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阁与丰润城 丰润自古就有“丰润城,三宗宝,铁人铁马老爷阁”的民谣,在丰润民间,除了把丰润城叫做“城关”之外,还有个称谓,是叫做“阁儿上”,就是现在,年纪稍大的人也还把去县城说成“到阁儿上”,这是为什么呢? 一、“阁儿上”一词的由来。 “丰润城,真叫好,东西牌楼石经幢,铁人铁马老爷阁”,这里所说的“老爷阁”,就是丰润城内的关帝阁,也称作武庙或是关帝庙。就在现丰润老城区中心的十字街路北。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关帝阁,在城正中央,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建,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知县孙星重修;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尹呈祥重修;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邑绅冯启瑞、朱文翰又劝捐重修。” 那么丰润县城是什么时间修筑的呢?丰润县又是什么时候得名的呢?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金改永济务为永济县,后改为丰润县,属蓟州。”“县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始筑土为城。”“卫绍王讳允济,章宗时避显宗讳诏,改允为永,章宗崩即位,是为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三月,道陵礼成,诏曰:自今于朕名不连续及昶咏等字不必别改,此永济改丰润之据也。”那就是说,丰润古城内的关帝阁建造时间比丰润县得名的时间还早377年,比丰润城开始筑城建造的时间还早334年。丰润县城是依关帝阁而建,所以,“先有关帝阁,后有丰润城”这句话说的非常恰当。历史上武圣关羽的地位极其显赫,带着很多浓厚、神秘的色彩,让人们从心理感到神圣和尊崇,历来都尊称武圣关羽为“关老爷”,关帝阁在县城的中心,其正殿居于高阁,其地理位置和建筑形状十分特殊,其规模雄伟壮观高大突出在丰润城内属独一无二,因此,丰润城内的关帝庙与别处的称谓不同,称为“关帝阁”或是“老爷阁”,按丰润方言,把“阁”字读为“稿”音,丰润人说话时喜欢带着个“儿”话音,就把“关帝阁”称作“老爷阁(稿)儿”,简称为“阁儿”。及到后来依关帝阁又修建了丰润城,把此地由永济务改成了丰润县,但世世代代的丰润人还是因为对武圣关羽的敬仰,仍把丰润城称做“阁儿上”,“阁儿上”也就成为丰润城的代名词了。 二、关帝阁是什么样的建筑呢? 丰润城内的关帝阁高大巍峨雄伟壮观形状奇特,曾经是丰润古城最古老、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故名思义,关帝阁是为了纪念和供奉我国后汉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而修建的。据史料记载和现仍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关帝阁就是关帝庙,建在县城中心十字街路北,座北朝南,建筑主体为砖石结构,东西跨约16米,南北跨约22米,分上、下两层,由正殿与抱厦两部分组成,底层为拱形门洞,宽约3.5米,可通行车马和行人。从拱门两侧的台阶可登上二层的关帝阁正殿,这里是关帝阁的主建筑,正殿为五开间,重檐庑顶,上复硫璃瓦,正顶部斗拱飞檐,合瓦构筑,上走五脊六兽,中间有22棵3.5米高的朱漆明柱,支撑起五楹高大宽阔的空间。正殿内高悬匾额曰:“正气冲天”。正殿中间靠北是一个大佛龛,内塑有威然端座的关帝镏金塑像,塑像3米多高,金面锦衣,外披红袍,巍然端坐,金面烁烁,虎目凤眼,美髯长飘,面部表情祥和庄重,关帝像左前方塑有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的义士周仓的塑像,右前方塑有手持兵书战策阅读的关羽义子、小将军关平的塑像,亦有手捧官印之文官。大殿正中后面,有一小门可通后面走廊,宽约五尺,外有围栏护峙,若扶栏远眺,东有金沙万顷,北有莽莽燕山起伏绵延,天来浭水绕乡环寨蜿蜒西去,让人顿生“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之感。” 正殿左面有一铁制化帛炉,右边悬挂一巨型铁钟,阁上每天正午都有打更的人响器报时,其作用又相当于其他地方的钟鼓楼。正殿前方由一排可以单独开启的木门相隔阻,木门外边是约两米宽的走廊。走廊南边与抱厦二层的地板相接,抱厦与真诚廊相邻的北面,由一排小格扇相阻隔,抱厦二层里面是用松木板铺砌的地面,人行走在上面时会发出“咚咚”之声,抱厦二层的20棵朱漆明柱都是从一层贯通是来的,后排中间两柱书写着一副长联,抱厦二层正中放置一个香炉,左侧有从一层钻上来的石经幢两层,抱厦二层后上方高悬一方匾额,上书“亘古一人”四个大字,四周悬挂许多匾额对联,如“侯封王,王封帝,帝封天尊,巍巍乎无以尚矣”。抱厦东、西、南三面有朱漆木质栏杆围绕,栏杆上正南方悬挂一李鸿章题写之匾额“大丈夫”。