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楷书结构2

 金土199 2015-06-19

第五节  上覆下承

    凡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均须往中间靠以外,还有上覆下和下承上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一、上欲覆下

    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字,上部能将下部全面覆盖住的,称为上欲覆下。上覆下的字,上部要宽一些、粗重突出些。如图97中的颜体“宗”字的“宝盖”,与柳体“會”(会)字的“人头”均称“上欲覆下”。

二、下欲承上

    凡上下结构的字,下大上小,下部能托住上部的称为“下欲承上”。下承上的字,下部要宽一些,主笔应该突出些。如图98,颜体“忠”字的心底和柳体“集”字的“木底”。但图98中的隶书“集”字有点例外。这是汉代隶书《华山碑》上的字,主笔在上,上覆下,虽然妙趣横生而且“隹”部左竖拉长略起支撑作用,但下面的小“木”要支撑住上面的大“隹”十分吃力,这只能说明汉代隶书还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学楷书时不可盲目仿效。

    可以这么说,现今我们已无须再为怎么摆好一个字笔划位置而烦恼,古人都已解决了。汉字书写的合理组合经过千百年锤炼,我们只需掌握其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就行了。

三、上下承覆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在一个字里既有上覆下,又有下承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如图99中的颜体“宣”字和柳体“置”字,就是一个字内既有覆下又有承上的范例。“宣”字上有宝盖的覆下,下有长横的承上,“置”字也类似。

四、上下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一)上不覆下

    上覆下的字,如果上部分写小了,覆盖不住下部分,称为“上不覆下”。如图100中的“香”字,“禾”写得过窄,与下部的“日”等宽,上下无主次,主笔也不突出。

    纠正方法

    遇到上覆下的字,上部分要写得宽大些,使其像帽子一样盖住下部。书写时注意将上部分的主笔舒展开,形成上掩下的态势。如“香”字,可延长撇、撩,加强突出主笔横画,使上部覆盖住下部。

(二)下不承上

    该写成下承上的字,将下部分写得太轻、太小,承不住上部分,便是下不承上。如图100中的“邁”(迈)字。

    纠正方法

    下承上的字,写时注意将下部分写宽、写重,尤其是下部分的横向主笔,要放得开,使其承托得住上部分的力量。

(三)上下不稳

    如果将上下承覆的字写成了下不能承上、上不能覆下的状态,便是上下不稳。如图100中的“竟”字,上面的“立’字横画没放开,拘束不畅;下部分的撇和竖钩过小,支撑不开,便出现了上下不稳的弊病。

    纠正方法

    凡上下承覆的字,上、下部分的主笔都要突出,尤其要突出重心所在的主笔。

第六节  裹束参差

一、收放裹束

    字的纵向须有收有放,尤其是上、中、下结构的字,若上下齐平,必然平淡无趣,故须裹束,局部收缩。“裹束”,是为了增强字的曲线美。曲线美,不只是一种艺术美,也是自然美。中国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许多字至今还保留着象形的踪迹,象形字又为形声字提供了组字的基础,而象形就是对自然实物的描摹。可以这么说,中国字的曲线美,是艺术美

和自然美的综合。可见,我们学写毛笔字就得了解方块字的收放裹束规律。

    请看图101中的柳体“靈”(灵)字。该字见于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覆下承、上盖及底横均很突出,略显斜势,显出了生机。中间三个“口”明显往中间收缩,而且注意其避免雷同的变化(三个口的封口与不封口的交替排列)。尽管笔画很多,但不碰撞,“巫”中两“人”均不粘连,留下可贵的空白。“雨”中四点各不相同且互为呼应,既活泼又连贯。如果我们将此字的边线连成虚线就会发现它多么像人体模型,上横如颈,宝盖如肩,三口如腰,底横如胯,曲线分明,身段极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第一横和中间三个口不收、上下不放,上、中、下同宽,岂不十分臃肿?我们对臃肿的体型称之为“水桶腰”,是不美的。收与放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没有收就没有放,没有放也就没有收。裹束与收敛是汉字结构美的重要的关键之一。

    再看图101中的颜体“魯”字,与柳体的“靈”字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魚”字头部本不该如此大,如单独写“魚”,它肯定比“田”小,但现在故意加宽加大,“田”部有意收小,四点再放大,“日”字再收小,这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小大小——放收放收的曲线美、节律美。尽管单看“魚”部似乎不协调,但整体效果好了,这就叫“放弃局部,服从全局”。

