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云在青天ysz 2015-06-19

【摘要】 图像是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电视的出现使得图像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从而加剧了视觉文化的盛行。本文对在电视媒介上传播的新闻图像、影视图像及广告图像如何反映现实世界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图像基于新闻价值只反映了现实世界的部分真实;影视图像通过建构起一个虚幻的图像世界,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想象;而广告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矛盾的,一方面它要剥离现实世界,重构另一种虚幻图像;另一方面却要通过这种虚幻图像的重构来反映现实世界,诱导人们消费现实世界的商品。三种图像的传播最终模糊了图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并有可能导致人们对图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识模糊。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图像 图像传播

 

视觉文化是当代中国一道奇特的景观,它不断制造出大量的图像刺激以供现代人消费。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在20世纪的伟大发明——电视媒介上获得了前所末有的传播,电视媒介天生的传播特质为图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图像传播带来是人们“看”世界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视成了耳朵和眼睛的延伸,它通过内部的加工处理,将图像组接重构在一起,以视觉化的形象为人们呈现一帧帧现实图景。电视图像的稍纵即逝,留给人们的思考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之图像本身的感性、直观、形象等特征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导致人们在不断的图像接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并有可能将图像化世界看成是现实世界本身。电视图像传播其实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加工行为,这样的行为如何反映现实世界?本文试图从电视传播的新闻图像、影视图像及广告图像三方面来分析电视如何反映现实世界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传播

 

何谓视觉文化?较早研究视觉文化的国内学者周宪在《反思视觉文化》一文中对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三种对视觉文化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视觉文化特指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1](P71)周宪对视觉文化的定义显然是比较宽泛的,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视觉文化研究的疆域;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P61)米歇尔对视觉文化的定义揭示了视觉文化的视觉性,并将形象视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图像的感性直观。

根据米歇尔的定义,图像可看作是一种视觉文化的表征,而图像对人体的延伸使得“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2](P61),图像的传播所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无数形态各异内容千差万别的图像簇拥着我们,包围着我们,甚至追踪着我们。”[3](P148)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们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图像,出现在眼前的一帧帧可视的图像,使人们有一种被图像包围、簇拥的错觉。

图像的魔力正在于其可视性、直观性。“图像以其具体、直观、感性、透明和直接符号性的特点在接受上对任何视力正常的人都没有障碍。” [4](P147)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而“视觉在接受外界信息中居于主导地位……医学研究表明,在人类获取的信息总量中,80%以上来自眼睛。可见眼睛是最重要的信息器官,人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 [5](P48)

而电视的出现无疑是人类视觉释放的加速器。它声画并茂,可传输大量直观可视的图像。而且,电视本身固有的传播特性更加剧了图像的广泛传播。电视的传真性,可以逼真地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形象,大量精彩的新闻图像正是基于电视的传真性而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电视的覆盖性,可以广泛地传播同一信息而毫不费力地到达受众端,广告图像的传播正是看重电视的覆盖性而使得电视广告收入遥遥领先;电视的现场性,给予人们耳闻目睹的“现场体验”,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影视图像的传播正是凭借电视的现场性优势,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参与性,获得一种心理认同的满足感。

电视传播图像的动态性让纸质媒介的静态图片大为逊色。它可以为了表现某一个主题而重复使用同一图像,而在纸质媒介中,这样的处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电视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图像的广泛传播。图像在电视上的大量传播模糊了电视媒介环境中的图像世界与人们生活中的现实世界的界线,占据了人们的视线,从而加剧了视觉文化的盛行。

 

 

二、图像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都是经过传者的选择、处理、把关,最终才到达受众端的,传者的主观性在传播活动中不可避免。这种主观性表明传媒不可能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它总是基于传媒的特性部分地反映现实世界,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尽管这种反映有可能部分真实,但还是失去了现实世界的整体真实。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相关的现实世界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过自身感知以外的现实世界只能通过媒介来感知。而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是在媒体内部处理完成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当成现实世界来看待,这也许正是媒介的巨大生命力所在。电视的特质及其传播图像的优势更加速了这种倾向

