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 | 三国,最动人的历史样板戏 (下)

 真友书屋 2015-06-21


文 | 江隐龙

转自十五言(微信ID:www15yancom)

本文已取得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七、各种封号、谥号的命运

无论如何,刘禅却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蜀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曹奂为其建立了安乐公国,这个安乐公国直到东晋永和三年才灭亡,刘禅不算一个称职的好皇帝,这个安乐公倒是实至名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年后司马代魏,曹奂亦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建陈留王国,这个王国直到公元479年南齐立国才终结,214年的国祚已经完爆整个三国历史。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这个“陈留王”的称号,正是几十年前将大好河山葬送给了曹氏的汉献帝在即位大统之前的封号。而这些前朝废帝们,在离开了权力中心后,反而以一种交替着屈辱与安定的状况在新的时代繁衍下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才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三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于公元280年降晋,被封为归命侯,而这位聪颖暴虐归命侯在四年后便一命归天,也算应了这个封号。是否冥冥之中,起名字重要,起封号更重要,不然同是侯,刘禅和孙皓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比起自在的安乐侯与悲催的归命侯,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位名人的谥号:壮缪侯。而这位名人,便是赫赫武功的关公关羽。


有人说这个封号说明了蜀国朝廷对关羽的否定,因为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符合刘禅的本意。按照周朝谥法,壮有很多用法,包括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武德刚毅,这几点关羽似乎也都能沾上。不好的字眼其实是“缪”,大意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综合前面的“壮”,这个谥号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恶,只是关羽一直是坐镇荆州的一把手,加之刚愎自用,死后相比于其它人又得到了这样一个谥号,也让后人怀疑关羽之死是不是刘备集团的刻意为之。


但是,关羽绝对是三国中当“帝”当得最久的——直到当代中国,大街小巷的酒楼商店,还多会供奉着一尊关帝,这份尊荣恐怕别说三国群雄,便是放眼历史也只有孔子能与之媲美了吧。


“三国杀”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孙皓武将技的设定都很悲剧。

八、关羽与曹操的人妻之争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论其在海外的知名度恐怕连诸葛亮都要略逊一筹,这是因为作为忠义代表的关羽最后竟成了华侨所信奉的商业神。有学者研究这种信仰是通过关羽的同乡——晋商的行走天下而渐渐形成的。然而,关羽作为三国前几位的名人,其真身的事迹却有些让人无奈,甚至让人怀疑到为什么关羽会在历史的竞争中成为最后的武圣。


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关羽很多丰功伟绩都是虚构出来的,包括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赤兔马等等。但是关羽降曹后,确实是在刘备势力凋敝的情况下舍弃了曹操回到了刘备身边,这只缘于关羽的忠义吗?


就在关羽挂印封金之前的徐州争夺战中,吕布派问下秦宜禄求援,途中秦宜禄找到关羽希望关羽能在城破之日保护好其妻子杜氏。关羽送走秦宜禄后向曹操请愿,希望攻破吕布后将杜氏赐给自己做妻室,曹操也答应了。然而关羽竟连续央求了几次,引得曹操对杜氏的兴趣大增,破城后兴趣变性趣,遂留下杜氏做妾。这件事发生不久,关羽便北上重投了刘备。


在这里,关羽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枭雄,还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妻杀手”。十常侍之乱时,曹操先下手为强,将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尚怀着何晏身穿孝服的尹氏抢做妾待;攻宛城时,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结果遭遇贾诩的突然进攻搭上了一代名将典韦与长子曹昂的性命;破袁绍后,又流传起三曹共争甄氏的传说——如此算来,关羽之败也当口服心服。


其实“抢老婆”的风潮在汉末非常普遍,有野史记载曹操与袁绍年少时曾一同抢过新娘。关羽的三弟张飞之妻夏侯氏,也是出城拾柴时被张飞掳走的,由此开始了蜀魏一家亲的新篇章。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东汉末年战事频繁,诸侯为了犒赏军队往往纵容在兵士破城后大肆劫掠,劫的不仅仅有财更有色。如果战役双方均有名将,其妻室一旦被擒往往更受人关注,自然也就辗转成就了作为胜者的曹操“人妻杀手”这一称号。


关羽求一妻而不得,这一段经过后人发挥成了他忠义无双的典故,最终被封为“关帝”,历史在女色面前,为这两个英雄开了一个漫长的玩笑。


关帝分分钟帅你一脸


九、谣言杂货店的皇帝客户们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帝王不是孙皓而是关羽,那第一位皇帝是谁呢?是魏文帝曹丕吗——他的称帝揭开了狭义上的“三国时代”——不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是曹丕的妻子的前任的父亲袁绍那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建安二年,割据淮南的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自认为应了那句已经流传百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决意称帝,建号“仲氏”。


当袁术走上帝坛的时候,他控制的地区其实远远不能支撑其野心,让他有如此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当涂高”的预言。袁术字公路,路为途,途通涂,所以袁术认为自己注定要当代汉的天子。为什么“当涂高”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为呢?


