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5)灭苦之道

 自我觉察监控 2015-06-19

我把全部念注固着在重复“哺-哆”上, 直到意识分解进入知觉的清澈明亮状态, 然后沉浸在精细的知觉里,一直到恢复常态, 然后加紧用功, 再专注于重复“哺-哆”。就是在这个阶段我的修持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修行不停地进步, 再也不曾有过退失,扎根于当下的念住取代了对个人修行状态的担忧,心越来越宁静、安祥和专注。

 

一旦理解了禅定初级阶段的正确方法, 就全心全意地修, 不让念住出现哪怕一瞬间的空隙,从早上醒来到晚上入睡, 我在清醒的每时每刻都在修,不敢放下警觉、不敢有一分一秒的松懈,就这样专心致志地使“哺-哆”进入内心, 根本不去注意周围发生的事件,我的日常生活模模糊糊地过去了, 然而“哺-哆”却始终焦点清晰。有了这个牢固的基础, 心的宁静与专注不可动摇, 像山一样坚定不移。随着心不断地获得内在的稳定越来越凝聚起来, “哺-哆”逐渐从意识中淡出了, 留下心的知觉在宁静与专注之下独自凸显,到了那个阶段, 心已经进入了奢摩他--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是独立的, 与任何禅定技巧无关。知觉完全处在宁静与专注之中, 它本身成了注意力的焦点, 这个心态如此突出、有力, 没有什么能升起推倒它,心就处在连续的奢摩他中,换句话说, 心就是奢摩他,两者等同了。


从禅修的精深程度上讲,禅定的宁静状态与奢摩他状态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 摄心入定, 在那个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之后退回到平时的意识状态, 这叫做禅定的宁静状态,这样的宁静与专注是暂时的, 只存在于心处于静止状态下的那段时间里,等到平常意识回转,这个特殊状态就消散了。随着行者越来越熟练, 一次又一次地出入这个宁静专注的状态, 心就开始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内在基础,当这个基础在任何状态下不可动摇时就称为心处于连续的奢摩他状态。 

 

是“心”把“感受”定义成痛苦和不悦,否则痛感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是“身体”的内在组成部分, 也不是“心”的内在组成部分。对这个原理一旦了解得绝对清楚, 痛感便立刻消失了,那时身体仅仅是身体, 有着自己独立的现实存在;痛感也仅仅是痛受。一旦痛感闪入内心, 心就知道痛苦消失了,它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整个身体也从知觉中消失了。那个时刻我的意识中感觉不到身体,只有一种简单而和谐的知觉独自存在,再没别的了。心如此精细, 独立存在着, 好象悬挂在半空中,它完全是空的, 但同时又有着敏感的知觉。因为组成身体的元素不再与心作用, 心也就不再感知它的存在了。这个知觉只是一种纯净、独立的意识,不与任何事物相连接,它只是知觉。身体感彻底消失了,尽管身体还在坐禅, 我却对它完全没有知觉;痛感也消失了,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物质感,只剩下心的知觉。一切思考终止了,心不再形成一思一念。思考终止时, 心独自定驻不动。

 

这个经历实在奇妙、难以相信,痛感彻底不见了,身体也消失了,只有知觉存在着, 它如此精细、微妙, 难以描述,我只能说它出现了。那真是一个奇妙的内在状态!心的内部没有活动, 最细微的波动也不曾泛起。它就那样长久沉浸于静止之中, 直到它从奢摩他退出来, 泛起片刻的波动, 接着又静止下来。任何意念都会把心立即带回常态,心沉浸于静止之中, 但它知道有一个涟漪片刻升起、消逝,过一段时间, 又有一个涟漪升起,又消逝。

 

痛感、身体和心是完全分开的现象,因为有“痴迷”这个心理杂染, 三者汇合为一体。 痴迷如同慢性毒药, 渗透心智、污染我们的感知、扭曲真相。痛感只是一种自发自然的现象,但当我们抓紧它,它便立刻火烧火燎起来, 是我们的心对它作了那样的定义, 令它具有的烧灼感。痛感只是自然现象, 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含义,只要我们不把它当成负担, 它对心就不会有什么特殊意义。同样身体也没有什么内在意义, 除非心给身体赋予了意义, 把由此而产生的苦收集起来, 自己烧灼自己。外在条件并不造成我们的苦, 只有心在造苦。

