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剖析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技击原理区别

 太极一圆 2013-11-18
    自16世纪陈王廷编创了陈氏太极拳以来,其拳法特点独道之处是众所周知,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两者在拳法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它们相互一致和融汇贯通之处非常多,正因为陈氏太极拳当初编创之时,吸取了形意拳中的精华之处。后来又反过来重新修订形意拳,可见两种拳法的精华点都融入到各自的拳法中。这样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区别是:
      
    陈氏太极拳的理论核心是“用意练意,行气练气”,整个运动中始终贯穿着“阴阳”、“虚实”,是以心行气,气到劲到,久练之后气敛入骨,达到行气的最深功夫,核心是一个“气”字。

   形意拳则讲究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郭云深语)。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易贿;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在外行人看来,形意拳是生打硬进,刚烈勇猛的拳种,其实不然,“形意拳为柔术之上乘,内家之正宗,盖能刚柔相济,进退互用,”形意拳高手以气行刚,而至刚无比,核心也是一个“气”字。它们之间的区别则在于陈氏太极拳是“由柔成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内”。

  形意拳则反之,由刚至柔,由坚刚于外的明劲,修练成飘忽柔幻的化劲。用老拳师们通俗的说法,这两个拳种同是内家拳,练法上,太极是由内向外练;形意拳是由外向内练。但是,它们上乘的功夫却是相同的:“柔行气,刚落点”,“刚柔相济方为真”。在对抗性技击的策略方面,陈氏太极拳和形意拳都主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后发制人的技击方法。

    形意拳讲究“以巧破千斤”,在对抗中,盯住对方,抬哪个肩就知道动哪个脚,趁对方举足未稳,抬起一脚起空时,抢入对方中门发挥技击拳法。对方抢入我之中门,我**撤退当中,也发挥同样击法破坏对方攻势。此打法称“进亦进,退亦进”。

  而陈氏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主张引进落空,“弧形走化,直线进击”,乘势借力,能化能发,相机而动。两拳迎敌技法不同,得势后的击法,劲力却同出一辙,都使用“弹抖劲”、“弹簧劲”犹如蓄满劲力的经放射箭矢一样。劲夫高强的老拳师更善于根据对手来势特点,施之以“拧裹劲”、“螺旋劲”、“崩炸劲”、“抖擞劲”或“长劲”“寸劲”不等。有人讲,形意柔而化太极,太极刚而成形意,是很有道理的。

    在套路和动作演练方面,形意拳和陈氏太极拳,尤其与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在身法、步法、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颇多的。如退步压肘闪通臂、掩手肱锤、连珠炮、连环炮等等。这些动作与形意拳劲力特点极其相似,只不过在转换招式中了绵绵不断的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的闪通臂式,鲜明地体现了形意拳的特点。
此势是从斜行拗步开始的,双臂合拢在胸前向外掤出,转身向右大扌履,进左腿右手击出,同时转腰拧胯向右转换身形,右手在腰胯腿膝甩鞭子般的缠丝劲带动下,蓄满了劲随全身转动从上而下缠;此时,右腿迅速撤回,右脚落地震脚,左手与右手形成向合力向前击出。此时的定式正好是形意拳劈拳三体式。

   陈氏太极拳的连珠炮式与劈拳法亦十分相似。此势由高探马开始,腰胯转动带动双手双逆缠至胸前,右掌心向外,左掌心向下掤出,发劲的同时,右足向前进半步,左足亦随之跟进半步,足跟铲地有声。此式在手法上合于形意劈拳的起躜落翻,步法上与劈拳的寸步寸劲毫无二致。只不过陈氏太极拳把劈拳的直出直入变为横胯顺胯,这也是便于缠丝劲发挥的击技特点。

      
    从以上陈氏太极拳与形意拳技击原理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拳法招式从它的创建到成熟,都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它需要吸取其他武术派别中精华,融入到自家的招式中,使之不断的完善。也说明了武术拳法,各门派之间需要相互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拳法的极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