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昊:被遗忘的“新印象派”油画的开创者
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上高中,有一天我随同班同学万漓风去他们家玩,一踏进他家的居室,即被一幅幅油画所吸引,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真实的油画作品;其中几幅挂在床边的裸体女子油画,更是让我这个情窦未开的懵懂少年羞赧满面,漓风见状尴尬地莞尔一笑。
这就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万昊教授的家,满屋子装挂的就是他亲手创作的油画。
海景
水乡
人体
万昊上世纪初出生于江西都昌一个显赫家族,18岁插班进入苏州美专学习,在校期间其绘画才能即令老师刮目相看,美专校长、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颜文梁在全校大会上尝言:“在你们身边就有很好的学习榜样,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他就是万昊!”抗战初期,万昊辗转来到云南就读于昆明国立艺专,由于其油画作品受到的极大关注,毕业后被聘为广西省立艺术馆馆员,年轻的万昊从此跻身国内艺术界名流,其油画创作进入旺盛时期。
抗战胜利后万昊曾执教于苏州美专,后因执着于自己创办“白鹿洞艺术学校”的理想,1948年辞职回到家乡,落脚于名不见经传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开始艰难的筹划。
万昊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不追逐潮流,远离市场,终其一生全身心投入油画的创作和教学当中,凭借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开拓出不同于西方印象派的具中国特色的油画流派。“在对自然的写照中融入中国文人画特有的诗词意境,将民族的审美心理与趣味渗透到油画作品中,使画面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情韵。”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1984年,笔者偶然涉足一场讨论油画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的论争(参见拙文《洋的就是洋的》)。万昊教授将“浓郁的东方情韵”和“中国文人特有的诗词意境,将民族的审美心理与趣味”融入、渗透进西洋油画的创作,创造出“东方印象主义”油画流派,就是中国人画的有别于西方传统“印象派”的油画!尽管充满“东方情韵”,尽管出自中国画家之手,它仍然是道地的精美油画!
万昊老是一个坚持己见固执到有点偏执的人,当市场需要他对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稍稍改变时,他是不容许任何些微的讨价还价的,他自己认定的东西根本不屑于改变!在谈到陈逸飞适应市场而转画清装仕女时,万昊老总是摇头叹息说:“那是行画”,“陈逸飞是人才,他画那种东西实在是太可惜啰!”
同时,万昊老又是个骨子里充满非凡自信的人,尝对人言:“凡高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张画,而且只买了四英镑。我的画今后有人看懂了,就不得了了。”
说起来还真的是DNA遗传不走样,我的同学漓风得其父亲固执和自信的“真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常常是特立独行,不苟言笑,开口就是大实话,直捅捅,不计风评,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一个“古怪家伙”!高中毕业时,他被录取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他嗤之以鼻,不屑于顾,宁愿成为无业的社会青年,哪怕生活无继,哪怕下乡去插队,也不甘屈尊进入这所大学。自此,他“混迹江湖”,“浪迹天涯”,为生计画过瓷板像,又耽于幻想钟爱搞发明,左一榔头,右一棒子,艰难地行走于人生旅途。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是邀约几位儿时好友、同学相聚,喝酒聊天,回忆过往人生,共话别后情谊。每次漓风一定到场,有时甚至意犹未尽,一定要另约时间单独与我畅谈,也一定是谈他的创意发明,踌躇满志,话语间大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味道,而且终生不渝,此生不悔!
一个“小人物”,对跌宕人生能有如此坚持,对艰难生活能有如此乐观,不懈地与社会周旋,与生活抗争,实在是难得!
