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农业地理

 彤彤2365 2015-06-20


一、东部农业区


  本区位于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包括比哈尔、西孟加拉、奥里萨、阿萨 姆、梅加拉亚、那加兰和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米佐拉姆等邦,面积 57 万平 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0%,全区有耕地约 2400 多万公顷(未包括休闲 地,下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7%,人口 1.76 亿。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

  该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及山地,但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 普特拉河下游,因此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 150 米以下,东北部 台地丘陵地带的海拔高度也多在 800 米左右,其间分布有海拔 1500~2000 米的山地。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


图 22 印度农业区划 一、东部农业区:1—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1—2,恒
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水稻、黄麻区。1—3,布拉与普特拉谷地水稻、 茶叶、黄麻区。1—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1
—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2—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2—2,
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灌溉农业区。2—3,恒河上游 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区。2—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牧 农业区。2—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区。
  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3—1,古吉拉特平原花生、棉花、杂粮及畜牧 业区。3—2,马哈拉施特拉高粱、棉花、花生农牧渔业区。3—3,卡纳塔克 杂粮、豆类、棉花农


和湿润,最冷的 1 月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外,各地月均温都在 16~20℃ 之间;全年均为无霜期;年降水量多在 1000 毫米以上,东北丘陵区可达 1500 毫米,最高达 4000 毫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它们的支流构成了稠密的 水网,水量充足,便于灌溉,但每当雨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本区土壤主要 为冲积土、红黄壤及部分砖红壤,除后者外,尚称肥沃,特别是冲积土,适 宜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东北部丘陵地带分布有茂密的森林。
本区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区 1.7 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的 26%,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300 人,其中西孟加拉邦密度为最高, 达每平方公里 614 人;比哈尔邦次之,为 400 人。众多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农 村地区,约有 70%的人居住于农村,充足的劳动力为农业集约化提供了丰富 的人力资源,但本区人均耕地少而比较分散,每一农户平均占有耕地数仅为 全国平均数的 60%,这种情况不利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在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中, 小农和极小农占全区农业人口的 80%,经营分散,且由于人口稠密,对粮食 需求量大,因而水稻就成为该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如布拉马普特拉谷地、 恒河下游平原以及默哈讷迪河沿岸,水稻播种面积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
80%以上。
  2.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该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许多农业 操作靠人力进行,而犁地等则多使用阉牛。其次,灌溉和排洪设施较差,多 数农田依靠天然雨水,灌溉面积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20%,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如阿萨姆邦为 16.6%,奥里萨邦为 19.6%,只有比哈尔邦稍高(占 32.6%)。 此外,化肥施用量少,仅在茶叶种植园较重视化肥的施用。全国目前平均化 肥施用量为每公顷 45 公斤,而阿萨姆邦只有 5.3 公斤,主要施于秋季稻和黄
  
麻,奥里萨邦为 13.1 公斤,比哈尔邦 26.6 公斤,唯有西孟加拉邦较高,每 公顷可达 45.2 公斤,但主要也是施用于次要的作物夏季稻、马铃薯和小麦。 在一些落后的部落地区,还存在着原始的迁徙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广种薄 收,从不施用肥料,既破坏了森林,又影响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3.农产品产量低。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高产品种面积又小,所以主要作 物的总产和单产水平都很低。1983—1984 年度,本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 稻总种植面积的 42%,但产量却只占 35%。从单位面积产量看,全国 1983—
1984 年度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为 2185 公斤,本区除西孟加拉邦达到这一水 平外,其余几个邦水稻单产都低于全国水平,如比哈尔邦为 1524 公斤,奥里 萨邦为 1752 公斤,阿萨姆邦为 1640 公斤。全区粮食不能自给。
  作为本区主要经济作物的黄麻单产也很低,一般每公顷产量为 1250 公 斤,只及中国的 1/4。经济作物中,只有茶叶的产量较高,如阿萨姆邦和西 孟加拉邦的茶树种植面积占全国茶树总面积的 76%,而产量却占全国总产 77% 以上,单位面积产量也从 70 年代中期的每公顷 1393 公斤,增加到 80 年代初
的 1537 公斤。

(三)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1.三角洲地区地势过于低洼,加之西南季风期降水过于集中,极易发生 洪涝灾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为此应建设多项水利工程设施,全 面综合治理水患。如在各河上游山地修建调节水库拦蓄洪水;平原地区全面 疏浚和整治河网,加固堤岸,提高排涝能力;地势低洼地区筑堤围田,修建 圩田等。
2.农业技术落后导致作物产量不高,特别是单产水平低。今后应充分利
用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广各种作物的高产品种,特 别是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提高施肥水平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尤其是提高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这不仅能满足本区的粮食需求,对全国也有一定的积 极作用。
3.农村经济单一化影响了该区经济全面发展。由于本区机械化程度不
高,耕牛在农事活动中作用很大,但由于饲料缺乏,所以牛的数量和质量受 到很大影响,阉牛的使用、乳制品及肉类的生产均受到限制。因此今后需要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茶叶、黄麻的生产,并适 当开发林业,发展畜牧业,挖掘多种经营的潜力。


(四)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差异, 本区又可细分 5 个二级区


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 本区包括北方邦的东部和比哈尔平原,面积约 14 万多平方公里,众多的
人口和文化、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使它成为印度的心脏地区。本区地势低平, 地面海拔高度一般都在 100 米以下,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到达东部的科西平 原,海拔高度只有 30 米。但北部的巴巴尔地区地面切割破碎难以农耕,为此 区农业不发达因素之一。南比哈尔平原与低丘交错分布,在接近边缘山地区 海拔高度可达 150 米。

  本区气候具有恒河上游平原与下游平原的过渡性质。它既像上游地区那 样,冬季受到西来气旋的影响,偶然发生寒潮,夏季受干热风(卢风)影响 而产生干旱;也像下游地区那样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湿润气流影响,比西部地 区湿润。季风对本区气候影响甚大,每当夏季风来临时,雨季就开始了。雨 季开始的日期由东向西推迟。比哈尔邦北部和东北部从 6 月 7 日开始进入雨 季,比哈尔邦西部推迟到 6 月 15 日,到北方邦东部已是 6 月下旬了。全区年 降水量一般为 1000~1500 毫米,各地 6~9 月的季风时期降水量都占全年降 水总量的 80%以上。如比哈尔邦北部,年降水量为 1226 毫米,6~9 月占 85%; 北方邦东部 993 毫米的年降水量中,88%降于 6~9 月。由于季风雨的来临, 使气温有明显下降,所以各地最热月为季风到来前的 6 月(见表 51)。1 月 是本区最冷的月份,但平均气温一般也都在 16℃以上(东部 16.6℃,向西降 低至 16.1℃),使越冬作物生长良好,但偶而日均温也会降至 10℃,北方邦
东部低达 8.9℃,这对喜温作物的生长会有一定的影响。

表 51
地点 月份 6 月 7 月 8 月(℃) 巴特那 瓦拉纳西 克勒格布尔 默尼哈里 32.9
33.7
31.5
30.1 29.7
30.0
29.6
28.9 29.2
29.1
29.2
29.1

全年降水总量能满足作物生长,但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
雨季降水强度过大(有时一昼夜达 300 毫米),易造成洪灾,也加剧了土壤 侵蚀;而有些年份正当作物需水时,却又因降水少而造成干旱。一般来说, 恒河以北平原洪涝、干旱比南部更为严重。年降水量变率西部为 23%,向东 逐渐减小。所以,发展灌溉、调节水量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区 内灌溉方式有井灌、渠灌及水塘灌溉等,西部以井灌为主,东部渠灌超过井 灌。北方邦东部的灌溉面积占净播种面积的 37%以上,比哈尔邦北部只占 7%, 降水较少的南比哈尔比重较高,灌溉面积可占净播种面积的 60%,南比哈尔 东部因降水变率大,农民十分重视灌溉,灌溉面积已占净播种面积的 75%。
本区广大地面为冲积土所覆盖,此种土壤当地也叫作“卡德尔”土和“班
加尔”土。前者年代新,分布于河流附近的泛滥平原上,每年有新的沉积物 补充,即使在干季也能通过河流的渗漏而获得水分,因此没有灌溉也能耕种。 此种土质为粉沙质或沙质,疏松易碎,腐殖质及氮含量低,钙质少,但因质 地疏松,适宜于块根作物和甘蔗一类多年生作物的种植。“班加尔”土是一 种老冲积土,分布于不受泛滥影响的高地上,多为粘土质壤土,石灰质含量 多,排水不良,因它具有硬的粘土层而持水性强,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此外还有“巴塔”土,或叫钙质土,是冲积土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 萨尔尤帕尔的东部和北比哈尔平原的中、西部靠近河岸和低地区域,排水良 好,含 25~30%的石灰质,比较肥沃,利于耕作,特别宜于种植甘蔗。
  其他土壤还有德赖平原的德赖土,也属于冲积土的一种,分布于北部狭 长地带,土质粘重,适于种水稻。
全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可开垦的土地几乎全被开垦,

