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

 方圆儒人 2015-06-22
今年九月,我有幸被推荐并考入湖南省统计局组织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管理与宏观经济分析培训班,在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和考察,有机会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新加坡的魅力,审视新加坡的过去和未来。新加坡的成就催人奋进,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为什么学习新加坡
  新加坡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为什么我国对这个“弹丸之国”如此感兴趣,每年派出许多人去学习它的经验呢?
  明确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新加坡经验,始于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他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会见新方领导人时也明确表示十分重视新加坡建设国家的经验。
  新加坡国土面积697平方公里,人口424万,其中华人占77%。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任何农业和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初,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发展路线。四十年来,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69%,GDP增长了54倍,人均GDP增长了25倍,2004年人均GDP为2.5万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它是中国海外第一大劳务市场,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五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七大贸易伙伴。
  我着重参观考察了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学习了它的园区体制和公共管理经验。我国选择新加坡工业园区的体制借鉴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东南亚相似的政府环境和以华人为主体的大文化背景,新加坡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中比我们先走一步,学习新加坡的经验,比直接从西方“拿来”更容易;二是新加坡采取政府绝对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四十余年中从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发展水平,工业园区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在当今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新加坡的工业园仍然保持了竞争力;三是新加坡是城市国家,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现象,其体制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地方体制中,便于考察和参照;四是新加坡是高度规范的开放型经济,其工业园体制可以为我市工业园提供国际化环境中的参考;五是新加坡经验在我国已有一个成功借鉴的案例,就是苏州工业园,它的产生和和谐发展,与新加坡经验密切相关。
  二、新加坡工业园区
  什么是工业园区?这个问题在新加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对工业而言,园区为其提供了发展、生产和交易的空间,它是一个地区工业分布的区域布局。园区是全球化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特殊的一环,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进行的经营地选择。这意味着,进入园区就能获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其他地域资源,包括市场、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对开发者而言,园区是一项具有特殊标准的目标,包含从计划、发展、推动、维护、服务、提升到可持续性的一系列内容。为了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开发者将运用城市规划等政策,园区是土地配置计划中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政府而言,园区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载体,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工具。
  (一)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过程
  1、基本情况
  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是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新加坡现有工业园区35个,占地8025公顷,遍布全岛55个城市规划区,80%以上的园区拥有工业用地,承载了7000多个生产厂家,年均完成GDP2000亿元,对全国的直接贡献是25%,并且吸纳了全国1/3的劳动力。
  2、发展过程
  (1)基础建设阶段(1961-1968)
  作为一个传统的自由贸易港,新加坡在工业上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独立初期,人口的增长和高达10%的失业率,迫使新加坡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这项工作由1961年成立的经济发展局负责承担。园区在那个时期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平整的土地。这么做的理由是,对于一个不发达地区而言,园区可以为工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场地,然后再提供基础设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根据1961~1964发展规划,“政府经过有意识的努力,进行工业用地的选址,将各个产业集中到特定的区域内”。当时,任何企业,如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玩具、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厂家,本地的植物油、蚊香的生产者,以及汽车、收音机和其他电器的组装厂家,都可以进入工业园。对新加坡而言,这项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2)需求发展阶段(1969-1978)
  由于全球经济的迅速重组和新加坡园区开发能力的提高,从1969年开始,并持续了整个70年代,新加坡迅速提升了园区建设。1968年6月1日,在经济发展局园区工业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裕廊镇管理局,职能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隶属于财政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机构的成立。一是市场性质。投资者不是房产商,他不是为了转卖而购买土地和设备,必须有成熟的土地和设施来促使投资者下决心在新加坡设厂;二是园区的生产特征。生产花费大量时间,生产周期长,必须有大量的园区设施的存货。财政部则保证了快速发展期的财政支持。这个机构很快发挥作用了,一些跨国公司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工业园区,在新加坡形成了新的工业群。这些重要的投资者在园区的结构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园区的发展范围从1967年的101公顷,一年内跃至662公顷。裕廊镇管理局的成立被新加坡视为一项明智的决策。当出现投资高峰时,工业设施的供不应求是一个潜在的危机,裕廊镇管理局的职能确保了集中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以及后来专家和知识的集聚。裕廊这个名字标志着规模生产的诞生。
  (3)技术密集阶段(1979-1998)
