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成都陈式张磊
坐在阳台听雨
张磊,男,汉族,法名云风散人,江苏徐州(睢宁县官山镇杨怀村)人,1970.8出生,1 990.12入伍,大学本科毕业;国际特级太极大师朱老虎先生亲传弟子,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正宗传人2008年创办成都云风太极工作室,以弘扬太极文化为事业。自幼崇尚传统文化,尤钟武术,1986年始自习气功,未果;1998年随南京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任友强老师始习太极拳;2000年师从太极大师窦汉东先生专攻陈式太极拳,先后赴各地向多位太极名师求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3-2—301(610000)
张磊因病痛与太极拳结缘,历时多年寻访多位太极名家、大师,最终拜入国际太极大家、内功技击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代正宗传人朱老虎先生门下,随侍师侧,苦心修习,深得大师口传身授,完整地继承了各类技法,从而略窥太极堂奥,为第十一代正宗传人。现被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副秘书长,并担任四川省电视台《西部珍藏·太极养生》栏目总顾问。
著有:《陈式太极拳答问》《太极犹龙》《游龙36式》
2005年秋,有幸于不意间见到朱师老虎先生的视频,其浑然天成的拳态与雄厚的发力让笔者瞠目结舌!惊叹不己!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太极拳!在朋友的引荐下,欣然拜入朱师老虎先生门下,从头学起!并于2005年至2007年9月中旬,一直侍师身侧,得朱师身传心授,在河南温县苦练两年,遵师嘱日练功夫架二十遍,终于略窥太极古意。
云风太极工作室系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正宗传人张磊创办,工作室教学内容为陈式太极拳传统老架拳械系列,除一路、二路及刀、枪、剑、杆、春秋大刀外,还兼授秘传陈式太极拳游龙架,练习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练习,渐至“太极五身”:
健身祛病、养身延年、瘦身养颜肥、强身御敌、修身合道。 云风太极工作室辅导站如下:
浣花公园总站 总教练:张磊(云风) 15308225668 周一到周五晚七点到九点授拳
新华公园站 主教练:冉 老 13880931749 028-80970671
九里堤训练室 主教练:姜自义 15928055847
云风散人《陈式太极拳答问》 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要放松?
答:松是生命最舒适的状态。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身松,人体内气才能自然流通,也能减少体力的浪费;心松,即精神放松,人才神清气爽,才容易入静,进入生命愉悦的状态,故无论佛门道家,都讲究松静无为。 从技击的角度,简单地讲,松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可以使劲力达到最整的状态,松,才能沉,太极拳的劲力初步要求即是松沉劲,浑身松透,才容易做到节节贯穿,否则劲力会一节一节跃升。 二、行拳者松下来后,才能充分地“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推手及实战必备法门之一,是做到懂劲的前提,只有松下来,才能充分调动神经细胞,以皮肤甚至毛发感知对方的劲路走向,从而懂劲,继而化劲,在动手过程中卸去敌方的来力,最终达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目的。 三、身松神静,气机容易发动,太极拳是高级气功拳,只有松到位,才算做到用意不用力,内气才能有效地通流周身。若以水喻内气,则松下来的身体如泥土,未松下来的身体如砖石,水浸透泥土易,浸透砖石难,故杨式太极名家杨澄甫论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则’也”。 四、松极沉极即实极,所谓真空妙有虚尽实来即是此意,《易》曰否极泰来,太极拳取其物极必反之理,如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也是太极拳名为“太极”神拳的原因之一。 松,于练习及技击上皆可节约“成本”,减少体力及精神上的消耗
《太极拳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怎样理解? 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指太极拳对敌过程中对劲路、劲力速度变化的要求。太极不以力强取,而走以弱胜强的路线,如此则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成果,这个方针路线是极其科学的。 在武术技击上达到以弱胜强的目标,必须避实击虚,这也是兵法强调的重要方略,太极拳种即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并渐渐完善的,至今渐成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谓之太极拳学毫厘不过。在太极推手练习中,双方粘依各自施力并相互互走化,练习日久,渐渐改变原有用力习惯,从恃力强取渐至养成人刚我柔的走化习惯,习惯养成后,尤须加快速度,不论彼施力速度如何,皆能应力而走,速度劲力毫厘不爽,到此境界,方能应敌。不到此境,敌力强大,必于不留意间以力对顶,达不到小力胜大力的要求,故拳论强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要求练习太极拳者劲力达到水性,即如水一般,倒在碗里为碗状,倒在杯里呈杯形,如此敌方找不到我方劲路,必枉费劲力,我方则可乘虚而击,一击而得手。〈孙膑兵法.威王篇〉有一段话,威王问孙“以一击十,有道乎?”孙膑对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太极拳攻其无备,即是粘依的结果;“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则是粘依的方针,即动急急应,动缓缓随。 故太极拳推手练习,也要讲究快慢相间。