 

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肌肉、骨胳都会回归原始的元素形态, 它们只是土元素,土元素什么时候会死呢?  身体的一切组成部分终究会回归其原始属性,没有什么会消亡。而那些元素只是集结起来、形成一堆, 接着心就住了进来。心是迷幻大师, 它进驻之后让这堆元素活动起来, 让它有了一个“自我”的身份, 接着就背起了这堆重负。“这是我, 这属于我。” 心把这一整堆物质指称给自己, 积累起无穷无尽的痛苦, 带着错误的假设, 自己燃烧自己。比方说膝盖痛或肌肉痛,膝与肌只是由骨、腱、肉等组成,它们不是痛,尽管两者处在一起, 却各有各的属性。心同时了解这两个方面,但由于知觉受到痴迷的蒙蔽, 就自动假设痛感存在于组成膝盖的骨、腱、肉上面了。出于同样的根本无明,心假定身体的所有方面都属于个人存在感的一部分,因此痛感也与个人的存在感绑在一起“我的膝痛,我有痛苦,我不要受苦,我要痛感走开。” 这个想赶走痛感的欲望是一种杂染, 它把身体的感受转成了情绪上的苦, 于是就扩大了不适的程度。痛感越强, 想驱除痛感的欲望越大, 于是就导致更大的精神烦恼。

 

我们一旦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是“心的执取”导致我们把痛当成是个人烦恼, 那个痛就消失了,它可能会完全消失, 只留下心的知觉;或是痛感的外在现象依然存在, 但由于情绪上的执取已经无效, 就不再感觉苦了。从那一刻起, 心停止了对痛感的抓取, 一切联系就被切断了,剩下的是心的精髓,即知觉, 在五蕴之痛中, 宁静而不受干扰。有了这样的理解, 痛感无论何等剧烈, 对心都不会有影响, 剧痛升起时, 你甚至能够微笑!因为心是独立的。知觉不间断,不牵扯到感受之中, 因此不苦。心的知觉永远不可能消灭,即使其它事物遭到毁灭, 心却全然不受影响。当我看见心的知觉无所攀缘、独立存在时, 就清楚地理解了这个真相,只有那个知觉带着惊人的光辉凸显出来--心放下了身体、感受、辨忆、思维、意识, 进入它自己清净的寂止状态, 与五蕴毫无关联。

 

奢摩他不会终止一切苦,但是奢摩他确实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从那里出发, 对造苦的杂染发动全面进攻。奢摩他带来的深度宁静与专注是培养智慧的优秀基础。问题是, 奢摩他如此宁静、满足, 行者不小心则会沉溺其中。奢摩他在解脱道上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与维持智慧的培养,它很适合担当这个任务。一个宁静而专注的心有着全然的满足感, 不会再去寻找外在刺激,而那些对于视觉、声音、味觉、嗅觉、触觉的想法也再不能影响固守在奢摩他中的知觉。它满足于最好的滋养,不会再出去漫游和遐想了。现在它彻底准备好了, 可以开始一种有目的的思考、调查和观照, 那些就构成了智慧禅

 

 

                                                                                Conti.

 

不净观 (asubha)是为了对人体的不净本质获得洞见。基本上整个人身是一具充满恶臭、呼吸着的粪池。是薄纸般的表皮使这一整堆物质看上去漂亮,把其可厌的本质隐藏起来, 我们都受了这个外皮包装的欺骗。与血肉内脏相比表皮显得很有魅力,但如果仔细地审查,就会发现皮肤上带着皮屑、裂纹和皱纹,它分泌汗水、油脂和臭味,只有每天擦洗才能保持干净,那又有什么吸引力可言呢?而且皮肤与皮下血肉紧密结合,因此也脱不开体内的不净本质。智慧探索越深,身体越可厌,从皮到骨,不存在一丁点吸引力。
 