  1979年起,新加坡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顺利转型,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将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投资和高附加值产业,并拨款60亿新元,发展高科技基地。裕廊镇管理局设计了十年总体规划,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配售中心,开发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工业设施和集群效应,以完成工业发展的升级和再循环。90年代末,电子业已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其产值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占据国际市场一半份额。到1998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达到8.5%,技术工人比例增长至22%,高科技产品出口额620亿新元。新加坡的工业经济在9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
  (4)知识主导阶段(1998年以后)
  90年代末,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科学园、技术园、科学中心纷纷涌现,土地的混合使用概念出现(工业和商业用地同等规划,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一体化的园区),创造性的设计被不断采用,园区发展呈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提高园区土地的生产力,设计和发展园区的关键方式是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的高效率融合在一起。
  (二)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运作
  在运作程序上,与园区开发相关的活动主要是规划、生产、销售、服务、土地和提升战略。
  1、园区规划
  在新加坡,园区是在统一规划下产生的,当时是为了弥补市场力量和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从1951年到1966年,园区处于概念性规划阶段。从总体上说是一个面向长期目标的安排,基本上考虑的都是战略要素,包括时间跨度、国家安全、人口、工业布局、土地数量、持续性等。概念规划是在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是一项高层次的实践,采取精英方式,决策是高度集中的,政府适度参与,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从1967年至今,是实体规划阶段。主要由市区重建局负责,并由裕廊镇管理局、陆路管理局、建屋局、市政局等部门广泛参与。市区重建局有一个拥有各领域专家的全能的计划与设计小组,他们甚至有自己设计新办公楼的能力。这种内部工作方式确保了对开发者负责,并能够快速适应潜在的环境变化。裕廊镇管理局批准园区内投资者的建设方案,他们的宣传小册子说,有些服务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
  2、开发建设
  园区的开发由裕廊镇管理局专营,包括工业用地、各种已建成的厂房、后勤设施、生活福利设施、工业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有形设施。裕廊镇管理局内部有个分支机构专门负责开发,这个子系统非常商业化和规范化,具有房地产开发商的特征,其对每个项目进行进度控制、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备安装、测试和调整等一系列工作。低成本的建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建筑要求(如没有必要安装中央供暖设备以及对隔热墙的要求较低)以及较低的土地成本,都使得新加坡园区的工业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对比建屋局和私人开发商等工业设施开发者,主要进行标准厂房的建设,在缩减生产成本方面减少了压力。这种生产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规模经济。开发初期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目前尽管开发资金的来源正逐渐趋向多样化和市场化,但是政府的初期投入仍是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的基础。裕廊镇管理局在2000年发行了40亿新元的公司债,可以通过土地和设施的租金来偿还。由于这种开发模式,新加坡的工业设施价格非常稳定。
  3、推广销售
  园区的销售可以说是裕廊镇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和投资者之间的一桩生意,它们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类似于一般公司中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销售有两个层次。一是园区的国际推销。经济发展局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特区、波士顿、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米兰、斯德哥尔摩、东京、大阪、雅加达、香港、台北和苏州都有销售中心。新加坡总部作为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是技术销售。这与第一层次有很大的区别。这项工作是由裕廊镇管理局的内部销售机构来做的。第一,园区中的土地(设施)并不用来出售,因为现在的朝阳工业可能在将来变成夕阳产业,从而成为园区升级的障碍,所以土地仅用于租赁。第二,租赁期不能太短,否则投资者会缺乏保障,但是,也不能太长,以至影响园区将来的升级。第三,对双方而言,土地价格都是考虑的重点。
  4、优质服务
  园区经营是一项服务。裕廊镇管理局为它的客户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包括住房、交通、教育、安全、公共事业、法律支持和商务咨询等,甚至开发娱乐园区和高尔夫球场,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吸收更多的投资商。例如,在波那维斯达科学中心内,它们不仅提供最新的房地产,也提供了如法律咨询、网站设计、人力资源、商务咨询等服务。甚至提供了创造性服务,这是一个由裕廊镇管理局创立,并由微软、康柏、英特尔协作,提供知识导向性服务和训练的项目。
  5、土地升级
  对于土地缺乏的新加坡来说,土地的升级尤为重要,常被用于确定园区的市场定位。增加土地的生产力通常有三种方式,有选择地确定园区的客户群体,租赁合同结束期和更新期对土地的升级,以及提高容积率(土地开发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对土地进行一体化和综合化使用。电子和医药是土地生产力附加值最高的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毫无疑问地成为园区的首选客户。在“30+30”的制度安排下(即签约入园30年后,可再续约30年),园区的开发者可以在租赁期满的时候进行土地升级。在过去的十年中,每年停止使用裕廊镇管理局土地的公司大概有60家,这不仅为布局的重要调整提供了机会,也使裕廊镇管理局能对土地进行升级。同时,增加土地容积率能大大节约土地,目前,新加坡园区土地容积率是0.42,裕廊镇管理局计划到2040年将容积率提高到2.5。
  6、无形战略
  裕廊镇管理局的营业范围已经超出了新加坡。走出国门的战略思路与岛内园区发展战略不同,而更像是一个开发商的商业战略。它在很多国家都设有经营机构,扩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土地的限制,落实新加坡发展战略,增强新加坡的竞争力。由于具有港口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新加坡的工业园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市场营销中心以及其他具有高附加值的商业部门。新加坡可以协助一家公司将其低成本的制造过程移进新加坡以外的裕廊国际开发的园区之内。无形新加坡战略形成了一个发达的园区网络,空间有限的新加坡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土地资源无限化。裕廊国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以及中国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发园区。
  (三)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建设有三个成功因素,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个重要特色,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个经验。