万昊,又名隆惠,字秋寒,号缶日子,1915年3月生于江西都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分会副主席、顾问,江西油画学会首届会长,省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1939年国立艺专毕业。1942年任桂林美专教授,历任苏州美专、江西省立陶专、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江西文化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万昊晚年的油画作品集中地表现在诗意词境的渗透,读万昊的画犹如吟唱纳兰性德(容若)的词,幽远、凄艳、宛约又不失率真,每读一遍均有一层体会,每揭去一层朦胧又多了一份淡泊,抹去淡泊却又见到幽远的空旷,直达你的四肢百骸。这在西方油画中是无法体验到的,这正是万昊区别于法国外光派大师们的地方。
2008年7月23日万昊老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逝世,享年94岁。
附:《洋的就是洋的》
——发表于1984.11.3.《北京晚报-百家言》
读晚报十月二十一日所载,《画种分类要科学》一文,令人哑然失笑。我对画种分类科学一窍不通,不敢对文章立论妄加评判。但是,文中所持推理却令人实难苟同。且看文中的一段话:
「中国人,以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观念和情感,当然是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就绘画而言,一切中国人所画,表现中国人情感的画,当然都是中国画。硬说生长在神州大地上的数以千计的油画家每日竟在画“西洋画”,岂非咄咄怪事!」
本人对油画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的争论毫无兴趣。因为这也要争论的话,那该争论的东西也太多了。你可以争论芭蕾舞是“西洋的芭蕾”还是“中国的舞蹈”,也可以争论小提琴是“西洋的弦乐器”还是“中国的丝弦”。植物学家不妨也讨论一下樱花是中国樱花还是日本樱花。因为樱虽然从日本引进,但毕竟有许多樱花已长在中国多年,供中国人观赏。甚或还可以讨论一下“洋为中用”这个词对不对,因为按该文的论点,凡为“中用”了的就是中国的,当然就无所谓“洋”了,没有“洋”又谈什麽“洋为中用”呢?!
我以为关于油画的呼吁,无非是希望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与中国画同样受到重视。正如管弦乐和民乐、芭蕾舞和民族舞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一样。这种呼吁无可厚非。但为了表示对这种呼吁的慷慨大助,竟不惜违反逻辑发此宏论,只能是帮倒忙,弄巧成拙。
世上一切东西总有个来龙去脉。不问历史,不问渊源,实用主义地对待,总不是科学。何况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征,依据这些特征的差异,人们去区别它们,认识它们,应用它们。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形式,各自的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出现了学科庞杂,分类繁多的现状。面对这大千世界,科学的态度不是去抹煞其中的差别,而是善于区分它,应用它。对于艺术形式,用内容去抹煞形式的差别,对艺术的繁荣发展能有好处吗?还谈得上科学吗?

万昊:被遗忘的“新印象派”油画的开创者
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上高中,有一天我随同班同学万漓风去他们家玩,一踏进他家的居室,即被一幅幅油画所吸引,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真实的油画作品;其中几幅挂在床边的裸体女子油画,更是让我这个情窦未开的懵懂少年羞赧满面,漓风见状尴尬地莞尔一笑。
这就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万昊教授的家,满屋子装挂的就是他亲手创作的油画。
海景
水乡
人体
万昊上世纪初出生于江西都昌一个显赫家族,18岁插班进入苏州美专学习,在校期间其绘画才能即令老师刮目相看,美专校长、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颜文梁在全校大会上尝言:“在你们身边就有很好的学习榜样,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他就是万昊!”抗战初期,万昊辗转来到云南就读于昆明国立艺专,由于其油画作品受到的极大关注,毕业后被聘为广西省立艺术馆馆员,年轻的万昊从此跻身国内艺术界名流,其油画创作进入旺盛时期。
抗战胜利后万昊曾执教于苏州美专,后因执着于自己创办“白鹿洞艺术学校”的理想,1948年辞职回到家乡,落脚于名不见经传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开始艰难的筹划。
万昊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不追逐潮流,远离市场,终其一生全身心投入油画的创作和教学当中,凭借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开拓出不同于西方印象派的具中国特色的油画流派。“在对自然的写照中融入中国文人画特有的诗词意境,将民族的审美心理与趣味渗透到油画作品中,使画面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情韵。”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1984年,笔者偶然涉足一场讨论油画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的论争(参见拙文《洋的就是洋的》)。万昊教授将“浓郁的东方情韵”和“中国文人特有的诗词意境,将民族的审美心理与趣味”融入、渗透进西洋油画的创作,创造出“东方印象主义”油画流派,就是中国人画的有别于西方传统“印象派”的油画!尽管充满“东方情韵”,尽管出自中国画家之手,它仍然是道地的精美油画!
