且生命垂危的病人,仅仅使用了这台神奇的人工肝系统后,很快就能转危为安,也引起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好奇。李兰娟院士告诉我们,这套人工肝系统就是乙肝的克星,是她带着团队的其他医生研制出来的,是我国独创的专门治疗乙肝疾病的技术。


  这个技术的全称叫做李氏人工肝系统。它的原理是:面对严重肝衰竭的患者,通过体外循环,把血液引导到体外循环系统,它会过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同时补充需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获得再生机会,从而让肝功能逐渐恢复。


  李氏人工肝系统。它的原理是:面对严重肝衰竭的患者,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获得再生机会,从而让肝功能逐渐恢复


  李兰娟:以前没有人工肝,这种病人病死率高达80%,现在我们有了人工肝,70%、80%的急性,亚急性的肝功能衰竭,我们都能抢救过来,有些昏迷的病人一边做就一边醒过来。


  肝移植存活率领先国际!肝病晚期患者的福音


  一上班,郑树森院士又开始忙着听取手术患者的病情报告,并提出各种注意事项和要点,而到了晚上,他往往会进行一台甚至四台肝脏手术。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郑树森,在肝病治疗上又会有怎样的杀手锏呢?作为国内最著名的肝移植专家,郑树森的手术对象几乎都是肝病晚期患者,郑树森院士要做的手术是,从健康捐肝人体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者,这个被叫做活体肝脏移植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极高。


  1986年郑树森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肝胆胰外科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又到香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把最终的专业锁定到了难度最大的肝移植领域。


  郑树森: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移植后要排异,排异的结果就会造成移植上去新肝脏,发生一些功能的变化,肝功能不好啊,慢慢肝脏要发生纤维化,甚至发生硬化,最后这个肝脏功能越来越不行了,叫做慢性失功。就是移植上去的器官,起初是好的,到了三年五年以后不行了,这个是比较长的慢性失功。还有一种紧急的,移植上去一下子就不行,出现问题,这是个世界性难题。


  郑树森告诉记者 肝移植领域个体移植排异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活体肝脏移植是现代医学一项重大的技术及创新,世界上第一例肝移植是由肝移植之父,美国的斯塔瑞兹教授在1963年完成。25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全世界第一例活体肝移植巴西圣保罗医科大学完成,目前活体肝移植已经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相继开展。


  郑树森:这么几十年下来,我们做了1700多例肝脏移植,我们三年、五年的存活率,到现在是很高很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大概多高?


  郑树森:我们有85%左右。应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超过国外。


  “杭州标准”成为国际三大标准之一!病人每年节省20万元


  通过1700多例的肝移植的研究,郑树森院士发现,肝脏是否能够移植,不能单纯以肿瘤的大小来判定,更为关键的是要看肿瘤的恶性程度如何,为此他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杭州标准”。把肿瘤的大小确定为8公分,而增加的这3公分就使得能够接受肝脏移植的人群扩大了52%,更重要的是,他引入肿瘤生物学特征,符合特定生物学特征的肝癌,即使肿瘤直径超过8公分,仍然可以做肝移植,并取得很好疗效。如今,杭州标准不仅成为国际三大标准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它使中国大量不能做肝脏移植手术的肝病患者,重新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郑树森院士一举改变了乙肝病人肝移植后的两大核心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其中之一就是肝脏移植后,乙肝复发对新的肝脏的再破坏,以往这一问题欧美的解决办法是病人长期使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但郑树森院士的研究发现,临河抗病毒治疗,免疫球蛋白的计量可以降到很低的水平。


  郑树森:用低剂量的高价免疫球蛋白,病人每年节省20多万块钱,而且效果也很好,复发率很低,所以后来全世界大概有14个中心,包括梅奥、哈佛等等很多大的中心,都采用了我们这个方案,这是第一个突破。


  除此之外,郑树森院士对肝移植还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乙肝病人肝脏移植后,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避免排异反应的发生,而郑树森院士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可以大幅降低。


  郑树森:按照国外的话起码要10个纳克以上,而我们用到三五个纳克,这么低的剂量不产生排异,移植上去肝脏的功能非常好。


  在医院的墙壁上,记者看到多块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全球著名肝病、肝癌机构组成合作中心的牌匾,这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肝移植机构——美国UCLA医学中心。这个中心出于对郑树森院士在肝脏移植领域的精深造诣和卓越成就,授予郑树森院士“最杰出教授”的称号,这是UCLA第一次将最高荣誉颁给中国的医学学者。