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约 70%。其中北方邦东部大多数县这一比例已超过 75%, 只有少数几个县因森林分布而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略低;南比哈尔平原超过
70%,北比哈尔甚至超过 80%。
  水稻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播种面积大。据 1983—1984 年度统计,北方 邦水稻种植面积为 537 万多公顷(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 13.1%),比哈 尔邦为 490 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 12%)。主要种植于北部狭长的德赖平 原(从东部比哈尔邦的昌帕兰向西与恒河上游平原北部边缘带相连)、北方 邦东部各县和比哈尔邦的恒河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两邦耕地总面积的
28~36%,东部少数几个县所占比例更可高达 53%。除东部地势低平、水量供 应充足的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外,其他地区多为单季的冬稻,在水源缺乏的 地区则有旱稻种植。由于种植面积大,1983—1984 年度两邦稻谷总产量达
1766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19.7%。但耕作粗放,所以单产水平低,北方邦 每公顷产稻谷 1895 公斤,比哈尔邦为 1524 公斤,分别为全国同期水稻平均 单产的 86.7%和 69.7%。
  小麦是本区最重要的春收作物,集中于持水性能较好的肥沃粉沙质壤土 地区,即北比哈尔平原的巴格马蒂河以西的南达尔彭加县和邻近的北蒙吉尔 县,以及南比哈尔平原西部有灌溉的格雅和沙哈巴德县。比哈尔小麦播种面 积占全国 7.3%(177 万公顷),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 6.1%,单产也低于全 国小麦平均单产。
豆类是本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作物,以种植鹰嘴豆为主,占豆类总播种
面积的 1/5。主要种植于通气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和壤质土壤中,集中分布在 沙哈巴德、格雅、巴特那和蒙吉尔县。在北方邦东部几个县及比哈尔邦的恒 河平原地区,豆类种植面积占该地区总播种面积的 23.9%。
除上述作物外,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瑟赫尔萨县还盛产黄麻,两县的黄
麻产量占比哈尔邦黄麻总产的 80%。但由于土质粘重,黄麻单产较低,黄麻 种植面积虽占全国 17%,但总产却只占全国的 11%。玉米主要分布于排水良 好、比较肥沃的沙质壤土地带,布尔希干达克河的南部和东部(瑟瑟拉姆、 南恰布拉、穆扎法尔布尔、达尔彭加)和瑟赫尔萨、布尔尼亚及蒙吉尔县大 部地区。大麦在春收作物中仅次于小麦,分布于北比哈尔平原,常与鹰嘴豆 进行混作。
本区由于开垦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 300~600 人),所以可
垦荒地甚少,土地扩种潜力不大,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广高产品种、改进生 产技术、增加灌溉设施,以提高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2.恒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地区水稻、黄麻种植区 本区包括比哈尔邦的布尔尼亚县一部分以及除布鲁利亚等处山地部分以
外的整个西孟加拉邦,从北部具有茂密森林的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孟加拉 湾,最大距离为 580 公里,从西部的焦达讷格布尔高原边缘到东部的孟加拉 国边境,最大距离为 200 公里,平原中部紧靠恒河处,有一拉杰马哈尔丘陵, 使平原在此变窄,宽仅 16 公里。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均在 30 米以下,略向东 南倾斜,三角洲地区更为低洼,加尔各答以南海拔高度不超过 7.5 米,随着 河流携带的粉砂物质沉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三角洲沿海约 112 公里 宽的地带为潮汐林带,称“松达班”,林带内分布有许多咸水沼泽。三角洲 地区被稠密的水网分割成许多小块,季风雨季中易发生洪水泛滥,恒河支流 胡格利河的下游地势过于低平,常发生潮水倒灌,淹没加尔各答附近大片土

地。
  本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各月闷热潮湿,月均温不低于 29.4℃,但也 很少超过 38.8℃,这种闷热天气有利于水稻生长。冬季温暖,最冷的 1 月月 均温常在 15~21℃之间,由北向南增高,所以该区的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作物 全年生长,但北部杰尔拜古里曾纪录到 2.2℃的低温。全区年降水量一般均
在 1500 毫米以上,最高的可达 4000 毫米,北部一般在 1800 毫米左右,南部
约 1600 毫米,萨加尔岛可达 1900 毫米。西部降水相对较少,但也有 1450 毫米。降水多集中于 6~9 月西南季风期,这一时期降水约 900~1400 毫米, 占全年降水的 80%,冬季大多吹北风,降水少。全年相对湿度较高,达 50% 以上,但 3、4 月份相对湿度较低。
  土壤有砖红壤、红壤、德赖土、冲积土等。砖红壤主要分布于西部边缘, 呈酸性,缺乏有机质,通常生长娑罗双树。红壤分布于拉尔平原的东部边缘 和马尔达县、西迪纳杰布尔县的巴林德地带,呈酸性,缺乏有机质及植物所 需之营养物质(如氮),大多是在砍伐森林后用以耕种。杰尔拜古里和西里 古里两县山麓地带发育有德赖土,也是一种酸性的、肥力不高的土壤。
  农业上最重要的是冲积土,由于母质不同,各地冲积土的性质有很大差 异。沿达莫德尔河和卡西亚河的河边冲积土呈中性,沙质,淡灰色,有机质 少;河间地带冲积土为粘土质—沙质,在远离泛滥平原或具一定高度地带的 冲积土纵剖面发育完整;西孟加拉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冲积土有机质含量较 多,较为肥沃。
沿海地区(如帕加纳斯和米德纳布尔县)土壤是河流和潮汐作用相互影
响的结果,呈盐碱性,富含钙、镁和半分解有机质的沉积物。 本区人口稠密,大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在 600~1200 人,加尔各答和胡格
利两县超过 1200 人,所以虽已有 60%以上的土地已被开垦作为农田,人均耕
地面积却很小(不到 0.2 公顷)。除黄麻外,作物商品化程度不高。大部分 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近 80%,其他重要 作物有豆类、黄麻和油籽,它们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 12%、8%和
2%,所以作物种类不多。耕作方式以双季稻为主,实行稻—稻—麦或黄麻—
稻—麦轮作制。
  水稻种植面积约 537 万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13.1%,其种植面 积仅次于北方邦,占全国第二位,1983—1984 年度产量为 1190 万吨,占全 国水稻总产量的 13.3%。高温、充足的降水和肥沃的冲积土保证了水稻的高 产,其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 2216 公斤,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本区在 季风刮来前的 4、5 月间有一定降水,季风来临又早(6 月中旬),因此可以 种植秋稻、冬稻和夏稻。秋稻在 5~6 月播种,9~10 月收割;夏稻于 11~12 月播种,翌年 3~4 月收割;冬稻在 6~7 月播种,11~12 月收割。但本区种 植三季稻的面积不大,因为一年三季均种植水稻,对水、肥、热量要求都较 高,且易遭寒冻及病虫害,因此常常是二水一旱,或二旱一水轮作,即以稻
—稻—麦、黄麻—稻—麦或稻—麦—豆等方式进行轮作。冬稻种植面积最广, 其产量占该区水稻总产量的 85%。80 年代里由于夏稻采用高产品种,播种面 积增加,已达 52 万公顷。
  黄麻是本区地位仅次于水稻的作物,其播种面积虽只占该区全部耕地面 积的 8%,但却占全国黄麻种植面积的 60%,产量则占全国的 65%。主要分布
于 24-帕加纳斯、胡格利纳迪亚、杰尔拜古里、库奇比哈尔和亚迪纳杰普尔