万昊老是一个坚持己见固执到有点偏执的人,当市场需要他对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稍稍改变时,他是不容许任何些微的讨价还价的,他自己认定的东西根本不屑于改变!在谈到陈逸飞适应市场而转画清装仕女时,万昊老总是摇头叹息说:“那是行画”,“陈逸飞是人才,他画那种东西实在是太可惜啰!”
同时,万昊老又是个骨子里充满非凡自信的人,尝对人言:“凡高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张画,而且只买了四英镑。我的画今后有人看懂了,就不得了了。”
说起来还真的是DNA遗传不走样,我的同学漓风得其父亲固执和自信的“真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常常是特立独行,不苟言笑,开口就是大实话,直捅捅,不计风评,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一个“古怪家伙”!高中毕业时,他被录取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他嗤之以鼻,不屑于顾,宁愿成为无业的社会青年,哪怕生活无继,哪怕下乡去插队,也不甘屈尊进入这所大学。自此,他“混迹江湖”,“浪迹天涯”,为生计画过瓷板像,又耽于幻想钟爱搞发明,左一榔头,右一棒子,艰难地行走于人生旅途。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是邀约几位儿时好友、同学相聚,喝酒聊天,回忆过往人生,共话别后情谊。每次漓风一定到场,有时甚至意犹未尽,一定要另约时间单独与我畅谈,也一定是谈他的创意发明,踌躇满志,话语间大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味道,而且终生不渝,此生不悔!
一个“小人物”,对跌宕人生能有如此坚持,对艰难生活能有如此乐观,不懈地与社会周旋,与生活抗争,实在是难得!
万昊,又名隆惠,字秋寒,号缶日子,1915年3月生于江西都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分会副主席、顾问,江西油画学会首届会长,省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1939年国立艺专毕业。1942年任桂林美专教授,历任苏州美专、江西省立陶专、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江西文化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万昊晚年的油画作品集中地表现在诗意词境的渗透,读万昊的画犹如吟唱纳兰性德(容若)的词,幽远、凄艳、宛约又不失率真,每读一遍均有一层体会,每揭去一层朦胧又多了一份淡泊,抹去淡泊却又见到幽远的空旷,直达你的四肢百骸。这在西方油画中是无法体验到的,这正是万昊区别于法国外光派大师们的地方。
2008年7月23日万昊老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逝世,享年94岁。
附:《洋的就是洋的》
——发表于1984.11.3.《北京晚报-百家言》
读晚报十月二十一日所载,《画种分类要科学》一文,令人哑然失笑。我对画种分类科学一窍不通,不敢对文章立论妄加评判。但是,文中所持推理却令人实难苟同。且看文中的一段话:
「中国人,以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观念和情感,当然是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就绘画而言,一切中国人所画,表现中国人情感的画,当然都是中国画。硬说生长在神州大地上的数以千计的油画家每日竟在画“西洋画”,岂非咄咄怪事!」
本人对油画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的争论毫无兴趣。因为这也要争论的话,那该争论的东西也太多了。你可以争论芭蕾舞是“西洋的芭蕾”还是“中国的舞蹈”,也可以争论小提琴是“西洋的弦乐器”还是“中国的丝弦”。植物学家不妨也讨论一下樱花是中国樱花还是日本樱花。因为樱虽然从日本引进,但毕竟有许多樱花已长在中国多年,供中国人观赏。甚或还可以讨论一下“洋为中用”这个词对不对,因为按该文的论点,凡为“中用”了的就是中国的,当然就无所谓“洋”了,没有“洋”又谈什麽“洋为中用”呢?!
我以为关于油画的呼吁,无非是希望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与中国画同样受到重视。正如管弦乐和民乐、芭蕾舞和民族舞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一样。这种呼吁无可厚非。但为了表示对这种呼吁的慷慨大助,竟不惜违反逻辑发此宏论,只能是帮倒忙,弄巧成拙。
世上一切东西总有个来龙去脉。不问历史,不问渊源,实用主义地对待,总不是科学。何况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征,依据这些特征的差异,人们去区别它们,认识它们,应用它们。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形式,各自的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出现了学科庞杂,分类繁多的现状。面对这大千世界,科学的态度不是去抹煞其中的差别,而是善于区分它,应用它。对于艺术形式,用内容去抹煞形式的差别,对艺术的繁荣发展能有好处吗?还谈得上科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