正殿前为一木制平台,名曰“望台”,登望台可鸟瞰全城,城内房舍栉次鳞比炊烟袅袅,亦可眺望,远方车轴山、西南隅大天宫寺、西方押库山的玉煌塔,遥相呼应,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尤其是远在20华里外车轴山顶之无梁阁,二阁在同一中轴线上遥遥相对,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古人匠心独运,精心构建,足见建造者的匠心和技巧。由于人们对关帝极为敬奉,平日里前往谒求平安的百姓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大祭之日,香客更是络绎不绝,有献供者,有为关帝挂袍者焚香膜拜,虔诚至极,又因为人们相信关老爷保佑乡民,不仅能避兵燹,且能保风调雨顺,故每逢春季大旱时,则在殿前设坛祈雨,形式颇为隆重,阁上香烟缭绕,钟声响彻全城,声闻数里之外。 关帝阁还有一个非常神奇之处,那就是虽历时久远,但阁上从没有飞禽着落过。尽管周围房舍飞鸟终日盘旋鸟粪遍布喧闹不止,但关帝阁却清洁如新,据说有人提鸟笼到阁上,不管这鸟在下面叫的多欢,但一到阁上便“哑口无言”了,有人说阁的顶上有避鸟珠,据说是颗宝珠,飞禽即不在阁上鸣叫也不在阁上着落,更不在阁上驻窝,这一奇特的现象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做出很确切的解释。1964年拆除这座关帝阁时,避鸟珠是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有人却说看到过,可却说不出来是什么形状,有人说早已被人换走了,还有的人说在拆除时让人偷走了,但飞鸟从不往阁上面停落却是真实的。 拱门左侧有铁人、铁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铁人为武士,一只手做牵马状,另一只手上握着兵器,铁马昂首扬蹄似奔走状,栩栩如生,许多居住在城内的现在六、七十左右的老人小时候都曾经骑过铁马。拱门西侧有一座砖石结构的五级塔状建筑,丰润当地人称之为“石经幢”,汉白玉雕凿,各层均为六边形,层檐为向上卷翘的六边形,一层这面均刻佛相,二三四五层刻椤严经全文,字体清秀内容祥尽,第五层有一石球,这座经幢高3米多,一至三层位于抱厦一层,其余两层穿过一层顶部的木板,露于抱厦二层,因此,当地丰润人也称此幢为“不见天儿塔”,塔座底下为地宫,藏有宝物。两侧抱厦的前方各有一根直径70公分、5丈多高的旗杆,系多颗笔直松木拼接,用大铁箍套箍而成,下端箍在巨形石桩上,非常坚固,任狂风劲摧,毫无所动,其底为正方形石座,比关帝阁还高,主要用于重大节日时悬挂旗帜和明灯,日寇入侵时,旗杆被拆除。关帝阁于“文革”初期的1964年冬被拆除。拆除时,从西侧的石经幢下面的地宫里挖掘出了经卷、金瓶、银瓶、银棺、银椁、龟座碑形银牌位,银棺内有金瓶,瓶内有佛祖舍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爷阁的“金棺银椁”。金瓶及佛祖舍利于1972年遭人盗毁。 三、供奉关公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关帝阁彰显的是丰润古老的人文精神,是丰润人的精神信仰的崇拜和寄托。纵览中国历史长河,漫观历朝历代,类似关羽这样的为了一国一帮的兴盛,为了一代或数代帝王的争雄称霸而运筹帷幄征战四方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但能象关羽这样,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由武夫而至战将,由战将至侯爵,死后由侯爵而至王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由王而至帝,由帝而至圣,即而圣之天下,褒封不尽,庙宇遍及华夏,香火数千载不断的,竟被清代皇帝追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 26字的封号,却是独一无二的。“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这幅对联足以说明他在历代帝王和各界民众心中的地位,文有孔圣,武有关圣,与“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齐名,让后人尊崇倍至,这恐怕是连关羽本人在生前都不会想到的。 据有关的史料记载,我国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也有的史料上说对关羽的崇拜比这个时期还要早一些。“汉室在心,汉水在目,惟尔有神光大汉;江南者吴,江北者魏,何人雪涕对晴江。”“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是后人在旌表他的“忠心”;“兄弟如手足,生死见肝胆。”“气挟风雷,身现大勇,桃园叙结义;志垂日月,手挥阔刀,花山涌卓泉。”这是后人在彰显他的“义气和节操”;“军府旧开牙,授受成仁心皎日;神牌新表额,御灾捍患水恬波。”