等县。这些地区的麻田面积可占该地区作物总面积的 20%以上。黄麻是一种 夏季作物,生长期仅需 4 个月,3~5 月播种,7~9 月收割,本区湿热的夏季 各月均温约 29℃左右,相对湿度 75%,土壤为富含钾的灰色粉沙质土壤,且 南部几个县 3~5 月有阵雨,使黄麻的播种和收割季节都可适当提前,利于后 续作物水稻的及时移栽。
  其他作物尚有小麦、鹰嘴豆、亚麻籽、油菜、芝麻等,但所占比重都较 小,油籽和豆类在西南部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该区还有较为发达的渔业,主要是淡水鱼类,其产量占全国淡水鱼的
30%,主要鱼类有印度野鲮、鲋鱼、鲤鱼等。独立以后,该邦淡水养殖业发展 也较快,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花鲢、白鲢及虾类等。除利用天然湖 泊、水库、池塘、河湾养殖外,还利用稻田进行放养。
3.布拉马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种植区 布拉马普特拉谷地也称阿萨姆谷地,包括阿萨姆邦的大部和西孟加拉邦
最北部的几个县,是一片土壤肥沃的大平原。谷地宽约 80~130 公里,东西
长 700 多公里,东、西部宽,中部窄,是恒河平原向东延续的部分,四周为 喜马拉雅山、帕特凯山和那加丘陵、加罗-卡西-贾因提亚丘陵、米基尔丘陵 等所围绕,面积约 5.6 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冲积而 成。境内陆势平坦,从东部的海拔 130 米向西缓降至海拔 30 米左右。布拉马 普特拉河以北众多的支流从喜马拉雅山流出注入主河道,形成一系列山麓冲 积扇,其组成物质为冲积岩屑,渗水性好,地下水位高,高处长满森林,低 处为沼泽,呈“特赖”①或“半特赖”景观。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南谷地狭窄, 地面起伏不平,支流短小。布拉马普特拉河内水量丰富,水流缓慢,河中有 众多的江心岛,其中马朱利岛最大,面积达 900 多平方公里。
该谷地的气候受 5 个因素的影响,即:附近的山地地形、西北印度和孟
加拉湾上空交替出现的低压槽、占优势的热带湿润气团、周期性的西风扰动 和局部的山风、谷风等,使谷地区域的气候具有独特的特征,全年可以分为 以下 4 个季节。①12 月到翌年 2 月,为冬季,以温凉的气温和频繁的晨雾为 特点,气温保持在 12.8℃以上,平均气温日较差很少超过 5.5℃,东部气温 低于西部。此季为干季,全季降水量约为 100 毫米。②3~5 月,为夏季,或 叫前季风期,是干旱冬季与湿润雨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以迅速增温为特征。 该季平均气温为 23℃,平均气温日变化为 6.1℃,随着季节的向前推进,午 后频繁的雷阵雨使降水量和降水次数逐渐增加,气温日变化渐趋减小。全季 约有 500 多毫米的降水,这种雨季到来以前的降水对茶树的生长和黄麻的及 时播种十分必要。③6~9 月的西南季风雨季,具有很高的湿度,天空多云, 气温并不太高,平均气温一般为 27.2℃,有的地方,如高哈蒂全季平均为 28.5
℃,最热的 8 月均温为 30℃;全季降水量大,均占年降水量的 60%以上,如 提斯浦尔全年降水量 1884 毫米,6~9 月为 1245 毫米,占全年的 66%。雨日 多,每月约 18~20 天;9 月稍少,约 14 天。④10~11 月为季风退缩季,天 气开始转晴,气温下降,早晨开始出现薄雾,气温日较差从 2.8℃增至 5.6
℃,全季降水不超过 150 毫米,雨日也明显减少(10 月为 7~9 天,11 月仅
1~3 天),这是一年中天气状况最稳定、令人感到最舒适的时期。



① 特赖(Tarai)是印度特有的名称,指地势较低,沉积物较丰厚的大片土地,地面有天然森林覆盖,地下
水位高,多沼泽。

  谷地区各部分降水和气温情况存在着差异。东部(上阿萨姆谷地及附近 丘陵)年降水量大,平均为 2540 毫米,气温变化小,6~9 月降水占全年总 降水量的比例超过 90%,有时会产生破坏性的洪水泛滥,泛滥面积可达该区 总面积的一半;西部降水稍少,年降水量少于 2500 毫米,而气温变化相对变 大;谷地中部提斯浦尔以西延伸约 145 公里的地带,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为
1780 毫米。 阿萨姆谷地的土壤以冲积土分布最为广泛。新冲积土分布于谷地的河岸
附近,每年遭受洪水泛滥,呈中性,较肥沃,为沙质或粘土质壤土,有利于 水稻、黄麻、豆类、芥子、马铃薯和其他蔬菜的种植;老冲积土分布于泛滥 平原以上地区,呈酸性,适宜发展茶园,特别在上阿萨姆谷地区,土壤肥力 虽不及新冲积土,但可以通过施肥加以补充,也适宜甘蔗、水果、水稻和蔬 菜的种植,且可免于洪水的威胁,但不利于豆类和芥子的生长。谷地边缘, 特别在卡姆鲁普、拉金普尔、瑙贡和锡布萨格尔县,有砖红壤分布,此种土 壤肥性差,有机质缺乏,只能在雨季后加以利用,干季时因太坚硬而不宜耕 作。
  谷地区作物的净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36.8%,约 320 万公顷,每年一 熟以上的作物面积占全部净播种面积的 25%。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沿岸 的狭长地带(叫“查帕里”Chapari),生长有高草或种植夏稻,在河流泛滥 前收割。如河流过早泛滥,则会造成重大损失。“查帕里”以外的低平地带 多沼泽,每年由泛滥带来淤泥沉积其上,可以种植黄麻和夏稻。低地带以上 逐渐过渡到丘陵,这里不受洪水之患,是谷地区主要农业带,除了大量开垦 种植水稻以外,还可种植各种冬季作物,如豆类、芥子、马铃薯等。在稍高 的丘陵附近地区则通过渠道进行灌溉,种植茶树,移栽水稻和甘蔗。
水稻是本区最重要的作物,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3/4 左右,主要种植
于每年受泛滥影响的低平地区,有冬稻、秋稻和夏稻之分。由于灌溉不足以 及其他作物(如黄麻、甘蔗)的竞争,双季稻面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 种植冬稻。冬稻面积占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 71%,一般在 6~7 月播种,11~
12 月间收割,多依靠天然降水。据 1983—1984 年度统计,阿萨姆邦水稻种
植面积为 232.2 万公顷,产量 381 万吨,分别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的 10.6%和 8.5%,单产为每公顷 1752 公斤,仅及全国平均单产的 80%。 茶叶是该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作物,特别在上阿萨姆谷地,其重要性更
为突出。这是印度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因为这里雨季长(4~10 月),
没有干旱风影响,甚至在冬季(除 12 月以外)每月也有 25 毫米的降水,全 年降水量超过 1780 毫米,最冷的 1 月月均温在 15.5℃以上,而且土层厚, 富含磷、钾和腐殖质,加上排水良好等,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茶树主要分 布于丘陵的山麓部分和不受洪水威胁的冲积平原。拉金普尔、锡布萨格尔和 达朗三县为茶叶集中生产县,其面积占阿萨姆邦茶园面积的 74%,并分别占 上述各县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8.2%、14.5%和 8.2%。阿萨姆邦的茶叶产量占全 国的 54%,其中 2/3 产于上述 3 个县。此外,位于本区西部的西孟加拉邦的 大吉岭和库奇比哈尔二县也出产茶叶,而孟加拉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的
20%,而其中 90%集中于上述两个县内,大吉岭县所产茶叶,更以其质优而著 称。本区茶叶每年 3~11 月间手工采摘,每月 3 次,为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和 提高茶叶的质量,比较重视硫酸铵和磷肥等的施用,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每 公顷达 1570 公斤,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单产水平。本区所产茶叶通过高哈蒂和

加尔各答出口。 黄麻也是本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种植于下阿萨姆谷地地势较低的部
分,面积占谷地区作物播种面积的 5.6%。集中于瑙贡、戈阿尔帕拉、卡姆鲁 普和达朗等县,其中瑙贡和戈阿尔帕拉两县种植较广,分别占该县作物总面 积的 14%和 8%。这一黄麻种植带向西与西孟加拉的库奇比哈尔黄麻种植区相 连。由于谷地的低平部分沉积了定期泛滥带来的新粉沙物质,使生长在新沉 积粉沙质土壤上的黄麻具有柔软的纤维。本区内黄麻一般在 3~4 月播种,7~
8 月间收获。季风前的阵雨十分有利于黄麻的生长,布拉马普特拉河清洁的 河水又为收割后的黄麻提供了良好的浸泡水源,保证了黄麻纤维的质量。据
1983—1984 年度统计,阿萨姆黄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15%左右, 且质量优于西孟加拉的黄麻。
  作为春收作物的油菜和芥菜面积约占全区作物总面积的 6.3%,占各种油 料作物面积的 90%。豆类也是主要的春收作物,其种植面积占总作物面积的
3.6%,主要种植于戈阿尔帕拉、卡姆鲁普和达朗等县。其他作物尚有小麦、 槟榔子、甘蔗、芝麻、马铃薯和辣椒等,但面积有限,大多为农民自产自用 或有少量出售。
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 本区位于印度东北部,包括曼尼普尔、特里普拉、那加兰、梅加拉亚、
米佐拉姆以及阿萨姆的丘陵区,面积约 11 万多平方公里,海拔一般都在 2 000
米以下。梅加拉亚丘陵(或叫西隆高原)分布于梅加拉亚邦境内,呈东西走 向,南陡北缓,平均海拔约为 1200 米。其东部为东部高地,通称普尔万恰尔, 包括帕特凯布姆山脉、那加丘陵、巴赖尔山脉和米佐丘陵。巴赖尔山脉以东 有一海拔为 800 米左右的曼尼普尔谷地。米佐丘陵以西为平原与丘陵交替分 布的地区,特里普拉邦和阿萨姆邦的卡恰尔、北卡恰尔县等地地势较为低平。 本区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具有温和—炎热的气温变化。山麓平原、山 谷地带和山地区的气候状况有明显的差异。全区一年可以分为四季,即冬季
(12~2 月)、前季风季(3~4 月)、季风季(5~9 月)和季风退缩季(10~
11 月)。
冬季凉而干旱。最冷的 1 月,西隆为 9.6℃,锡尔杰尔 15.7℃,英帕尔
为 12.4℃。3 月开始温度回升,并由于各种气团的相互作用,常在午后或傍 晚产生雷阵雨,也可能产生冰雹。季风期从 5 月到 9 月达 5 个月之久,降水 量多、强度大,各地该季降水均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60~80%,但该季气温均 不高,一般均在 25~27℃之间,西隆因海拔较高,7 月均温仅为 21.1℃。10 月开始西南季风退缩,降水显著减少,气温降低。本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65
千卡/厘米 2,比我国长江流域和大部分华南地区(90~120 千卡/厘米 2·年) 大。全区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 1000~3000 毫米,迎风坡的降水更多,除面 向孟加拉湾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在 10000 毫米以上,成为世界最多雨地区之 一外,东部山地降水也很多,许多地方年降水量超过 3000 毫米。低丘和谷地 区一年中湿热月份长达 8 个月之久。
本区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如米佐拉姆总面积的 2/3,特里普拉总面积的
60%都为森林所覆盖,因此垦殖率较低。如梅加拉亚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7.5%,那加兰占 7%,特里普拉稍多些,耕地占土地总面积 23%,而曼尼普尔 和米佐拉姆各只占 6.5%和 3%。
虽然耕地面积不大,但由于森林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种植业仍是该区