  第一,园区拥有高度自主权的体制。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直属于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作为园区的开发管理者,本质上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是完全按市场化运行的。但是拥有很高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新加坡政府的工业政策,就有权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者。裕廊镇管理局对商家的承诺,就代表了新加坡政府对商家的承诺,在商家入园时,这些承诺就一定能实现。裕廊镇管理局拥有工业用地,有自己的海关,有批准项目和园区规划的权力,同时能发放居住证,管理贸易和市场、征税、发放商业许可证等。它不仅是园区的开发者,也是工业园招商引资的推广者。它还提供税收、警察、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全民体育运动,以及社区发展、劳工等多项公共服务。同时,裕廊镇管理局还控制着工业用地和科技园区设施的供给。工业园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带来了租金的下降,缩减了公用设施的成本,提供了免费的公共服务、有效率的推广战略和品牌、持续性和诸如创新的便利设施,更好的基础设施等良好的供给前景。
  第二,园区强烈的亲商理念。能保持外资企业源源不断地进入园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新加坡园区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融合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建立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理念贯穿于园区管理的所有活动,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园区里不仅拥有一支思想解放、善抓机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强烈的亲商意识的干部队伍,还拥有一支专业招商人才队伍。为强化亲商意识,园区将有无亲商意识,能否做好亲商工作列为对工作人员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并普遍实行举报投诉,奖优罚劣。园区所有工作人员心里想的、嘴里讲的、手里做的都是为了外商方便,为了园区的发展。
  第三,高效快捷吸引投资。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速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交易成本。新加坡园区的优势在于,与政府相关的交易速度很快,成本很低,包括投资许可、城市规划、营业执照、建设许可、劳动力、税收、进出口报关服务和其他监管活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工业领域的政府投资、集群政策、人力资本政策、资本合作和劳动力合作等,机构之间的协作变得简易快捷,极大地简化了信息流动。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运输最快的海港,每天能处理8000辆集装箱车,平均每个集装箱的通关时间仅需25秒,远高于荷兰的12小时,美国的8小时,深圳的7天,办理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对于厂房设计方案和建设项目的批准,只需要45分钟。因此为工业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这么快捷的服务与其说是一种实际的服务方式,不如说是吸引投资的一种表示。
  三、新加坡园区在我国的成功典范——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之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国借鉴新加坡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经验,取得改革开放新突破的成功对接。苏州工业园在新加坡知名度很高,在学术界是案例,在实业界是典范。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从1994年启动至今,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十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319个,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超过15亿美元,在国内长期高居第一,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完成GDP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是1994年的44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德国英飞凌、美国国家半导体、瑞士迈拓科技、英国葛兰素、荷兰飞利浦、日本日立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70多个项目,占苏州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半导体、光电、机电一体化以及精密机械等四大支柱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已基本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的奇迹,是当今中国开发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
  (一)苏州工业园借鉴新加坡经验的主要内容
  ——实行了先进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充分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确定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了亲商高效的客商服务体系。吸收新加坡亲商的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对投资者的服务,使服务行为符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建立一站式服务,精简审批项目,清理行政收费,全面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制,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高效优质服务。
  ——建立勤政廉洁的政府和公务员队伍。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建立了精简、效能、统一的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调控手段,依法行政,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公务人员面向全社会招聘考录,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仅为一般同级政府的三分之一,十年来从未发生一例腐败案件。
  ——推行合理健全的公积金制度。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经验,全面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帐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园区公积金制度,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
  ——建设功能配套的邻里中心。借鉴新加坡社区服务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模式,合理设置服务功能,严格规范服务经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揽子社会公益和生活配套服务,满足居民对商业、生活、文化娱乐等需求,极大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营造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突破传统人事管理的各种束缚,以市场化为导向配置和管理人力资源,集聚各级各类人才。通过网络化的职业介绍、专业化的就业培训、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和法制化的管理,不断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实施超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经验,采用“教学工厂”的基本模式,像工厂一样的培训实践技能,通过1-2年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投资商要求的操作技能,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操作人员,大大缩短了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
  ——实现快速便捷的物流通关。通过借鉴新加坡海关“绿色通道”的经验,园区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进出口渠道和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关监管机制。园区先后设立了进出口货物分流中心、出口加工区、现代物流园,实行了EDI电子报关和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货物进出口效率。