不净观正确地做起来是全神贯注、不休不止的精神活动,因此心到后来会疲劳,那时就要停下来,回到那个已经花了大量功夫培养与维护起来的奢摩他中去,暂时把以智慧进行思考与探索的重任放在一边,让心彻底放松,悬挂于宁静中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上中下) 心一旦获得满足会自行回归常态,心与念住焕然一新,继续带着目标和决心重新进入智慧修持。在这个意义上奢摩他对于智慧禅是一种杰出的补充。

 

为了效果圆满,每次心投入的工作都应该是新鲜和即兴的,不要照抄过去的观法。要始终保持一种直接感, 独独关注于当下,忘掉你已经学过的,忘掉上次你进入体内发生的情形,就只把注意力完完全全放在当下,只从这个角度进行调查,这就是保持念住的终极意义--念住把心固定在当下,让智慧敏锐地聚焦。过去学会的经验储存在记忆里此时都应放在一边,否则记忆会伪装成智慧,然后就是当下在模仿过去,重复过去,如此一任记忆替代当下的直接感,真正的智慧就不会升起。
 
要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探索、分析身体的真相,智慧能设计出多少角度就用多少角度观,直到你熟练观照了身体的每个侧面。这个修持达到真正有所精专时会产生敏锐清晰的洞见:你一看某人,他的身体立刻分解开来,只看见血肉、腱腔和白骨,整个身体显现的是一团粘性、红色的原生组织,皮肤一闪而就消失了,无论男女,一般人认为有吸引力的皮肤根本就给忽略了,智慧立刻透视内部,那里有的只是一团令人厌恶可憎的器官,各个腔道充满体液,这些东西有什么值得喜爱和执取的呢?关于身体杂染编织了一张欺骗之网,以美丽的感觉欺骗我们,以欲望的念头刺激我们,真相则是这个欲望对象本身就是假的,真相都是血淋淋的细节,看清楚之后, 心便立刻从那里退离了。
 
带着念住与智慧投身这个工作时一定要始终勤奋和警醒,不要满足于部分成功。每一次你观身体,都要一直观到底直达逻辑终点,然后再很快的在心里重新建立一个身体形象,重新开始观。你越来越深地钻到身体内部,各个部位会逐渐地在你的眼前分解、散开、跌落,之后再专心致志地观想身体的分解腐烂过程,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有念住,把你的智慧集中在全世界人民如此痴迷的这个形体上,集中在它的不稳定与无常本质上。然后跟着身体腐坏、分解、回归原始元素的这个自然降解过程去观。腐坏与毁灭是一切有机生命的天性,到最后,一切物质回归为组成元素,最后元素也四处散开了。让智慧摧毁身体,在心中观想那个腐坏与分解过程,把注意力集中在血、肉与其它软组织的分解上,看着它慢慢地分解,一直到除了散乱的白骨,什么也不剩下。然后重新构造出身体,再次开始探索。每一次都让直观智慧把身体破坏成废渣,再在想象中把它恢复原型, 然后重新观。
 
你必须反复探索、训练心智,直到能够纯熟运用智慧。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推测与猜想,不要让应该做什么、结果也许意味着什么那样的想法来干扰探索。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智慧所揭示的真相上,让真理自己说话。智慧会了解正确的道路,会清楚地理解它所要揭示的真相,当智慧确信对身体每个部位有了完全的了解,自然就会从那些部位的执取中解脱出来,无论那个探索有多专注,一旦真相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心会感到彻底满足,就会自然的去检查另一个侧面、然后再下一个侧面、直到所有疑惑完全消解。这个修持过程是一种强力的思维训练,需要高度技巧与精神毅力,花的功夫越大,智慧越精练,心越明亮、越清晰、越有力。在这个阶段,行者有一种深刻的急迫感,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执取于人身所带来的危害并洞见了隐藏着的危险。通过智慧的力量,一具死亡腐烂的人体和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人合为一体,两者没有丝毫的不同

 

对心的拉扯和控制当中, 没有比色欲更强的染杂了,而不净观是治疗色欲的最佳良方。不净观修习的成功与否是以内心性欲望的减少度衡量的。随着智慧一步步揭开身体的真相,直到完全切断这个根深蒂固的执取,心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在技巧越来越熟练时,会到达一个时刻,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执取似乎完全消失了,但实际上还存在有一些执取的残余,它们只是躲藏起来了,要小心记住这一点。

 