人民主要从事的职业,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 70%左右。 水稻是本区种植最广泛的作物,特别在那些低平而容易获得水源的地
区。在那加兰和米佐拉姆有限的耕地面积中,几乎都是单一的种植水稻,其 他作物很少。在梅加拉亚、特里普拉和曼尼普尔,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占该邦 或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5%、10%和 5%。但是,由于本区耕地面积不大,作为 主要作物的水稻的播种面积也仅有 60 多万公顷,仅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1.6%左右,单产也较低,各地区多在每公顷 1300~2100 公斤之间,全区总产 仅占全国稻谷总产的 1.5%左右。
  在丘陵地区,种植茶树、柑桔、马铃薯等作物。如北卡恰尔丘陵种植茶 叶,卡西丘陵和贾因提亚丘陵种植柑桔(这里全年气温经常在 15.5~23.8℃ 之间,适宜柑桔生长,但因降水过多,年降水量 2540 毫米,柑桔糖分积累受 影响,质量不佳),在西隆—高哈蒂一带还有金鸡纳霜树、菠萝、胡椒、槚 如树坚果等,梅加拉亚丘陵区则多种植马铃薯等蔬菜。
  本区耕作方式较落后,不少地区还在实行迁徙耕作法,即在一块土地上 不施肥种植二、三年后就废弃,另行毁林开垦,撂荒的土地一般在 5~10 年 后再行耕种。这种耕作方法毁林多,作物产量低,土壤侵蚀加剧,对林区的 生态平衡破坏很大。另一方面,这些土地上的作物还常受到邻近森林中的野 象、熊、鹿及野猪等动物的毁坏。印度政府对这种粗放的轮流抛荒的迁徙耕 作方法,已开始关注,采取教育与法制相结合的原则,竭力加以阻止。目前 本区的盆地和宽广的河谷地带已实行定居农业,但还有不少地区仍以粗放的 撂荒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本区包括比哈尔邦与奥里萨邦的高原山地及中央邦东部和马哈拉施特拉 邦东北部山地。这一地区由高原、丘陵和一些山地组成,海拔多在 600 米左 右,其间分布有一些海拔在 250~350 米的河谷低地,如默哈讷迪河中游平原 和特尔平原、宋河、婆罗门河和拜塔拉尼河谷地等。属热带干湿季气候,夏 热冬暖,全年热量充足,年降水量在 1200~1650 毫米,西南季风期降水占全 年降水的 80%以上,冬季较干旱。
由于丘陵和高原地面切割严重,坡度较陡,加之降水集中、强度大,所
以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多石质土,大片土地不宜耕种,耕地面积仅占土 地总面积的 1/3 左右,主要分布于平原、河谷地带,作物多为一年一熟。灌 溉较落后,灌溉面积小仅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3~15%,大部分农田靠天然降 水耕作,所以本区农业极为落后。在山区甚至还存在粗放的轮流撂荒的耕作 方法。农作物种类少,河谷平原中以种植水稻、油籽和豆类为主;丘陵山地 则种植玉米、豆类、高粱和鸭脚粟等杂粮,产量都较低。
  本区森林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1/3 至 2/3,主要树种有柚木、娑罗 双树等。由于高原、丘陵地区缺水,作物种植较困难,当地人民以采集紫胶 和利用野生柞树饲养柞蚕为副业。此外,盆地中饲养牛,主要供役用,在工 矿城市附近还有养鸡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


  印度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和畜牧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旁遮普、 哈里亚纳、北方邦(西部)、中央邦(大部)、拉贾斯坦和喜马偕尔以及查
  
谟和克什米尔(指印占区,下同)等邦和地区,土地总面积约 120 多万平方 公里,人口 2.3 亿,作物总播种面积约为 6000 多万公顷。人口及耕地面积的 分布不平衡,北方邦、哈里亚纳和旁遮普邦垦殖率较高(在 60%以上),人 口密度较高,每平方公里在 300 人以上;而其他几个邦人口密度较低(拉贾 斯坦和喜马偕尔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 100 人),土地开垦程度也较低(喜 马偕尔为 14.9%,查谟和克什米尔为 16.5%)。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 本区大部分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中、上游平原及其周围的山地组成,气
温冬凉夏热,太阳年辐射总量除喜马偕尔邦及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外,一般都
较高,如旁遮普邦为 185 千卡/厘米 2·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东部可达 每年 1200 毫米,最西部降至 300 毫米以下,在拉贾斯坦境内形成了干旱的荒 漠。在沿河低地及不宜种植作物的地区,分布有一些天然草地或放牧地,生 长有一些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类及灌丛,如双花草、蒺藜草、狗牙根和画眉 草、三芒草以及金合欢、马槟榔等灌木,可供畜群放牧。
  本区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灌溉也有一定基础,尤其在北方邦 西部、旁遮普和哈里亚纳邦,从 60 年代中期起,作为印度开展“绿色革命” 的重点地区,较多的农业投入对农业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区内人口分布不均,北方邦及旁遮普平原等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可达
300 人以上;向北部、西部减少,在北部山地区内每平方公里仅有数人,仅 宽谷盆地内人口稍有增加;阿拉瓦利山脉以西的拉贾斯坦西部人口远少于东 部地区,每平方公里在 76 人以下;在最西部的塔尔沙漠地区人口更少,农牧 业皆极为粗放。

(二)农业生产特点


  1.作物品种多样、产量较高。本区气候由东部湿润地区向西部干旱、半 干旱地区过渡,所以作物种类多样,既有喜湿的水稻、甘蔗,又有耐旱的杂 粮、豆类;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全部作物中春收及秋收 作物约各占一半。总播种面积中以谷物为主,其中尤以小麦、杂粮占优势, 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 4/5。经济作物中,本区提供了占全国产量 90% 的油菜、50%的甘蔗及 75%左右的芝麻。许多作物的单产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 单产水平,旁遮普、哈里亚纳等邦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灌溉条件好,农业发展较迅速。本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渠灌、井灌 较普遍,全区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一半左右。开展“绿色革命” 后,全区约 70%的粮田面积推广了高产品种。化肥施用量每公顷约达 70 公斤, 大大超过全国每公顷 16 公斤的水平。同时,还拥有全国 1/3 的拖拉机,播种、 整苗、收割、脱粒等农活也已有 30%实现了机械化。由于具备上述条件,小 麦单产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5 倍,水稻单产则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成为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的典范。但区内发展也不平衡,干旱区的 农牧业发展水平仍很落后。
  3.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本区有面积较大的天然牧场及 放牧地,又有许多作物的秸秆可以利用,饲料较为丰富。此外,干旱、半干
  
旱气候下,牲畜疫病较少。因此,本区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有不少牛、绵 羊等牲畜的优良品种。除供应本区的需求外,幼畜、羊毛、乳品等都有外销。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大力防治西部地区的土壤沙化及灌溉区土壤盐渍化问题。据估计,西 部的塔尔沙漠正以每年 0.8 公里的速度向恒河平原推进,严重地威胁着本区 的农田。营造防护林是防止土壤沙化的主要措施。盐碱土在本区分布较广, 约计 250 万公顷,在长期渠灌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都有分布,因此必须采取 改良措施。除注意合理进行灌溉外,还可采用淋洗和排水、使用石膏以及种 植抗旱能力强的优良牧草等改良土壤,控制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此外,如果 能解决灌溉用水问题,西部干旱地区土地的利用潜力还很大。
  2.重视旱地农业,提高旱地作物产量。本区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如何 提高旱地作物的产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印度全国干旱、半干旱区面 积较大,即使灌溉进一步发展,也不可能把全部土地变为水田或水浇地。因 此如何改良旱地作物的品种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提高旱地作物的产量,使农 业、畜牧业等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改变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超载过牧现象。本区牲畜种类多、数量大。
据 70 年代末统计,全区约有牛和水牛 8000 多万头、绵羊和山羊 4000 多万只 以及其他牲畜 300 多万头。原有的草地和饲料远远不够,良种牧草减少,草 地过牧,迅速退化,影响了牲畜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控制牲畜头数,实施轮 换放牧的方法以保护草地,适当增加饲料种植面积,建立牧草和饲料作物良 种繁殖场。