《太极拳论》提到阴阳,怎样认识这个阴阳? 答:阴阳是传统中国文化对一对朴素矛盾的概括,如远与近,上与下,来与去,左与右,前与后,男与女,水与火,好与坏,大与小,生与死,天与地,等等,都是一对阴阳。在人体上,则又可以细分: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以此类推,则左手背为阳中之阳,右手心为阴中之阴,左手心为阳中之阴,右手背则为阳之中阳……全身上下里外无处不分阴阳。所以说,阴阳是无处不在的。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与阳必须同时存在。在太极拳盘架中,要求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有前即有后,以此类推,有上即有下,有里则有外,如陈式太极掩手捶式,右拳向前击出时,并非单纯向前击出右拳,而要求左肘同时向后放劲,形成一对对开劲,对开劲即是阴阳二劲的对方统一;再如金鸡独立式,双手一上一下,形成一对对开劲,身法方能稳固;在对身法的要求上,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也是一对阴阳,腰以上的劲往上拔,腰以下的劲往下沉,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也是一对阴阳。故武禹襄〈太极拳论〉提到“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在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及坏之速而无疑。”此论即是对阴阳的描述。
在太极拳打手上,引进落空合即出,即是阴阳相济的结果。如双人推手,对方向我方施力按出,我方以右手牵动对方的右腕,左手则向对手右肘部施以上合之力,对方如不加以变化,身法必前仆。对方向我方施以双按,此为对方之阳;前按之中必有后撑,此为对方之阴;对方被牵动,力被向前延长,则是阳过,此时身法前探,不能实现自身的阴阳相济,故前仆。我方在对方的肘部施力,此为我方之阳,我以右手牵动方腕部,沉左肘避其锋芒,不丢不顶之,此我方之阴。阴阳是无处不在的,如在牵动过程中,我方必须沉肘方能实现右手的牵动,此处沉肘下行的劲为阴,而右手腕牵动的劲则为阳。如我方不能实现阴阳相济,单纯地牵动或拨动是不能实现引进落空的目的的。
太极拳行功日久,全身松透,即实现了极柔软和极坚刚的阴阳,阴阳二劲在拳势劲路的任何时候都能随势变化,打手时又能做到如水遇物,不丢不顶,谓之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如何理解陈鑫于《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所说的“打拳之道,不外一圈?答:简单地讲,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功夫,即八门劲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八门劲别中,掤劲即如水负舟之劲,是最基本的劲别,如单手缠丝圈中,以右手沿顺时针方向运行为例:右手向外运行,掌心外翻时,此劲即是最鲜明的掤劲,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揽扎衣式,右手向外运至肩外,此段劲路即掤劲;运至肩外后,松肩落胯,掌心外吐之劲,即是单手按劲;翻掌下行内运的过程(此时与左手合力向内向左),此段劲路即是捋劲;内运下行至腹,上向欲外翻、掌背向外的劲路,即是挤劲;这四个劲路是四正劲。同样一个缠丝圈,反过来运行亦是如此,同样以右手为例:自胸前向右下外运行,即是捋劲;捋至势末,掌心向上翻转之前,体现的即是下按之劲意;右掌翻掌上行,向里合的过程,即是鲜明的按式;在捋劲过程如向右微转身,即为小臂向前挤动,为挤劲;整个过程掤劲不丢。採、挒、肘、靠四个劲别为隅劲,也是在一个圈中体现的。同样以右手为例:右手向右外运时,以肘领击,即为陈式太极拳之顺鸾肘;运至势末以肘领劲下行,肘尖微里合,即可向前击出,为陈式太极拳之迎门肘;同样此运行过程,若不以肘领劲,在捋劲中下抖,即是採劲;反之则为挒劲;右掌外运时,以肩领劲外运,则为靠劲,若右手下运时以肩劲领,则为迎门靠法;以上四门劲别为四隅劲。八门五步是太极拳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与使用方法,在一个基本的太极圈里都可以随势演变使用,即使是演手捶式,也是这个圈的一个缠法,所以太极拳无非一圈,练习者不管行拳过程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圈。故陈鑫谓“打拳之道,无非一圈”的说法是一语切要,直指人心,见圈成拳。
三心二意太极拳
