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油郎

 悠哉乐哉 2015-06-21

 卖油郎,乃挑着担子各种零售食用油者,因多为男性,故习惯上称之为“卖油郎”也。是一种服务性销售行业,他们大多家境贫寒,没有土地可种,朱能日里从油坊趸一些食用油,如香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之类,凭节自己的两条腿、两个肩膀一根扁担,吃过早饭就担着卖油挑子,走街串巷,出村过乡,一路吆喝,沿街叫卖,把人们日常的食用油送到千家万户门前,从中挣些蝇头小利养家糊口,天天如此,风雨不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农村街道以及城镇里弄里,即使是边远山区的村村寨寨,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时常听到他们的敲击的叫卖锣声。进入六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较为先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逐渐诞生和普及,出行和购买日益方便,卖油郎日渐稀少。一个延续了足有千百年之久的服务行业,似乎已悄然走进了历史。

“嘡嘡嘡-----,嘡嘡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经常听到筛小铜锣的声音,清脆悦耳,宛转悠扬,那是卖油郎的叫卖信号,都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食用油。

听到小铜锣的响声,最先惊动的是街上玩耍的孩子,

“卖油郎来了,卖油郎来了”

孩子们高声叫喊着,哗啦啦一下围拢过去。

有的卖油郎,虽然也称其为郎,可实际上并不算年轻,准确的说,应该叫卖油翁才较为贴切,虽已须发皆白,但依然身轻体健,当然,可以肯定的说,他们也曾经从“郎”的年代走过,整日里挑着一副担子,两头是两个方形扁篓,高有四十公分,宽也有四十公分左右,扁篓里放着藤条编织成类似酒篓的油罐,也可以叫做油篓,国槐木的小扁担,磨得油光锃亮,纹理显得那么清晰,被油篓压的颤悠悠的,发出了有趣节奏的“咯吱咯吱”声,他们进村就敲响了小铜锣,嘴里还不停的吆喝着,

“卖油喽,卖油喽,香油、籽油、花生油,香气喷喷吃不够。”

吆喝声夹杂着敲锣声,荡漾在大街小巷的上空。

细看那小铜锣,直径不过半尺,皆黄铜板制成,乃卖油郎叫卖的专用工具也,平时人们只要听到小铜锣的响声,就知道卖油郎进村了。

这位老者已经卖油多年,人们都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赵,年岁较大者尊称他为“老赵头”,后生和孩子们叫的更加直白,都戏称他“小铜锣”,附近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提起小铜锣,都知道就是卖油的老赵头。

小铜锣挑着担子走到村里一棵大柳树跟前,轻轻放下担子,然后继续敲着小铜锣,吸引的孩子们,像一群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围在跟前,叽叽喳喳,指手画脚的议论着。

少顷,男男女女陆续走出家门,笑呵呵的走来,有的抱着油坛子,有的拎着小油罐,小堂锣见了立即满脸堆笑,乐滋滋的点头打招呼,

“大兄弟,买花生油吧?前两天刚出榨的,味道好极了,闻着有一股浓浓的清香味,”

“弟妹,您打香油啊?纯正的小磨香油,都是上等的好芝麻,老远就闻到香味了吧?”

小铜锣把铜锣放进扁篓,伸手接过油坛子,轻轻放在地上,掀开厚厚墩墩的油篓盖儿,摘下方篓边上的提漏,仰起头笑眯眯的问主人:

“您打多少啊?”

“多少钱一斤啊?”

买油的中年男子问,

“六毛五一斤”

小铜锣回答,

“能不能再便宜一点儿啊?”

