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彦丽画荷的艺术旨意

 娜视花开 2015-06-21



马彦丽作品《莲连有鱼》


       马彦丽画荷的艺术旨意

 

杨青雲文/

                    

   “荷香青青一色裁,红白莲蓬雨边开。”这是马彦丽在2013年获国家级大奖的“荷香图”。此幅画作的芙蓉盛开,淡红晕染,花下衬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画家用俯视特写的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马彦丽尤长于墨笔绘花鸟竹石,笔墨疏简,风格俊逸,属于文人画写意的水墨点染与骨法并用,笔墨粗简,略带写意,色调淡雅,表现了花鸟画的纵逸笔法,淡雅色彩,写出荷花清雅高洁的气质。并以写意的没骨手法绘花描叶,在色彩、构图上都有连续变化的突兀之笔,自有一气呵成之感。欣赏马彦丽画荷的艺术旨意发现了人与荷这一对关系的隐喻,使画家创造能力的成长,和对象高度的增加是同步发生的潜在审美,这种审美的艺术旨意其实就是人勇于对荷的圣洁所占据。孱弱的艺术家总是畏惧自己走到这种极端境地,她将视为未被消解的灵魂原像之肯定物,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绘画的墨笔勾痕。绘出荷花两三朵,淡红色晕染,一只鸷鹰正搏击白鹭。鹰从画面的右上方往左逆转而下,强劲的双翅微微收拢,头颈有力地转过来,正箭一般地冲向荷与芦苇间奔逃的白鹭。空中鸷鹰的翎毛用碎笔淡墨,随羽毛的长势写出一丝不苟,使很强质感的画面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以色彩深浅的真挚激情绘出俯仰向背的荷香精髓。       

笔者初见马彦丽的荷画,就有一种特别强劲的视觉质感,他画荷的新奇大胆,水气墨韵之间所表达的种种意蕴,用心灵品读才能理解和渗透一种理念出发最终揭示的笔情墨趣。它可能源于极致审美的思路或习惯。而我看到优秀的“荷香图”常常是在绘画语言的历险中,倾注着画家生命中最持久的思想、感情和经验。在智力的快速运动中,闪射出精纯形式的欣悦和自足。谁能将一支荷火焰的光进行剥离?这也许是马彦丽倾心挥洒大墨、大线与大美的审美剥离?营造大的艺术空间,就是小品画也亦寓有大势。她以积墨取代小幅画中常用的泼墨,注重大的体面和层次,强调画面质与量的视觉效果,不是那众目睽睽之下的能挥之自如的勇气,而是隐士与鹰隼的勇气成就了画家强力意志提醒的红、蓝、青、绿色彩之明暗对比,常常用大境界的表现形式,渲染烘托出画面的瑰丽伟岸的气势。作品《荷塘清趣》《莲语她语》等就是如此。

马彦丽近年来得到晏本立,刘艺,陈醉,史瑞林等国家级大师的亲临指导,画技日趋成熟。不仅表现技巧如此丰富多彩,而且风格亦有大变。探索出一条重彩水墨画的创作新路。以女性的敏感、浪漫、质感、丰富、细腻,营造着空灵飘渺的美景荷韵。斑斓的色彩,丰富的色层,简率的涂抹,单纯的布局,都呈现了她本人的率真个性。花如其人,画如其人。马彦丽曾被二月河称为是男权社会中逆流而上、编织心灵境界的女艺术家,她抛弃艺术中的陈旧观念,以平和的诗人心态经营着更多的温馨、阳光与童真乐趣。这些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整体性,技法上是叛逆的,并不刻意追求作品对客观写实的造型功能,而着力表现出作品的“似”与“不似”的意象形式。

马彦丽在接受先贤的影响和熏染,喜欢苍厚,也钟情于华滋,干积不厌其厚,湿冲亦痛快淋漓。但她却从不在艺术的挥洒中奔放不失严谨,大胆于删繁就简,把心灵的所感、所闻倾注于张力笔墨更加雄强,且能自然迹化于随机挥运之中。荷塘人生,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内心的召唤。只有使自己的人生融入社会、融入国家、融入民众、融入世界,才更加精彩一个爱荷画荷的艺术家。画家随着对历史的洞察,对自然的礼赞,更兼对生命的顿悟而影染荷的圣洁之美,既天赋超人,才有超脱尘俗的风度和气质。

 

 

 

杨青雲: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2014年主持的范曾研究项目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人才。现为多家书画媒体机构和中央级报刊聘为高级研究员、副主编、专栏评论家等,其主要著作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杨启刚论》《郭思思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雲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北京陈香梅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范曾研究会会长。《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峰会,有北京50多家媒体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