当智慧在洞察身体不净本质的核心方面达到了最大的熟练程度时,你必须把这具可憎的血肉白骨堆放在面前,然后问自己这个厌恶感是从哪里发出的?它的真正来源是哪里?把注意力继续集中在这个可厌的身体形象上,看看会发生什么,你现在就快要触及问题的真相了。在这个关键阶段,你必须让智慧打碎身体、毁灭身体,把那个可憎的形象固定在心里,密切注意厌恶感的任何动态。你已经激发出一种厌恶感, 那个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它从哪里来?是谁、是什么在认为血肉白骨是可憎的?把注意力放在这些问题上,然后观察厌恶感会去那里?无论它去那里,要准备好跟着它。当你全神贯注地看着不净身体激起的厌恶感时,面前的可厌形象会逐渐朝内收缩,直到它完全摄入内心。不用促使,它自己会退回心里,回到它的发源地。当心的知觉全神贯注地观这个厌恶感、使它朝内走时,你会突然产生一个深刻的领悟:是心本身产生了厌恶感,是心本身产生了吸引感,是心自己创造了丑,是心自己创造了美,这些素质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并不存在,心只不过把这些特点投射到了它所感知的事物上,然后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它们是美是丑、可爱或者可厌的。心一直如此描绘着复杂的图画--那些有关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画面,接下来它就为自己虚构的幻象所倾倒,以为那是真的了。
 
是心在制造厌恶感与吸引感。上面调查的焦点--那堆血肉白骨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可憎感,人体本身既不可憎也不可爱,完全是心在制造这些情绪,然后投射到我们面前的形象上。一旦以智慧清楚了这个欺骗,心立刻放下一切外在事物的美丑,转身向内走去并开始专注于那些观念的来源。心既是制造欺骗的罪犯,又是受害者。只有心,而不是其它什么在描绘着美与丑的图画。

 

请把这个解释当作一个向导,只是指出方向,不要把它当成课程, 一字不漏背下。我总是不愿讲得太详细,恐怕弟子们把我的话逐字奉行,这样会使他们对必须探索的真相本质造成偏见。我的话,只作参考,不会使你觉悟。永远不要对真理有先入之见,不要对禅修作猜测与理论化。也不要因为读了这个开示就误以为你获得了知见、理解了身与心的真相。只有念住的知觉坚定地停驻于当下才能直接指向真理,以念住指导下的直观洞见、以智慧进行探索的勤奋修持才能够穿透真相。

 

随着智慧熟练起来,越来越多百分比的色欲会给摧毁,智慧步伐加快,那些形象的退却速度也在加快。最后一集中注意力,形象就闪入内心融合、然后消逝,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技巧达到最高时,形象一出现就消失了,出现和消失发生得如此之快,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感知已经不再重要了。最后那些形象在知觉里一显一灭、一开一关,速度之快使身体的形象已不能维持下去,每次消失之后,心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空性--形的空与色的空,心越来越深刻地体会着那个空性,直到最后心造的形象完全消失了,只有空性保留着。在这个空性之中心的根本知觉独立存在, 不可比拟。心停止创造一切身体形象,色欲彻底灭除了,观身体的修持也就完成了

 

 

 

                                          Conti.

 

 

心制造骗局, 我们就受这个错误感知的欺骗。人类的一切官感都是心的知觉为了自己的目的所造的,心的知觉遍及全身,这个遍及全身的意识完全是心本身的体现。而组成身体的物质元素没有意识,不存在知觉。眼、耳、鼻等通过心的知觉获得感受能力,它们都只是产生感觉的途径,并不存在有意识的知觉。

 

在心的内部,想蕴与行蕴是主要的欺骗者。对于不还果者, 身体因素不再是问题了,他们的全副注意力自动转向心理因素:感情、记忆、思想、意识。行蕴与想蕴升起来,不停地相互作用形成思维印象,并且涂上各种意义色彩。每时每刻五蕴不停地升起、落下,它们本身没有什么实质,是心对它们作出注解,给它们加上个人现实的假象,然后把它们当成了“自我”和“个人财产”的实质来抓紧,这种误解造作出一个“自我”形象,它成了比山还重的负担,心在其中背着这个重负一无所获,唯一的酬劳就是苦。

