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阳法治疗肿瘤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试论温阳法治疗肿瘤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试论温阳法治疗肿瘤 林斌 熊露 作者单位:334600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中医院(林斌);100005 北京,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熊 露) 【摘要】 清热解毒法、 扶正培本法为目前中医治疗 试论温阳法治疗肿瘤
林斌 熊露
作者单位:334600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中医院(林斌);100005 北京,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熊 露)
【摘要】 清热解毒法、 扶正培本法为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主流, 而温阳疗法很少涉及。 肿瘤的病机本为脾肾阳虚,标在痰瘀毒互结,治则以攻补兼施, 重在顾护阳气。笔者认为, 肿瘤治疗应注重整体观,晚期肿瘤患者宜温阳为主,温阳是驱除痰、瘀的有效方法,放化疗 后更应注重温阳。 【关键词】 肿瘤;治疗;温阳
Discussing on the therapy of warming yang in treatment of tumor
(Lin Bin1, Xiong Lu2) ( 1. Department of Oncology,Guang F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 Rao,Jiang Xi, 334600,China; 2. Department of Oncology,Guang An Me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53, China )
Abstract: The therapy of removing heat and toxic, strengthening the body and cultivate the fundamental is the mainstream of treatment of canc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p to now. But the therapy of warming yang rarely involved.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 is spleen and kidney yang weak in root, and Phlegm, stasis, poison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in surface. The main therapy of tumor is complement and attacking now, and focusing on protecting yang.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should focus on the overall concep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umors should warming yang. Warming ya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get rid of phlegm, blood stasis.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arming yang. Keyword: Tumor;Therapy;Warming yang
肿瘤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目前, 抗癌药物的研究已逐渐转向天然药物, 传统的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1〕
。中医药防治肿瘤历史悠久,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
质量、延长生存期、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防止术后复发、转移方面均有优势。
1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归纳为扶正培本法、 清热解毒法、 活血祛瘀法、 除痰散结法、 以毒攻毒法、外治抗毒法,其中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为现阶段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 富的经验,浅述如下。 1 肿瘤的病机以脾肾阳虚为本、痰瘀毒互结为标 肿瘤的描述散见于中医文献中关于“症瘕、石瘕、石疽、积聚、失荣、肠蕈、噎膈、反 胃、恶疮、岩、癌、瘤、茧、菌、痣”等疾病的论述中。《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肠外有 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3〕 〔2〕
,
温阳疗法很少涉及。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内科对温阳法治疗肿瘤积累了较丰
的记载,此处“汁沫”指后人所说
〔4〕
的痰。《难经·第五十五难》谓“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积者有形,聚者无
〔5〕
形。肿瘤多为有形之物,有形者属阴。《圣济总录》谓:“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 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
[6]
说明了
瘀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王锦鸿 认为,肿瘤形成过程漫长,质地坚硬,无焮红热痛。随病 情发展,在阴凝的基础上变生痰、湿、热、瘀、毒。阴邪能凝成有形之块,并与痰、湿、瘀、 毒互结成,与人体阳虚有关,而脾肾阳虚是重中之重。 2 攻补兼施重在顾护阳气 2.1 晚期肿瘤患者宜温阳为主:中医学认为,发生肿瘤与机体抗御疾病能力(正气)的虚弱 有密切关系。《内经》早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7〕 〔3〕
;
。说明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
内因,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瘤灶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恶 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的客邪(致病 因子)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而成。肿瘤的生长进一步耗损正气,正不遏 邪又助长瘤块的生长。肿瘤的症状,取决于外邪与人体相争后的反应
[8]
。有些患者病初以
