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武术文化 华博编著,时事出版社,2007/3 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套路及单势练习。 早在先秦时期,武术便由远古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萌生发源,成为武术形态的雏形。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的哲学境界——天人合一:所谓“天”是“自然”的代表。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环境为作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 长拳的“十二形”之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如“内三合”、“外三合”。“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国哲学主张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致。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 武医不分家:医易同源,医武同道。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国古拳法心意蕴藏着极其深奥的人体生命学的基本原理,明清以来兴起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在创编过程中也无一不受到中医学、气功学、经络学的影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和文化色彩,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称之为“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如百合、哑门、天鼎、极泉、太渊、章门、期门、肾俞、关无、委中、涌泉等。 传统的武术家练武一般要讲究阴阳五行、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功力与技法有机结合下,牵、端、挤、按、正确敏捷,理筋通络,推拿、按摩,独造妙境。 一名按摩医师对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病情病理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问题就是缺乏施术的特殊动力——内劲。“内劲”主要是通过我国传统武术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大成等拳种中的桩功训练获得的。武术伤科医生则将自身功力与气功等独特功法与按摩技术融为一体,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内劲”的收放吞吐。用内家武功的发力法在其病灶对应的表皮骤然发出一股螺旋性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不觉疼痛下就会使病灶处受到“内劲”的强烈冲击而起到“攻坚散块,袪瘀疏阻”的作用。 结合了武术与气功的针炙,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能和免疫能力,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从而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 内外家之分:内家主意、主思想;外家主力、主形体;内家讲守己,外家讲制人;内家以自身求得自身的完整,安泰和自由为主,外家以克制对方为主,以求战胜对手,安身立命;内家以制人为手段,以守己为目的。外家以守己为手段,制人为目的;内家以养先天为主,以养为练,外家以练后天为主,以练为养;内家先练内(意)后练外(形),由内及外,外家先练外(形)后练内(意),由外及内;内家要求从整体到局部,如太极拳强调松、软、圆、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周身和顺,所谓“一动无不动”,意到形到。在此基础上,将周身的完整通过一点局部表现出来,正所谓“一处有一处阴阳,周身总此一阴阳”,在接受上做到“周身无处不弹簧”。内家的考核指标多为发放效果,即在任何状态下,运用自身的任一部位,一举将对手放出,并且控制被放出的对手的身体旋转角度和方位等。外家练习方法要求从局部到整体,外家讲打,打就要用局部,一旦周身每个局部都能打,即所谓“沾着便打”,如铁砂掌、铁臂功,铁拳功等。外家的考核指标多为实物,如举多重的石担、一掌打碎几块砖等;内家主静,形式上柔和平静、神气内含;外家主动,动作上神气逼人、动作迅速。内家以柔为主,柔中带刚,外家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柔者意也,刚者力也;内家强调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外家要求动中取胜、先发制人。内家讲发放,外家讲打击。发放是指发放对方之劲,即将控制的对方之劲向放箭一样发出;打击是指打击对方的身体,外家拳用局部肌肉伸缩的力量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紧张,很少将人打飞;内家拳却是整体发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用力很小,便可将对手轻易发出。 八卦是在肯定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推测事物的发展和走向,又把发展理解为各种矛盾趋向和谐与不断往复的过程。八卦掌原名“转掌”,由于该拳主要运动方式为绕圆走转,所绕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又以人体各个部位比对八卦,于是被称为八卦掌。 八卦掌的基本八掌分别比附为乾卦狮子掌,取象为狮;坤卦返身掌,取象为麟;坎卦顺势掌,取象为蛇;离卦卧掌,取象为鹞;震卦平托掌,取象为龙;艮卦背肾掌,取象为熊;巽卦风轮掌,取象为风;兑卦抱掌,取象为猴。八卦掌还借用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的数目,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每组八掌,比附八八六十四的数目。 