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庆2500周年·历代名人(甲篇)(12)】——李含光:茅山宗十三代宗师

 青梅煮茶 2015-06-21

?

李含光:茅山宗十三代宗师

李含光(682—769)

  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师。他是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原本姓弘,武则天在位时,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的庙讳而改姓李。
  李含光年少时即好读异经,诵习“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也作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喜欢静处。18 岁时,有志于道教,于是从师于江都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705),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住东都洛阳龙兴观,尤精于老、庄、周易之旨趣,后移居嵩山修道达20年。
《三坟》
1
师从司马承祯
住持阳台观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李含光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司马承祯(647— 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立意畅玄皆本“道法自然”为根基,不摄或少引佛学,保持发扬道教的传统特色。司马承祯一见李含光就说:“你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呵!”开元二十三年(735),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
  玄宗得知李含光得司马承祯之道,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之事,谈话间,十分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玄宗深感含光的高见卓识,于是下诏让李含光住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
唐玄宗
回归祖地
纂修经法
  李含光居阳台观弘道兼修,异常勤奋。后来,他感叹茅山道教逐渐衰颓,真经秘箓大部分散落,于是在住持阳台观教务一年有余后,就称身体不适,乞请回归祖地茅山,纂修经法。玄宗有《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说:“炼师李含光,道高紫府,学总黄庭,贲然来思,式敷至妙。既而属念茅岭,言访真经。近出咸泰,远游方外。朕载怀仙境,延伫勤修,将使九有之人,同归元教,三清之众,俯鉴遵行。岂徒梦寐华胥,驰诚碧落而已,想尊师建立真仪,所修坛宇,初至经构,殊用劳心。甚寒,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对李含光整理“真经”表示赞同。
玄宗召见
含光奉诏入京
  茅山宗道教因而又得以重整,在江南蔚成风气。开元(713— 741)中,唐玄宗从茅山获得杨羲、许谧等人及陶弘景所写的《上清经》诸经真迹,但缺了经文十三纸,便派人带着御书到紫阳观请李含光补书。玄宗天宝四载(745)十二月,皇帝命中使捧着皇帝玺书前赴茅山召请李含光:“尊师道德之重,仙真所钦,足以修斋,必有精感。”含光奉诏入京,住在大内。玄宗每次召见,他都斋戒沐浴。
  玄宗又打算请道说法,李含光称病辞谢。李含光常常以茅山灵迹荒芜、经箓散佚为由,乞请回茅山修葺。玄宗让他在紫阳观居住,并赐以绢200匹、法衣2袭、香炉1具,并御制诗及序与他饯别。皇帝曾颁《赐李含光养疾敕》说:“朕每重清真,亲乎有道,而览兹诚请,义在难违。俾遂乃怀,以就医药,亦既痊损,当早来旋。”
茅山
再召含光
曾向玄宗进献灵芝
  李含光于天宝六载回茅山。皇帝下诏禁止在李含光所居的山林中采捕渔猎,凡是吃荤腥的人不得进入山林。天宝七载三月十八日,玄宗在大同殿受《上清经箓》,遥拜李含光为度师,赐号“元(玄)静先生”,并法衣一袭,以表示师资之礼。同年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两百户,太平、崇玄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官徭,以供香火。
  七月,又诏征李含光至长安,请他住在道观养病。天宝九载春,辞归回山。后又被召至长安,招待住在宫中别院。第二年秋天,李含光又恳辞告老还山,皇帝御制序诗为他饯行。次年,李含光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东面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斋”。李含光曾向唐玄宗进献灵芝,皇帝在《答李含光进灵芝敕》中说:“灵芝者,和气以生,真仙鉴植。…… 出天洞以敷荣,就药坛而结秀。实旷代嘉贶,至感殊祥。尊师既陈词达诚,远致真锡,弟子敬受元吉,当服饵焉。甚热,平安好。”
肃宗继位
多次褒奖含光
  肃宗李亨继位,仍礼李含光为师。肃宗多次褒奖李含光。称他“深通道妙,久著名闻”,“久契真要,深通元微,游逍遥之境,得朝彻之道”。并谓“加意坛场,洁清香火,广上皇之福寿,俾六合之康宁,静正道门,当在师也”,以肯定他精修愿力以助李唐的宗教活动。正由于此,遂使道教茅山宗盛传于李唐时期。
肃宗李亨
无疾而终
颜真卿撰写碑铭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十一月十四日,李含光于茅山紫阳观别院无疾而终。手执朝简,犹如生前,享年87岁。门人前去吊唁的有几千人,朝廷赠以“正议大夫”。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写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据说早在乾元二年(759)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志,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
  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碑铭并序。此碑为青石,共1595 字,碑头落款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碑刻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夏五月,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宋绍兴丁巳(1137)五月十四日遭风折断。明时为雷火所焚。清乾隆年间,学士钱辛楣游茅山玉晨观时,发现碑已糜碎,尚存二十余片,遂与另一位学士汪志伊一起,写信给句容县徐君彬、俞君献,一起搜寻残碑,督工椎拓,共捡到残石23片。后有人挟此碑宋拓本到茅山,其文字与钱辛楣考订无异,于是将缺字勾勒上石,终成完璧。可惜清咸丰年间又遭兵乱,碑断成数片,现只收存残石3 片,藏于茅山元符万宁宫。

茅山元符万宁宫
作者 王虎华
《扬州历代名人传》
  李含光的传世著作有《仙学传记》《论三玄异同》《真经晋义》和《本草音义》,还有《老庄学记》《周易学记》《周易义略》等。
  李含光融汇三洞而又汲取佛教思想,主要思想是导人趋善去恶,拯救群生,反映了茅山宗对各派宗教思想的汲取与贯通。颜真卿说李含光“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练(炼)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玄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李含光注重玄学义理,保持了茅山宗宗师的传统作风,故被尊为茅山宗十三代宗师。李含光整理上清经法,注重教理发展,又充当帝师,为唐统治者所优宠,进一步扩大了茅山宗的影响。
城庆2500周年
历代名人

城庆办 、《扬州日报》全媒体部
联合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