 

智慧密切观察着它们的升起、消失,升起、消失,又出现,智慧穿透心的知觉本性,紧跟着每一个想法、每一个细微念头的升起与消失,然后再注意下一个升起的念头,这个工作要求白天黑夜、每时每刻毫不分心。在这个阶段,时间和空间已经无关紧要了。此项工作极费精力,所以如果有必要,就迫使心放下当前的探索,把注意力集中到宁静、安详、完全收敛的精神状态,在那里休息直到完全恢复。一旦心从那个不动的奢摩他中退出,立刻跃起行动,好比马在磨着嚼子,心急不可耐地回到它的工作中去。但是要小心,不要让心在智慧禅的道路上走得太匆忙,不妨偶尔作一点放松和休息。

 

等到心在调查这些现象时能以敏锐深刻的智慧观照清楚了,它就会把“身体”理解成一种自然现象,它在自身的物质领域内具有真实性,但已不属于“自我”的一部分,由此也不再成为执取的目标。然后身体的感受,也就是体中产生的苦乐与不苦不乐感也被舍弃了。但是心还不能看穿那些在心内产生的细微感受,也就是在心里产生的苦乐与不苦不乐感,心还不了解它们,这些微妙的感受会不停地提醒、督促着心去作进一步的调查。

 

思考与想象的源泉整体上称为行蕴(sankhara khandha)。每个想法、每个细微的念头升起时在心中产生波纹、然后停止,这些思维波动(行蕴)只是在知觉中片刻闪现然后就消失无踪。只有当想蕴(sanna khandha)把它们拾起来时,它们才具有了特殊意义。想蕴是记忆、认知和铨解的聚集体,它拿起一个思绪片段进行解释、放大, 假定它们具有某种意义、把它们变成一件事,定义它是这个那个的存在,把一切搅动起来。二者是导致一切麻烦的精神聚集体(蕴),它们一起发明幸福与悲伤的故事,接着把故事诠释成与“自我”有关的现实。
 
到现在,心已经重复不停地、不屈不挠地探索了五蕴,培养了专精。通过智慧的观照,我们首先舍弃了色蕴。接下来心会以同样方式逐渐地舍弃对感受、辩忆、思想、和意识这四蕴的执取。智慧一旦看透“蕴只是心内的波纹,没有真正的实质”,心就会舍弃一切。

 

是什么不停地为我们提供这些想法呢?是什么不停地制造它们呢?它们来自视觉、听觉、味感、嗅感和触感,它们来自感受,记忆,思维和意识。我们对自己的感知理所当然地接受,不停继续着欺骗,直到把它变成一把火在我们的心里燃烧。心就是被这些因素、这些心的习惯所污染,心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拔除这些因素,让心的真正本性显示出来。要知道,当我们的心不出去涉入客体时会保持着自然的宁静与光亮,正如经中所说“原始的心本是明亮清净的,但当杂染穿过并与心混合后就受了污染。

 

随着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彻底地探索心, 过去四处游荡的杂染元素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亮点,与内心的自然光亮汇合起来。这个光亮如此壮观、如此迷人,就连大念住、大智慧那样杰出的心理素质起先都会在它的迷咒下受骗。这是一个全新的经验,过去从来不曾经历过。在这个调查阶段,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内心深处,让智慧迎接挑战:一切造作之事起源于心,这个光点就是终极之虚假,在整个身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个光亮更突出了,它如此令人心弛神往的惊叹,因而也有了如此执着的保护感,你不要任何东西去干扰它。看着它, 它就在那里,它是无明(avijja)--这个宇宙的超级君主,你从不曾见过它。其实它除了迷人的亮点之外什么也没有,不要把它想象成魔鬼野兽,它真的是全世界最诱人、最亲切的美丽之冠,但当你遇上它却认不出它时修行就会卡在那里,一定要对那个光亮的中心发起进攻,不能加以轻信。

 