(四)二级农业区


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 本区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和北方邦西北部丘陵地区的一些
县,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地形以东西走向的山脉与众多的肥沃谷地相间排
列为特征,山脉自北向南分为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麓 带和锡伐利克山脉四部分,山间谷地主要有克什米尔谷地、登谷地、坎格拉 谷地和库卢谷地等。
各地气候随着该地的海拔高度、坡向等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由于本区
纬度位置偏北,地势较高,所以同印度其他地区相比,这里年均温偏低(如 斯里那加年均温为 13.1℃,最冷的 1 月为 0.3℃),生长期较短,一般为 4~
5 个月,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大喜马拉雅山海拔多在 6000~7000 米,大面积 为冰雪所覆盖,多为寒冷的荒漠,农业活动仅限于冰雪融化的夏季谷地两侧 零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上,且只能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如荞麦、少量谷子, 还有一些水果。小喜马拉雅山带是该区主要的耕作带,这里没有永久积雪, 山地坡度和缓,有稍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水,土壤较肥沃且土层较厚,耕地 多建成梯田沿谷底延伸,可以种植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姜黄、 苹果、梨、桃等各种作物和果树。喜马拉雅山麓带地面切割强烈,又有稠密 的森林分布,所以农事活动仅限于谷地、山嘴或侧坡处。
查谟和克什米尔崎岖多山,作物播种面积只占该地区总面积的 15%,耕

地的 44%能获得灌溉,灌溉地一年可两熟。位于本区南部的查谟平原和丘陵 区,海拔约 1200 米,年降水量可达 500~600 毫米,以种植小麦为主。查谟 县和卡图瓦县的小麦种植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 34%,水稻占 21% 。在海拔较 高的丘陵、山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如乌坦布尔、本杰和多达县,玉米种 植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 54%,其次为小麦(占 21%),灌溉面积占作物总面积
的 20%左右。在相对比较干旱的康迪县,则以种植高粱和非洲黍为主,切纳 布和塔维河谷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可以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
查谟以北的克什米尔谷地是本区唯一具有比较平坦地面的地带。谷地长
135 公里、宽 40 公里,面积约为 4000 多平方公里,谷地内有杰卢姆河及其 支流流过。谷地气候冬寒夏暖,降水适中(如斯里那加年降水量为 660 毫米), 杰卢姆河的泛滥平原上沉积了肥沃的冲积土,又有河流提供灌溉条件,所以 该谷地区成为克什米尔地区人口较多、农业较发达的区域。但因冬季寒冷, 所以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在可以灌溉的低地区种植水稻,谷地两侧丘陵及缺 乏灌溉设施的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其他作物尚有小麦、亚麻、油菜籽和芥子 等。番红花和各种温带水果是谷地区的特产,主要种植于海拔较高的谷坡或 排水良好的低地区。番红花产于帕普尔和基什特瓦,一般在 8~9 月将块茎种 下,1 个月后出现具有 3 个紫红色柱头的花朵,柱头和部分花柱采摘后迅速 运往斯利那加出售,主要用作颜料和调味香料添加剂、医药和食物配料等, 也可作为一种染料使用。温带水果包括苹果、梨、杏、桃、樱桃、石榴等, 主要种植于斯利那加县,水果种植面积占该县作物总面积的 4%。巴拉穆拉县 为苹果主要产地,产量占克什米尔谷地苹果产量的一半。谷地两侧海拔 300 米左右的山坡上种有胡桃树,除果肉可食用、榨油或作烹调配料,木材还可 用来制作高档的木制器具。在山高坡陡、土层薄的海拔较高的山坡上,仅在 河流及泉水附近的小块土地上开垦,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另有少量豆类、 大麦、小米及温带水果种植。游牧部落以饲养牦牛和绵羊为生。
喜马偕尔邦境内的坎格拉谷地和库卢各地区域,年降水量可达 1000~
2000 毫米,水稻和玉米是重要的秋收作物,玉米大多种植于谷地的上部。小 麦、大麦和鹰嘴豆则为重要的春收作物。近年来谷地里还发展了蔬菜(如马 铃薯)和水果、茶树等的种植。马铃薯主要种植于海拔 1700~2300 米的高度 带内,它作为当地的夏季作物,在 4 月种植,9~10 月间收获,以满足邻近 的旁遮普邦和北方邦的大量需要(这两个邦的马铃薯在冬季种植,因而收获 期不同),马铃薯的主要产地为西姆拉县和马哈苏县。库卢谷地出产的温带 水果也很有名。
  北方邦西北部的库茂恩喜马拉雅山和北方邦喜马拉雅山海拔 750~7000 米,年降水量普遍在 1000~2000 毫米,随高度和坡向各地有所不同。7~9 月,山前地带有 370~500 毫米降水,而山后谷地只有 200~250 毫米。森林 分布很广,占该区面积的 66%,但开发较差,9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地依赖 于农业,农耕区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山嘴和河谷地带,如奈尼塔尔、阿尔 莫拉、加瓦尔和特里地区,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 15%,靠天然降水或靠潜流 灌溉,多为一年一熟,其中仅 1/4 耕地为一年两熟,多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 下生长期较长的地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鸭脚粟、玉米、水稻、大麦、马铃 薯和豆类等。一般在最肥沃的土地种植小麦,其播种面积占该区作物总面积
的 24.8%;其次为谷类(主要是鸭脚粟),占 20%;水稻种植在供水良好的 低地,并可扩展到海拔 1800 米的高地,占作物总面积的 13.7%,以产优质

大米而闻名全国;大麦种植在贫瘠而保水性差的土壤上。本区海拔 3000 米以 上的地区很少有作物生长,4200 米以上多为高山草场,供畜群夏季放牧,冬 季则利用玉米秸秆、树叶等作为牲畜饲料,以饲养山羊和绵羊为主,全区约 有绵羊和山羊 400 多万只。
  位于本区南部的锡伐利克谷地区水分充足、气候温和,以种植小麦为主, 其他尚有水稻、玉米、大麦和甘蔗。海拔 900 米以下地区除种植温带水果以 外,还有亚热带水果,主要有苹果、梨、杏、樱桃、胡桃和洋李等。果树主 要集中于拉姆加尔、阿尔莫尔、穆克特什瓦尔、帕恰尔帕尼、昌帕瓦特、乔 赫达尔和乔希马特等地。由于水果易腐烂,运输手段又落后,所以过去只在 库卢谷地、奈尼塔尔县等处种植,随着优良水果品种的推广,冷藏、包装、 罐装设备的改善,种植技术的改良以及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灾害性气候的 防护,水果加工、快速运输与销售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果树栽培将 有更大的发展前景。此外,在阿尔莫尔、戈里和台拉登地区有茶园分布,目 前虽数量有限,但根据本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潜力还很大。在这里的 高山地区,加迪斯、吉加斯、博梯牙斯等游牧民族经营着迁徙性的放牧。
2.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等灌溉农业区 这是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位于朱木拿河以西、拉贾斯坦干旱区以北,
似一条走廊由西向东延伸并与富饶的恒河平原相接,面积约 9.6 万平方公
里。人口约 3000 万,平均每平方公里 312 人,沿朱木拿河西侧地区人口较密, 萨特累季河沿岸的贾朗达尔、阿姆利则地区每平方公里达 300~600 人,而西 北边缘地区人口较少。
本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低倾,海拔多在 150~300 米之间,西南部的法齐
尔卡附近为 176 米,北部有拉维河、比阿斯河和萨特累季河流过,但流域面 积仅占该区的 1/4 左右,朱木拿河流域的土地呈狭条状分布于本区的东部, 除以上这些河流以外,还有大量季节性丘陵急流从锡伐利克山地向西南流入 本区,这些河流以高山冰雪作为水源,为本区的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该区大部属半干旱的季风类型亚热带草原气候,只有在与锡伐利克山脉
相连接的宽约 72 公里的平原地带,属于冬季干旱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一般在 23.1~25.1℃,各地差异不大。夏季普遍高温,尤以 6 月气温为最高, 可在 30℃以上。冬季较温暖,如卢迪阿纳 1 月均温为 13℃。全年日均温≥15
℃的活动积温在 8000℃以上,日均温≥15℃的日数达 300 天以上。但本区年
降水量偏少,如旁遮普邦平均年降水量约 560 毫米,哈里亚纳仅 510 毫米。 其中西南季风期内的降水占年降水量的 80%以上,降水的分布由东北向西南 减少,在西南部荒漠附近地区只有 330 毫米。夏季风形成的降水始于 7 月的 第一周,至 9 月中旬结束,从 12 月到翌年 4 月,西风气旋能带来少量(约几 十毫米)降水。与锡伐利克连接的平原地区受地形抬升影响,这几个月获得 的降水稍多于其他地区。
  本区气候值得注意的是 4~6 月间强风的影响。这种干燥而灼热的强风从 西部吹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破坏植株的水分平衡,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当西南季风来临时,此种强风即行消失。另一种危害是尘暴,它往往吹起沙 尘,侵蚀表土又影响光照,但有时能形成一些小阵雨,给作物带来少量水分。 平原的土壤以冲积土为主,有新、老冲积土之分。泛滥平原上的新冲积 土为粘质土,而高堤岸以外的老冲积土上有沙层覆盖,这些土壤可以种植各 种作物。南部较硬的轻沙质土肥性较差,缺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所以
  
