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法類書目

 博书润雅 2015-06-17
專題類_書法現成書籍 / 提要
中國書法一般認為,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歷經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個階段,到宋代印刷術的出現,由楷書發展出了主要用於印刷的宋體和楷體,二十世紀初,宋體、仿宋、楷體和黑體確立了作為主要印刷字體的主流地位,二十世紀末期,隨著雷射排版技術的普及應用......
六書緣起黃帝史倉頡,生而神靈,仰觀俯察,始作書契。上古無筆墨,以竹沾漆,書於竹簡,上隆下削,形如蝌蚪,今大禹《峋嶁》,及帝咨《翼輔治水碑》,古文之遺跡也。
翰林要訣元代元統至元年間書法家。字伯敷,處州(今屬浙江)人。[此從《元史》說,《元詩選》作歸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官至國子助教。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注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與陳旅齊名。又善真草篆書,著有《文說》、《文筌》、《行文小譜》。
法書要錄晉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題筆陣圖後宋羊欣采能書人名齊王僧虔答太祖書王僧虔論書宋王文字志目齊蕭子雲啟○後漢趙一《非草書》餘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顏、孔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
六體書論臣聞形見曰象,書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深於物,墨不能曲盡於心,慮以圖之,勢以生之,氣以和之,神以肅之,合而裁成,隨變所適,法本無體,貴乎會通。觀彼適蹤,悉其微旨,雖寂寥千載,若面奉徽音。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
四體書勢衛恒(?~291),中國西晉書法家。著名的書法家衛瓘之子,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官至秘書丞、尚書郎。惠帝時為賈後等所殺。他善草書,兼學隸、篆,所以他的草、章草、隸、篆都寫得極好。他根據自己的實踐,著有《四書體勢》,是研究中國書法的重要資料。

五十六種書舊本題唐韋續撰,續不知何許人。前有小序,言後漢東陽徐安于搜諸史籀,得十二時書,旨象神形,又加三十三體,共定五十六種,似此書為續所傳,非續之書也。韋續《墨藪》亦載此篇,《墨藪》皆輯前人之作,亦為此書非續所作之一證。
書論金石名言唐碑最難學,一畫有一畫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畫走作,即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為通幅之累。若漢與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難見巧,非若唐碑之一無假借也。
書論八訣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書學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
書斷書斷列傳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汲塚書、李斯、蕭何、蔡邕、崔援、張芝、張昶、劉德升、師且官、梁鵠、左伯、胡昭、鐘繇、鐘會、韋誕。
論書《蘭亭》雖是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以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聖,所以為聖人。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曰:“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
論書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並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今法帖中有雲“不具釋智永白”者,誤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禪師書也。雲“謹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語耳,而書亦不工。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揩,高麗遣使購其書......
書品 節錄初,書名起於洛,字勢發于倉史,故遺結繩,取諸文,象諸形,會諸人事,未有廣此緘深茲。文契是以一畫加大,天尊可知,二力增土,地卑可審;日以君道,則字勢圓,月以臣輔,則文體缺,及其轉注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範毫端,形呈字表。
書筏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紐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佈,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奇正。
書後品昔倉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蓋德成而上,謂仁、義、禮、智、信也,藝成而下,謂禮、樂、射、禦、書、數也。吾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難也。及其作《書評》而登逸品數者四人,故知藝之為末,信也。
書法論字的點畫,等於畫的線條。線條要有粗細、濃淡、強弱種種不同而以一筆出之,才能表現出多樣而一致的和諧情調,再加上各種顏色烘染,就可一曲盡物象。字是用筆蘸上一色墨,由指執筆,由腕運筆,起倒使轉不定而寫成的,不是平拖塗抹就的......
續書譜《續書譜》一卷,意在繼唐孫過庭之《書譜》,自來為書家所重。凡二十條,分論書體、用筆、用墨、臨摹、章法、氣韻等,對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都有較深的體會。
試筆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餘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
筆法十二意僕自停裴儆宅,月餘,因與裴儆從長史言話散,卻回長史前請曰·“僕既承九丈獎誘,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雖四遠流揚,自未為穩,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視,怫然而起。
筆陣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歎,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喑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
筆髓論文字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戰國政異俗殊,書文各別,秦患多門,約為八體,後複訛謬,凡五易焉,然並不述用筆之妙。及乎蔡邕、張、索之輩,鐘繇、衛、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授筆要說《授筆要說》一篇,前敘筆法傳授,自謂授法于徐璹、崔邈,後言執筆五法。大抵唐以前作書,頗重執筆之法,故言者較多。但所引名家口授秘傳,並不可靠。
草書勢(含今譯文字的產生,開始於蒼頡,他描繪那鳥獸蹄迒之跡,用來制定文字。到了後世,典籍越來越多;時世有許多不常見的事,政治有許多權變;官事荒疏了,因為要抄寫文章;有很多輔佐書寫的隸人,刪簡舊文字。草書的法則,大概還要簡略;順應時勢表明意思......