这个阶段极其精细,尽管心已经放下了对五蕴的执取,但它还没有放下“自己”,它的内在知觉仍然渗透着对自己本性的根本无明,无明在这里汇集成为单一焦点,其出口是眼、耳、鼻、舌、身以及其产生出的视觉、声音、嗅觉、味感、触感。一旦念住与智慧有了足够技巧,便会永远切断这些外流出路,无明就不再有出口来表现自己,进而那些外在的表相也不再有效,剩下的只是心智内部不停的细微的震动。现在它完全依赖于心作为活动的基础,只要智慧不能彻底超越它,无明看上去就会象一个细微的喜、细微的苦, 一道不可抵挡又令人惊叹的光芒,心中产生的极其精细的喜乐和从其中放射出来的惊人光亮,其来源都是无明,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因此一开始探索时会受骗而去抓紧它,然后常会被无明诱使进入沉睡之中,还以为那个满足感和光明感就是我们的真正本性,我们便把这个壮观的包含着无明的心当成了真正的自我。但这不会持续太久。在这个层次的大念住和大智慧的力量强大而不自满,它们不停地审查、观看、分析,前前后后、毫不间断,它们终究要觉察真相,它们会注意到这种喜与苦的感觉表现出细微的不规则性,与那个光亮的宏伟并不一致。尽管“苦”表现的如此细微却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为什么这个心有多种状态,还不恒常?这些变动一旦被探查到,心就会升起怀疑,提醒智慧去进行调查。由此心的知觉本性成了调查的焦点。

 

念注与智慧已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调查了其它一切,灭除了其它一切因素,但眼前这个如此明亮惊人的知觉到底是什么?随着念住与智慧的聚集,心便成了那个被全面调查的焦点,成了大念住大智慧的战场。锐利的智慧进行着探索,等到完全理解真相之时,无明将以不可预料的方式分崩离析,那个光亮中心分解时会有惊人的景象出现,那个时刻的觉醒被称为“菩提树下的觉悟”,轮回的坟墓将被彻底摧毁,过去一直被无明遮蔽着的真相完全展现在面前,心的内部强力震荡, 动摇了整个宇宙,就在这里,无明被彻底消灭之后, 阿罗汉道转成了阿罗汉果,法与心圆满成就,从那时起一切困苦终止了,这就是涅磐的本质。无明最后破灭时, 会有一件不可形容之事清晰展现出来--那就是绝对的清净。与之相比我们过去敬畏的无明好比牛粪,被无明遮蔽的清净就如纯金。那一刻起心彻底自由了,它也不再有灭除杂染的活动了,这就是阿罗汉之果。心没有杂染的人才会有这个经验, 他们就是证得了有余涅磐(saupadisesa)的活罗汉们。

 

“色受想行识”只是一些状态, 是自发升起和消失的自然现象, 它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影响和污染我们的心了。同样的, 视感、声音、嗅感、味感、 触感等种种感受有它自身的独立现实的存在,但却不再产生困扰, 因为心已不再无明, 不会对再它们产生错误的偏见。心完全了解了真相, 既了解知觉的真相、也对一切自然现象, 里里外外有了彻底的了解,每一种现象都是独立存在的现实,它们各行其路,互不干扰。至此, 长久以来杂染与心的冲突结束了,心对五蕴的生灭不再忧虑和紧张,只是感知它们的活动--升起、相互作用、终止,最后在死亡时分解。因为心的知觉本性不死, 所以不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来时他接受,生命存在时他就接受生命,继续活着。

 

心的探索到此结束了。达到这个层次, 心已彻底断除了无明与执取的一切表现, 因而永远断除了重生。产生缘起的根本无明( avijj? paccaya sankh?ra)状态完全消解,随之出现的是造成苦的缘起现象的消失与终止, 从此一切苦终止了(avijj?ya tveva asesavir?ga nirodh? sankh?r? nirodho)。无明熄灭之后,作为五蕴组成部分的缘起现象继续在各自区域里活动, 但它们不再产生苦,不再受杂染的污染,只为思维活动提供形象与建议。意识从心中升起, 清净简单, 却不造苦。一切官感媒介与由它们生起的感触只是些依照天性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对于已经成就了解脱、达到彻底止苦的心再没有什么负面作用。

 

 

 

PS.