这是后人在弘扬的“仁爱”;“赤兔追风,休错认将军白马;青龙偃月,从此消浩劫红羊。”“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俱低头。”这是后人盛赞他的“勇武”;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忠、义、仁、勇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典范,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心中的楷模,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历时数千载,人世几百代,任朝代更替,无论是帝王还是达官显贵,乃至黎庶平民都非常敬仰关羽的处世为人,把他视为“仁勇”的化身和“忠义”的楷模。到明清,社会各层次的人们对关羽的尊崇、美化、圣化和神化竟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他一生中的“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马赴会”等故事和传说早已在民间传为老幼皆知的佳话,以至民间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不直呼其名,冠以“关老爷”、“关公”以示尊崇称。忠勇仁义精神在,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名著《三国演义》的问世带来的效果吧。 丰润自古民风剽悍尚武崇德,重节义守节操,义胆忠肝侠骨柔肠,以国为家使命第一,慷慨大方古道衷肠重情重义,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不避水火勇往直前。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曾考中武进士42名,李国梁和刘双二人还考中了武状元,还出了榜眼和探花6人。近代历时八年的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丰润青壮年上前线者累计2.2万人,共有2667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丰润人对关羽的这种崇德尚武的精神崇拜,对丰润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诠释的是丰润的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 2、关帝阁是对丰润人福祉的佑护,蕴涵着丰润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丰润人把武圣关羽的神位高筑为二层高阁的理念来说,足以说明丰润人对武圣关公尊崇至极,人们相信关老爷能保佑乡民的平安,还能免遭兵燹,保佑此地风调雨顺岁岁丰稔。丰润自古是关内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经之地,历史上遭受过多少次兵燹和战乱今人已经无法统计了,兵荒马乱,战火不断,加上水、旱、雹等天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极及深重的苦难。因此,人们把这种期盼都寄托在对关帝的供奉和崇拜上,期冀着能有关公这样的义士和神灵来佑护着这片土地的生灵,祈求他能给人们带来福禄和平安,同时也希望着能有更多的像关公这样的义士保护着这方水土和生灵。千百年来,关羽一直是我国民间的武财神,因为做生意也要具备“忠、义、仁、勇”的品质,这一点我们单从拆除关帝庙时拆出的“金棺银椁”就足以证明:让他座下“金棺银椁,坐地生金,佑佛护法,雄视四方”,保佑此地的人们能“招财进宝”,“生活富足”,“佛光普照”,“四方平安”,“幸福安康”。就是到了人文昌明的今天,我们丰润众多的厂企、酒店和商铺等都还都虔诚的把他当做武财神供奉,希望他能保佑着“财源广进,避邪消灾”。可以说:一座关帝高阁,就是一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上的寄托。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的物质凝结,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形象而直观的向人们述说着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千百年里,这里的官员、绅士、学者、商贾踊跃捐资修茸,并有大儒为其撰文颂记。 3、关帝阁是丰润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建造一座二层高阁算不得什么,但是要在千百年以前,没有丰盈的财力物力、没有当地民众的人心所向、没有众多的能工巧匠,它是无论如何也建造不起来的,而且后来的维修、养护和供奉也不会持续千余年经久不衰。