八卦掌还较为全面地采用“易理”作为拳技的理论依据。“易理”即解释八卦图形含义的理论,包括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基本思想。八卦掌不仅以“易理”说拳理,还以易理规范拳技。 “易理”认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只有简易的道理,才便于明了;只有简易的法则才便于效法,这就是简易的思想。八卦掌的拳理和拳技就效法了这种简易之理。八卦掌向左沿圆绕走称为“阳仪”,向右沿圆绕走称为“阴仪”,象征着阴阳的左右绕走,这是八卦掌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运动特征。八卦掌掌法的变化都是将攻防招术融于沿圆走转,运动特点都必须符合绕走的规律。 其次,“易理”认为天地及万物万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这就是“变易”的思想。八卦掌效法这种变易思想,将沿圆绕走和攻防拳式融为一体,使走转招式像天体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没有中断。对敌时也要不停地走转与对手周漩,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形成了“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八卦掌技法总则。 “易理”还认为“动静有常”,认为天地间万物万象的变化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不巳,这就是“不易”的思想。八卦掌按照这种不易思想,形成了八卦取象、取身不易、运动技法原理不易的定则。如“胸空腹实”等身型要领、“拧旋走转”等运动技法、“滚钻争裹”等劲法原则等,都是习练八卦掌者必须遵守的不易法则。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由此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思想在古代运用广泛,统治着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兵家则用五行阐述胜负因素的相互关系;医家把五行与人体内外、自然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病理变化;武术家则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并作为锻炼法则,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为基础的武术中,五行拳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包括劈拳、钻拳、炮拳、崩拳、横拳。由于该拳以五行理论解说拳理,因而被命名为“五行拳”。武术家们根据五行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提出了对拳法演练的具体要求和内涵意义,如劈拳属金、其形似斧;崩拳属木,似箭离弦;钻拳属水,形如闪电;炮拳属火,其形似炮;横拳属土,滋养万物,为五拳之母。 由于木、火、土、金、水相互滋生,五行拳便也存在着相生的关系;所谓“生”,就是变化,由此式变换为彼式,按照这一顺序串连五拳进行演练的套路就是“相生拳”,在实际运用中,任何一拳都能生各拳,形式灵活,不能拘泥。 五行不仅相生,同时还相克,因此五行拳也存在相克的关系。所谓“克”,就是克制,以此式克彼式,按照这一顺序串联五拳进行演练的套路就是“相克拳”,也叫“五行炮”。 劈拳养肺、钻拳养肾、崩拳养肝、炮拳强心、横拳得脾。坚持修炼,日久天长,自会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主张,不信天命、因果,主张通过后天种种炼养手段实现强身健体、脱胎换骨、超凡入仙、永享仙寿。道教以“道”和“德”作为宗教信仰和行为实践的总原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提倡无为、主静、抱一、守朴、寡欲、贵柔、尚雏、崇阴及炼精、炼气、炼神等等。武术对道教文化的吸收,不仅表现为概念上的移植与借用,而且以之指导武术的动作、招式、步法、套路和技术应用,尤其是道教气功,特别是内丹功,被广泛用于武术的技能锻炼中,甚至出现了所谓“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 中国哲学中的儒家思想、阴阳、八卦、五行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中国武术中都有深刻的反映,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体现。 儒家学派历来推崇“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提倡“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式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儒侠以“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为核心,以勇敢入世的态度,兼济天下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去行侠仗义。可分两类,一是游侠,一为刺客。游侠重在以“文”行侠,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刺客重在以“武”行侠,在刀光剑影中完成使命。 太极思想与武术: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着人的生命起源。太极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黑鱼白眼则代表“阴中有阳”。古人认为,阴阳不相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由此产生万物。