不利于耕作,萨特累季河流域的土壤有盐碱化现象,对农业也十分不利。 由于本区降水量不大,降水变率较大,夏季蒸发又强,所以农作物收成
的好坏同水分条件的保证程度有很大关系,而发展灌溉则是解决水分不足的 主要途径。在平原地区,发展灌溉有着良好的地理条件。首先,地表有不少 河流,它们由于上游有冰雪融水的补给而常年有水;其次,这里地下淡水资 源丰富,地下水位高。北部地下水位深仅 3 米左右,向西南增至 9 米,所以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距地表都在 3~9 米之间,最深为 50 米左右。地下水可 从多雨的喜马拉雅山区得到补充,底土中又往往具有不透水的粘土层,因而 给本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加之地面平坦,渠灌、井灌都十分方便。旁 遮普邦具有悠久的灌溉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统治者为 战时供应需要,在西旁遮普兴建了水利工程。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和邦政 府都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工程,花费了大量投资(1961—1962 年度到 1973—
1974 年度共投资 65.5 亿卢比),先后建成了许多灌溉渠道,主要有西亚穆 纳渠(西朱木拿渠)、锡尔欣德渠、上巴里河间渠、东格雷渠、巴克拉-楠加 尔渠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渠道网,其中巴克拉-楠加尔水利工程为 50 年 代建造的全国最大水利工程,干渠长 174 公里,可灌溉旁遮普邦东部各县和 哈里亚纳西部各县约 123 万公顷土地。1965 年以后,该区重视发展管井的建 设,从 70 年代以来,旁遮普邦已有管井 56.5 万口(1980 年)。随着地下水 资源的利用日益充分,井灌将成为该邦主要的灌溉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 水资源,不断改进灌溉技术,部分农田已实行了喷灌。
井灌和渠灌等配套的灌溉网的建立,使该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50 年代
该区灌溉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0%,至 1974—1975 年度增至 65.2%(其 中旁遮普邦为 77.8%,哈里亚纳为 50.6%);到 80 年代末,旁遮普邦灌溉 面积已增至 85.5%,哈里亚纳也增加到 60.6%,灌溉地所占比重居全国前 列。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比重最高的为阿姆利则县(88~89%)、贾朗达尔 县(65~80%)、费罗兹普尔县(65~75%);而在与锡伐利克山脉连接处 的狭长地带,包括霍希亚普尔县、安巴拉县,以及古尔冈县和希萨尔镇连线 以南地带,灌溉地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30%和 20%,其他 地区灌溉地比重变动于 48~78%之间。旁遮普以井灌为主,贾朗达尔和卢迪 阿纳县井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 80%;而哈里亚纳则主要依赖于渠灌,如锡 尔萨、希萨尔和比瓦尼县,灌溉面积中的 85~93%依靠渠灌。整个哈里亚纳 邦渠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 58%,而旁遮普只占 44%(见图 23)。
庞大的灌溉系统的发展以及 1966 年以来绿色革命的推行,提高了复种指
数,扩大了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已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84%,达 800 万 公顷,土地开垦程度居全国之冠,北部几县土地开垦程度相对较低,但也可 达到 50~65%。由于灌溉业发达,耕地中的 40%每年可以二至三熟,全区复 种指数已达 160%。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原来比较粗放的农牧业 地区逐渐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本区作物种类较多,有小麦、豆类、非洲黍、棉花、甘蔗、油菜籽,也 有水稻、玉米和饲料(主要是苜蓿)作物。东、西部由于降水等自然条件的 差异,作物种类有所不同,大约以 500 毫米等雨量线为界。西部:灌溉区种 植棉花和小麦,非灌溉区种植非洲黍、鹰嘴豆和大麦;东部:耕地的 75%都 有灌溉,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油菜、芥子和甘蔗等。哈里 亚纳西南部由于地下水含盐度增加而不宜井灌,渠灌也受到限制,作物种类
  
相对较少。主要秋收作物为非洲黍和高粱,春收作物则以鹰嘴豆为主。此外 尚有大麦种植,但因灌溉不足,有些地方一年只能一熟。

小麦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3 左右,
1983—1984 年度为 491.5 万公顷(其中旁遮普 312.4 万公顷,哈里亚纳 179.1 万公顷),总产达 1389.5 万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 20.1%, 但产量却占全国小麦总产的 30.8%,其中旁遮普邦单产每公顷为 3015 公斤, 哈里亚纳为 2499 公斤,远远超过全国每公顷 1850 公斤的平均水平,也超过 了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1984 年世界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为
2261 公斤)。本区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 400 多万吨小麦的商品粮。 小麦在本区种植范围较广,一般在 11 月播种,翌年 4 月收割,主要种植
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古达斯普尔、贾朗达尔、卢迪亚纳、菲罗兹布尔和 伯蒂亚拉县以及哈里亚纳邦的中部和北部各县。这些地区灌溉条件好,土壤 肥沃,是印度主要小麦商品粮基地。
  本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不长,绿色革命开展以后,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 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的栽培逐渐受到重视,其播种面积已由 1965—1966 年度的 29.5 万公顷增至 1983—1984 年度的 148 万公顷,同期稻谷产量也由
29 万吨增至 680.4 万吨。由于气候温凉少雨,生长期较短,以种植秋稻为主。
因灌溉条件优越,又多采用高产品种,所以单位面积产量高。如旁遮普邦 1983
—1984 年度稻谷每公顷产量为 4594 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2185 公斤)高 一倍多,是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的邦。该邦所提供的稻谷商品粮占全国稻谷收 购总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水稻已逐渐成为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使本 区真正成为“印度的粮仓”。
鹰嘴豆是本区主要的豆类作物,多种植于半干旱的西南部。哈里亚纳的
希萨尔县为重要产区,其产量占哈里亚纳邦鹰嘴豆总产量的 40%。但随着本 区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作物品种的改良,一些产量高、 收益大的作物(如小麦、水稻、棉花等)扩大了播种面积,使鹰嘴豆的播种 面积日趋减少。如鹰嘴豆的播种面积占该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 1957
—1958 年度的 27.3%减少到 1974—1975 年度的 9%;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比重,也从 1967—1968 年度的 28.5%降至 1981—1982 年度的 9.2%,1981
—1982 年度哈里亚纳和旁遮普两邦共种植鹰嘴豆 168.3 万公顷,产量 42.4 万吨。
棉花是该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播种面积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而有
所扩大,棉田面积从 1976—1977 年度的 80 万公顷,增 至 1983—1984 年度的
106 万公顷(占全国该年度棉花播种总面积的 13.7%)。1983—1984 年度产 皮棉 21.7 万吨,占全国皮棉总产量的 19.4%,每公顷单产较印度其他地区 为高,旁遮普和哈里亚纳每公顷皮棉产量达 347 公斤和 333 公斤。全区 3/4 的棉田分布于比较干旱但有渠灌的菲罗兹布尔、法里德科特、巴廷达、桑格 鲁尔、锡尔萨、希萨尔和金德等县。其中法里德科特生产的棉花有一半为优 质长绒棉。本区生产的棉花除部分供本地工厂外,大量向国外出口。
  过去一直认为旁遮普邦气候冷热变化较大,不适宜种植甘蔗,但通过种 植方法的改进以及改良甘蔗品种,甘蔗含糖量提高,种植面积有所增加。1983
—1984 年度,甘蔗种植面积已达 18.6 万公顷,占全国蔗田面积 5.9%;总产 量达 1300 吨,占全国 7.3%;单产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含糖率已接近全国