从典藉里查到的有关对关帝阁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关帝阁从一开始就建在浭水河南岸的高台之上,其建筑巍峨高耸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后来的丰润城又以它为中心和奠基向四周扩建,让它高高屹立于丰润古城正中央,古城的四个瓮城南为忠武岳庙、西为火神庙、为观音庙、北为真武庙,唯关帝坐镇中央雄视四周:浭水河东环北绕蜿蜓西去,燕山巍峨天然屏护,披霞山、押库山、车轴山,玉煌塔、大天宫寺塔与之遥相呼应,这“未进丰润城,先拜关帝阁”的理念足让我们后人们为之叹服,在我们今能够查到的典藉中,丰润在唐代修建的建筑只有城内的关帝阁、后卫的宏法寺和城西十五里处的沙岩寺,现今的后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关帝阁与几百年后辽代时修建的大天宫寺塔、车轴山顶部的无梁高阁和城西的玉煌塔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也无法破解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密码”和“机关”,只能从民间的传说中想象它的神秘和寓意了。但我们却能从关帝阁辉煌的建筑规模、高超的建造水平和能工巧匠非凡的技艺中领略到丰润人超群的智慧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关帝阁是聪明睿智的丰润人的一个杰出力作。 虽说昔日香火鼎盛的关帝阁被拆除了,过去被当做道德文化教化民众的重要场所随着它的被拆除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倍受人们顶礼膜拜的关羽也从人们共同崇拜的道德偶象中退出本属于他的历史舞台,但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并没的消失,关羽具备的“忠、义、仁、勇”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却一直在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丰润人,人们尊崇他具有的中华民族共性的嫉恶如仇,不恃强凌弱,不求苟全、百折不挠的爱国的精神,刚毅硬派的作风;尊崇他具有的仁侠胸怀,守信重义,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尊崇他具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气慨。生活在人文无比昌明的当今盛世,红尘滚滚物欲横流,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一已之私蝇营狗苟,到处都被欲望和诱惑充斥着,如果人们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言行,能经常对照千年以前的关羽所具备的精神和品质好好思忖一下,我相信,会有感悟和体会的。 注: 所谓的“五脊”,指的是大脊加上四条垂脊。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又叫吞兽,也叫“螭吻”;另外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兽类,故而总称“六兽”: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除了起到一般的装饰作用和体现高贵外,“六兽”还有一个特别的用处,就是保护房屋。原来古建筑均为木结构,在房顶两坡瓦垅交汇点,安装上这样的吞兽,对房顶起到了严密封固作用,能够防止雨水渗漏。 由于“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动物,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这也正是房中主人奢靡生活的写照。这些东西在老百姓眼里凶神恶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征。因此,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们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别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打旗、坐山观火。于是,“五脊六兽”后来也就被用来形容难受的心理和面貌,这种难受是非常的难受,难受得无法忍受,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有一首风刺五脊六兽的诗:“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 ” [ 本帖最后由 田雨HXH 于 2009-3-13 21:3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