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爱华 | 微信与图象

 昵称27494174 2017-07-01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微信与图象

闫爱华 |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闫爱华在“微信公众号与时代精神状况”圆桌会议上的主题发言



我汇报的题目是《微信与图像》,很抱歉的是我没有带一张图过来,也没有做PPT。


我的发言想更多聚焦于微信与图像的关系上面。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根本意思是说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本身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人影响可能更大。我们将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在传播方式上到底新在何处呢?它如何形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呢?答案应该是很丰富的,我想从图像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尽管微信具有对文字、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元化的信息进行传播的能力,但真正占据信息中心地位的应该是包括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以及视频在内的图像信息。就图像本身而言,微信上的图像与其它媒介上的图像存在着很多不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微信图像实现了图像制作与传播的一体化。


从媒介物理属性来说,微信是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一个APP软件。智能手机强大的图像摄取和处理功能为微信图像的制作、编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手机的发展趋势,我们就能窥出某些端倪。苹果手机的热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众的图像处理技术,华为手机P10为人们所追捧,原因是采用徕卡双镜头增加了卖点。


对图像质量的追求是手机一个发展的方向。目前手机摄像头的像素动则上千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相机。大众日常生活中更习惯于用便捷的手机拍照已经不是专业的相机。




再者,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图像处理软件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图像进行编辑处理。图像制作和传播的一体化,是微信图像传播的重要基础。


按照图像制作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制作图像的历史分为手工制图时代、机械制图时代和数字制图时代。而在数字制图时代,当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结合的时候,图像制作之间的传播时间被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图像(视频)都可以即时发送。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小程序的不断推出也方面微信公众号信息编辑处理。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简单易学,几乎每个人都能很快学会对图像的编辑和处理,并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中推送图像。

    

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是为移动互联网量身定制的软件。即时即地性是微信信息传播的最大优势。图像的生产和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便利。


图像的制作和传播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即地性,从某种意义来说,微信将人与人组成了随时交换信息的复杂的网络,或者可以这样说,互联网时代网络只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某种虚拟世界,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在被网络所捕获,成为互联网上信息单元和信息碎片。


历史地看,摄影图像再现现实上的优越性,确实能够满足人们获取新闻和真实信息的愿望。目前,不少微信使用者喜欢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图文来获取资讯,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建立在对图像真实性的认可的基础上的。“有图有真相”。摄影图像准确地再现现实从而更为直观和准确地传播信息在微信世界得到了一定程度延续。


问题是,人们对再现性图像的疯狂使用已经颠倒了图像与现实的关系。从理论家们对图像与现实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来看,这一过程从机械制图时代就开始了,从本雅明对图像展示价值的强调,到居伊·德波发现景观社会中图像已经此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中介,再到波德里亚对不以现实事物为摹本的“拟像”阐释。我们可以发现:图像的从现实附属物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逐渐超过和掩盖了现实。


当然,真正实现这种颠倒的应该是在数字制图时代。经由微信一类的软件,世界正被把握为图像。于是乎,图像的优先性超越了事实。我们的生活已经事无巨细地以图像的形式进入到微信(移动互联网)中。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以往那种以肉身感知世界为主的方式正在被以图像感知世界的方式所取代。发图晒美食、晒娃、晒自拍照成为存在感的表达方式;点赞和被点赞,评论和回复成为关系亲疏远近的表征。仿佛幸福的生活只存在于图像之中,只存在于网络之中。人们越来越希望从网络世界中获得认同感。尽管这种认同感不乏欺骗性和表演的成分。

 

必须指出的是,美颜相机和其他众多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对图像的真实性本身也构成解构。仅就美颜相机而言,磨皮、换肤色、祛斑祛痘、瘦脸瘦身、放大眼睛、淡化黑眼圈、美白牙齿甚至连增高都可以实现。只需要轻轻一点一切都可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一点变化也没有,除了内心激发出的虚假的自信心。美颜图像带来的满足感是,并且还要将这种虚幻的感觉分享出去,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认同才能加强这种本来虚幻的自信。图像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其再现的对象本身。


当然更不必说那些更为激烈的图像处理,甚至是非再现性的图像,成为一种重要表意或图像修辞的一种手段。在微信图像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传播者也可以对图像进行再次处理和修改。观者本身也成为图像的使用者。图像因此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生活的世界的先导。


不可否认,微信图像直观性、形象性、通俗性能增加信息的可读性,图文结合形式,也弥补了纯粹文字阅读的枯燥,但后现代语境中图像已经构成对于话语的解构。图像的魔力,我觉得不是在对现实的直观的图解和说明,而在于它拥有超越话语和符号的特殊的属性,能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塑造我们感知方式。这也许才是苏珊·桑塔格、利奥塔、W.T.J.米歇尔等理论理论家倡导图像独立,来对抗形而上学传统的原因。只有将意义问题悬置,才能跟随图像进入到感性世界。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面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在这一试图揭示摄影这一媒介特征及其文化影响的章节中,麦克卢汉写道:“单片眼镜和照相机都趋于把人变成物,照片使人的形象延伸并成倍地增加,甚至使它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影星和风流小生通过摄影术进入公共场合。他们成为金钱可以买到的梦幻。他们比公开的娼妓更容易买到,更容易拥抱,更容易抚弄。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向带有娼妓的属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显然,麦克卢汉是在比喻义上使用“娼妓”这一概念的。从欲望的生成及其满足机制来说,摄影的确让人们可以不通过对实物占有而是通过对图像的替代性占有来实现恋物癖的满足。明星的照片是理想情人的替代之物,对明星图像的占有抚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肉体直接占有的欲望。欲望的满足变得如此容易,就如同妓院拆开了围墙。


    

麦克卢汉的惊人之语蕴含着图像魔力的肯定。今天的微信、网络直播等已将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证明得更加充分了。微商广告也将图像作为吸引潜在买家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再现性图像还是非再现性图像,在释放人的感性潜力方面都有自己的贡献,而且参与了对当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知觉方式的形塑。那种将图像视为某种信息载体和信息传达中介的观点也许是时候改改了。布雷德坎普等人提出的“图像行为理论”不再以工具论的观点来看待图像。图像不应视为被动的审美静观对象,或者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性中介,而是能影响观者知觉经验与行动的生产者。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图像越来越智能化和具有自主性。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图像过度泛滥,带给人们的负面作用。媒介对我们影响就如麦克卢汉所说的一样,像按摩一样。微信图像当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官刺激,这种过分强烈的刺激可能会使我们的知觉麻木,感觉退化。

    

最后我想引述《媒介即按摩》中的一句话——“媒介改变环境,唤起我们独特的感知比率。任何感知的延伸都要使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因此而改变。当感知比率变化时,人随之改变。”


《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