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淡泊名利诗

 杏坛归客 2015-06-19
    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途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滚滚东流,船只来往如织,随口问旁边的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知道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吗?”老和尚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这话很像哲人之语。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多数所追求的,不外名利二字。人,特别是青年人,追求名利,只要是靠个人勤奋,手段正常,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青年人如果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那将一生平庸,一事无成。名利,是促人奋进的动力,并非引人入魔的诱饵。
    古代的诗人常在诗中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这多是诗人进入老年后对人生的感悟,我发现说这话的大致有如此四种人。
    其一,是誉满海内,功成名遂者。自己已获名利,觉名利不过尔尔,便把名利看得很淡。白居易是我国的著名诗人,他在《闲坐看书贻诸少年》一诗中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他在《寄皇甫宾客》一诗中写道:“名利既两忘,形体方自遂。卧掩罗雀门,无入惊我睡。睡足斗擞衣,闲步中庭地。食饱摩挲腹,心头无一事。”这是功成名遂后的满足。他16岁时,尚不为人所知,便携诗游京师,拜访著名诗人、时任著作郎的顾况,想得到他的提携,借以扬名。顾况开始还有点瞧不起他,问过姓名,不无揶揄地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至读到“离离原上草”,大为惊奇,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开始如果不为名利,找顾况干什么?祝允明的《绝句》云:“因名为利苦奔驰,换得身疼气似丝。到此都寻参与术,名难将息利难医。”祝允明是明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与唐寅、文徽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名满海内。他却说为名利奔波,太不值得。
    其二,仕途不顾,为名剩所累者。官场受挫,对名利失望。晚唐诗人杜牧,在一首《不寝》诗中写道:“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利,名利是身仇。”(此诗作者一作许浑)他把名利当作仇敌,可见决绝之甚。其实,杜牧早年很有政治抱负,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捧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心中激愤,才有此诗。高登在宣和年间为太学生,充满政治热情,金兵犯京师,与陈东上书乞斩蔡京等六贼,后又上书反对罢种师道、李纲兵权。从政后因忤秦桧,编管容州,授徒以终。他作有一首《渔家傲》,词曰:“名利场中空扰扰,十年南北东西道。依旧缘山尘扑帽。空懊恼,羡他陶令归来早。    归去来兮秋已杪,菊花又绕东篱好。有酒一樽开口笑。虽然老,玉山犹解花前倒。”他无意功名,很羡慕辞官归隐的陶渊明。
    其三,是山林隐士,看破红尘者。这些人或隐居在山野,或生存于底层,不入仕途,视名利如粪土。司空图有《漫题三首>,其一曰:“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山林若无虑,名利不难逃。”他在唐僖宗时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归隐中条山,与名僧高士游咏,数召不起,后朱全忠灭唐称帝,强召他为礼部尚书,绝食而死。他避世栖遁,躲名利唯恐不远。司马退之为唐开元中道士,写有一首《洗心),诗曰:“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精神清。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遁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远离官场,于名利更无所求。
    其四,是未得名利,而说淡泊名利者。这有点像那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此处不好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吧。我混迹文坛多年,老大无成,离休后写有一首《晚情》,诗曰:“流年似水近七旬,自认风光属他人。不与后生较上下,耻擎名辈作亲邻。囊中阿堵供温饱,案上书棋见率真。历尽沧桑万事淡,名利于我若浮云。”表明自己把名利看得很轻。其实,我何尝不想成为名人、大家,享誉海内外;或得到高官厚禄,荣耀乡里。但我一无机缘,二无才能,想也是白想。到了晚年,知道名利不会再来,况且衣食无缺,生活满足,名利也真的无所谓了。
    追求名利和淡泊名利是两种不同的名利观,显示了各自不同的心态,但追求名利者不要不择手段,沽名钧誉;淡泊名利者也不要身在江湖,心居魏阙。                  (来源:《中州诗词》2019.1作者:黄培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