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语言损耗?这些小盆友为什么忘记了自己的语言?丨语言学午餐

 昵称22998329 2015-06-21


猜一猜,照片里的小盆友是谁?


几个提示:


他出生于加拿大,是个双语儿童


他的成名作是一则英文信用卡广告


他在两岸三地红极一时


他还是著名摄影家……


他就是陈老湿。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小编一样,非常羡慕那些生活在多语种环境中的小朋友们 他们因为还在语言关键期,小小年纪毫不费力就可以习得不止一种语言,而且每种语言都可以达到(近乎)母语者的水平,真的是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事实上,这些小双语者们(这里为了用词简洁,特将双语多语统称为双语,下同)的一门或多门语言其实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需要精心地呵护,不然一不留神,就没有了。




丢失一门语言,专业一点说,就是语言损耗(language attrition)Seliger(1996)对语言损耗的定义如下:


temporary or permanent loss of language ability as reflected in a speaker’s performance or in his or her inability to mak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s that would beconsistent with native speaker monolinguals at the same age and stag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p.606)


其实说白了就是这样的——


一个双语者的两种或多种语言都是可以达到母语者水平的,这时的TA是有所谓的母语者的语感的,但是,在经历了某一种或几种语言损耗后,TA就没有这些语言的语感了,一句话说起来对不对,别不别扭,TA也就感觉不出来了。


受到语言损耗影响的既可能是母语,也可能是后来习得的二语,但Flores (2010) 发现,在二语环境中习得的语言更容易受到语言损耗的影响,即便这种语言已经成为双语者的主要语言


我们上面提到的小双语者们,他们的母语很可能只有一种或者两种(三种母语的情况极其稀少,拥有三种以上母语的可能趋近为零),剩下的语言其实都算是L2,就算他们L2说得再好,再怎么完爆他们的母语,一旦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例如:L2输入骤降甚至消失),他们忘掉这种语言的速度可能是分分钟的(没这么邪乎,但就是很快啦~。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跟随父母移民的孩子身上。


Flores (2015) 通过针对一名德-葡双语儿童(葡语为母语,德语为二语)的纵向个案研究发现,这名儿童在突然失去德语输入后开始逐渐经历德语的语言损耗。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被试儿童逐渐开始产出不符合德语句法规则和形态规则的句子,但受损最严重的还是词汇提取(lexical retrieval)。在研究的最终阶段,即离开德语环境18个月后,受试虽然已经不记得一些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例如: Baum ()Haus (房子),但如果研究人员将词汇提供给她,被试在生成句子时,还是会使用损耗得已经很不完善的德语形态句法信息。


这一发现表明,虽然受试者的德语词汇几乎损耗殆尽,但她关于德语的形态句法知识并未完全丢失。


其实语言损耗和语言习得联系紧密。在Flores (2015) 的研究中,很多有关儿童L2语言损耗的假设都是根据儿童二语习得做出的,而且最终的结果通常都可体现出二者的联系。




例如:在儿童习得 (L1+L2) 德语的过程中,动词位置和动词形态变化的习得通常是具有相关性的。


当儿童掌握了德语中的动词形态变化后,他们通常就开始生成V2结构(有点难理解是吧,德语中动词的位置一般有三,分别是V2V-finalvOV,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深度百科),这种情况不管是在德语母语习得还是德语二语习得的研究中都得到了确认。


Flores (2015) 的研究则发现,受试儿童在离开德语环境后的第13个月开始使用不变形态的动词,与此同时她生成的句子中动词的位置也开始不符合德语句法结构。这一发现虽然无法反过来证明儿童德语的习得顺序,但我们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语言习得中的一些规律可能也在语言损耗中发挥着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语言习得,跨语言 (cross-linguistic) 因素也可能会对语言损耗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上面提到的受试儿童出现的德语动词位置的偏误,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她目前的主要语言葡萄牙语SVO语序的影响。在缺乏更多比较的情况下,我们还无法得出定论。目前大多数有关语言损耗的的研究所针对的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更多的涉及到不同语言组合 (language pairs) 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Flores,C. (2010). The effect of age on language attrition: evidence from bilingualreturnee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3(4), 553-546.


Flores,C. (2015). Losing a language in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language attrition.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42, 562-590.


Seliger,H. W. (1996). Primary language attrition in the context of bilingualism. In W.C. Ritchie & T. K. Bhatia (eds.), Handbook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605-626).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本文为语言学午餐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语言学午餐编辑部。


责任编辑:孟宇

审核校订:袁飞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Beijing

#admin@linglunch.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