論用筆十法《翰林密論》雲:凡攻書之門,有十二種隱筆法,即是遲筆、疾筆、逆筆、順筆、澀筆、倒筆、轉筆、渦筆、提筆、啄筆、罨筆、赲筆。並用筆生死之法,在於幽隱。
論法書欲觀古法書,當澄心定慮,勿以粗心浮氣乘之。先觀用筆結體,精神照應;次觀人為天巧,真率作作,真偽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傳來歷;次辨收藏印識,紙色絹素,而真偽無能逃吾鑒矣。或得其結構,而不得其鋒芒者,摹本也。
負暄野錄《負暄野錄》二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舊本題陳槱撰,不著時代,卷末有至正七年王東跋。是書上卷論石刻者五則,其前漢無碑及古碑毀壞兩說,未經人道。言篆法一則,謂作篆仍宜用筆尖,持論甚詳。言諸家書格者七則。
書法秘訣凡欲學書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專一,次要廣大,三要脫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為宗主。門庭一立,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種法嫡,縱有諫我、謗我,我不為之稍動,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際如觸牆壁,全無入路。
書法散論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於大巧若拙已矣。不信時,但于落筆時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為如何一勢,及成字後與意之結構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手熟為能,邇言道破。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
海岳名言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皆不如作郎官時《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劄,全無研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沈傳師變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古今書評《古今書評》一卷,為奉勅評之作,凡二十五人,而特推祟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後複雲羊真、孔草、蕭行(指蕭思話,見《宣和書譜》引),範篆,各一時絕妙。今本羊欣在二十五人之列,而孔、範及思話不與。傳梁武帝《書評》即就此編附益而成者。
作字示兒孫向見邢太僕家所撫定武蘭亭,一味整齊標緻,較今諸所引行蘭亭頗懸都鄙,比之唐臨絹本則不無安勉之別矣。及見胡世安所得秘府十六種第一卷,及褚河南臨本,於今野本天淵絕也。始想書評龍跳虎臥之語,非無端造此景響虛譽,今人抹索不得也。
承晉齋積聞錄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蓋筆鋒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沈著而不肥濁,否則肥濁矣。觀東坡《羅池廟》,山谷《戲米元章帖》,皆瘦硬筆鋒所書,故或挫或提,肥瘦如意,必非禿筆書,禿筆無此鋒芒。
非草書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可為強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顰,眾愚效之,只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
春雨雜述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蹟,佈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鐘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
衍極並注若夫執筆之妙,書道之玄,則鐘。王不能變乎蔡邕,蔡邕不能變乎古。今古雖殊。其理則一,故鐘、王雖變新奇,而不失隸古意。瘐、謝、蕭、阮、守法而法存;歐、虞、褚、薛、竊法而法分。降而為黃、米諸公之放蕩。持法外之意,周、吳輩則漫法矣。
藝舟雙輯余既述諸君子之言為書,因以己意遇之,而知其悉合于古也。右軍以管為將軍,明書道之機樞在管,而管之不可亂動也。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於食指中節之端,以主節斜鉤之;大指以指尖對中指中節拒之,則管當食指節灣,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
九勢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論書表漢興,有尉律學,複教以籀書,又習以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書或有字不正,輒舉劾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其形畫雖無闕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倉頡》之篇者,張敞從受之。涼洲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央秦近亦能言之。
臨池訣《臨池訣》或作《臨池妙訣》二篇,首敘書法傳授源流,自謂得永興家法,乃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為目有八。
采古來能書人名眷首有王僧虔啟雲: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辯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說郛》本誤以輒條疏上呈為句,以此書為王僧虔撰。唐張彥遠作《法書要錄》,於其題下注雲:齊王僧虔錄,宋羊欣所傳者,目錄直書宋羊欣《采能書人名》。
題跋176則蘇軾不只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曠古的大文豪,不僅詩、詞、文、賦無所不工,琴、棋、書、畫無所不曉,而且對當時的自然科學亦很精通,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少有的天才。
散論文字乃人類表現思想、發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於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現代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後之強國,更於文字之改進,不遺餘力。傳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雖細,可以喻大。
藝概 [節錄]昔人言為書之體,須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狀之,取不齊也。然不齊之中,流通照應,必有大齊者存。故辨草者,尤以書脈為要焉。
與梁武帝論書啟啟:伏覽前書,用意雖止二六,而規矩必周,後字不出二百,亦褒貶大備。一言以蔽,便書情頓極,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玉科顯然可觀。若非聖證品析,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淪迷矣。
書法分類術語書法術語。指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書寫于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詩句。
書法其它常用術語書法術語。指書法結構點畫偏旁之間的聯系。俯要下應,仰要上呼,使文字組合的偏旁,或字與字之間,書寫時有映帶顧盼之姿,顯得氣貫意連,生動有致。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北碑畫勢甚長,雖短如黍米,細如纖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備具。”
書法字體術語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后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書法的演變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 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 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 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
以下陸續建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