其实这三个字却是一代名君汉武帝刘彻的“天鹅绝唱”:行幸至河汾时,刘彻与群臣饮宴作《秋风辞》,云:“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讶然,问刘彻“安得此亡国之言”,刘彻居然说了一句和曹丕的喟叹极其类似的话:“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


从此之后,“当涂高”这三个字便成了多少权臣草莽得势时想入非非的契机。在袁术之前,白帝公孙述就是因为不符合“当涂高”而被刘秀批驳,在袁术之后,又有西晋司空王浚深陷其中。而真正代汉的魏国,也便是应了这个“当涂高”:“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令人哑然的是,几十年后当司马昭掌权时,依然应了这个“当涂高”:司马昭先被封为“高阳侯”,又成为“晋公”,“高都”再“晋”,自是高过了魏了。


万代BB战士里的袁术也钟爱黄色。


十、当知识份子掌握话语权

其实这种谣言在当时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叫做“谶纬之学”。“谶”是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附会儒家经学衍生出来的解释占验。在谶纬之学面前,三国的君主几几乎倒数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连刘备也不例外。


相传“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当年刘焉是抱着自立为王的野心去往成都的,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苦心经营却最终肥了刘备。刘备称帝时,有谋士引用了三本纬书以论证其天统:《洛书甄耀度》中的 “德昌九日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予命》中的“天度帝备称皇”,《洛书录运期》中的“谁使主者玄且来”,简直是为刘备称帝量身打造——因为刘备的蜀国依然是汉祚,不是“代汉”,自然不需要应验那句“当涂高”,由此可见为维护这个地方政权的正统性,刘备集团多么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吴末帝孙皓就显得冲动而悲剧。先是吴临平湖出土了刻有“皇帝”字样的石头,又有历阳山发现了一块喜庆文字的石头,再是阳羡山挖出了瑞祥之兆,于是孙皓忙不迭地改元为天册、天玺、天纪。等到魏国的寿春流行起“吴天子当上”的童谣时,孙皓终于坐不住了,遂认领母亲妻妾及后宫准备去洛阳登基。倒也不假,次年,孙皓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洛阳,只是这时他的名号不再是吴帝,而是归命侯。


皇帝醉心于“谶纬之学”,占领“谶纬之学”话语权的名士们自然有了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名士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也是蜀国对名士特别优待的原因。刘备即位时,群臣之首是许靖与刘巴,还有诸如来敏之流,这些名士能力有限,又多来自于北方,与本土官僚望族存在大量矛盾,但皇帝为保持其道德优势,不得不重用大量这样的花瓶,甚至孙权这样并不依赖汉统的皇帝,纵然对张昭颇有微辞,也依然对其终身礼遇——然而纵使蜀吴两国相加,其名士数量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其灭亡可能也真就应了邓艾劝降蜀国臣僚的那封信:“自古圣帝,爰逮汉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不得不说,当知识分子们掌握话语权时,连干坏事也得文绉绉的。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


十一、文人的恶趣味

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显然不满足于利用“谶纬之学”给君主们歌功颂德——事实上,很多自命清高的名士不但自己不仕,而且看不起其它入仕的朋友,魏国重臣华歆就是因为恋恋权财而被其友人管宁鄙夷,受到了“割席分坐”的待见。然而,群雄割据的社会背景却给这些相轻的文人一个共同的爱好,那便是清谈——也便是关于玄学的辩论,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就诞生了一批外交家兼段子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虽然是作者的虚构,但却有着丰富的史实背景。三帝并立时期蜀吴二次结盟,蜀国诸如伊籍、马良、邓芝、陈震、费祎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大人物频繁出使吴国,与吴国的名士们你来我往,各种刁钻攻防。一次伊籍拜见孙权时,刚刚行过礼,孙权便问,你一介名士为何要受如此委屈去侍奉一个无道之主呢?伊籍站起身立即回话,您客气了,一拜一起怎么能说是受委屈呢?另一次吴派使者张温赴蜀,酒席上张温刁难蜀人问天子何姓,秦宓立刻接道天子姓刘,天当然也姓刘,给予吴使反戈一击。当然吴国也不乏占上峰的时候,诸葛恪嘲笑“蜀”字为“有犬则为獨,无犬则为蜀,横目苟身,虫入腹”,又夸耀“吴”字为“无口为天,有口为吴,群临万邦,天子之都”的韵文已经成为辩论的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君主对名士们的宽容,这些轶事的发生是无法想像的。孙权年轻时胸怀坦荡,于是宫庭之上不少文人雅事,待其进入晚年,这种自由快活的气氛也便渐渐消失,但还没有出现因言杀人的情况。而之前的弥衡惹恼了黄祖,便引来了杀身之祸,可见文人的这种恶趣味,也不是何时何地都能玩得起。


这只是一个演讲,收下我们的膝盖吧!


