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侯稣编钟

 吴奇郭粤吴宏伟 2018-09-19
​晋侯苏编钟轶事(晋国的青铜时代之二)
2009-08-12 09:57阅读:1,947
X晋侯苏编钟
比起声闻中外的曾侯乙编钟,晋侯苏编钟简陋得多,音律太差,铭文亦少,制作更不精良。但要知道晋侯苏编钟,比让人叹为观止的曾侯乙编钟早出四百年左右。在那个时代,后来赠送曾国编钟的楚国,无论从音乐还是音乐设备来说,根本无法与晋国相比。现在,晋侯苏编钟的价值主要不在音乐上,从纪事编年上来说,晋侯苏编钟有着曾侯乙编钟没有的承载。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套总共16件的晋侯苏编钟如今分藏两地,14件在上海博物馆,另外两件在山西博物院。要想观瞻它们的全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情!
余音袅袅三千年
喑哑了近三千年的编钟,再次发出声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视听实验室,经过测音得出结论,晋侯苏编钟16件分为两组,各是八件,两组音列相同,均为小字组a至小字组c4,跨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符合宫、角、徵、羽四声。在此之前,为上海博物馆购回其中14件,使之成为镇馆之宝的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也已按照铭文做出相同排序。
但让我们不解的是,这16件钟有点“乱”。王子初认为,如果按照形制与纹饰,它们可以分为三组,三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同时铸造的。两件至少在康王之世以前的西周初期,两件为康王前后,剩下12件当为西周中期的恭王时期。问题出来了,这16件不是同一时间铸造的青铜钟,为什么会排列一起编成两组?
从测音可知,就单独一件钟而言,各部位及尺寸与铣长的比值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但相邻两钟主要部位之间的比值并不稳定。
作为诸侯祭祀、宴享必备的青铜编钟,在先秦时代,对它的设计、制作相当重视,根据《考工记》,当时有专职制钟的工匠——凫氏。在《考工记·凫氏》里,明确记载了甬钟各部位的尺度比值。主要部位尺度均以铣长为基准,其余部位的尺度与铣长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但是如何设计不同的大小甬钟,使之按音律成编,《考工记·凫氏》没有给出依据。看来在成书之时,聪明的古人还没掌握这一秘密。迟至春秋晚期或之前一段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两钟之间的设计参数。敲击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可以听出,之间的参数关系已经 掌握得相当准确。
为了使钟成编,在没有本领铸出成套之前,晋国的乐师从已经铸成的年代不同的三种钟之中,按照音高挑选出16件配成两组。由于这一原因,晋侯苏编钟的音准较差。但在那个时代,这也许是最为先进的编钟了。晋侯苏生前倾听,死后让人放入他的墓中。
一次征伐及周厉王的形象匡正
晋侯苏编钟成为晋侯墓地发掘出的最重要器物,主要还是因为其上刻凿有355个文字(其中新见的金文单字11个),这是青铜器铭文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铭文完整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晋侯苏受命征伐夙夷的全过程:
正月初八从宗周出发,二月二十二日到达成周,次日挥戈东方。三月方死霸(方死霸,西周月相纪时法的五个词语之一。月相纪时法是根据月光的消长变化来描述时间的纪时法。方死霸有说是指二十三四日至下月一二日)到达一个地方,大军分成行列,迈向将要攻击的战争目标。周厉王亲自向晋侯苏下达命令,从左边攻击一邑,从北边攻击另一邑。两邑被攻占后,周厉王前来巡视参战的部队,部署对一座城市的进攻。周厉王的到来,让所有的夷人惊恐而逃,王师大获全胜。班师返回成周后,周厉王隆重赏赐了晋侯苏。为了报答和颂扬天子的美德,晋侯苏铸造了这套编钟。
周厉王不仅亲临前线,还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根据铭文记载,这次战争共计斩首480级,俘虏104人。这在当时不算少了,有人因此称为周厉王时期的四大战役之一。从流传下来的另外一些青铜器上,之前还有三次。看来周厉王的功烈,在西周晚期决不亚于之后的周宣王。但在史书中,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大家熟知的,是那个“弭谤”的独裁者形象。周厉王是发生政变时被迫出亡的,史家记载的全是他的恶行。
周厉王赏赐给晋侯苏的,有掺有郁金汁的香酒一卣,弓一张,箭百件,马四匹。这次赏赐,定让晋侯苏回想起多少年前,周成王赠送他的七世之祖叔虞的鼓、甲和钟,那些都是文、武遗留的战利品,堪称传世之珍。晋侯苏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孙子仇和更远的后辈重耳,也将得到周天子的赏赐。在一次次的赏赐中,晋国渐渐走向强大。
但使我们迷惑的是,本来16件钟是拼凑而来,为何要在这里说成现铸而成?
