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一:排斥“推”销的心理现象一在公司、机关单位、生活小区、办公室或者住户的家门口看到“谢绝推销”、“推销员禁止入内”等提示语,明明白白地表达了人们对上门推销方式的不认可和排斥的心理。
原因分析一推销的“推”,让人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抗拒感。人们不喜欢任何强加于己的东西,他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总是习惯以自己的逻辑方式,做出自认为合理的判断。当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且确认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因此,顾客需要的是能够尊重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的一种服务方式。
现象二顾客A:“为什么好的产品不放在商店里卖,偏偏要上门推销?”
原因分析二“推销”往往被看成一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而罔顾顾客需求和选择权的行为。
没有基本的信任,营销人员很难接近目标顾客,更谈不上谈论与销售有关的话题,就不能唤起顾客的注意,销售的第一步也就无法迈开。因此,我们要赢得顾客的信任。
因素二:对营销人员不信任现象顾客B:“在我看来,推销员虽然非常主动热情,能说会道,但没有准谱儿。冷不防就冒出来缠着别人买东西,很不可靠。”
原因分析确实有这种人,一心只想着“定单”,而对职业道德和对顾客的承诺都置之不顾。另有些人则是因为不讲究基本的礼仪,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给顾客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比如: · 卖化妆品的,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卖保健品的,精神憔悴、萎靡不振;让人对其销售的产品产生怀疑。 · 营销人员不分时间、场合,一律西装革履,显得刻板、亲和力不足,产生距离感。 · 言语轻狂失礼、举止放任不羁,顾客会避之不及。
因素三: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同厂家的产品,在基本功能、价格、包装形式甚至广告策略上都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这就是产品的“同质化”。
产品同质化,使得消费者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所需要的日用品,也很容易获得相关产品的基本信息,因此,他们的消费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明,其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销售机会的丧失,相反,它正是面对面销售的优势和机遇所在。我们要针对不同顾客的情况,凸显产品对于他们的不同寻常之处,使之从其他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被动地摆在货架上,去碰顾客的运气。即使非常习惯在固定的超市采购的顾客,对于能够带给他切实利益的产品,也不会采取拒绝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