十二、文人的专属阴谋

如果说口舌之争算是三国文人一个普遍的恶趣味,那这个时期的文人还渐渐发展壮大了一个雅趣味,便是书法。


在汉字书法历史中,钟繇发明楷书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同时,纸张的改进也使得书写成本大幅降低,书法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楷书横平竖直、形体方正,与廉价的纸相结合,使得文字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带上了个人的特色,个人笔迹开始被人认识,而这又进一步催生出了书法艺术。三国时期书法名家辈出,而个人笔迹也因为其特色而引入到文人的阴谋中。


楷书之父钟繇还有一个儿子,叫钟会。钟会与邓艾全力灭蜀,被邓艾抢了头功,于是模仿邓艾的笔迹给朝廷写了一份奏折,措辞傲慢无礼,直接导致邓艾被囚禁后被诛杀。诸葛亮的族北诸葛诞叛乱时,又是这个钟会,模仿了吴国降将全辉父子的笔迹给吴国接应者全怿写了一封信,成功说服全怿归魏。魏国的刘放模仿过孙权的笔迹,《三国演义》里曹操也命人模仿过徐庶之母的笔迹,可以说这种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的艺术,已经在战争中流变成了专属于文人阶层的专属阴谋了——后世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这面大旗,甚至早在三国时代就已经被名士们举起,不过又应了那句话: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钟会写字,害死了不知多少人,之后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他那德高望众的老爹,去世时魏明帝身穿素服吊唁,可谓极具哀荣。


纵观中国历史,能赢得身后名又能在棺材里躺踏实的知识分子委实不算太多,乱世中就更少,诸如钟繇这样的文人给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不做死,可能真的就不会死。


钟繇,真书之祖。


结语

三国的故事永不褪色,《三国演义》或虚构或架空的桥段已然成为经典,而真实的历史或许更波谲云诡——三国妙就妙在这里了。《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也没什么不妥,偏偏后世的汉人王朝晋与宋通通丢了中原被赶到长江南岸,这时魏蜀的正统之争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理学家朱熹坚决主张蜀汉的正统性,很难讲这里面没有一个偏安王朝的苦楚酸涩。而当年的武圣关羽因为爱上了一个终究被曹操这个“人妻杀手”抢走的少妇而“过五关斩六将”重投刘备,恐怕也要让后世大跌眼镜了。然而,还是那句话:三国妙就妙在这里了。经过毛氏父子修订的小说可以说是“最红最专”的王朝样板戏;而透过文学迷雾追索到的历史真相则为那些脸谱化的标本加上了无数痴男怨女式的八卦。虚构与现实的平等宇宙直到今天还能滋养着万千后人,只是你真的不能说,好人有好报,好事留好名。


可是三国啊,你妙就妙在这里了。


最后以一首古风结尾:


拟古·三国

文/江隐龙

芒砀酒壮烈士胆,高祖举剑白蛇断。

四百余年紫微衰,胡马兵戈洛阳乱。

飞将长戟自西来,太师巨阙握天宪。

金阙崩殂苍天死,贼子携皇入长安。

庙堂瓦砾故臣情,酒宴涕泪士子襟。

刀上七星终不举,曹操单骑聚义兵。

惊起诸侯十八路,龙彲熊罴各勾心。

皇天崩碎桃园梦,虎牢关下聚三英。

帝都城外军逡巡,奸雄帐下无义臣。

四方将相如蚁聚,豪杰只留曹与孙。

玄德自领关张去,谁识英雄是白身。

乱世波澜就此起,九州今做十一分。

天子移驾临许都,丞相峥嵘北方服。

十万貔貅焚官渡,寿春铁骑逐袁术。

柳城计谋亡张绣,白门激战缚吕布。

乌桓愁云白狼山,益州胆寒江南孤。

中原虎豹饮江汉,枭雄旌旗蔽长空。

刘备殷勤顾草庐,荆襄明月照卧龙。

江东群儒多丧志,公瑾孤胆震吴宫。

天下初显三分势,一时瑜亮一场风。

汉中横行锦马超,季玉引虎拒恶豹。

仁义终为韬光策,谋臣奇略猛将刀。

终是大业难晚成,凤殒东坡武圣夭。

夷陵烈火崩先主,白帝诡探风猇猇。

汉相由曹变诸葛,司马只手撑魏国。

仲谋三军规夷州,孔明七战平孟获。

祁山空劳两川民,南鲁徒起二宫祸。

三朝社稷归弱主,忠臣摧折权臣多。

伯约高才难兴蜀,元凯小计平孙皓。

三国起于孟德志,三国和时不姓曹。

若无荆州乱孙刘,岂成晋王司马昭。

长慨寰宇分合事,天道从来向霸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