  (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启示
  1、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更加注意吸引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谈到引进技术改造企业时说,“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不能搞“爬行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吸收包括管理经验和运行机制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既定战略,是我们在更高平台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资本和技术流入国,但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却相对滞后。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固然是重要的发展要素,但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组织模式等软件项目与之匹配,硬件的效能将难以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新加坡经验在中国的成功。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革命相呼应的是,组织和制度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提升实力的另一种重要力量。在初步完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后,加强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软件的消化和吸收,已经成为我们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源泉,增创体制优势比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持久、更关键。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归根到底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量。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谋求区域发展新优势,体制创新至关重要。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系列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体制创新,努力克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一方面要按照WTO的原则调整和规范政府行为,尽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环境,使政府的功能到位而不缺位,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六届二中全会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要求,要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加政府办事透明度,努力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做到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坚决放开,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来实施。人力资源是唯一的资源,已成为新加坡发展的共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新加坡软件的规章和运作程序的人才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专才和劳动者。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面对全球化对人才的争夺,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本地的人才培养有可能成为发达地区的人才输出工厂。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人才外流是一种损失,但人才回流则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因此,营造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集聚的环境至关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不断提升环境的竞争力,以优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四、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园区建设引发的思考
  我国和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在制度和环境方面有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竞争程度、开发模式、园区管理机构的自主权、责任范围和开发的范围等方面。基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上的数字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和自己比较,我们要学的,是数字背后的先进理念和高效管理模式。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循着苏州工业园的成功足迹,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我市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园区发展谈一点肤浅的想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亲商的浓厚氛围
  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必须把“亲商、重商、安商、富商”放到突出位置,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外商来投资、来赚钱就是在为株洲作贡献,有利于株洲的发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是哪个领导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审批和收费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权力,更多的意味着压力和责任。其他部门也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要紧紧围绕生产力第一要素,即“人”的工作,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积极性。宣传、理论、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要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鸣锣开道,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纪检、监察、审计和公、检、法、司等部门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统战等部门要积极做好所联系的群众工作,为经济改革牵线搭桥。用高效而贴心的服务,让外商赚到钱,赚到比在外地更多的钱,而且赚得更安全、更舒心,使外商愿来,肯来,已来的追加投资,没来的慕名而来。
  (二)进一步招商引资,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单一的招商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多做结合文章,做到环境招商与服务招商、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与传统招商相结合,这是提高招商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一是环境招商与服务招商相结合,努力增强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环境出形象,环境出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它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一块强劲的磁铁石,成为构筑外向型经济的有力载体。招商引资的竞争实际上已经化为软环境的竞争。谁的环境优、服务好、投资回报率高,谁就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外商亲身感受到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物流环境,让外商自己做出评价,比任何承诺、宣传都重要。办好一家外企,就是一本最好的招商指南。因此,我们要把服务看作第一投资环境。服务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我们都应具有这样的理念,服务绝不仅是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是整体的服务,是人人的服务,是一种整体作战。尤其是我市处于长株潭地区,硬环境相对竞争较强,只有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引资策略,变单个项目服务为整体服务,变项目的服务为社会的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招商引资新优势。