白鱼与黑鱼之间的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这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阴阳鱼的鱼眼又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 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身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阴阳思想与武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古代武术就这样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不论何种拳术,都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各种拳术都要“气沉丹田”。古代武术还强调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规范拳技理法。 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相为根基。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做任何动作时,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要有序配合,动作才会协调灵便;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这就是阴阳之间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一种手法的劲力有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就少一分。如陈式太极刚与柔的比例就是五比五,这样才是易于变化的“妙手”。阴阳对立消长主要表现在双方搏斗时,如直劲来横劲破、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阴阳转化也是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习武者注意采用一定状态反向入手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步骤,在套路演练技法中,则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的动作路线规律。阴阳转化原理体现在武术训练中,则表现为“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练法。练习武术时一般要求先练静功,由静功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再在意识的支配下发起动作。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思绪烦乱,杂念纷争,则采用动功,使思想在注意动作要领、动作线路、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配合的过程中排除杂念,达到相对静的状态。 武当武术: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体系,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是武当武术的理论核心。它据此以追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来增智开慧;还秉承了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以养身、修身、健身、防身为目的,融静功与动功于一炉,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道家理论与武术、艺术、气功、导引的完美结合。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在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的“道”存在,它孕育万物,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来概括表示。张三丰深受阴阳平衡、动静相生理念影响,于是根据道家“道法自然”、“处柔守雌”理论,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最终创造了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内家拳:武当武术讲究柔和自然、圆融通贯、与宇宙的规律、天地的呼吸相一致。并结合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人体的共性及规律,把武术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形成了讲究人体的经络穴位,注重练好坚实内功根基的内外统一的功夫。并具有刚柔相济、避实就虚、灵活圆转等“内家派”特点。以松沉自然、外柔内刚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道家认为:要想得道飞升,一方面要炼会金丹服食,另一方面就是导引行气,炼成内丹。“气”就是“内丹”,练气需要导引行气,于是便产生了练拳的需要。 道家拳术的技击价值观由此受到气功养生价值观的冲击,并逐步走向融合,从而形成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功机制,这一机制在形成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兵家的理论精华和少林外家武功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完备的武当拳体系。 武当拳的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技击动作上强调轻松自柔和,架势平稳舒展,动作不僵不拘,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无论攻防,都要虚实相应、过渡转换、紧密衔接,有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武当拳的技击轨迹呈现“圆”、“弧”的状态,有外圆与内圆、大圆与小圆、小圆到无圆的区别。外圆是指肢体运行轨迹,动作环环相携,处处圆活;内圆是指内气圆活,运行流畅,没有闭气、憋气的感觉,要让身体呈现在螺旋的球体之中。