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遗珍_青铜器12_晋侯稣钟

 百眼通 2015-06-20

  西周。青铜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

  晋侯稣钟为一套16个编钟,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最为可贵的是,稣钟上的355个字的铭文都是刻凿上去的,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刻凿铭文。

  晋侯稣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均为甬钟。编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较为细致,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在使用的时候第一组在上,第二组在下,敲击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成美妙的音乐。

  (晋侯稣钟铭文) 

  钟上所刻的355字铭文十分整齐,每钟所刻文字多少不一,最后两钟为2行11字。更为有趣的是,分别刻凿在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而且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而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可以补充我们对西周时期晋国历史的了解。

  (晋侯稣钟铭文) 

  令人惊奇的是,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都非常明显。在如此坚硬的青铜器上,用什么样的器具才能刻出文字,十分令人费解。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制造出了比青铜器更为坚硬的工具刻字。

  (山西博物院藏晋侯稣钟) 

  藏在上海博物馆中的14枚编钟是之前被盗掘的,1992年马承源先生在香港古玩市场发现了这些编钟,并把它们买回放在上海博物馆之内。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晋侯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得到了十数件青铜器,其中有两件晋侯苏钟铭文也是凿刻的,与上博所藏的14件编钟如出一辙,经考究原来它们竟是完整的一套,至此16件编钟的来龙去脉才真相大白。

  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晋侯稣钟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