平均水平(全国为 10.2%,本区为 10%)。 本区畜牧业也较发达,饲养的牲畜有牛、水牛、绵羊和山羊,农民们把
饲养牲畜作为家庭的一项副业。哈里亚纳种的公牛和穆拉种的水牛是半干旱 的西南各县有名的畜种,每年有大量的幼畜供应北方邦。穆拉种的母水牛出 奶量大,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在 2000 公斤以上,甚至超过 3000 公斤,为附近 城镇的工厂加工奶粉、乳制品等提供原料,牛奶还远销至孟买、加尔各答、 那格浦尔等城市。饲料充足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绿色饲料作物(主 要是苜蓿)种植较为普遍,旁遮普邦的大部分地区(除霍希亚普尔和古达斯 普尔县)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哈里亚纳邦饲料种植面积也占该邦作物总播 种面积的 10%。此外本区还有 30 多万公顷的玉米地,产量可达 50 多万吨, 大都用作饲料。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及天然牧场的牧草、河边低地牧草地等, 也是牲畜饲料的来源。这里饲养的绵羊品种优良,有毛用、肉用、乳用之分。 喜马拉雅种山羊除产肉性能良好外,毛色白,每头羊一次可产优质绒 20~50 克。此外,家禽的饲养也逐渐受到重视,家禽饲养场、育种场纷纷建立,商 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本区面积不大,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3%,作物播种面积占全 国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6.5%,通过绿色革命中的重点治理与开发,农业生产 发展较为迅速,生产水平高。本区已成为向国家提供小麦、稻谷等商品粮的 重要基地,每年提供的商品粮都在全国收购量的一半以上(1980 年达 79%)。 农业的发展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据统计,本区城市人口增长的 速度比全国城市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慢 1/3。
但是,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土壤的盐渍化问题,长期灌溉结果引起了
地下水位上升,特别在阿姆利则、菲罗兹布尔、霍希亚普尔、桑格鲁尔、贾 朗达尔和古达斯普尔等县,地下水位上升的平均速度已从 1945~1955 年的
0.5~1 米,增至 1955~1961 年的 2~4 米。近年来对此问题已引起重视,改
良盐碱土的计划包括平整土地、使用石膏、洗盐、轮作田中播种绿肥等,使 土壤的 pH 值有所降低。今后还需继续推广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各种措施,做到 合理排灌,采用多种的间混种类型,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同时进行植草、种 树,以防止土壤的风蚀。
3.恒河上游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种植区
  指北方邦的中、西部,面积约 15 万平方公里,占北方邦的 51%,是恒 河平原的一部分,其西部以朱木拿河与旁遮普平原相邻,东面与恒河中游平 原相接,在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特别在农业方面反映了从东向西变 化的过渡性质。
  该区是恒河平原中地势稍高的地区,靠近德里的西部,海拔可达 210 米, 向东南逐渐降低,区内陆势起伏不大,仅由河流陡岸、天然堤及沟壑等形成 一些小的起伏。北部为山麓带的冲积扇平原,称“特赖—巴巴尔”,海拔约
300~600 米,沟谷深嵌、地面破碎,低湿,且多沼泽灌丛。该带往南才是真 正的大平原,恒河以西北向东南方向流经本区,河流比降小,众多支流从山 麓带向东南注入恒河,形成羽状水系,为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容易引 起泛滥。
  气候属半干旱的旁遮普平原和湿润的恒河中、下游平原之间的半湿润 型。年降水量在 600~1300 毫米之间,西南部少,向北、向东增加,主要于
6~9 月间西南季风期降落。如阿拉哈巴德年降水量为 1062 毫米,其中 6~9

月约 9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85%。气温冬暖夏热,1 月均温为 14.4℃,
7 月均温可达 33℃,最热的 6 月最高气温甚至达到 40℃,且有灼热的“卢风”
(干热风)影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利,但降水过分集中,地面 又十分平坦,容易导致河流泛滥而淹没庄稼,干热的“卢风”也会导致作物 枯死。
  冲积土在不同地区由于排水状况、母岩性质、机械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而 具有不同的地方名称。“卡德尔”(khadar)土较肥沃但缺磷,分布于泛滥 平原经常发生淤泥堆积的狭窄地带,呈中-碱性,沙质-壤土质;“班加尔”
(bhangar)土分布地区较广泛,各个河间地带都有,可溶性盐类和钙含量低, 中性-微酸性,壤质-沙质壤土,或沙质-沙质壤土,因地而异。巴巴尔地区土 壤为沙质-砾质,多孔而通气性能良好,保水能力差。特赖带为肥沃的粘土, 具有一定量的细沙和水分以及丰富的腐殖质,多数已被开垦为农田。
  河流众多,地下水丰富,灌溉条件优越。灌渠多数集中于恒河—朱木拿 河河间地和恒河—卡克拉河河间地带。如位于恒河—朱木拿河河间地的上、 下恒河渠,能灌溉 120 万公顷土地,东朱木拿渠也能灌溉 18.9 万公顷土地; 萨尔达渠则灌溉恒河—卡克拉河河间地的近 80 万公顷土地。这些渠道多建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以后经过整修,曾陆续增建了一些中、小型灌溉工 程,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灌溉面积约占作物种植面积 60%,其中井灌 占一半左右,多用电动水泵抽水,渠灌也十分普遍(见图 24)。


  温和的气候、较多的降水、平坦的地面、众多的河流以及良好的灌溉设 施,使本区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与旁遮普、哈里亚纳一起作为 印度“绿色革命”重点地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作物种类多,产量较高。 小麦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有灌溉的河间地是小麦的集中产区。如从北 部台拉登县到南部布兰沙县之间的恒河—朱木拿河河间地、比杰诺尔和赖伯 雷利县之间的恒河左岸的狭长地带,小麦占该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25%左 右,在恒河平原北部边缘穆扎法尔布尔、克里、皮利比特等县,小麦面积约 占这一地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20%,其他在阿利加尔、阿格拉、马土腊县以 及巴拉班基—赖伯雷利县和法塔赫布尔县等都有小麦种植,且面积在不断扩 大。因此,北方邦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全邦 1983—1984 年度小麦种 植面积达 858 万公顷,产量 1625 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35%和 36
%。
  粮食作物除小麦以外,东部及多雨的北部狭长地带也种植水稻,南部朱 木拿河一带种植鹰嘴豆,其种植面积占全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8%,此外还 有玉米、非洲黍等。
  甘蔗是这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整个恒河平原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甘 蔗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北方邦分别占全国蔗田面积和总产量的 53.8%及
44.6%。蔗田集中分布于相对多雨的北部和有灌溉条件的西北部各县,穆扎 法尔布尔县甘蔗种植面积占该县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25%,其次为密拉特县,
占 22%,另外在萨哈兰普尔、布兰沙尔、比杰诺尔、皮利比特、兰普尔、德 奥利亚和奈尼塔尔等县,蔗田所占比重为 14~20%。由于这一地区每年约有
4 个月的气候不利于甘蔗生长,即:5、6 月间过分炎热而干旱,使甘蔗生长 减缓,有时还因高温而破坏植株;10 月以后的冬温太低,当气温降至 17.7
℃以下时,甘蔗几乎停止生长,加之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又不高,因此,甘蔗

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单产的 80%)。但与种 植其他作物相比,种植甘蔗还是比较适宜的。特别是雨季以后,相对较干旱 而凉爽的冬季没有冰冻现象,只要气温不降得很低,对甘蔗成熟有利,并能 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再加上渠道、井、管井等灌溉设施,为大面积种植甘蔗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农牧业区 该区包括阿拉瓦里山以西的拉贾斯坦邦西部,相当于荒漠、半荒漠地区,
250 毫米等雨线以西,区内分布有沙丘。这里以气温变化大和干旱为特征, 夏季十分炎热,特别是 5 月和 6 月,许多地方的最高气温可达 45℃以上,甚 至到达 49℃,是印度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如比卡内尔和贾伊萨梅尔 6 月均 温都达到 34.5℃;12 月或 1 月气温较低,月均温约 13℃,个别日气温可降
至 0℃以下(如 1950 年 2 月 11 日甘加纳加尔曾出现-2.8℃的低温记录)。 气温年较差在 14~17℃之间。全年降水稀少,多在 300 毫米以下(自西部的
100 毫米增至东部的 380 毫米)。7、8 两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 80%左右,主 要是由于夏季风势力强盛时扩散到荒漠内陆,形成空气对流上升而形成的, 冬季各月也可能有几十毫米的气旋雨,各地的降水年变率大。如佐德浦尔县 的梅尔塔,平均年降水量为 374 毫米,极端降水量分别为 1320 毫米和 76 毫 米,两者相差竟达 20 倍。
区内荒漠土分布广泛,这类土壤的特点是肥力差,可溶性盐类含量高,
呈强碱性,不宜耕种,不成片地分布有一些矮小的灌丛和短草。红色荒漠土 分布于纳高尔、佐德浦尔、巴利、贾洛尔、丘鲁和宗朱努县一部分,呈灰褐
—深褐色,此种土壤肥力虽也不高,但有水灌溉尚可耕作。黄褐色沙土分布
于纳高尔和巴利县一个狭长的地带内,系沙质到沙质壤土和沙质粘壤土。冲 积土面积更小,主要在甘加纳加尔县的南部和卢尼盆地一部分,一般呈红色, 可以耕种,但钙、磷和腐殖质缺乏。
由于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夏季高温蒸发强,降水的变率又大,因而
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饲养牲畜(包括骆驼、绵羊、山羊、牛等)是本区农 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养羊业(特别是绵羊)较重要。据统计,拉贾 斯坦有绵羊近 1000 万头,占全国绵羊饲养总头数的 1/4 左右。绵羊在年降水 量仅 380~750 毫米的干旱地区生长良好,它的毛能保护它抵御夜晚的寒冷和 白天过分的炎热。本区的山羊头数达 1300 多万,占全国山羊总头数的 17%, Dub、多刺的灌木和金合欢属植物的结荚,都是绵羊和山羊的食料。羊群有大 有小,大羊群一般由牧民们经营,以游牧的方式寻找天然牧场进行放牧。由 于绵羊和山羊的数目大大超过了本地牧场的承载能力,所以大的羊群往往在 夏季几个月向中央邦、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作大规模的季节性迁移。 小的绵羊群(一般在 25 只以下)由农户饲养,多利用农舍附近草地及地角、 屋边草地放牧,在夏季的几个月内,由于白天气温太高,羊群在夜间进食, 白天在树荫下休息。山羊为肉用和乳用,绵羊则为毛用和肉用。在拉贾斯坦 与古吉拉特交界处,绵羊毛的质量较优。本区每年有大量的山羊和绵羊运往
孟买及其他城市。 阉牛作为役畜饲养在半荒漠地带,本区饲养的小牛还出售给邻近的冲积
平原地区。全区共饲养牛约 1200 多万头及水牛 500 多万头。 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它可以在一周内不吃不喝,忍耐高温和抵御沙
暴,而且它的食料是其他动物不爱吃的多刺的灌丛。本区骆驼可用于乘骑、