  在医院的墙壁上,记者看到多块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全球著名肝病、肝癌机构组成合作中心的牌匾


  院士伉俪两个研究方向肝病治疗的天作之合


  李兰娟,解放前出生在浙江绍兴,上中学时因为家庭贫困,几乎辍学。1950年,郑树森出生在浙江的龙游县,也是一个贫困家庭。


  少年时,两人命运惊人的相似。他们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中相继学习医学,成为赤脚医生。此后,两人由于表现优异,同一年被保送到浙江医科大学。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两人被同时分配到了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婚后,两人在事业上也分别遇上了人生中最大的难题。


  李兰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病房里又来了一个昏迷的病人,又是一个肝功能衰竭,因为他没小便,我们就给他滤过、透析等治疗,这个病人经过一个星期治疗以后,奇迹般醒过来了,后来就康复了。由此我得到启发,这个方法可以挽救病人,这样就开始研究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


  上世纪80年代,当李兰娟找到人生奋斗目标的时候,正在普通外科工作的郑树森,也在进行人生的重要选择。


  郑树森:我发现还是要从普通外科转向更专业的肝胆胰外科。


  李兰娟、郑树森两种研究方向的选择,恰好构成了肝病治疗的内外科。多年后,郑树森也认为当年这种选择是天作之合。


  夫妻之间同一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上世纪80年代,肝功能衰竭导致的高病死率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李兰娟申请了仅有的3000元研究经费,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就干上了,漫漫十年,在枯燥的研发和大量的临床中,她相继解决了肝衰竭病人凝血因子减少,血液体外循环容易发生大出血;以及血容量降低后,病人低血压容易休克等一系列难题。


  漫漫十年,在枯燥的研发和大量的临床中,李兰娟相继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目前全国已经有几百家医院都应用了李兰娟院士研发的李氏人工肝,如今李兰娟院士又研发出来新一代、具有更强功能的李氏人工肝,将会使人工肝治疗更便捷有效。为了进一步研究肝衰竭的发病机制,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更好的抢救治疗乙肝患者的生命,李兰娟院士和她带领的团队,又进入了新的领域——肠道微生态研究。


  李兰娟:肝衰竭跟内毒素有关,我在想,为什么肝衰竭内毒素会增加呢,内毒素在哪里呢,我又去做肠道的细菌研究,一研究发现一个新的很大的海洋,我觉得这个微生态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肝衰竭、肝硬化的病人发现了它的微生态,有严重的紊乱,有益的。好的,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细菌明显减少,有害的像大肠杆菌这些细菌明显增加。


  由于李兰娟院士的这个发现,极有可能会在肝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认识上产生重大突破,因此,这一理论也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2013年国际微生态联盟选择在杭州召开大会。会上,李兰娟院士当选国际微生态联盟主席,2015年3月,在卢森堡召开的国际微生态联盟的第五次大会上,李兰娟院士作为整个亚洲第一位大会主席,进行了主题报告,提升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


  李兰娟院士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郑树森院士也开始了对重症乙肝患者,肝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进行全球未有的研究,他要挑战的目标是:乙肝患者肝脏移植后,如何让病人不再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


  郑树森:实际上我们已经有八到十个病人,有的已经八年、十年了。现在药都停掉了,停掉以后到现在好几年了都非常好,没有发现肝脏有变化,足以说明免疫抑制剂药是完全可以停掉的,器官移植有一个共同的免疫耐受,这是一个非常新的问题。


  郑树森院士正在研究如何让病人不再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


  半小时观察: 向不断创新的医者致敬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李兰娟院士的李氏人工肝,郑树森院士的“杭州标准”,为中国的重症乙肝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康复和治愈两大选择。他们是医生,也是创新者。他们用不断的追求,用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患者,在死亡线上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采访时,年过百半的李兰娟和郑树森院士都表示,安于享乐目前并不是他们的追求,不断对肝病治疗发起新的挑战,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所在。



来源:央视财经

本文编辑:姜美羊

↓↓↓转发,愿更多患者活下去!愿家人身体康健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