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也曾“走麦城”

 kyl01 2015-06-17

杨绛也曾"走麦城"

那是1926年,章太炎应邀在苏州青年大礼堂讲掌故(讲学)。教务长王佩诤吩咐说:"季康,你做记录吧。那天,杨绛因故迟到了。她看见小桌子上放着砚台、一叠毛边纸、一支毛笔,心里叫苦不迭。不料,第二天,苏州报上登载一则新闻,说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个字没写。
来自:杨绛的消息 2015年04月25日 08:40

名人也有"走麦城"的时候。杨绛,本名杨季康,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是大学者、文坛巨擘钱钟书的夫人。然而,青年时期的她在上高中时,竟然也交过"白卷",出过洋相。

那是1926年,章太炎应邀在苏州青年大礼堂讲掌故(讲学)。教务长王佩诤吩咐说:"季康,你做记录吧。"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杨绛,以为做记录就是记笔记,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这件事。

那天,杨绛因故迟到了。会场座无虚席。她正想找个稀疏的地方坐下,忽然有办事人员喊她,说座位在台上。

做记录有三个座位,还有一个空位显然是杨绛的。她看见小桌子上放着砚台、一叠毛边纸、一支毛笔,心里叫苦不迭。为什么呢?原来杨绛在作文课上起草用的是铅笔,然后再用毛笔抄在作文本上,而她用毛笔写字出奇地慢,难以像那些人挥洒自如地记录文字。章太炎正津津有味地谈掌故,用的是一口杭州话,杨绛连一句也听不懂,咋记录呢?

尴尬窘迫。杨绛的座位紧靠着章太炎先生,在讲台前面,众目睽睽之下,如坐针毡一般。开始,她想拿起笔来滥竽充数,做做样子,后来就把这想法给摈弃了。自己既然不能胜任工作,何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呢?还是老老实实算了。不料,第二天,苏州报上登载一则新闻,说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个字没写。

开学后,大家很快就知道杨绛的"洋相"上了报,哗声一片,连国文老师马先生也点着她的头说:"杨季康,你真笨!就不会装装样子吗?"

一个人没有渊博的学识和能力,将会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认识到这一点,杨绛就开始卧薪尝胆,废寝忘食,发奋学习,从而硕果累累。她通晓英、俄和西班牙好几国语言,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坏事变好事,知耻而后勇。正是这张"白卷"的刺激,才让杨绛知难而上,拼搏进取,下大功夫求知学习,逐渐登上文学巅峰而享誉中外的。从这个角度说,当初杨绛交出的那张"白卷"是可贵的。贵在何处?贵就贵在勇于面对现实,敢于解剖自己,而这恰恰是激发一个人自强不息而成才的源泉和动力!

  • 分享到:

文章来源

杨绛的消息

杨绛,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生于北京市

关注

7793人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