    由上可见,裹束收放是楷书纵向曲线美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参差起伏

    参差起伏,是指左、中、右结构的字横向之间的变化艺术追求,是横向的曲线美。“参差”,意为高矮、长短、大小不一致。

    例如图102中的柳体“辩”字,是左中右结构的范字。如果写成图102中的第二个字那样,虽然对称平稳但缺少相互联系和整体曲线,显得刻板。而柳公权将三横写成斜势,且互为穿插,既改变了三横平直在一条线上的单调,又压缩了横向的宽度,还加强了该字的紧密性。这与木工的“斗榫接缝”一样,使其结构紧密。此字的另一特点是“言”部的上提,使底部参差起伏,若亦连以虚线,即形成横向的曲线。字中笔画众多,但互不粘连;九横各异(长短、粗细、起收、斜度等不同),形成纵向的曲线美;上面三点形体各异;下部两竖垂缩各异(垂即悬针,缩即垂露),如此多的变化,增强了艺术感。艺术忌讳重复与雷同。唐代孙过庭讲艺术要“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说的就是既要和谐又不能雷同,既要有变化,又不能犯规。

    再看颜体“御”字(见图102),“缶”的上移也与柳体“辩”字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参差起伏是汉字楷书结构追求横向曲线美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裹束参差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裹束不当

    裹束是单字纵向的局部收缩。该收的不收,不该收的收了,便是裹束不当。如图103中的“莫”字,应该裹束的是中间的“曰”,现在不仅未收,反将该放的主笔长横“裹束”短了,使整个字纵向呈直线状,缺乏曲线美。

    纠正方法

    看清主次关系,裹束次要的部分,强化主笔。

(二)缺乏参差

    参差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横向曲线美的必备条件,如果写得过于齐平,缺乏参差就会使字呆板僵死。如图103中的“辩”字,为左、中、右结构,应该有参差变化。由于“系”部写得过大过长,笔画又无态势,横平竖直且长短划一,上下齐平,四周填满,虽工整但无生气。原因便在于缺乏参差变化。

    纠正方法

    凡在、中、右结构的字,写前仔细分析一下笔画的态势变化,左、中、右三部分要参差起伏、互有错落,并注意重心的平稳和主笔的提按变化。“辫”字正确写法可参见图102的柳体“辩”字。

第七节  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是指字的周边有围框或局部围框箍住的字。全围住的称全包围结构,局部围住的称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又分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四种。

一、上包下

    “上包下”指上有框而底部不封口的字。如图104的“同”(颜体)、“内”(柳体)是上包下结构。写时框内所包的“一口”及“人”须往上提,不可下坠。这种写法,犹如吊单杠作引体向上运动静中有动。此乃古人所云“潜虚半腹”。

二、下包上

    “下包上”指下有框上面开口的字。如图105中的“幽”字(柳体)是下包上结构,“山”中的两个“幺”要往下靠,就像盘中物品,不可能凌空悬起。

三、左包右

    “左包右”指上、左、下三方有框,右边开口的字。如图106中的“匡”字(颜体)、“區”(区)字(柳体)均是左包右结构。左包右结构的字写时下横要长些,托住上面,上横往往不封口,让所包的部左上往外露一点头,透一点气。如“區”字若将外框封死(如图106第3字),三口与封口处的布白就不匀了。而柳公权把此字上横写得很短,将不匀部分敞开,让其融人字外去,这样字内的布白反而均匀了。

四、右包左

    “右包左”指上、右部封死而左、下部开口的字。如图107中的“司”字(颜体)。右包左的字在书写时,右上的“横折竖钩”不把内中的笔画全包住,而是让中间部分的笔画左侧露出一点来,并注意将竖钩略往中间靠一些,使全字重心平稳。

   

五、全包围

    “全包围”指四周均被框围住的字。如“國”(国)字是全包围结构。如果我们在同样大小的格子里写一个“國”字和一个“靈”(灵)字,就会觉得“國”字比“靈”字大(图108)。古人可能发现了全包围结构的字视觉效果大,于是仿宋体全包围的字(如“國”只有折角和竖钩处顶足格),字的边框笔画收小一廓,与其他字排在一起后的视觉效果便一致了。因此,我们在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其略写小一点,使其与其他字在一起时和谐协调。

六、包围结构书写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上包下的失误

上包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将所包部分呈下坠之势,便是失误。所谓下坠,是指所包部分下端几乎水平于外框底线,像是从横框下坠落地的。如图109中的“周”。

    纠正方法

    书写上包下结构的字时,注意将被包围部分写紧凑,并往上提,被包围部分的下端要高于外框底线,使其布白均匀、底部有起伏变化。

(二)下包上的失误

    下包上的失误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被包围部分上提(图109中的“幽”字),与下包框的距离过大,形成上浮悬空之态。二是书写笔顺不当,造成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

