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太少了! 中国的耕地特别稀缺;可耕地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0%以上,其中大部分位于东部三分之一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大陆的这一比例超过 20% ,尽管它的人口少了10亿,但它的面积与中国大致相同。此外,尽管中国的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存在一定的扩张可能性,但生长季节短,开垦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 中国本土被秦岭山脉划分为高度不同的南北农业区。华南亚热带地区雨量较多,生长季节较长。水稻一直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通常可以用河流或其他来源的水灌溉。虽然大部分土壤是酸性 红粘土,但大量使用化肥(一度是有机的,但到 1980 年代中期还包括很大比例的化学养分)) 支持高收益。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通常会种植两种甚至三种作物。 除了水稻外,还种植粮食作物,最常见的是在丘陵地区或冬季。这些包括土豆和冬小麦。1980年代中期全国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普遍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和广东、福建等省区,以水稻等作物复种为典型模式。那里还生产棉花、茶叶和经济作物。 小麦传统上是华北地区的主要作物,这个地区比华南地区干燥得多。冬小麦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近90%。春小麦主要种植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省份。其他重要的粮食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和小米。. 这些通常是旱地作物。自 1960 年代后期以来,灌溉面积已大大扩大,但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土壤普遍较好;然而,由于生长季节较短,气候较冷、较干燥,每公顷耕地的产量往往较低,灌溉面积也较不广泛。北方的劳动力不如南方丰富,但种植模式往往需要较少的劳动力,机械化(尤其是耕作)更先进。 在中国北方平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种植区,跨省延伸。冬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还种植棉花,山东生产花生。华北平原虽然肥沃,但历来水旱灾害频发,但节水措施改善了这一问题。 这片平原以西的山区生长着冬小麦,但气候更加恶劣,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更大。东北平原肥沃的土壤已被用来种植玉米、春小麦,甚至水稻。东北种植优质大豆,远销环太平洋地区国家。内蒙古虽然出产一些春小麦和其他粮食,但最出名的是牧区。 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广阔而普遍荒凉的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种植。西北的新疆和内蒙古一样,也是以牧区着称的。在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区(西藏),大部分耕地都得到了灌溉,培育了适合该高海拔地区气候的小麦、水稻、大麦等特殊品种。 到1980年代,中国的农业资源有所改善,但重要的障仍然存在。我国的农业资本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土地改造积累起来的。几个世纪以来,田地被平整化和巩固,并在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自1950年代以来,机械农业设备的生产一直是主要产业,而种植土地稀缺依然是严重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