这些圆的运动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表示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武当拳将内功精、气、神称为内三宝,筋、皮、骨称为外三宝,通常练功是练内三宝,通过内养为本,外练为辅的兼修过程,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道合一,最后达到养生的一种新境界,即:心如止水,境由心造的修炼境地,形成武当武术独特的养生思想。 武当剑:自古以来,行侠者佩剑,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者佩剑,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标尺。随着道与剑的结合,剑在道教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在道教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的传承意识上,剑又代表着“法”,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谨记本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要当机立断斩断尘缘。后来,剑成了道人外出云游必需佩戴的物品。 流传至今的武当纯阳剑,即为吕洞宾在武当山南岩宫参真时,以“八仙”之一的汉钟离传授的“天道剑法”和“龙虎金丹秘文”为基础,仔细揣摩创立出来的。武当剑主要有张三丰太极剑、太乙玄门剑、武当八仙剑、龙华剑等。 武当剑理论取自古代太极、八卦,主张“剑法通乎易术也。”“易者,变化之总名,随时变易,乃人天道也”。认为万变无穷是天地间规律,也是指导剑术的规律,因而从战略上强调因敌变化,不拘成法,这也是我国剑术的理论精髓。 武当剑用法是由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洗、压、截、劈13势应用变化而成,运用时讲究乘虚蹈隙、避青入红,这主张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待动,后发先至,交手时要避实击虚,以斜取正,迂回包抄,使敌人不能善其后。还强调,“不论何种兵器,两下冲锋,莫大接之截之,理之架之,互相争胜。唯是剑法,决然不同。交锋时不接不截,不理不架,凭空一击,无不命中。名曰:“不沾青,入红门”也。所谓“不沾青”指不以硬力争夺对方兵器;“入红门”是指出剑一击命中。 武当剑习练的基本要求是含而不露、隐而自悟;动作协调自然,势式紧密相连,如飞云流水、穿连不断,各法贯通,随心所欲。武当剑运行起来变化旋翻,轻稳疾快。正所谓“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 太极拳之大架与小架: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大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都有一种向外拓展的劲力,气势宏大;小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则有一种由外向内收紧的劲力,精巧美丽。气韵风格是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个性,符合太极拳义理。 陈长兴之《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著作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陈长兴发明了一种螺旋缠丝式的拳法,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滑,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孙氏太极拳追求意形调和,讲究形和意适中,形不紧,则意自活;意自活,则形必顺;如此不断调试,才能使身体运动时,中正不偏,协调有度,形成最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下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中庸状态,对肢体和神经有很大的健益作用;练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三害”不可不避,“八要”主要落实在心意上,“起钻落翻分明”主要落实在动作的节奏上;“九要”即是讲究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动静相宜有度,节奏鲜明适中。练习孙氏太极拳时要时刻关注周身,对每一个动作细节要精打细算。在这一过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体各大部分和关节则是被雕刻的对象,也就是要求将练拳过程细心揣摩、悉心体认,注重对自身进行感觉观察,要体会“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状态,建立其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是模糊的,但随着功力的增加,最终达到自如状态。 孙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孙禄堂在他所著的书中,从传统哲学层面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指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即太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因时空而变,是一种随时适应时空变化的高度有序态。这种有序态的标志性特点即是协调,就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也就是“一气伸缩”。孙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就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 孙氏太极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的功能,同时还能够畅通经络,强健肌肉关节。 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包括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转腕旋膀、展指凸掌、弓腰、收臀、屈膝坐腿。