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陋室书屋2 2015-06-19

“富”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就是知道满足的精神状态。他知足长乐,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知道满足的精神状态和具体拥有多少物质和金钱的关系不大。也许他刚够温饱,但是他满足于这样平淡甚至有些清苦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精神是极大丰富的,丰富到了可以忽视世俗生活中一切的物质贫乏,因此,他才是“富”人。其次,他乐善好施。他的财产也许只有两个刚刚够自己吃饱的饼,但是他能够自觉自愿地省出一个来布施给一个饼都没有的穷人。他觉得不但自己拥有够多,而且还有多余的可以拿出来贡献给更需要的人们。这就更是“富”人了,他不仅以此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和喜乐——助人永远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高尚的快乐、纯朴的快乐、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快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快乐;而且他这种行为必将为自己在久远的轮回中、漫长的生命长河里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

“强行者有志”。什么人是真正的“有志”者?“有志”者不是经常立下各种“宏伟”志向的人,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万劫不复我独行”的“强行者”。郭沫若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真正的有志者不仅要有“破釜沉舟”式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卧薪尝胆”式的坚忍与毅力。这样的人内心拥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战胜外界一切阻挠他到达目标力量。他不仅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决,更有着不惜“上穷碧落下黄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毅。

我国的历史上有两位高僧:一个叫玄奘,一个叫鉴真;一个西行取经,一个东渡弘法;一个历经万水千山矢志不渝,一个经历九死一生淡然无悔;最终他们终于都实现了各自平生大志——取得真经和弘法利生。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千载之下,后人每每读史至此,都不禁掩卷长叹,悠然神往于前辈们的不世壮举。

“不失其所者久”。“所”是一个人的根本,“不失其所”就是不会忘记、失去自己的根本。从“道”的角度来说,万物总有一天都会回到它们各自的根本、源头上去。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赤裸裸地来;等到走的那一天,也带不走分毫。从物质上看,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到当初他来的那个“所”。

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又有多少浪子迷途而忘归呢?多少人沉迷于种种物欲、流浪生死大海,再也找不回来时的路了呢?一个忘记自己根本的人,虽然肉体也许还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或者说“蜕变”了;只有不迷失自己本心的人,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与归宿的人才能算是真正长久的。 智慧人生(www.)

“死而不亡者寿”。有“生”就有“死”,“死”是任何一个人最终必然的结局。世人普遍好“生”而恶“死”,希望能够“长寿”,能在这个世界活得长一点。但是客观世界是很残酷和真实的,人类的躯体是注定不能在这个世界里“久住”的,是属于很快就会败坏的那一类。就算活了一百年,甚至是两百年,终究还是难逃一死,比起浩瀚宇宙亿万年来说,连目不暇给的“一瞬”都算不上。 www.

真正的“寿”是怎样的呢?就是与“道”合德。这个宇宙里只有“道”才是永恒的,“道”拥有的是宇宙大寿,比天的寿长,比地的寿久,更加不要说短暂到几乎微不足道的人寿了。肉体尽管会败坏,会死,精神只要保守着“道”,就会随着“道”而获得永生。

真正的“我”不是那个臭秽的肉体,是那个从“无”开始以来在久远的轮回里的那个生命的烙印。“我”本来就是“道”的一部分,因此“我”和“道”在本质上同一的。“我”好比是一滴水,“道”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如果“我”不能回归“道”这个大海,迟早都会“亡”——彻底湮灭、形神全灭,而以另一种形式被动地回归;只有当“我”把握好机会融入“道”的时候,才能达到“我”就是“道”,“道”就是“我”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因为“道”是永恒的,所以“我”就是永生的,这才是真正的“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