犁地或作驮畜运输粮食及用水,它们的奶可食用,毛可制作毛毯,在有些地 方饲养后出售给邻近的几个邦。
  干旱是本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没有灌溉,农业生产难以进行, 但灌溉所需水源取用困难。地下水深度达 30~120 米,且含盐度较高,淡水 井较少,只有在降水较多的年份,井水的盐度才降低。梅尔塔南部和卢尼盆 地沿阿拉瓦利山脉的西缘,降水稍多,地下水面也稍高(离地面约 50 米), 冬季作物可以依靠井和渠道灌溉。夏季,沿阿拉瓦利山脉分布的大量小溪在 阵雨后涨水,当地居民常将此水拦蓄于人工水塘以供灌溉。半干旱的东部和 北部,耕地已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西北部的甘加纳加尔县灌溉条件较好, 能种植鹰嘴豆、棉花、甘蔗、小麦等多种作物,其中豆类(主要是鹰嘴豆) 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35%,该县被称为拉贾斯坦的“粮仓”。西部 各县年降水量在 250 毫米以下,又无灌溉设施,因而耕地甚少。如贾伊萨梅 尔和比卡内尔县的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6.6%。
  本区粮食作物以非洲黍和高粱为主。非洲黍在各地作物种植面积中所占 比重甚大,这是一种耐干旱、耐高温的作物,生长期较短,需水少。拉贾斯 坦非洲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5 和 1/3。其中西南部地区(包括 贾洛尔、巴尔梅尔、贾伊萨梅尔县)的种植面积占该地区作物总面积的 70%; 佐德浦尔、纳高尔、锡卡尔西部及宗朱努县,占作物总面积的 50%;西北部
(包括甘加纳加尔、比卡内尔和丘鲁县)种植面积也仅次于豆类、占 32%。
高粱也是一种耐旱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于佐德普尔县东北部并继续向东北 延伸的地带,占该地带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0~50%,在更干旱的贾伊萨梅尔 县,高粱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更高达 80%。
豆类(主要是作为春收作物的鹰嘴豆)既可作粮食,又可当饲料,是西
北部各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0%。其次,在东部各 县也有种植。此外,本区尚有小麦、大麦及少量棉花种植。
饲料作物的种植在本区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虽然本区有不少天然牧场可
供放牧,又有一些作物的秸秆(如高粱秆、玉米秆等)可作饲料,但由于牲 畜数量过多,仍存在草场超载和饲料紧缺状况。若按每头牛每年需要 7 吨饲 草来计算,本区天然牧场及可利用的林地每年每公顷产鲜草 1~3.5 吨,这样 约需 2~7 公顷土地才能供应 1 头牛对饲草的需要,而本区实际上每 1.1 公顷 土地需放牧 1 头牛单位(按 5 只羊折算为 1 个牛单位),加上牧草质量较差, 因而种植饲料作物就显得十分必要。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区作物总播种 面积的 15~20%,其中西南部各县比重较高,其种植面积仅次于非洲黍而占 第二位。饲料作物包括牧草(如能抗热、抗旱的亚历山大三叶草、花苜蓿、
草木樨等)及可以作为饲料的玉米作物等。 严重超载过牧致使草地破坏、退化,优良牧草减少,仍是本区畜牧业发
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适当减少牲畜头数,合理保护草地资源,实行分区 轮牧,采取水土保持、种植良种牧草、围建保护区等综合措施,以保证本区 畜牧业与种植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的农牧业区 本区介于德干熔岩高原和恒河平原之间,包括拉贾斯坦邦东部和中央邦
的西部。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谷地交错分布。西部为阿拉瓦利山脉,呈 东北—西南走向,南端高度可达 1220 米,夏季强劲的西南风挟带着西部的沙 粒通过隘口堆积到本区北部地区,土地贫瘠。南部温德亚山脉、班雷尔丘陵

和凯穆尔山脉,高度一般在 450~600 米,有一系列平顶的、向恒河方向缓倾 的高原,因许多向北流的河流切割,形成了一些谷地区,以昌巴尔河谷地为 最大。
  地形和位置的不同影响了各地气候上的差异。昌巴尔河以西为亚热带半 干旱气候,气温和降水变率大。最冷的 1 月均温 11~16℃,最热的 5 月和 6 月均温都在 30℃以上,阿尔伐尔曾有 43℃的高温记录。年雨量平均约 450~
800 毫米,最西部只有 250 毫米,西北部 500 毫米。大部地区的降水量集中 于季风雨季,6~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90%,4 月份最为干旱,西南部冬季稍 有降水。本区东部为冬季干旱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冷、热、雨三季,热季 中的 5 月气温最高,月均温可达 35℃,冷季较温和,如博帕尔最冷月(12 月)均温为 17.9℃。年降雨量较充沛,一般为 1000~1200 毫米,6~9 月集 中了全年降水的 85%以上,因而其他各季相对来说比较干旱。
  该区东、西部的土壤也有差异。东部以黑土为主,壤质到粘土质,富于 钾、钙质,但缺乏磷、氮及有机质,可以种植棉花、非洲黍、小麦、甘蔗和 花生等作物;西部尤以西北部以冲积土为主,为粘土质或沙质壤土,肥力较 高,磷、钙较为丰富;中部和南部还有中性黑土和混合红黑土分布,前者钙、 钾含量较丰富,管理得好,作物可获得较高产量。混合红黑土的肥力却因地 而异,黑粘土较肥沃,而含有砾石的浅红黑土肥力却很差。
全区土地面积的 22%为森林所覆盖。主要分布于本区东部及丘陵地带。
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38%,一熟以上的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 总播种面积的 10%。作物种类多样,以豆类种植面积为最大,占作物总播种 面积的 22%,其他依次为小麦(17%)、高粱(15%)、玉米(9%)和非 洲黍(6%)、水稻(6%)、棉花(5%),还有少量的油菜籽、烟草、甘蔗 等作物。拉贾斯坦和中央邦是全国鹰嘴豆的主要种植区和产区。
这里的作物大部依靠天然降水,因而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降水
量的差异,致使各地作物种类和它们的种植面积各不相同。中央邦的中部降 水在 1000 毫米以上,各种作物都可生长,水稻成了重要的秋收作物,其面积 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20%;而春收作物中,则以豆类和小麦为主。中央邦 的塞霍尔、维迪沙、赖森、萨加尔和达莫县一带,小麦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 种面积的 42%,特别是前两地,比重更高达 50%,豆类种植面积占这些地区 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25%。其他作物尚有大麦、高粱、玉米、甘蔗、棉花和烟 草、芥子、油菜籽、亚麻和芝麻等。中央邦西部的达尔、印多尔、德瓦斯、 腊季加、沙贾普尔、乌贾因和腊特拉姆等县,除种植高粱以外,深黑土适宜 于棉花生长,而冬季温和,也有利于豆类和小麦、花生的种植。各种作物的 种植面积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为:高粱 28.6%、豆类 18.7%、棉花
17.3%、小麦 14.4%。在邻近哈里亚纳和北方邦的本区西北部,由于相对地 比较干旱,非洲黍为主要秋收作物,而鹰嘴豆、大麦和小麦为春收作物。西 部的阿拉瓦利山区,南、北部的作物类型也有所不同。阿季米尔县以北半干 旱地带的北部,耕地面积已占全部土地面积的 52%,山区小河流筑坝蓄水后 能灌溉耕地面积的 16%左右,非洲黍的种植面积最广,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
的 28%,其他作物有鹰嘴豆、饲料、小麦、高粱、大麦和油菜籽等。山区的 南部比北部湿润,耕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 22%,其中 25%的播种面积能获得 灌溉,作物除非洲季以外,在阿季米尔县等山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在比较 干旱的锡罗希和帕利县,则主要种植非洲黍、芝麻、高粱等。其中芝麻的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