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庄诗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肝脏病研究专业杂志《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vascular pattern promotes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n EMT-independent mann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由血管模式介导的、不依赖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的转移机制。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重点项目支持(81230049)。这也是该课题组近五年在《Hepatology》发表的第6篇研究论文。 早期转移是肝癌高复发和高死亡的主要原因。经典理论认为:活跃的血管生成导致血管数量增加,为肿瘤细胞转移提供了通道;而EMT使癌细胞获得转移所必需的运动和侵袭能力。因此,以往的研究关注于血管数量和EMT与转移的关系。 该研究中,庄诗美课题组揭示了一种新型的血管模式,类似于血窦状结构,相连成网,将肝癌组织分割成块并完全包绕(他们称之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that encapsulated tumor clusters, VETC)。研究发现:VETC普遍存在于早期和晚期的肝癌组织,具有VETC结构(VETC+)的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率明显升高。肝癌细胞高表达Ang-2是VETC形成的关键,敲低肝癌细胞Ang-2的表达,能够抑制VETC的形成,进而阻断VETC+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转移。然而,敲低Snail或Slug抑制肝癌细胞的EMT,虽可显著减少VETC+和VETC-肝癌细胞在体外的运动和侵袭,并抑制VETC-肝癌移植瘤的体内转移,但却不影响VETC+肝癌移植瘤的转移。而且,与人类VETC-标本相反,在具有转移潜能的VETC+肝癌组织中很少观察到EMT标记。进一步分析揭示:VETC能够提供一种高效的转移模式,让肿瘤细胞集群在内皮细胞的包绕中成团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实现转移。保留组织结构的成团转移,再加上内皮细胞的包绕保护,使得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可以保持增殖能力并抵抗失巢凋亡、免疫细胞攻击及血流冲击。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型的转移机制,并为抗肝癌转移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也为临床上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