    写下包上字时,注意所包部分往下靠,而不是往上提。另外、笔顺正确与否也是写好下包上字的关键,先写内包部分,后写下包的笔画。例如“幽’宇,要先写中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托盘”——竖折横、竖。

(三)左包右的失误

    在包右结构的字,若左上方全包住了,就是失误。如图109中的“區”(区)字,上横过长,且与左包的外框接牢,使上“口”与外框组成的白与下面两“口”与外框组成的白疏密不匀。另外,外框竖画也常有书写不当现象。图109中的“区”字左竖向背有误。“區”字内含“品”字已十分拥挤,在竖理应向外拱出,现写成内凹,于情理不合,且布白也明显不匀。

    纠正方法

    书写左包右结构的字时,首先写上横,上横短一些、居中,切勿与左竖笔画接头,左包右外框的左上角不封闭,留一点空,使内包部分的左右两侧布白匀称;其次,左竖不可往里凹,因里面有内包部分已经比较拥挤,但可以适度向外凸一点,形成一种膨胀态势。

(四)右包左的失误

    右包左结构的字,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将外包的横画写得比较长,内包部分的左上方被横笔所覆盖和右竖钩太直(见图109中的“司”字。横画过长覆盖了内包部分的左上方,影响整个字的布白;竖钩太直使全字重心偏移。

    纠正方法

    书写右包左结构的字时,注意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外包的上横不要太长,甚至可以从字的中心线起笔右行;二是竖钩下部分适度往中心弯曲,便钩点成为字的支撑点。

(五)全包围结构的失误

    全包围的字由于被外框框死,要求框内散乱之白感觉匀净,故内在的布白尤为重要,稍不留意即会出现布白失误。如图109中的“國”字,框内“或”明显偏上,使右部及下部留空太多,形成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

    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时,当上框写完后.写被包围部分时,一定要注意笔画的位置、长短等,使其布白匀称。例如“國”字内的“或”的上横长度要在内框的三分之二左右,位置处于左竖约四分之一高处,这一横位置很重要,过高过低、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布白。写好横后,依次写钩、点、横、戈钩,最后封口。

第八节  各尽其势

    汉字的大小态势是因字而异的,这就像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一样,因此要量体裁衣,不能穿同一尺码的衣服。汉字亦如此,不能写得一样大小,要各尽其势。

一、疏密大小

    “疏密”指字内笔画之间空隙大小。空隙大为疏,空隙小为密。字有疏密也有大小。笔画多的字密一些、整体大一些,笔画少的字疏一些、整体也相对小一些。如图110四个柳体字,“川”字的疏。“嚴”(严)字的密、“驚”(惊)字的大、“日’字的小。字的大小疏密不一,就叫各尽其势。书写时,笔画多的字要注意写大一些、点画略细些,写得干净些,结构的搭配连接处要松灵些,多留些白的缝隙,这样可以使密的字不致过闷。如“嚴”字,双“口”与“厂”、“敢”各不相沾,“敢”内也互相脱开。此字笔画虽多,但双“口”较疏,故笔画粗重,疏中见密。“敢”字较密,故笔画较细,密中显疏。此字是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处理方法之典范。笔画少的字,要写得小一些、粗壮些使其质重一些、紧一些,视觉效果不是太小。这样疏密大小的字放在一起,使人感到大小和谐协调,若反之,如图111每个字填满格子理该大小一致,但视觉上却是“川”字、“日”字大了,“嚴”字、“驚”字反觉小了。可见,楷书字不能写得一样大小,而要各尽其势。

二、长短偏科

    汉字楷书每个字的态势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像人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换言之,各字有各字的“生相”,若不注意其“生相”,随手写来,就很不得体。从图112中我们可以看出:“肩”字(柳体)的体势长、“四”字(柳体)体势短、“也”字(柳体)的重心偏、“多”字(颜体)的体势斜,各有各的态势。如果都写成同样的方正,如图113那样,瘦个子穿了大袍,矮个子穿上长衫,显得很不相称,很不美观。因此,我们书写时不能机械地按格子大小写满。

   

三、孤单重并

“孤”是“画孤”,“单”是“体单”,“重”是重叠,“并”是并列。

(一)孤单

    “孤单”,是画孤和体单的字。所谓“画孤”,即笔画比较少的字。如“十”、“一”、“  二”等字。所谓“体单”,即体势窄长单薄的字。如“月”、“身”等字。隋,智果《心成颂》是篇言简意赅的论书短文,其中有“孤单必大”之句,凡遇到画孤、体车之字要写得大一些。这“大”也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满一点格,但不要超出格子。如“一”、“十”笔画少的字,要写得丰实些、厚重些。如“月”、“身”体长而又瘦削的字,要写得长些。这样才不至于显得单薄。

