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老院长,您是扬州书画界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您对扬州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在1980年调入扬州国画院之前,您在甘南高原已工作了16年。当年为什么选择来扬州工作、生活、定居?您觉得,扬州与西北有着完全不同风情的城市,对您的山水画创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杨麟(以下简称杨):其实,来扬州是一个机遇。我们那个年代,到哪里去工作主要是服从组织的分配。我到扬州来,就是组织的调动。因为我的爱人已经先于我到扬州工作2年了,组织上出于照顾,将我也调到了扬州。另外,扬州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对于画画的人来说,扬州简直是圣地一样的地方。我记得,当年,我这个从大西北山沟里出来的画家初到扬州时,第一次路过当年在盐阜路的扬州国画院时,我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轻叩大门,结果没有回应,我竟不敢再叩第二下。当时的我对扬州、对扬州国画院就是这样的景仰与敬畏。扬州是座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城市,历史上出了扬州八怪和许多的书画名家、大家,每一位都值得我好好拜谒学习。 到了扬州后,我才专攻山水。来扬州之前,我有比较丰厚的西北生活的积累,经常下乡写生,很艰苦。但光有生活,不一定就能够产生作品。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就是要向自然学习、向古人先贤学习!扬州是文化传统积淀很深的历史古城,当时就有孙龙父、王板哉、李圣和、李亚如等一批优秀的老艺术家。而其时的江浙画坛更是名家云集。亚明、陆俨少、宋文治、钱松喦等。这给了我很好学习传统的机会和条件。扬州又是石涛的晚年定居地,石涛曾说“无笔无墨”只有“我”在。画家在创作时随意抒发情感,完全进入境界,自然就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我跑了许多地方,其实在深入生活、与自然山水对话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人心灵净化的过程。画家的阅历要广、积累要深,阅历广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反过来才会了解自己。画家画到最后就是画自己,我也一直不懈地向这个方向努力。 记:对于您的山水画作,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张楠曾说过:“在当代山水画坛上,杨麟的山水画作是一个很有意义且值得大家研究的个案。他的绘画中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南北绘画的融合。”那么,您对山水画“南北融合”有着怎样的理解吗?在这方面,您又有着怎样的探索与实践? 杨:“南北融合”也不是我刻意为之。我38岁来扬州之前,在大西北的生活积累以及在那个艰苦生活环境中的历练,都是我的人生财富,对我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很大。一下子到了南方、到了扬州之后,由于地域、风情、审美的巨大不同,给我的冲击很大。扬州小桥流水的阴柔秀润之美与我之前熟悉的西北大山大水的雄浑苍茫之美截然两样。古人云:画为心象也。因为有着南北生活的积累,在我的笔下,画南方山水时,自然就有了北方的雄健。这是自然生发的结果,并不是我刻意追求的。 山水之形不是对景写实,而是诉诸视觉、得诸心源、涵咏诗情、发之为图。自然山水的形色只是画家的资料,必须通过画者的情感、思想的熔铸方能使之升华为艺术美、方能表达出物象的神与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画者通过一定技巧将胸中拥有的奇妙灵感展现出来的效果。 记:古人讲:我手写我心,笔墨蕴精神!一个时代的艺术品位主要是取决于这个时代的艺术队伍的修养。真正的画家,不仅要有艺术的天分,更要有至诚的艺术情怀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有人分析当下的中国画坛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画匠多、画家少;野气多,文气少;应酬之作多,经典之作少。大展小展可谓不断,但展出的很多作品却常令人有不忍卒读之感!对此,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杨:我想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包括艺术界,造成了上述现象。一个画家如为生计所迫,必须要迎合市场,这样难免不俗。当年“扬州八怪”的作品有许多也是迎合市场之作。现在画画的人太多了,每年全国各地的美术毕业生那么多,大小展览也是不断,但真正好的作品不多。 其实,画画是人文修养积淀的结果。每个画家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真正有责任心的画家会有历史使命感,因为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绘画事业,不会为金钱所扰,会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目标。对艺术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真诚做人、真诚作画,不断努力去完善自我。浪潮滚滚,大浪淘沙,百年后回望,在历史的艺术星空中能够留下的一定屈指可数。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弘扬! 记者 吴娟 |
|