传者的主观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新闻的选择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也即新闻价值进行的,新闻价值大的事件总是传者的首选题材,如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这样的事件一般来讲较易捕捉到与此相关的新闻图像。这种的选择其实已经把一些不具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排除在外,它反映的只是现实世界中体现新闻价值的事件,事实上已经过滤掉了大量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只是对现实世界的部分反映,尽管如此,电视却能通过新闻图像来补充、强化它要反映的这部分现实世界。

新闻图像通过呈现一系列动态的图像,结合语言的表达,向人们展现新闻的即时变化过程,仿佛让人们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获得最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系列报道所呈现出的系列新闻图像对人们的影响同样也是惊人的。为表现某一新闻事件,电视常常通过重复的图像极力渲染主题,带给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憾,让人觉得新闻事件总是那么触动人心、鲜活生动。例如,央视《社会记录》一期讲述沈阳押运员枪击储户案的节目,节目中反复出现银行内传出的枪声以及抢救现场的瞬间图像,而且图像经过慢速处理,仿佛在渲染一种悲惨的场景——这样的事情不该发生却发生了。而央视《新闻调查》在一期名为“命运的琴弦”节目中,在揭示一起艺术院校面试黑幕的新闻时,反复出现三名本不该面试被涮的考生弹秦琴弦的图像,以此来营造事件的基调——命运的琴弦掌握在考官的手中,让人惊叹不已。

事实上,新闻图像是根据新闻进行的再一次选择、加工和处理,以适合视觉传输的要求。这样的处理再一次过滤了部分真实的图像,人们在视觉上感知的新闻图像已经是传者再次重构化的部分现实世界。

新闻及其新闻图像的这种选择、处理其实已经过滤了很多原本的真实而并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的逼真性为新闻图像的传达营造了貌似真实的环境,再加上人们对视觉的过分信任,总觉得眼见为实的图像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潜意识地模糊了现实世界与媒体的图像世界之间的界线。“图像的大量生产使人造的世界被接受,人们已经不在乎看到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还是符号的组成…… 如果这些要求都能在图像中得到满足,人们对它的接受就是自然而然的……图像的逼真使得更多的人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2](P63)

与新闻图像相比,影视图像和广告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基于商业逻辑而形成的。

影视作为艺术形式,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可脱离生活而人为虚构。影视剧借助影视图像的合成加工,在电视媒介上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像起着关键作用,再加上诸如蒙太奇、镜头、音响、节奏等影视技法的运用,使得影视图像的表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影视电视以其触目惊心的镜头,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贵族气息。进而在视觉的重新组合中出现日常生活碎片本身的真实,引起人们的震撼。”[6]

当影视“源于生活”时,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通过图像的组接一一表现出来,它的贴近性拉近了传受之间的距离,它总是力图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发生在人们身边或有所耳闻的各种现象通过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塑造“典型现象”来反映现实世界,以赚取观众的眼泪和笑声,获得一种替代的快感。“即便我们看一个完全来自生活的纪录(当然有过大量的主观加工),我们也经常抱着猎奇的心理。我们从中得到不同的或者愉快、或者震惊、或者同情的刺激性快感。”[7](P35)这种快感其实是电视召唤的力量,人们获得的只是替代参与的快感。“观众在观着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时在电视文本召唤结构的召唤下.放弃自身的主体性而接受电视所设定的‘主体位置’参与到电视情节中去。将自己设身为情节中的人物从而获得一种替代的快感。” [8](P51)

当影视“脱离生活”时,影视将现实世界的各种想象杂糅在一起,以夸张的图像极力渲染多种想象,这样的处理尽管已经剥离了现实世界,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想象又可在影视中找到原型,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感和好奇性,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狂欢、快感,给身处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篇幻想之门。“把想象由‘虚’变‘实’。传统的语言文字也能给人带来想象,但那种想象是抽象的;而虚拟图像所形成的空间带给人的想象是一种具体的可感性,把‘虚’的想象变成‘实’的图像。”[9](P64)