(二)重并

    “重并”,是指重叠和并列的字。隋·智果《心成颂》在“孤单必大”下面紧接着是“重并仍促”。是说重叠并列的字要相互催促。

    “重叠”,指一个字的上下由相同的两个部分重叠组合而成。如图114中的“昌”(柳体)、“多”(颜体)是上下重叠的字,须下大上小。古人有“重者下必要大”之说,也称“上促之令小”。上小下大是为了重心平稳,若反之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另外也为了分清主次。

    “并列”,指一个字的左右由相同的两个部分并列组成。如图115中上行的“林”字(颜

体),是左右并列的字,左小右大。古人有“并者右必用宽”之说,也称“左促之令小”。“林”是双木,主笔在右木,故右必大,反之必左右分离(见图115下行)。再如图115中的上行“羽”字(柳体)左小右大,若反之极不协调(见图115下行)。左低右高是楷书结体的一般规律,横画书写也是左低右高。这可能与右手执笔有密切的关系。

 

 

第九节  笔顺合理

    笔顺,小学一、二年级早已学过,还有必要在学毛笔字的时候再来啃苏吗?是的,笔顺的正确与否对写好毛笔字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字的笔画顺序的先后,关系到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照、呼应,关系到这个字的笔画间笔意的联系以及字形的美观。正确的笔顺是写好毛笔字的关键之一。

    笔顺怎么来的?笔顺是古人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而成,是由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不断发展的结果。笔顺的口诀有七点: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左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进后关。但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这一规律与我们右手执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先写右边再写左边,右手会将所写部分的视线挡住。

(一)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是从一个字的上部写起,顺势往下写到底。譬如写“盖”字,先写两点后写“王”,最后写“皿”。

(二)从左到右

    “从左到右”是从一个字的左边往右写。例如写“御”字,先写“彳” 再写“缶”,最后写“卩” 。但口诀是死的,不能生搬硬套。譬如“火”字的笔顺是先两点,后写“人”,如果从左到右写成图116那样就错了。还有竖心旁的笔顺应该是先写两点再写长竖,而不能从左到右:先左点再长竖最后写右点,其结果,点到竖画的起笔处,再从竖的收笔处到右点,来回走了冤枉路(见图116),不如先两点后长竖(或先长竖后两点)好。“方”字是写完点横再写钩,继而写撇,钩与撇之间有笔意的呼应,反之如图116就不美观。写“道”字须先写“首”再写走之,不能硬套“从左到右”而先写走之再写“首”(见图116)。

(三)先中间后左右

    “先中间后左右”,指遇到以中间部分为中轴而左右对称的字,要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如写“小”字,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两点。这是因为先将中间位置固定了再写两边,字不至写歪。但是写“灭”,不能先中间写成图116那样。

(四)先横后坚

    “先横后竖” 是指先写横画再写竖画。如“土”字的笔顺是横。竖、横。但“步”字是从上而下,先写中间的竖,再写右短横再左短竖,继而写长横及下面的“少”。不能写成图116那样。“长”字是先撇后横再竖钩,最后写捺,不能先横后竖再撇捺(见图116)。“可”字笔顺是先横后“口”,最后写竖钩,不能先横后竖钩最后写“口”(见图116)。“女”字是最后写横。若先写横,写“好”字就糟了(见图116)。可见,“先横后竖”只是一般规律,不能硬套。

(五)先撤后捺

    “先撇后捺”,指有些字撇捺并存,应先写撇后写捺。如写“会”字,应先撇后捺,再写“云”;“义”字可先撇后捺,也可先点后撇捺,两种方法均可以。写“九”字也应先写撇后写横折弯钩,不能反之。不然写“旭”字就要多走许多弯路(见图116)。

(六)先外后内

    “先外后内”,指有外框的字,先写外后写内。如“同”字,要先写外框,再写“一口”。

(七)先进后关

    “先进后关”,指全包围结构的字最后写底横。如“國”字,先写左竖,再横折竖钩,将三面外框写好后写“玉”,最后写横封口。

    以上七点亦只是一般规律,有些字的笔顺是对的,但快写时却不美。如“臣”字,先横后竖快写就不美(见图116)。再如“成’字,先横后撇也不佳(见图116)。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有些字有多种笔顺,并一直延用至今,是约定俗成,需借鉴古代书家的各种不同的

写法。我们只有掌握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才能将毛笔汉字写得更精到、更合理、更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