“呵呵呵,好兄弟,您是知道的,咱是耗子尾巴儿生疮,没多大脓水儿,小本经营,能有多大赚头,还是老门市旧闸板,老官价,六毛五,从去年开春就这个价,包你买不贵,”

小铜锣微笑着回答,

“那就来五斤吧,

小铜锣一听,把油提漏放进油篓里一歪,舀出满满的一下花生油来,

“呵呵,想着实惠点啊”

买油男子开玩笑说,

“包你没错儿,紧搂慢控,公平公正。”

小铜锣嘴里说着,紧接着又连续舀了九下,

“好了,整整十下,半斤一下,不多不少整五斤,该三块两毛五分钱,”

两个人结好账,中年男子抱着油坛子兴冲冲的走了。

“给我打二两香油吧,”

张大婶儿伸手拿出一个比酒壶稍大的小瓷瓶递了过去,小口儿大肚儿,肚儿周围还有几朵蓝色小花儿。

小铜锣接过油瓶,拔去瓶塞儿,走到担子的另一头,从篓里拿出一个小漏斗,插在瓶嘴里,取出小提漏,又揭开香油篓盖儿,轻轻舀了两下,徐徐倒在漏斗里,只见那香油打了几个饱嗝,冒了几个气泡,急匆匆滚进了油瓶里。

卖油郎,或者卖油翁,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一个特别兴旺的行当,年老者,称为卖油翁,年少者,称为卖油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形象曾经多次出现。

北宋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卖油翁》故事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一位卖油翁的真实形象,而且感悟到“熟能生巧”的道理。

那时有个叫陈尧咨的,官拜康肃公,特别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堪称射箭冠军,本人也经常以此自吹自擂。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玩耍,有个卖油翁恰好路过,便放下担子,站在一旁,饶有兴趣的看他射箭,良久没有离去。老翁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有八九射中靶心,只是微微点点头,毫无赞赏之意。

康肃公看了愤然问道:“难道你也会射箭吗?我的射箭技术你看一点儿也不精湛?

老翁微微笑道:“我看没什么特殊的奥秘,只不过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有点不服气地说:“你这老头怎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我卖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

老翁随手取一葫芦立放地上,用铜钱盖在口上,慢慢用提漏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孔中徐徐注了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什么奥秘,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见了,自形惭愧,无言以对。

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名叫《卖油郎独占花魁》,讲的是宋朝年间有一个自幼贫困父母双亡的卖油郎名叫秦仲,为人勤奋诚恳,老实厚道,为帮助同乡寻找战乱中失散的女儿,三番五次求见,因囊中羞涩未能如愿。后来不惜辛劳,用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油赚来积攒的十两银子,去会见沦落风尘的花魁女辛瑶琴。一直等到三更,瑶琴才从官宦家唱堂会大醉而归,进屋便卧于床上,呕吐不止,秦仲不怕脏污,亲自奉茶端汤服侍至天明离去,白白花掉了十两银子,连一句整齐话都未能说上。后来,瑶琴又遭到恶少吴公子欺辱,被抛弃在雪地上受冻,几乎丧命,又逢卖油郎巧遇相救。两次相遇,纯洁真诚,使辛瑶琴深为感动,产生了爱情。后瑶琴与做了官的父亲团聚,仍不嫌秦仲卖油郎的身份“贫贱”,坚持与其喜结连理,成为恩爱夫妻。

在宋初野史《太平广记》中卷第三百九十五回中雷三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发人深省,振聋发聩,说的是庐山脚下有一个卖油郎,侍母至孝,却突然被暴雷震死。其母愤愤不平,认为老天不公,在九天使者的祠堂嚎哭不止,向老天诉说冤情。一天晚上,梦见有两个青衣童子降临,告知其母说:“你儿子以卖油为业,为了谋取暴利,经常在油中掺假,掺些鱼杂碎,冒充油脂,卖于庙里,庙中祭奠斋蘸,长期使用此油,腥气熏蒸,臭气难闻,玷污了神灵,故而以雷击之。”,自此,其母方不再言语。

以上事例说明,卖油郎,作为一种谋生的行当,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特别兴旺,而且还出现了不法商人掺假销售谋取私利的现象,面对当今个别疯狂销售地沟油的不法行为,那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他们的老祖宗就会造假,造假是他们家族的特殊传统,作为假冒伪劣世家,他们不过是世袭遗传而已,其实,他们家族的血液里早就有了作假谋私的基因,一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交通与物流的更加便利,以及先进的现代化机械榨油生产大量普及,超大型油脂加工厂迅速崛起,多种多样的按照科学配比调和的食用油,商店超市里随处可见,出门就可以买到,作为一种延续千百年的职业行当,卖油郎,只得归隐山林,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