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入诗意味长

 虹72 2015-06-18


明月入诗意味长
文字 〖    〗 )
在自然风物中,古代诗人最爱吟咏的恐怕就是明月了。中秋将临,邀三五文友,对月举杯畅饮,品赏意味深长的咏月诗,别有情趣,不乏其乐。  
  以写景为主的咏月诗当推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描写的是宁静的月夜景色,月影偏斜,星转斗移,寂静的庭院春气微暖,虫声唧唧,好一派清新诱人的意境。刘方平写的是春月,唐代另一位诗人戎昱写的则是秋月:“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戏题秋月》)诗人喜爱秋月胜过春月,虽然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但那婆娑的绿树依然是诗人的最爱。清代文人王夫子也写过一首题为《月斜》的咏月诗:“月斜碧空合,河汉几时生。沓霭岳莲出,萧条露叶横。归云飞带雨,凉雁过留声。袛讶西峰上,清宵有奏笙。”这首诗详尽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色。明月当空,河汉横斜;雾霭消散之后,可见挺拔的荷花亭亭玉立,清新如洗,树木枝叶上寒露点点,明光闪闪;云彩带雨从空中飘过,赶路的鸿雁留下清脆的叫声;远处的西山,传来悠扬的笙歌声。品读这样的咏月诗,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对月色的描绘,诗人也直接赞颂月亮。唐代诗人李商隐《霜月》写道:“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起笔点明时令属秋,接着描绘了秋夜景色:凭栏远眺,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浩水接天”的感觉。三四句运用神话故事,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管霜雪的女神,明月中的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赛各自的英姿。如此写月,不仅使人顿生悠远的联想,也让人惊奇诗人想象的别具匠心。诗人们赏月、咏月,都是因为明月具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品格。它有光辉,可以照亮大地却不会灼人,让人在黑夜里坦然地行走;它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剩下一个小小的月牙,也能给人一缕微光,使暗夜增添些许温馨。唐代诗人曹松就赞美了它的这种奉献精神:“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崖。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在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人们共同观看一轮明月从海边升起。月光公正无私地普照大地,把光明遍洒天涯海角,不漏一处。她不是为了私照某一户人家而升起的。可见,明月不仅乐于奉献,也最大公无私。  
  咏月诗中最多的是以月寄情。人有七情六欲,以月寄情的诗也表达了诗人诸多方面的丰富感情。诗仙李白写有200多首咏月诗,几乎都是寄情之作。《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邀邈云汉。”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感情。《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又归到酒;同时,也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诗人将人与月反复加以对照,以月的长久映衬人生的暂短,抒发了内心的感慨。景物的描绘和神话传说的穿插,不仅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明月形象,也显露出诗人自我的孤高出尘。《峨眉山月歌》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而妇孺皆知的《静夜思》则明显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李白不仅以月抒发个人的感情,也以月抒发他人的感情。他的《子夜吴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简练的诗句,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万户”妇人在月光下的捣衣声中期盼远征的丈夫早日结束战争回家的心情。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张仲素也有一首思夫诗《秋夜曲》曰:“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人有心事嫌夜长,漏壶水声添烦恼。月光时隐时露,秋虫通吵闹,闺中妇女长夜难眠。她知道秋天来了,但她希望秋的脚步还是要再慢些,因为给远方丈夫的棉衣还没有寄走呢。诗人把一位妇女的心思刻画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诗圣杜甫也写过许多以月寄情诗,其中以《月夜忆舍弟》最著名。其诗曰:“戎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诗圣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兄弟离散的伤感以及对战乱不停的忧虑。唐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与杜甫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月夜,树、鸦、露、花,尽入眼帘。通过对这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在凄清肃穆的意境中显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宋代也有大量的以月寄情诗词,最有代表性的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诗人以广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展示了人间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形象,肯定了人间生活的美好。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三句,是他洞悉了人生之后的旷达与潇洒,常被用来感慨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缺憾。宋代著名学者胡仲任评价这首词说:“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 


    作者:朱耀儒
编辑:秋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