无明的除灭意味着轮回的摧毁,这两者必须在心内熄灭, 因为无明的心是轮回世界的精髓, 是生老病死的精髓,由无明推动的官感欲取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它只存在于心中。 无明最后分崩离析永远与心断开, 就达到了彻底的寂止,心在那时达到了自由广大的空性、无边无界的开阔,没有什么包围它、阻碍它,一切冲突全部消解,心有知、只知道真相;有见、只看见真相。这是真正的

 

空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验奢摩他禅定是一个层次,在深度奢摩他中, 身体与思考的心暂时从知觉中消失,心看上去是空的, 但是这种空性只局限于禅定期间;在智慧禅的初始阶段, 心得以永远从蕴中分离出来,它对于物质状态具有完全的空性,由此身体形象不再出现在心中,但是它还不能断离个性的心理因素“受想行识”,所以从心理概念来说并不曾达到空性,在这个层次上, 智慧把自我与身体这堆物质区分开来, 从而永远脱离了身体即自我的信念,但它尚未从受想行识那些心理集聚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进一步禅观, 心从那些因素中脱离出来,然后什么也不剩了, 只除了一道贯穿宇宙的异样光华、一团无边无界的明亮、一种惊人而深刻的精神空性,这就是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 它有着令人敬畏的力量;通过继续运用念住和智慧, 最后无明在心中熄灭,当渗透在心中的一切杂染除尽之后, 他就获得了真正的空性,这个层次上经历的空性是完全永久的解脱,不需要再努力去维持,它意味着心获得了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无明心的空性与灭除了无明的清净空性的差别:可以用空屋里的人来做例子,那人站在屋子中央, 欣赏着它的空性, 却忘记了自己,他看见屋里空无一物, 只想着自己感知的空性,却没想到自己正占据着中央位置,只要还有人在屋子里, 它就不是真正的空;最后他意识到了,离开了,那就是无明破除、清净之心升起的时刻。一旦心放下了一切现象, 似乎就有了超级空性,但那个在观赏空性、敬仰空性的人仍然活着,作为参照点的自我、也就是无明的精髓还重叠在心的知觉里,这个就是根本无明,在那个时刻“自我”是一大障碍,一旦它分解消失, 就不再有障碍了,一切都是空的:外在世界是空的, 内在的心也是空的。了解了外在一切, 了解了自身的一切, 才可以说这个心具有彻底的空性。

 

无明的熄灭不同于我们目前为止探索过的一切其它事物。其它事物的终结均来自于对其本性有了清楚明确的理解。无明则不同, 它是瞬间熄灭的, 如一道闪电, 那个瞬间自动发生,一下子翻转过去, 然后彻底消失。一切对自我、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提示, 指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有这些说法, 就表明无明依然存在。一切禅修的探索正是为它进行。是这个自我在知觉, 是这个自我在理解,这个自我明亮、轻松、快乐。“我”和“我的”,根本无明就在这里,一切围绕着它进行。一旦它最后崩溃,个人视角也破除了,事情依旧在做, 但不是为了任何人。就如同一个底部脱落的水罐, 灌多少水也不会保留一滴。想法、念头作为蕴的自然功能继续升起、终止, 但是没有什么粘在心上, 因为那个盛水的容器, 也就是无明已经毁灭了。一个念头瞬间升起, 就在下一个瞬间终止,既然没有什么人去保留它, 没有人去认领它, 过后就消失了。

 

行者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智慧, 会有困难走出无明, 因为总体无明与根本无明是很不同的。总体无明是内在、外在各方面的痴迷结合而成的一个心理杂染,它好比一株树, 带着树叶、细枝、粗枝、树干根本无明则好象一株被砍倒和扯去枝叶的树干。也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 我们运用智慧砍去了无明的“外在”活动, 它失去了茂盛的形相, 只汇集到一点上, 也就是心上,这个时候的无明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握全局, 有一群随从可以对它们发号施令,他只剩下树干。当我们专注于无明的分枝时, 就很容易忽视它们的根源,所以在当们面对根本无明时, 就糊涂了, 认不出它了,好象一株爬藤, 从一个地方长出, 沿着地面爬到不知哪里,它一边继续往上爬, 一边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枝, 分枝越长、越纠缠不清。我们必须抓住那根藤, 不停地反向跟踪, 直到找到主干。从那里我们才能找到它的根。当我们把根拔起时, 整个植物就死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