要求做弓步时,两脚尖朝前,头顶与后脚跟形成一条斜线。做马步时,要求左桩右柱或右柱左桩,即重心偏向进攻方向一侧。在转身变向时,不论转45度、90度、180度,都采用全脚辗转的方法。功架紧凑、松静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连贯的特有风格。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72式,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面则由顺圆逆圆组成。以身而言,要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没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艺、难度。在演练过程中,旁人观看只是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等,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技击特点非常突出,以二人推手为代表,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赵堡太极拳练习时用意不用力,还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用意,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熟练后,能够无意识去接应。这时候,意与身体的自觉反映融为一体,是一种随心所欲应物自然的较高境界。“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 武氏太极拳:由赵堡太极拳改进创编而成。不同于陈杨两式,由武氏家族学而化之,自成一家。拳架小巧紧凑,身法紧严无隙,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身法以中正为基础,步法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充分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起伏来借力,因而对腰腿的要求极高。手法上则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在整套动作中强调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并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李逊之:武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之间联系的,能掌握抽丝就有了缠丝劲。从神气方面讲抽丝劲是直的,可是这一转身、腿转、腰转、两臂也随之转了,就形成了缠丝,产生了劲路。 李氏太极拳: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练习时要求心平气和、神态自然,意念引导动作,循规蹈矩。在动作上,要求头、肩、手和胯、、膝、足各部位都要放松舒展,放松后,动作灵活敏捷,可使血脉通畅。并有发力很强的动作,如“虎扑式、怪蟒翻身式、金鸡抖翎式、野马擞毛式等。”“虎扑式”动作“起如举鼎式,爪落似扑羊”;“怪蟒翻身式”是随着翻身动作,两手下按至胸前,身体下沉,两脚同时震地,两掌由胸前同时向前撞出,也是爆发力极强的刚劲动作;也有很多柔软连绵的动作,如“盗银砖式”,以腰为中心,动作连绵柔软,上下相随,协调一致,“研磨掌式”,动作以腰为主宰,用腰带动手臂,沉肩坠肘,手指自然分开,尽量往前探出,整个动作轻灵柔化,连绵不断;以意念引导动作,有较强的健身功效和攻防技击价值。 其他太极拳:心意混元太极拳、卢氏太极拳、四维太极拳。 不举无名之兵,不逞匹夫之勇。 武当武术动静结合,成为养生修炼的最好方法。贵柔贵静,肢体运动处处适中,不超过极限,体现“中、正、平、圆、轻、灵、柔、和”八字要领,并且有行、立、坐、卧和动、静相别的多种劲法。武当武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武术法理,由调心、调息、调身三者协调统一,成为一种对人的身心进行全面修复调节的健身、养生运动。如果抛开技击性,它就是中医的治病术。 “静中求动”,即静中有动: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动中求静”,即动中有静,即肢体动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内静。 武当武术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练形、练气、练神,这三部分主要蕴含的功法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演练拳架时要求立身中正、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举动轻灵,并且要保证动作连贯完整一气。 内劲外用的形意拳: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 形意拳对人体的理解:上为阳,下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边为阳,右边为阴;阳济阴,阴润阳。形意拳实用性很强,要求“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钻翻伸屈,拧旋往返,起钻落翻,体现出严密紧凑的上肢运动特点;要求“迈步如行犁,落步如树生根”,体现出快速沉稳的下肢运动特点;要求快攻直取,寓守于攻、顾打兼备,做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硬打硬时无遮拦”,做到全身的完整协调。 形意拳以五行拳为形意母拳,以十二形拳为基本拳法,以八字功提高技击,丰富手法。 劈拳:属金,强击性拳法,分双劈拳和单手劈拳。劈拳并不仅仅只有向下的劈劲,还应该有向前的刀割劲和向后的抽拽劲。发力轨迹为从前额至胸腹,这样的劈拳才能浑厚有力。除了明、暗、化劲以外,还要打出捕、拍、撞、按、劈五种不同变化的劲来。口诀:“劈拳不用看,两脚一条线。前手出拳后手跟,掩肘摩肋打中心。前脚进步后脚蹬,起落钻翻才算成。” 崩拳:属木,动作形如利箭,拳击有力,发力时威猛如山崩地裂而得名。分半步崩拳、拗步崩拳、顺步崩拳、跨步崩拳、快步崩拳等几种不同步法。