无论影视是源于生活还是脱离生活时,影视图像都力图通过建构起虚无的图像世界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想象,影视的这种蒙太奇化处理,带给人们是对现实世界与虚幻图像的认识模糊,结果是人们在虚幻世界中的满足中对现实世界进行了再认识,重构了另一个“现实世界”。

而广告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矛盾的:一方面它通过创意、策划,以包装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为普通商品人为地附加某种身份、价值,试图脱离本来的真实;另一方面却想通过这种附加值的虚拟表达,劝服人们消费现实世界中的商品。“广告视觉传播以图像载动信息,或者说通过媒体以图像向受众传达信息,进而达到视觉说服的目的。”[10](P499)

消费主义的蔓延是导致广告图像大量传播的重要原因。由于物质生产的巨大发展,社会正在由生产导向性社会走向消费导向性社会。商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能指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所指是符号的内在意义。[11](P110)在广告图像中,作为符号的商品其“能指”总是被忽略,而总在强加给商品各种“所指”,力士广告中总是出现国际巨星的靓丽形象,将香皂的“所指”被广告人人为地赋予一种明星地位,这虽然不违背符号所指关系的任意性,但是,将一件普通商品赋予一种全新的所指关系,掩盖商品符号的能指,从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这种人为的制造无疑是对消费主义的追崇。“这些被人为指涉的‘意义’被强制性地附加于产品之上并向人们进行灌输,而由于消费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变成两个相互脱离的独立个体,使人们对于生产层面的符号意义处于‘空缺’状态,这些虚假意义便很快得以‘乘虚而入’,抢占人们的头脑空白。”[12]

与虚假意义“乘虚而入”的还有广告图像的视觉虚幻。广告图像通过人为创造的超现实图像将现实世界中和商品的实际效用完全剥离,打破时空的界限,为人们提供大量煸情刺激、维美的图像来诱劝消费商品的行为。“电视中铺天盖地、层出不穷的广告图像,从表面上看似乎指涉的是实在的商品本身,其实,这些图像已经过巧妙的包装,从而成为商品的‘仿象’。当你真的按图索骥买到这种商品并使用它,结果往往会大失所望。这种情况造成成人们购买名牌商品的初衷,已不再是它物有所值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形象,并以对这种‘形象’的占有作为满足,作为炫耀自我身份、地位的资本。”[13](P201)

 

 

结束话

 

无论是电视上的新闻图像对现实世界的部分反映,影视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反映,还是广告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虚化反映,都在以视觉的形式刺激着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们。人们在新闻图像的传播中感知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影视图像的传播中反思现实世界的喜乐无常;在广告图像的传播中消费现实世界的产品。

人们被淹没在图像的世界中,再加上电视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虚幻世界逼真化、现实世界图像化。不仅现实世界被图像拮取式反映,而且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想象、现象也被图像虚幻化反映,双重的反映必然消解现实世界与拟态环境的界限。电视在不断提供形形色色可见的图像的同时,也在极力改变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人们在感知、认同和理解等心理的作用下,在不断的媒体接触行为中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环境,并有将媒介重构化的现实世界当作现实世界本身来看待的危险。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新闻系06传播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周宪.反思视觉文化.江苏社会科学.71~73

[2]段钢.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消费.江海学刊.2006,(2):6165

[3]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6):147154

[4]李文君.新闻传播中的图像消费.现代传播.2006,(6):146147

[5]能向群.出版“图像化”现象探源.中国出版.2007,(2):4749

[6]刘砚议.视觉文化时代的媒介特征.?.2004,(5):?

[7]曲德煊.论“刺激性”与视觉文化.文艺争论.2007,():3439

[8]黄云鹤.视觉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与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5051

[9]刘洪.关于图像传播的思考.理论界.2006,(4):6365

[10]温华,刘祖斌.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6,(7):497502

[11]单晓红.传播学:民族的世界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10

[12]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55469/3954845.html.

[13]张京.论图像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理论界.2005,(4):200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