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求完美 声情并茂

 广东黄汉光 2015-06-22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形成和发展约四百多年中,经过历代潮剧艺人的努力传承和发扬,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州民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

  作为一名从事近四十年潮剧演出工作的演员,对于潮剧的唱腔和表演也有自己的一点心得。我认识到剧种之间的区别不在其表演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声腔上。潮剧声腔的特点鲜明,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潮剧唱念的发音以潮州方言为主要语音。潮剧在解放以前是童伶制度,唱念技法由教戏先生通过一字一韵、一板一眼逐句传授,在无数次的反复教唱范唱中,使演员逐步地掌握好潮剧歌唱的基本功夫。这样时长日久,随年龄增长、生活磨炼、长期实践,演唱技巧也日益熟练,表达能力也日渐增强,演员在感情表达、运气发声、咬字吐音等各个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夫。唱念技巧就是这样在长期的传授和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但在童伶制时老艺人传授的是自然发声,依赖天生的嗓子实声演唱,所以男孩子一到变声期,常常是声带变粗甚至沙哑,不少优秀演员只好无奈退出舞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潮剧一定要向科学发声方法上靠拢。无论是在呼吸还是腔体打开方面,可以借鉴声乐中的发声方法,从而使潮剧声腔更加与时俱进,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歌唱艺术,是以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的,戏曲传统有“气”是嗓音“元帅”之称,《乐府杂录》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意基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的说法。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首先强调的是呼吸的运用。潮剧传统也十分重视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与训练,过去潮剧老艺人就经常指导学生唱曲要用“肚内暗力”,要求学生用气息来支持声音,使声带减轻负担和紧张,唱曲要定好气位,要用丹田来顶替喉头的紧张活动。卢吟词先生强调说:“唱曲要落丹田,要有丹田才算得法(正确方法),丹田的运用不是碰运气,丹田在脐下畔,唱曲若无丹田,高音上不去,低音落不来。”戏曲中所强调的“丹田”也就是声乐发声方法中所谈到的“横膈膜”。声乐发声方法强调发声的过程就是呼吸器官呼出气时产生气柱,促使声带闭合的同时气息通过声门引起声带振动的过程。正确的发声状态要求气息流动量的大小,与声带的紧张程度、各个共鸣器官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科学发声就是以最小限度的力量获得最大限度的音响效果。所以,在我看来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戏曲唱腔中所要求的气息运用是共通的。而在声音的运用中,潮剧发音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因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所以要依赖于潮州方言的说话习惯。在潮州方言的发音中,一般发声位置相对于其他方言(北方方言)比较靠前,从而使在潮剧唱腔中的发声位置更容易接近头腔共鸣。正因为这样,潮剧演员的声音一般较为尖细,较为柔美。但是老生演员追求苍劲浑厚、高亢明亮,才能唱出人物饱经风霜、老练稳重的特点,为解决原有方言发音的这一弱点,就必须吸纳其他方言的一些发声方法,因此,在实践中我在头腔共鸣的基础上加入胸腔共鸣,这样使上下的共鸣得到平衡,更能体现出老生的特点。

  在讲究发声方法的同时,我进一步领悟到“情”是唱腔的灵魂,在演唱实践中,“按情行腔”,使唱腔以情动人,努力做到“以情度曲”、“以曲传情”,逐步追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个老生演员,我努力让自己在继承老一辈老生演员的唱腔基础上朝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四十年演出实践中,将学到的方法加以不断改进,比如表演时充分运用到深气息高位置,同时将喉咙打开,更多地使用胸腔和头腔共鸣,避免过多使用鼻腔,这样使声音更加浑厚,洪亮、苍劲有力,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加符合老生的形象。例如在《假王真后》中的《重扶疏离度光阴》这个唱段中,“难忘夫妻恩爱深”为了加重其情感反复了两次,在演唱这两句时,情感逐步递进,而在第二反复时,其中“爱”字是全曲最高音,在这个字的处理中,我运用了“深气息,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结合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使共鸣腔上下平衡,从而用更好的声音来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标签: 
作者: 
唐龙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