  二是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新特色。把全员招商的功能定位在信息收集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地收集项目信息,保证专业招商的源头活水。建立和完善专业招商机构和中介机构,为全员招商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对全员招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较高的项目,组成专业的招商班子,研究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方案,锁定目标,主动宣传,全程服务,实现专业招商与全员招商的有效对接。开展专业的信息研究、收集和整理工作,加大信息储备,定期进行信息发布,以提高招商的针对性。
  三是网上招商与传统招商相结合,努力开拓招商引资的新途径。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克服了时间、空间距离,又可节省招商成本。建好招商引资网站可以实现资金供求的自动匹配、最佳配置,资金供求双方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充分交流,为招商引资做好前期准备。当然,仅有招商网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围绕招商引资工作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中介服务,如项目咨询、网上招商引资专项培训、商务考察、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为适应网上招商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各招商单位和重点企业建立自己的招商引资网站,把投资者需要了解的所有信息图文并茂地在网上展示。
  (三)进一步创新体制,寻求发展的良性互动
  目前,我市园区的优惠政策空间已经不大,要提高园区的竞争优势,需要硬件环境,但更要靠政府部门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园区的继续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又会促进园区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园区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
  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作为单一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相比较,现代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特征:一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即工业园区内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经营、公共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公共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不再采取由政府直接投资或政府公司直接垄断的方式,而采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运作,即我们常说的“经营城市”。引入私人资本和市场运作机制,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财力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二是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即园区内某些公共事务的管理,如具体行业的行为规范、竞争行业的技术资格认定或资质认证、一般公共信息的收集和调查项目等,可转移或委托给企业家协会、中介组织或社区组织来承担,利用社会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制,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不再审批,不再直接管理和直接操作;三是政府行政的民主化。即不仅政治领域要实现民主化,行政领域也要实现民主化,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行为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如园区项目的投标招标等,在公众参与下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接受社会监督。这三个方面的转变体现了当代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手段创新。
  2、实现“经济增长”到“和谐发展”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行政实践中,尤其是在对政府部门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贯彻公共服务型的理念,彻底改变重速度、轻效益,重增长、轻资源环境代价的倾向。要尽快废除单纯以GDP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经济增长是GDP的增加,是一个量化指标,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也不能代替园区整体进步。而经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园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资源配置、科技水平、文化程度、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得到了大幅度的优化和提高,用来描述一个经济社会体的质的变化。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不一定就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如果不计能耗,污染环境,不注重社会问题,经济增长的成果就不可靠,没有保障。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来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政绩观,以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激励和约束工业园区的管理,注意园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尽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园区管理考核体系:一是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系统反映园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学习苏州把“绿色GDP”、“人文GDP”都列为政绩考核的内容,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工作人员;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是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只看数字。同时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园区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
  学习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联系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实践,加快株洲工业园区建设任重道远。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加入WTO和宏观调控新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道路,努力争创管理体制的新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新优势,株洲的园区建设一定会在共和国的中部地区迅速崛起,老工业基地一定能再创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