由于晋侯苏编钟重见天日,周厉王这段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战绩,重新被我们记忆。
年代的证实与证伪
根据《世本》,晋侯苏即晋献侯,又名籍。《史记》记载,晋献侯在位时间为周宣王六年至十六年(公元前822年—公元前812年)。如果把铭文“王卅又三年”当作周宣王三十三年,他已死去多年,如何刻此钟铭?如果当作之前的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尚未继位,铭文中又如何称为晋侯苏?
矛盾出在哪儿?邹衡认为,晋侯苏不是晋献侯,而是晋献侯的儿子晋穆侯,周宣王三十三年时他正好在位,晋献侯名苏是《世本》错了。马承源认为,《史记》所记晋侯苏在位为周宣王时有误,应为周厉王时。李学勤提出,晋侯苏是以晋国公子的身份出征的,那时周厉王在位,他在周宣王时做了晋侯,刻钟追忆往事。这个说法似乎折中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和晋献侯在位时间上的矛盾,但有违西周金文对先王称谓的惯例,另外从铭文中,也很难看出有追忆往事的痕迹。
在此情况下,科学检测也许是唯一的标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两家实验室,根据晋侯苏编钟所出的8号墓的碳14测年数据分析,年代应为公元前808±8年。这与晋献侯卒年(周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相合。由此证明,晋侯苏就是晋献侯,《史记》所记晋献侯的卒年是可信的。由此,钟铭“王卅又三年”只能是周厉王三十三年。
这样看来,《世本》与《史记》皆对,钟铭中的“王卅又三年”之“王”指的是“先王”。
关于刻凿的种种猜想
与众不同的是,晋侯苏编钟铭文是用利器刻凿出的,刀痕至今非常明显。在笔画的转折处,由于钟的坚硬,不能利索地一挥而就,需要先凿出点来,然后连点成线,往往一画需要四五刀五六刀,才能成为一体。
在晋侯苏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钟铭都是铸出的,而它竟然是刻凿上去的。无怪乎当其中的14件被人盗卖到香港文物市场上,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私人收藏家,都认为是赝品,长期无人问津。1994年,远在上海的马承源在网上看到原件和铭文的照片,根据一生浸淫青铜器的经验,迅速判断出来它们货真价实。如此珍贵的文物,竟然包装在箱子里,从香港邮寄到了上海。
残缺不全的晋侯苏编钟回归上海博物馆的当年,晋侯墓地抢救性发掘出数十件青铜器中,就有剩下的另外两件。16件如出一辙,不仅文字都是刻凿上去的,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连读。
为了得到清亮的乐音,先秦编钟采用纯净的高锡青铜铸成。高锡青铜质地坚硬,殷商、西周时期缺少完善的钢铁刻凿刀具,所以铭文都是铸造成形。即使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的青铜时代末期,尽管出现钢铁刀具,铭文也多是铸出。在晋侯苏编钟出现的西周晚期,这些文字是如何刻凿上去的?有人提出使用陨铁刀具、高锡超高锡青铜刀具、人工炼制的钢质刀具的种种可能性。但究竟用的是什么材料刀具,现在还不得而知。
感谢晋侯苏编钟的刻凿技法,感谢马承源的慧眼识珠,否则16件团聚内陆,也是一件不置可否的事。
晋侯苏编钟铭文
(1)惟王卅又三年,王亲遹省东国南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二月(2)既死霸,壬寅,王□往东。三月方死霸,王至于□,分行。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左□□北□□伐夙夷。晋(3)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又三夫。王至于□城,王亲远省师。王至晋侯苏师,王降自车,立,南乡,(4)亲令晋侯苏:自西北遇敦伐□城。晋侯率厥亚旅、小子、□人,先陷(5)入,折百首,执讯十又一夫。王至,(6)淖淖列列夷出奔,王令晋侯苏(7)帅大室、小臣、(8)车仆从,(9)遂逐之。晋侯折首百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王惟反归,在成周,公族整师(10)宫。六月初吉,戊寅,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膳夫曰:召晋侯苏。入门,立中廷,王亲锡驹四匹。苏拜稽首,受驹以(11)出,反入,拜稽首。丁亥,旦,王御于邑伐宫。庚寅,旦,王格大室,司工扬父入右晋侯苏,王亲侪晋侯苏巨鬯一卣、(12)弓、矢百、马四匹,苏敢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元龢钖钟,用昭格前前(13)文文人人其严在上,翼在下,□□ (14) □□,降余多福。苏其迈(15)年无疆,子子孙孙,(16)永宝兹钟。
(注:括号内数字为钟件依次排列数,□为偏僻古字。)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一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距今2400余年,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精神世界的圣山”。
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有编号、纪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根据铭文,楚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除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及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钟及架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画,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