根据太极拳练习的方法步骤和效果,总结了“五身”,即养身祛病、强身健体、瘦身减肥、防身御敌、修身合道,这几点除了养身祛病必须排于第一位外,其他几条本无次第,皆因人悟性与体质定,然许多道友在练习过程中,一旦体质好转,即想到太极拳防身御敌之效,往往因想一蹴而就而一蹶不振,由满心热情变成了大失所望,殊为可惜。为了更好地把握太极拳的内在,今将练习太极拳所需之心态略以说明,以期共享: 恭敬心 恭敬心是掌握任何一门学问的必须心态。拳虽小道,而理合大道。太极拳如同自家一亩三分田地,认真耕耘灌溉除草施肥防虫,土地自然地力肥厚,庄稼自然郁郁葱葱,收成自然丰厚。只有敬拳,才能认真练拳,认真练拳,功夫才可以与时俱进,渐入佳境。 恭敬拳,才会恭敬师;恭敬师,师亦如拳,方能教学相长,从而“不知不觉艺成功”。 恭敬师恭敬拳,练拳时才能做到“身虽动,心贵静”,心静,则拳近矣。 能敬拳,能敬师,亦能敬友,师友同敬,心态谦和,方不至于固步自封;方能海纳百川,进步不止。 心不敬,即便恒心如初,练到千变万化由我运的程度,最多只是手熟,不能叫作太极功夫——太极拳不是手上的事。 恒心 恒心是掌握任何一门学问的必须心程。练拳不是背几道小诗,写几个小字,记下来就可以了。从字而论,练拳是练书法,从学诗而论,练拳是与诗人沟通心灵。拳架盘熟,及至千变万化由我运,皆因恒心支持进行,不管练熟练好,离开恒心,一切皆为空谈。 因恒心恭敬心而生专心,专心练拳,犹如挖井,倘心不专,随手乱挖一通,到处是挖过的痕迹,许可以种些玉米黄豆,如同练拳什么拳都学都会都不精一样;若稍专精,则坑少些,可以植树;若专心如一,而且方向正确,则可能挖出一眼井来,此谓源头活水来,到得此境,不管左挖右掏,皆现水来.方向不正确,即便把山掏空,最多打个隧道而已,不能活水来----这是老师的事. 平常心 平常心是修身合道必须的心态,功夫到此,方能见道。 前人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样一亩三分地,有的人收成多些,有的人收成好些,有人的因素,也有地的因素。从玄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根器不一,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领袖或某一行业的典范,就太极拳论,不可能人人成为“杨无敌”,人人成为太极大师,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此心态,终是离目标越来越近。 若急功近利,往往伤了自家田地也未可知。 至于二意,无非平常心,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二意”,实是平常心的表现,这是进入太极圣境绝不可缺的心态。 三心二意,一不可缺,方能达到“五身”的目的。
来自: 兴安书馆 > 《陈氏》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怎样理解太极拳论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练习太极拳,要虚实分清,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都有虚实。最后,要能够灵活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因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阴阳虚实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所以,拳论讲:“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
太极拳学什么?怎么去练?
水性太极拳是王氏太极拳的入门拳,以上练法逐渐能抵达后,则可进一步锤炼太极拳的有无境界、无为境界了,这个境界,我们用一个名字来命名——神明太极拳(亦可称之为般若太极拳、智慧太极拳)。练太极...
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 双丰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 双丰收的日志 - 网易博客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太极拳前辈大师都很重视拳架的锻炼,认为人体精气神...
剖析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技击原理区别
剖析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技击原理区别 自16世纪陈王廷编创了陈氏太极拳以来,其拳法特点独道之处是众所周知,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两者在拳法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外行人看来,形意拳是生打...
阿福说内家拳之 太极拳入门第三要:单操比套路更重要
阿福说内家拳之 太极拳入门第三要:单操比套路更重要。本文系阿福原创,如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阿福太极。(微信公众号:阿福太极)...
这可能是最简单易读的太极“掤劲”详解
【太极】文传榜2015十大网络国学公号。太极拳太极八劲(掤、捋、按、挤、采、挒、肘、靠)掤劲为之首,掤劲到底是什么样的劲道?它的内涵...
如何用太极拳打人(2)
如何用太极拳打人(2)第三章:什么是太极拳。可是现在教太极拳的,讲太极拳的都很少讲拳理!一力偶可用与其作用面平行、力偶矩相等的另...
太极推手的十大阴阳关系
太极推手的十大阴阳关系。太极拳的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呼与吸、攻与守、粘与走、意与力、内与外等等阴阳关系,对...
<太极拳论>通解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太极拳论》把太极拳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纲要提出来,认为不管太极拳法如何千变万化,而其动分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走粘相生、缓急相随等基本原理却是一贯的。在太...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