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

 安东老王 2019-01-03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晋侯稣(sū)钟,也简写“苏钟”,全称晋侯苏编钟,是西周晋国的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全套编钟16件,其中14件于1992年被盗出境,由上海博物馆于1992年12月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发掘),藏于山西博物院。为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之一。

       晋侯稣钟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晋侯稣(sū)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刻款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总之此编钟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无愧于国之重器。

  

晋侯稣(sū)编钟鉴赏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第一组 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而这是我国浩瀚的古代史籍所没有记载的。 这是现如今我们第一次发现将近3000年前西周的器物上出现刻于其上的铭文。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山西人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海博物馆馆藏晋侯稣(sū)编钟的十四枚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附:编钟铭文

        根据马承源先生考释,得16段编钟铭文,以编钟序号为序,现采录如下:
        (1)惟王卅又三年,王亲遹省东国南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二月(2)既死霸壬寅,王偿往东。三月方死霸,王至于 ,分行。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左氵舟(周)镬,北氵舟(周)□,伐夙夷。晋(3)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又三夫。王至于 城,王亲远省师。王至晋侯苏师,王降自车,立,南乡,(4)亲令晋侯苏自西北遇(隅)敦伐 城。晋侯率厥亚旅、小子、呈戈(秩)人先,陷(5)入,折百首,执讯十又一夫。王至(6)淖列,淖列夷出奔,王令晋侯(7)苏帅大室小臣、(8)车仆从,(9)述(遂)逐之。晋侯折首百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王惟反归,在成周公族整师(10)宫,六月初吉戊寅,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膳夫曶召晋侯苏,入门,立中廷。王亲锡驹四匹。苏拜稽首,受驹以(11)出,反入,拜稽首。丁亥,旦,王鱼阝于邑伐宫。庚寅,旦,王格大室,司工扬父入右晋侯苏,王亲侪晋侯苏禾巨鬯一卣、(12)弓矢百、马四匹,苏敢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元龢钖钟,用昭格前(13)文人。前文人其严在上,翼在下,醴醴(14)毚毚,降余多福。苏其迈(15)年无疆,子子孙孙,(16)永宝兹钟。


  附:晋侯稣编钟

  编钟于1992年出土于山西北赵村天马——曲村晋献侯墓遗址,整套一共有16件,但因这座古墓在发掘的过程中,曾经历一次被盗, 所以晋侯稣钟中有14枚编钟被盗运出境,只有两枚编钟——并且是整套编钟中最小的两枚幸免于难,如今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院。

  1979年,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邹衡揣着寻找晋国始封地的期望,带领考古队员对位于曲沃和翼城两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十余年,发现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邹衡认为,天马—曲村遗址应该就是晋国的最初封地“唐”。长时间的考古挖掘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盗掘之风日盛。1992年初春,盗墓贼用炸药相继炸开了位于北赵村的两座大墓,持枪将文物盗掘一空。相关文物部门抓紧组建考古队开始对北赵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就在这一年的发掘间隙,8号墓又遭盗掘,包括14件晋侯苏钟在内的诸多器物流失到境外。后来清理8号墓时,仅发现两枚劫后余生的甬钟,这便是存放于山西博物院的那两枚。

  另14件甬钟流落到香港时,因钟体上的铭文是凿刻而非常见的铸造,被文物商当做赝品而无人购买。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依据编钟的样式来看,它们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器物,但是这些文物上却有西周文物上未曾见过的刻凿铭文。熟悉文物的人一般都认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只有铸造的铭文,当时还没有出现刻凿铭文的技术。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看到编钟的资料后,认为字体有古意,绝非后世伪造之物,当即决定购回这批编钟。因为贩卖者不知编钟及其铭文的价值,又急于出手,最终以较低的价格成交。1992年12月,这批编钟被运到了上海博物馆。后来,学者经过对铭文的研究惊喜地发现,它与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两件小编钟的文字竟可以联缀起来!这不仅证明了晋侯苏钟的来源,也证明了其是真品,更揭示了西周时期的一段历史。它们的价值得以确认。

  经过专家的除锈处理,奇迹出现了:在这套大小不一的编钟上刻凿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16枚编钟,355个文字,完整地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率军随周王巡视东土,并受王命去征讨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立功受赏后特意制作了这套编钟作为纪念。

  这段历史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所没有记载的,它对于我们知之甚少的晋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周厉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虐昏庸的天子。《史记》中记载,他的暴虐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周厉王于是就命人监察,把发牢骚的人都给杀掉,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位周厉王居然感到很高兴,还对召公夸耀。召公于是说了一段千古流传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三年后,国人真的发动了暴动,将周厉王赶出镐京。周厉王逃到了彘,最终死在那里。

  然而这套编钟上的文字却让世人知道,原来周厉王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另外一面:勇武、识人、指挥有度,能够率领诸侯平定四方。

  面对编钟上的铭文,文物保护和科学考古的专家们曾配置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试图在青铜上刻凿文字,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早在距今近3000年的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铸成的青铜器上刻录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