半步崩拳是最基本的锻炼方法:前脚进,后脚跟,两脚互不交换,前脚进时,应先将脚提起,然后再向前趟出,后脚跟进,应着重在趟上,后脚的跟进要快速、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动,身一抖,便进身,不能有丝毫迟疑之感。崩拳实用的劲力是崩劲,它是当接近对方时猝然发出的一种最猛、最凶、最狠的劲力,采用先蓄而后发,先松而后紧,它除了崩劲处,还有压劲、裹劲、扑劲、抖劲、踏劲等,常要求一劲之中又须含有顶、拧、磨、翻、蹬、猛、顺、透八种混合劲,十分难练,所以形意拳前辈常有“练拳容易,找劲难”的说法。 钻拳:属水,演练起来如海中巨浪翻卷,其气势大有将海上之物抛向空中的钻天之势。练习钻拳时,要沉肩坠肘,肩胯与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前手不可越过前脚尖,此即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从而使自身保持平衡。与崩拳、炮拳相比,钻拳更重视一个“巧”字,久练钻拳能去僵拙为灵巧,使人体运动更加协调灵敏,这才是钻拳似水的根本含义。 炮拳:属火,刚劲猛烈,气势逼人,因而得名。炮拳一出,大有雷霆万钧之势,加上打炮拳时,无坚不摧,拳劲宏大,可以说炮拳是五行拳中最为凶猛的拳法。练炮拳能增强心脏功能,从拳理上说可以促使血脉灌至上焦,气沉丹田足可以充实下部。所以练炮拳有生髓生血,益智益神的功效。 横拳:属土,土性中和,是一种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拳法。其为五行拳之母。既可化为劈、钻、崩、炮四拳,也能化十二形拳,正所谓“一本可散万株,万株咸归一本”。形意拳立拳核心为中庸,而中庸代表性最强的拳法就是横拳。所以横拳若是一味追求“刚劲猛烈,无坚不摧”就失其本意了。 形意拳更是一种养生延年的妙术。劈拳通肺、钻拳强肾、崩拳舒肝、炮拳健心、横拳益脾。五行拳每一种拳法都是养生健身的药方,效果不逊于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名师多长寿就是实证。 八卦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向,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因此得名“八卦掌”。 八卦掌包括基础八掌,基本步法包括起、落、扣、摆四种。阳仪和阴仪是八卦掌技术的基础,它以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以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其他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融于沿圈走转中,成为八卦掌的一大特色。 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它的技击原则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要求在对敌时用不停地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强调制胜之法在于变动。 八卦掌的动作是柔软地使用身体,轻快地扭拧着,如蛇一般跃动,动作迅速旋转,踢打、摔、拿熔为一体,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没有穷尽,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其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袪病延年上也有独特的功效。 程派八卦掌的基础功法为站架、行桩。步法以蹚泥步为主,同时也练习鹤行步增加功力。步形讲究曲腿蹚泥,即以腰为主宰,拧翻走转,摆扣舒展,潇洒稳健,进退反转,善用迂回;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沾粘连随,拧旋挣裹,沉实圆活,注重腰力,寸劲爆发;在技法上讲究游身绕进,斜出正入,走化沾打,脱身化影,背身击敌;在形象上讲究行走如龙,换式若鹰,三形兼备,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指分掌旋,刚柔主辅,掌如穿梭,善用削踏,由此构成了一整套先练腿、次练身,后练掌,以拳脚为主,以器械为辅的完整体系,与其他武术风格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 尹派八卦掌:出掌为牛舌掌,四指并拢,拇指内扣,每路八手,其有64式。在劲力上以干冷刚直见长,讲冷、弹、硬、脆、快,善爆发,顿挫和弹抖,人称“硬掌法”。在速度上,强调“打闪穿针”,瞬间爆发,在步法上要求走寒鸡步,强调小步、快步、续步,在走转时犹如寒鸡行走之态,步步贯穿,含、稳、续三劲。含,即欲进步先抽胯、提膝、蓄劲,要体现出听察蚁鸣之神态;稳,即在快速行进时要轻灵稳健,落步有方,不盲目轻率;续,即前脚落地时后脚要蹬拔,使前脚落地的瞬间,在后足蹬拔之力和丹田鼓荡之气的催动下,继续再向前尽力延伸铺进,如鸡之踏雪,要体现出神气灌达足尖而不弱的气势。在战术上强调以我为核心,以逸待劳,通过不断调整角度迫使对方绕我而行,我则随心所欲,伺机进攻。 张(张占魁)派八卦掌:张占魁融形意、八卦之大成,独创形意八卦掌。其特点是象形取意,以形育神。在掌法套路编排上,参照八个卦象及八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再运用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掌法和左右旋转的练法设定而成,还强调重视意念配合、内外兼修。 形意八卦掌观人体运动变化的规律,遵循古老的阴阳、内气学说,并结合八卦掌左旋右转的步法、身法、掌法,总结出了一套五步练意法,即“阴阳运转法”、“阴阳守气法”、“意气运转法”、“意念示意法”、“内外修身盘膝法”。这五种练意法贯穿在整个套路各式中,每招每式必须以意先行,不用拙力,意念到,内气到,内劲到,身法、步法、掌法也就随之做出,使得拳势不脱、不断、不散、不呆,内外如一,一气贯通。由于形意八卦法掌重视意念配合,强调内外兼修,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体内气、血、髓的变化,形意八卦掌认为这是该派的精华所在,其每一掌式动静都须有意相随,拳理、拳法多联系穴位、经络、气血、脏腑、阴阳,使技击与健身有机结合,同时又使技击威力更大、层次更高。另外,形意八卦掌招式丰富、套路优美,实用与观赏价值都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