阴虚燥热为主,但长期治疗不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长期药物的治疗,也可损伤人体正 气。特别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所用养阴清热药性多苦寒,长期服用不仅伤阴、而且伤阳, 从而出现阳虚体质。高振华 认为,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与《伤寒论》三阴 病具有颇多吻合之处。 殷东风 肾之阳上。 2.2 放化疗后更应注重温阳: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火热毒邪” 药
[12] [11] [10] [9]
统计了住院的晚期肿瘤患者 187 例, 认为晚期肿瘤患者处于
代谢低下及恶液质状态。因此认为,肿瘤中晚期患者多属脾肾阳虚,扶正治疗要落实到补脾 ,化疗药也是热毒之
,人们多注重热毒过剩伤阴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寒伤形,热伤气。
〔3〕
气伤痛, 形伤肿”
。 王洪图
[13]
多次强调同气相求, 认为火热之邪不仅伤阴, 而且伤阳。 恶
心、呕吐、腹泻、纳差、自汗多、倦怠乏力、爪甲不荣等化疗后症状,从辨证上都可分为脾 肺气虚、脾肾阳虚
[14]
。同理,放疗造成的伤阴,若在滋阴药中适当加入温阳药以阳中求阴,
可增加疗效。所以肿瘤的放化疗过程中即使有火热因素存在,也不能只见火毒之实,而不见 全身之虚。需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培本,治疗过程中注重阳气的守护。 2.3 温阳是驱除痰瘀的有效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谓“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 肿”
〔3〕
。孙秉严
[15]
认为,肿瘤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致痰、瘀、积滞、热毒等互结而成。
既然癌毒常与痰、瘀等互结致病,我们可从化痰、化瘀入手,使癌毒无所依附。从局部辨证 看,体表的肿瘤初起一般皮色如常、无焮红肿痛,从局部发展看包块生长缓慢,不到一定程
2
度不易溃、溃后难愈合,类似于“阴疽”、“石疽”、“痰核”、“顽疮”等阴证。外科用 药注重温通,阴证治当温通为主,即使是阳实证也忌用一派苦寒 治疗,《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化瘀的角度出发,都应注重阳气的顾护。邓铁涛 论”治疗肿瘤的良好经验。徐泽 可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 3 结语 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历代医家多以清热解毒、扶正培本为本病的治 疗大法,但若拘泥于此往往疗效不尽人意。临床观察发现,适当运用温阳法治疗肿瘤效果明 显。对于长期药物治疗、久病不愈及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晚期肿瘤放化疗后的患者更应注重 温阳为主。癌毒常与痰、瘀等互结致病,温阳是除痰、化瘀的有效方法。在治疗肿瘤的过程 中,不可拘泥于阴虚燥热而一味养阴清热,应在补阴的同时不忘补阳,于阴中求阳。临床上 既重视益气养阴,又重视温补脾肾之阳法才能提高治疗肿瘤的疗效。
[20] 〔17〕 [18] [16]
。痰为阴邪,对于痰饮的
[19]
。血得温则化,得寒则凝。从 等运用“痰瘀相关理
、朴炳奎
从现代医学角度证实,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活血化瘀
请补充文章中引用的古代文献的出版信息, 请理顺全文的参考文献编 号!
参
〔1〕
考
文
献
陈延滨,龚振林, 李松. 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及中药运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信息, 2002, 19(5): 13-14. 孟静岩,孙晓霞,应森林,杨帆,贾宁. 近十年国内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分析补充材料.天津中医药.2009,26(3):259-261. 王洪图.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2,428,460,592
(赵佶敕撰.程林原纂辑.圣济总录.//余瀛鳌、林菁等编选[M].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图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9)
〔2〕 〔3〕 〔4〕 〔5〕
赵佶敕撰.程林原纂辑.圣济总录.//余瀛鳌、 林菁等编选[M].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图书.北京: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239 王锦鸿.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与地位.江苏中医.2001,22(11):1-3. 李中梓原著.医宗必读//王卫.张艳军.徐立.宫宝喜点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6 冯世伦.张长恩.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 高振华.《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辨证论治的探讨.中医研究,2009,22(9):3-4.
〔6〕 〔7〕 〔8〕 〔9〕
〔10〕 殷东风.实用晚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一版,P3. 〔11〕 郑红刚,朴炳奎. 浅议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中医病因.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751-752. 〔12〕 李霞,尹梅,胡春泉.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中药调理.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98-99. 〔13〕 王洪图.王洪图的内经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42. 〔14〕 黄维中.中药防治化疗毒性反应用 20 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3):183-184 〔15〕 孙秉严.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2 年 8 月,P1. 〔16〕 何秀兰.王沛.中医外科用药特色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8):608-609. 〔17〕 李克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上海和学技术出版社.1985:132 〔18〕 昊玉生,杨海燕.邓铁涛教授“痰瘀相关理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 现代医院.2005,5(6):39-40. 〔19〕 朴炳奎.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诊治体会.江苏中医药 2008,40(9):5-6. 〔20〕 徐泽.癌转移治疗新概念与新方法.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年 1 月.P67-8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