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奏刀 绿水行舟 ——肖琴秋核舟作品赏析

 苏迷 2015-06-22
方寸奏刀 绿水行舟
——肖琴秋核舟作品赏析

 



















核舟系列



一帆风顺



舟趣



聚宝船



童乐




十八罗汉


枫桥夜泊


舟游


闹元宵



枫桥夜泊

  舟山如今已成为搜索核雕的自动定位,从中走出的核雕大师亦不在少数。而此卧虎藏龙之地,带给人的惊喜总是层出不穷。肖琴秋便是那颗曾被遗忘在角落的沧海珠,如今正绽放着自身光辉。
  若追本溯源,魏学洢的《核舟记》终究是世人知晓核雕之始。如今,钟馗、八仙、米勒比比皆是,双面十八罗汉蔚然成风,却少有专注核舟者。“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此等风骚,鲜能领略,肖琴秋却是个中好手。观其作品,大抵就会明白先贤为何冠以核舟极高的艺术价值。
  肖琴秋专注核舟,并非半路出家,亦非空穴来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谣从远处传来,勾起了她儿时的回忆。在光福小学读书的时候,肖琴秋几乎每天都与船只相伴,在码头之间穿梭,因选择陆路便代表了费时费力。在湖中游荡的时光是闲适惬意的,蓝天白云外,触目所及,便是各色船只,手摇船、渔船、机帆船……曾经漂浮的船影,如今始终在脑海中盘旋。与船的渊源大致就同这江南的水一般,难以割舍。
  接触到核雕,已是豆蔻年华。14岁的年纪,肖琴秋是坐不住的,总是到这儿或那儿“串门”,恰逢同学向亲戚学习核雕技艺。她在一旁,耳濡目染不少,自此,手中的橄榄核便是她的兴趣所在。人说,一门手艺背后,是真挚的坚持与情怀,是生活的沉淀与智慧,更是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之道。此时的肖琴秋并没有想那么多,支撑她拿起刻刀的是兴趣。
  多年的兜兜转转,让她明白,她与核雕就像是磁石的两极,终会相吸。初中毕业后的肖琴秋,进入了光福抽纱厂。于核雕,虽无潜心钻研,却也从未远离。凭着对核雕的情感归属,伫立在太湖之滨,阅尽千帆,直至2004年,她才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条核舟。
  船头被驯化的鸬鹚许是刚结束一轮捕捉,昂着头眺望远方,颇有游子情思;妇女倾斜着身体,挥动衣物,享受来自太湖水的馈赠;挂有胡须的老人借着东风,生起了煤炉。肖琴秋用她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描绘出了江南渔船的独特风光,一分一毫,一韵一味,融于橄榄核中,丝丝入扣。
  往后,肖琴秋对核舟的刻画愈发娴熟。即便如此,若想做完一条船,慢则二十几天,最快也要半个月,而其中,船窗就要费时五日之多。“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在她的作品中,曾极致地加了12扇可开合的窗。而如此美丽精细的小物什背后,是肖琴秋一次又一次被磨光的指甲。创作时,她用蓄起的指甲,固定小窗,再以锉刀打磨。随后,窗户日渐鲜亮光滑,指甲却日益削减,有时甚至祸及皮肉。故指甲生长的周期是肖琴秋雕刻核舟的一个轮回,可谓苦心孤诣。
  北岛先生说,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而作为真正的“手艺人”,更是如此。不论传统文化如何式微或是兴盛,他们依旧沉醉其间,肖琴秋便是一名守望者。
  虽无格物致知,却始终正其心,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谓之“正心”。如果说早年间肖琴秋将核雕视为“兴趣”,如今她所追求的是如何将核雕变得“有趣”,她的创作不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自然地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曾几,肖琴秋为表现舟上孩童的情貌,每日都去苏州大公园“采风”。小孩子歪头趴着垂钓的专注模样,给了她极大的启发。她便是如此在核雕之中寻找乐趣,增添趣味的。
  我竟有些羡慕,也许我羡慕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手艺人默默耕耘、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大沐

  肖琴秋简介

  1964年生于光福,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理事。至今从事工艺雕刻事业30余年,代表作品主要有《核舟》《八仙过海》《罗汉手串》《八宝弥勒》等,最为擅长核舟系列作品。其核舟作品造型独特,人物小如米粒,表情刻画细腻,衣褶依然,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让橄榄核舟这一几乎失传的技艺得以传承,作品《舟趣》在2014年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创意设计展览会中获得“工艺美术金奖”;作品《聚宝船》在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得“铜奖”和2014年“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获得“银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